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发布时间:2023-05-12 13:17:31

⑴ 浅析初中历史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

历史探究式学习主要指任课老师按照所要教学的内容指导学生采取历史学家式的历史探究方法了解、收集、学习、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提问、找寻答案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一种新方法。
怎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1.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必然会开阔起来,思维的火花会不时闪现,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就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挡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将“先讲后练”变为“先学后教”或“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尝试和验证。
2.注重问题价值,拓展探索空间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立研究专题,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活动过程。它最根本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其目标是通过全体参与,促使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能力的综合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不管历史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勇于探究,这是获得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的时间、地点是固定的,是不需要探究的。教师不能随意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所提出的探究课题,一定要具有探究性,有一定深度,才能有效吸引学生,必须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或跟同伴进行合作探究,在对历史问题有深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到的问题结论才有意义。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探究性学习历史,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和探究的方式。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广博知识,再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设计出有一定探究性的、有价值的历史问题。
3.抓准重点、难点和疑点
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中英鸦片战争”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哪些破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质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比较和归纳,加以老师的引导、点拨,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清楚认识,从而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掠夺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
4.以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难度。但是,教师可以精心选用情景资料,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场景,缩短和缩小学生感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感其情,以此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讲“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三国中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并将诸葛亮、曹操、刘备、张飞、吕布、司马懿等人物一一展现在屏幕上,同时在下方打上字幕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边看边听边随声附和,如痴如醉。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三国历史故事的视频,诸如《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等,让学生在影像资料的欣赏中学习历史知识,自然进入探究角色,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对教师的教与学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鼓励其掌握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广大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关注与重视。

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一、应用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些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一般来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其感知、记忆、创造性能力都能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应利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比如:教师在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探究,立刻有学生提出富于创新的问题:“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向,但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须及时引导,使其思维走上正确的轨道,使学生提出并解决的问题符合能力培养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提高“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培养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里仅讲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1.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寻求尽量多的答案。如《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课,可提问:“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哪些主张(思想)对你有启迪?每人列举五例以上。”学生的回答内容会涉及辩证思想、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社会改革、法制建设、人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流畅,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2.利用假设或变式,训练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指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假设或变式,让学生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如《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将思考题“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改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促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归纳。有的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就难以取胜;有的认为抗战是正义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取胜,但需借助国际抗日力量,否则中国人民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既复习了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3.利用延迟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指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延迟思考,即不让学生立即回答问题,以求见解的开拓性、独创性。如《“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一课,可出思考题:“1966年如果你主持中央工作是否开展‘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你认为当时应抓哪些工作?”让学生站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他们须认真阅读课本和有关资料才能回答。多数同学认为不能开展“文革”,应坚持中共“八大”路线发展生产力;有的认为可以开展“文革”,但仅局限在文化领域,以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并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有的认为当时就要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学生思维很活跃,很有创见。
三、培养直觉思维,注重把握线索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为:1.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直觉思维。3.教师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提出设想。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西安事变”一目,可提问:“如果杀了蒋介石,情况将如何?”有学生立刻说对国民党上层中不抗日的人是个警告;有的说对人民、对国家、对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有利。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把蒋介石杀掉,国民党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祸及国家。
历史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可见,历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完善学生自我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历史创造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具特点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注意吸取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只有经常用新观点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在题目的设置上应该创新,设计符合思维特点的开放性试题,如由过去单一文字型的题变为图表,图文并茂。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根本之计应从教育入手”。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大使命,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的广阔天地。

⑶ 结合历史学科实际教学,谈谈自己如何进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开展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二、激发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当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就会从内心迸发出求知的强烈欲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沟通学生的心灵,增进互相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状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取的“情”给学生创设一种“境”。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四、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

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这就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顾名思义就是联系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历史和社会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是又呈现一定规律。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抽象、总结认识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时空进行综合分析历史线索。

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路线”的习题时,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要求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最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体会。运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图更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红军行军的艰难;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作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以“综合思维”能力历史培养为契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分析与理解。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⑷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现代中学生,由于受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理科和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被极大的忽视,结果导致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以其丰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然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一般是临考试前背一背,纯粹为应付考试而学;高中学习历史只是为高考作准备,为高考备水一战。从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功能在一点一点的流失,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基础教育承担着塑造未来公民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艰巨任务,这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运的兴衰。
为此作为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不仅要在课堂上要注意营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积极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个人素质,同时呼吁提高家庭、社会的重视程度,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探究讨论方式,建设高效课堂是提升中学生历史素养的首要途径。
(一)依据新教材,活化教材思想创新思路,领悟教材编写新模式,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体会历史,在适度的问题中感悟历史,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历史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情”、“趣”化。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鲜活地再现历史情境,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最终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历史的真谛,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对于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有位学者概述了以下七种主要的方法: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方法富有实际操作性,也是完全适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再补充文字材料介绍邓世昌的英勇事迹: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这样就使黄海海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脑海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讨论式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种最佳手段。因为通过老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历史的思维之中、处于积极的课堂参与之中。这样,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正视历史的时代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较,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个人更深入地参与历史的教学之中。例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最早兴起于东南沿海?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联系中国古代明清的经济、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等等知识来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历史问题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认识、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学习不只是了解过去,还要认识现实,所以采取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更好地培养了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我们的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培养中学生自身素质是提高其历史素养的必要条件。
(一)大量阅读各种历史题材的书籍、史籍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可以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来了解历史,培养历史素养。《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最好的素材。
(二)关心时事,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最高的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学习的最高素养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体现了这一学科更强的人文性和实用性。学习历史最终目标就是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来指导自己平时的实践和行动,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从历史事件中找到现实问题的历史的影子和历史借鉴。历史科目也会涉及到现实生活,这就需要中学生在学习史实的同时积极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收集和材料挖掘,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问题、知识经济问题、重要的区域问题。

⑸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由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这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以史为镜,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以史鉴今”,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将“死”历史学活。

2.这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往今来,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只有发现问题后才能有创新方向。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无法衔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这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

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历史知识是基础,悔弯学习历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历史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

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从重视结论识记转变为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树立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的惰性,同时鼓励学生破旧立新,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

只有实现教师到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想问。

2.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一个紧张严肃的课堂和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情绪紧张,很难提出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学生敢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精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特性,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局限学生的思维丛前郑,让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3.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校、教师、学生眼里比语数外次要,这种不重视使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

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着一定的要求。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想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困难的。

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是因为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把握。

教师要重视丰富学渗颂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教学内容,需要熟记的要及时督促学生记住。

4.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

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疑问,很可能刚开始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更加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回答假设问题,不断归纳总结,由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主寻求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维和积极探索问题的科学素养。

5.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提问也需要学习。

古语有言,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历史课堂提问中的作用,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实现良性互动。

根据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历史教学从结论为主到探究过程为主的转变,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与质疑中提高创新能力,真正掌握学好历史的方法。

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5年)》提出的历史学科六大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络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2)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3)历史理解:将对史事好差信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庆举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5)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素养1: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络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络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区域性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物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型别,掌握蒐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资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友轮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余文森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元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一个人言行粗俗、举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缺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坍塌。
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引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规范,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核心),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对价值观有较全面的认识。从价值指向的范围来看,我们可将价值分为:
(1)人类基本价值,即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和提倡的价值,如人道关怀、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虽然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社会观念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伦理价值、行为价值特别是善恶区分上却有基本的共识,有着一定的同一性,从而形成人类的基本价值。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积极的、健康的并被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如爱国、孝亲、仁爱、勤奋、礼让谦逊、恪守诚信等。
(3)现代社会价值,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如个体独立与自主、社会公正与平等、经济市场化等。教师要充分理解各类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解、价值准则,这样才能以鲜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立场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要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正当的、合适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学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观照,缺乏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价值引领可能沦为一种盲从,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非价值”或“反价值”的误区。
所以,教师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价值并拥有价值判断能力。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外显或内隐地传递着价值,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第三,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学校里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学科教学内容按照蕴含价值目标的程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含有显性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即教材通过文字材料直接体现出价值目标,比如高中语文《包身工》一文,该内容直接体现出的是反抗压迫,维护与热爱正义的价值观。二是内隐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这类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似乎不含价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同样蕴含着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标。比如,进行生物学《遗传病》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描述病人患病时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灵上遭受到的折磨,从而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培养学生的爱心。还有一类教学内容,本身并未隐含价值目标,对这一类内容的教授,如果教师具有价值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可以通过师生交往、教学组织形式等方式,在行动中达成价值目标。”
(二)思维启迪(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维方式看作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执行模式的总和;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深度)、结构(型别)、方向(思路)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认知素质的核心。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这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
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力:第一,从客观性、科学性的角度讲,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论证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第二是从主观性、主体性的角度讲,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讲,第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模式,这种教学几乎把思维都剪辑和 *** 了,学生没有多少再思维的意义和含量。要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字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例如,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言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
第二,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知识学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回圈的发展。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实施深度教学,是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实现同步发展的必经之路。深度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态的问题。一是根据提问概念的性质不同,提问可以分为“生活提问”和“逻辑提问”。前者主要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后者则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我们知道,教科书知识本身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根本区别的。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于“逻辑提问”。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二是原始问题与课本习题。原始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
(三)品格塑造(优秀、良好品格的培养)
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答记者问告诉我们:一是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二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作用非常大。我认为,这两点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少儿时期,少儿时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给孩子留下隐患甚至危险。
有专家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根本标准,不在知识,而在美德,除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等。
从广义的角度讲,品格可分为:行为习惯、个性修养、道德品质(风范)三大组成部分。品格突出一个“品”字,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品质、有品位的人,这才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常说的话语;“诚信、宽容、感恩”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常怀的意识。
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张扬个性的必要性,但决不能忽略对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礼让仁和、合作共进的为人智慧。值得强调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的劳动有特殊性,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之中。这是因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薰陶学生的心灵。学生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倾向。所以,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谈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
总之,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 *** 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随着网际网路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必需的素养能力,将学生成长的“历时性”状态与教育教学的“共时性”状态结合在一起,体现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性与过程性的统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资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络,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学习的位置问题,我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请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定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资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刚开始要求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有用的资讯并进行简单归类,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收集处理资讯并做出猜想,解释结论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意识: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的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的思维习惯,它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性的反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答案抄错的,结果算错的,题抄错的,看错的,加减乘除符号看错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或许可能说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可能会犯粗心的小毛病,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我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并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也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络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⑺ 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指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兴趣。”诸多迹象表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就所教学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认真备课
(一)树立学生为上的信念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处于一种不公正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学也因收到歧视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师都把历史当成一门“背诵”学科,上课照本宣读、吹牛,让学生勾勾划划,课后死记硬背,从而使广大学生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大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只会养成学生读“死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丧失了历史的学科价值。
作为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上的教学信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目的,本着树人、育人、发展人的宗旨,将历史学科的知识、趣味、审美、思想等内涵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理。为此,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爱心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对业务的钻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历史老师应以教学为事业,不断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充满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认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动学生的认真,言行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实课堂教学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
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这是充实课堂教学材料的又一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摆脱不了一元论思维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也深受其害。在这个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学,用最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对于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人、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在讲评秦始皇、蒋介石这些时代豪雄的是非功过时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进行归纳;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联系当前的社会与生活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初中历史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阐发的人类发展史,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同时,人们趋向于对与自身距离较近的事物感兴趣,从当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又如通过日军侵华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层的种种作为和我国国民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现状。
二、 巧用语言
首先,组织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动,有序指富有逻辑。一个好的老师应是一个语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所述之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语意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小故事,教师在讲述时就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为此教师要提高语言的修养,通过阅读、说话、写作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教师都要将它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讲清楚,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便要讲到传教士和义和团,课文所述很简略,教师要辅之以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结构中去,还学生一个详尽、丰满、生动的史实。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动人心弦。一个出色的教师必须要有演说家一样丰富细腻的情感,要善于控制场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与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启人心扉。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数十个情绪状态不同的学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控制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如讲述“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用满怀愤怒和深情的语气向学生描述英法联军残暴的场景,阅读近代史中签订的条约的内容时可用果断的语气表现侵略者的蛮横,或用沉重的语气反映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最后,思想上要做到发人深省。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对事物有明晰的洞见,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能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学生的不足与需要明察秋毫、熟稔于心,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发、教育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人生历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有持续不怠的精神追求,从而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学生也往往对一个有思想而善于教导的老师怀有崇敬和依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如中国历史上屈原、司马迁、谭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教师可通过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来感染学生。又如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兴亡原因的归纳,进而让学生深思振兴中国的“良方”。
三、 各种教法
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气氛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少数的几种教法也极易让学生摸透教师的脾性,教师要使课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层出不穷的招数、想尽办法让学生参与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法教学历史。如原始社会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讨论法,列举黄帝时人们的发明用抢答法,对夏商周青铜器等手工艺品的欣赏用讲述引导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战国的纷争用开故事会法,戊戌变法用自学答题法,其中康有为驳斥荣禄用表演法,还有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使历史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活力。
四、 师生互动
真正的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师生不断交流促进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竭力创设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的宽松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在此,教师须注意两点:
(一)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
《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里面聚集着形形色色、性情各异的学生,一个咳嗽、一句发言就能引起他们间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神情衣着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他们的内心话语,并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段去暗示他们、启迪他们、关爱他们。如对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加以婉言规劝,看到学生自己购买了历史课外书,对其加以肯定和赞赏等,学生往往能在教师的关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励学生适时反馈
学生的反馈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课上,什么环节需要追加深入,什么知识需要反复分析,什么内容可以省略跳过,都要针对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前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情况,课堂上一味地演“独角戏”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忽略自己的存在,进而对其“表演”渐生倦怠,直至充耳不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坦白和表现,同时耐心细致地倾听,用年轻的心态去跟学生对话,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五、 及时作业
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都忽视作业这一环节。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及时作业对于学生及时掌握当天知识、有效学习日后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言:“温故而知新。”通过作业,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有时能从中悟出新的涵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兴趣,极大程度上与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布置适量作业,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养成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总之,教师要本着“爱人、育人”的职业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历史教学中优化教材、语言、教法、师生关系等各种因素,挖掘自身潜力,重塑历史课形象,让学生满怀兴趣地去学、去研、去思。[好研网]

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课堂教 学 必 须 紧 紧 围 绕 着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这 一 主 线展开。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 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 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二项核 心素养,在设计“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 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 皇巩固统一 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 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 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 习 为 主 动 学 习,由“学 会”向“会 学”的 学 习 方 式 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 念创设问题 情境以培养 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 1851 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使其迅速走向灭亡,正所谓是“兴也速,衰也快”,这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呢? ”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翻书查资料,并急于想要 找到答案。 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养。教师也可用假设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就会以秦始皇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各抒己见,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能够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感悟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的素养。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探讨中国古 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活动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其探究步骤为:让学生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各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研读史料,梳理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辨析,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组织全班的交流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并进一步修改、补充与完善本组的研究报告;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合作 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 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 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
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较枯燥 无味,很难激 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便可以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 富沛的情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 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 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都是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 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 为了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目标 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 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