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沁县有多少年历史

沁县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12 15:24:37

❶ 1958-1960年沁县,襄垣和沁源是怎么合并的

1958年沁县和襄垣合并不久弊稿,又和沁源三县合并为沁州,县政府驻沁县城。1960年沁县、沁源、襄垣又按原地分为三县,沁源县政府从迹燃沁县迁回城关镇(现改姿卜虚名为沁河镇),至今。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部,地处太岳山东麓,东连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县,西邻霍州市、古县、灵石县,北靠介休市、平遥县。地理坐标在东经110°58′03″—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之间。

❷ 晋城属于哪个地级市,沁州属于哪个市

晋城属于山西省的地级市;沁州即沁县,属镇穗茄于山西省长治市。具体介绍如下:

1、晋城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族做方公里。

晋城位于丹河、沁河流域中下游,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0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1'-36度04',东经111°55'-113°7',市区面积149.6平方公里。东、南依太行、王屋二山与河南省新乡、济源、焦作交界,西依中条山与临汾、运城衔接,北依丹朱岭、金泉山等山脉与长治接壤。

2、沁县

沁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经112°41′,北纬36°45′。

沁县东接襄垣县、武乡县,南邻屯留区,西部与沁源县毗邻,北部与武乡县及晋中市平遥县接壤,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煤海中的绿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之称。

扩展御察资料

沁县的历史沿革:

西汉于今县城南20千米古城村置铜眧县,属上党郡。北魏徙治今县城西南20千米故县镇,改属乡郡。建义元年(528)于今县境东南别置五原县,属襄垣郡,北齐废。隋,铜眧县先后属沁州、潞州。唐徙今治,先后属沁、韩、潞州。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于今县境置威胜军,县属之。金天会六年(1128)改威胜军为沁州,元光二年(1223)改义胜军。元初又改为沁州,县均属之。明洪武间铜眧县废入沁州,升直隶州。民国初年降为沁县。

1946年沁县解放,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与襄垣县合并为襄沁县。不久沁源县并入,称沁县,属晋东南专区。1959年恢复3县原建制,隶属不改。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❸ 沁县的历史

1944年,革命根据地急需大批干部,中共沁县县委研究决定,责成县委宣传部长周铭至筹办一所干部学校。
5月24日 ,“沁县耕读师范”在西圪陀成立,招收一个队(军事建制、 一个班)50名学生,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由张艾如担任。有教员2人,职员2人,工友2人。当时确定的办学宗旨是:“适应抗日战争需要,为政治服务,为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因而没有固定学制和授课时数,抗日政府可随时抽调师生参加各种政治工作和社会活动。学生来源包括在职干部、小学教师、干部子女、在乡高小毕业生等。入学年龄不限,大的20多岁,小的十六七岁。课程设有:根据地建设、国语、数学、时事、生产、对敌斗争、史地、医药卫生八门课。各科均没有固定课本,教员自编,学生记策记;直到第四队时才有没印小册子。办学形式是半耕半读,亦工亦农。学校除在月岭山种有义田(吴淞的公田)二百亩外,还在榜口、罗和岩、西圪陀开垦了大量荒地,每年打粮百担以上。此外,师生还兼营豆腐坊、菜园、女生纺纱织布。学生去向,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随时由政府抽调去参军,参战,从事各项革命工作。
1945年3月,因种地无畜力,校长张艾如率5名师生,连夜潜入县城南关日本侵略军据点的马厩夺获骡子两头。
同年夏,招生50名,编为第二队,新增教员两人,改校名为“沁屯襄耕读师范”。同年夏,在太岳行署召开的“六六教师节”表彰会上,耕师被树立为全区敌后生产、勤工俭学的榜样。会后,冯毅曾深入学校考查一个多月,总结耕师办学经验,写成《沁屯襄耕读师范介绍》长篇调查报告,发表在《太岳政报》第七期专号上。随后延安电台予以广播。为此,太岳行署特拔专款资助耕师。同年耕师成立剧社,师生自编自演剧目50多个,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先后深入三百多个自然村巡回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从未间断。
1946年4月学校招生110名,编为第三、第四队。同年5月,为照顾边远山区学生就学,学校迁至屯留县老军庄,校名改为“沁屯中学”。同年10月,全县解放,学校迁至沁县城火车站(俗称沁中南校)师生继续参加当地土地改革运动,直至年终返校。
1947年,农历“二月二”全县掀起大参军运动,学校师生80人参军,20人银敏参干。随军南下到河南、福建,18人转送到北大、军大和其它军事院校深造,学校只剩下30名年小力弱不到入伍条件的学生,学校立即补招新生6个班编为四、五、六队。师范班、实习班、附后属高小班,校名改为“沁县中学”。
建校6年中,学校三易校名,三易校址,共招收十个班五百余人。毕业四个班(其中两个班参军参干,转送军事院校)200余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一直由张艾如担任。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铜川龙门人,祖籍太原祁邑,先辈于此魏迁居河汾。父王隆(字伯高),隋开皇初国子博士,出任昌乐令,后调迁猗氏、铜川(铜鞮),任满退居乡间,不再主官。
开皇四年(584),王隆为铜川令时,通出生于铜川任所,隆为其卜卦,卜师日:“此子必能通天下之志”,遂起名通。王通三岁知书,幼小好学,曾六年夜读不解衣,拜读于各派名流,精研典着,19岁便立济苍生之志,西游长安,给皇帝上治国安邦的《太平十二策》,未被采纳,作《东征之歌》而归,潜心读诗书,正礼乐,修之经,赞易道,历经9年努力,《六经》着就。同时,在铜鞮紫金山设帐授徒,把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传给弟子,慕名而来求学论政的多达千人,其中学有成就者有贾琼(中山人)、魏征(曲城人)、裂做房玄龄(齐州人)、李靖(三原人)、李绩(懋功,曹州人)、杜如晦(杜陵人)、陈叙达(降州人)、温大雅(并州祁人)、薛收(河东人)等人,大多成为唐朝名臣。大业十年(614),炀帝召王通任蜀郡国户书佐,十一年,又召任着作郎、国子博士,都拒绝。十三年,因病英年早逝,门人谥其为“文中子”。着作《六经》早迭,由门人薛收、姚义等为其搜集整理的《中说》传于后世。
今沁县故县镇铜 鞮山(原称紫金山)存有王通当年着书讲学的文中子石室,旁有唐代修建的文中子祠遗址,祠内曾存唐太常博士皮日休撰写的《文中子碑记》(文存《沁州志》艺文)。明代以前,郡志都把五通记为郡人,俞汝为《沁州志》载王通入《隐逸》篇,以定王通为“沁之铜川人”。清代汪竹岩编志时,始遵史籍,改王通为寓沁人物。州人从唐以来祀王通为乡贤。据传,西南乡龙门山、龙门村为王通族人故里,境内尚有王姓人自称王通后裔。《六子书》中仲淹自谓:“吾家铜川六世肆搏衡”(见清干隆《沁州志》俞汝为《重创先儒文中子庙碑》)。

❹ 山西沁县的详细历史

沁县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自古为人文荟萃之邑 ,中心辖治之所, 境内有省级文物4处,县级文物18处,位于县城西南15 公里处的册村乡乌苏村,有战国时韩国别都阙与城遗址,县城南25公里处的故县镇村,是古铜革是县城遗址,村西的紫金山文中子石室,因随唐大儒王通在此培养出魏征、杜如晦手裂、房玄龄、温大雅等八大国公而闻名,县城西30华里处的伏牛山龙泉神庙,曾以其规模宏大,气貌不凡而闻名三晋,城南二郎山上,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北魏石刻阵列馆,馆内藏有北魏到北宋500年间的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及碑碣近千件,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千字文》石刻被列为“中华之最”,陶渊明手书撃夤旁邮珨十二首玉石石刻全凯薯蚂国闻名,以南涅水石刻馆、徐村吴王典墓、太里羊舌氏三贤墓为龙头,康熙皇帝御书楼,漳河源头龙珠寺、华山相配套的人文游览区;以二郎山、西湖公园为主的黄土风景区,以小东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后沟新华日报旧址、烈士陵园、决死一纵队纪念馆为主的革命纪念旅游区已初步形成。沁县县委、县政府做出一个具有大手笔的决策,即从2008年起全面启动实施把县城建成一座具有南国风韵而又独盯埋具特色的中国北方水城。

❺ 沁县的历史沿革

晋人消灭赤狄部落后,把地跨数县的地区,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名曰铜鞮邑。晋顷公十二年,晋六卿灭掉羊舌氏族,将原地析为铜鞮、平阳、杨氏。
秦灭赵键陵后,又将铜鞮析为涅氏、襄垣、谷远四县。
北魏时铜鞮属并州乡郡。
隋初属上党郡,后将甲水县(县治在今南涅水村)部分划归铜鞮,辖境有增。
唐初改隶韩州,复置甲水县,六年后分甲水归铜鞮、武乡。
宋初在乱柳石围中(段柳村)建威胜军,后曾改军为州,不久皮亮帆又称威胜军。再后,升节镇,改称义胜军,隶河东南路,领铜鞮、武乡、绵上、沁源四县。
元初称沁州(迁现城址),隶晋宁路,领铜铜鞮、沁源、武乡三县。
明初改铜鞮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沁源、武乡两县。
清沿明制,仍称沁州。
民国初年废州改县,始称沁县,属冀宁道。抗日战争开始后,为第三行政区所在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县东置路东办事处。民国三十年(1941年燃雹),将沁东部分地区划归武东县,同时在沁洪公路北置漳源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漳源县,复归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名未变,属长治专员公署(后称晋东南地区)。
1985年试行市管县,沁县属长治市。

❻ 沁县有什么传说

历史文化名城———://blog.163/wfwggh@126/blog/static/408422612009112965452590/

长治古称上党,是一块出产神话和传说的地方。

以上党地区为中心,就广泛流传和记载着关于炎帝神农氏在此活动的传说和遗迹分布,这个厚重的炎帝文化圈,也包括沁县在内的太行、太岳广大地区。

沁县册村籍学者王中庆考证,在册村周围也有炎帝神农氏活动的遗踪。

据清·干隆《沁州志》载: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春,朝廷批准沁州建造先农坛,雍正六年六月,将先农坛移建东郊青龙岗,坛高2尺1寸,宽2丈5尺,并在坛北建正殿三间,供奉先农之神。

这是沁县境内属官方建造的炎帝文化设施。

据《后汉书·礼仪志上》刘昭注引《汉旧仪》所载:“春始东耕于籍田,官祠先农。

先农即神农炎帝也。”

沁县西部册村、上官、河止三村之间有一座黎城山,黎城山东部是五谷神岭,因上曾建有五谷神庙而得名,庙建年代不可考。

在黎城山西北部,是逶迤几十里的九连山(亦九黎山、芜山),九连山是太岳山脉伏牛山的支脉。

传说,黎城是九黎族所居之城,九连山是九黎族与炎帝族打仗的地方,传说毕竟是传说。

而这一带背山临水,四丘环抱,土地平坦,气候温润,是古往今来极为理想的农耕之区,又是历代由晋国中部东达黎、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连续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刀、陶罐等遗物。

看来,炎帝族占领了九黎族的属地黎城后,在这里“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是很可能的。

人们为了歌颂纪念炎帝族的功德,命山为九连,九连山千年常青,作庙祀神农,五谷神庙址尚存。

更说明沁县是炎帝故乡的文化遗存的沁县西部的伏牛山。

清·干隆《沁州志》引《一统志》谓:“昔人见神牛隐此,故名伏牛山”。

伏牛山是太岳山的主要山脉之一,北起武乡县界,西侧沁源,东侧沁县,南达古县、屯留,延伸入沁水盆地,伏牛山西部有《汉书·地理志》所述“羊头山世靡(糜)谷,沁水所出”的羊头山,东侧由北向南沁县、屯留、长子等县有多处纪念炎帝的羊头山、伏牛山、炎帝庙。

伏牛山巍巍数百里,遍播浓重的炎帝文化,其说神牛也罢,耕牛也罢,若论人类对牛有什么情份的话,那就是炎帝驯服了牛,使它成为人类值得永远怀念的农耕文化之内涵

沁县历史文化名珠——乌苏村://blog.sina/s/blog_51063a4101008ogz.

沁县尧山村沁县尧山村位于沁县城西约15公里,有300多户、1000余口人,是沁县一个比较大的村子。

关于村名的来历,顾名思义,应与尧有关。

传说:尧因事西行,到尧山村时,天色已晚,当夜便入住此地,于是后人便将这个山村叫作尧山村。

伴随着这个美丽的传说,又衍生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说:尧一行当年由村东南口进村,进村时已是黄昏时分,为不打扰百姓,尧便悄悄地住了下来;而且,为了考察百姓生活和山川地理,爱民的尧顾不上休息,当晚特意到村西面的“界生山”上看了看,天不亮就悄悄走了。

事后,人们形容此事时说,尧来的时候是昏天昏地,走的时候还是昏天昏地,为纪念尧的大恩大德,人们便把尧入村处叫“昏天地”,像村名一样,“昏天地”也从古流传到今。

其实,尧到底来没来过尧山,于史无考。

从史书记载来看,尧封其子丹朱到长子。

历经四千年岁月,与长子相距很近的沁县尧山村不排除是尧的后裔居住地,一个家族不断繁衍壮大的、就近分散迁徙的居住地之一。

抑或是陶、唐、刘、韦、杜、范诸尧之后人居住地的可能更大一些。

真正使尧山村声名鹊起、辉煌一时的则缘于另一个浪漫的传说:西汉时,高祖刘邦崩,吕氏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共诛之,立代王刘桓为帝,是为汉文帝,以上见于《史记》。

文帝元年,“遣念猛车骑将军薄昭迎太后于代”,护卫队入井陉至铜革是尧山村,晚即驻。

皇后窦氏当晚分娩,生子刘启,亦即后来“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

但皇后没有奶水,随从经向当地乡亲求助,被告知差人采田中谷,入山寻取古庙旁清水,搓米熬粥奉仔答桥皇后,果然皇后奶便下,母子安康。

一段时间后,皇后身体得到恢复,车驾方才离开尧山,徐徐往长安进发……

物以君贵,地以后名。

从此,为皇后取水处被叫作“皇后泉”,庙则改称“皇后庙”,举悔皇后所食之“铜鞮粥”名闻遐迩,而皇后命人所采之田中谷,便是后来誉满天下之“沁州黄”……尧山村作为天子诞生地,当年一定是百业兴旺、人口稠密、商贸活跃、市场繁荣,今天依然还保留在当地村民俚语中的“街上”“南街”“后街”“十字”“瓦窑”等,既是一个代表方位的地理名词,又是当年风光无限的尧山村真实写照。

那么,与这些地名一起出现的“昏天地”的来历,极有可能是村民口口相传,结果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所致,其最接近历史面目的当是窦太后入住尧山村时,是黄昏来临之际,圣迹留芳,昭然若揭,故名“昏天地”。

难怪一些村民至今还在为“昏天地”到底是源于尧时还是源于汉时争论不休,肯定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将传说与考古相互印证,让人们进一步看清了一个山村那悠然远去的背影

其实在网上能看到的也就是这些 具体的你可以看看你们的县志 那样你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的~~如此的资料也是我在网络上找的 也不知道能否让你满意 不过看看县志我想肯定对你有帮助的

阅读全文

与沁县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