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高一历史岳麓版从哪里找题

高一历史岳麓版从哪里找题

发布时间:2023-05-12 15:51:23

㈠ 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派掘 宗法仔羡乱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念档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 西汉
1、 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
B 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 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二 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
三、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清朝建立,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 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六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 爱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 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里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 编着: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联邦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 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 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
2、《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影响)
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2、《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三、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统一
1、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 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 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
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 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 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
《资政新篇》(评价)
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国联军侵华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 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 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4、 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第16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同盟会 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思想基础: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着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17课五四运动
一、 背景
1、 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 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二、 过程
1、 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2、 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有北京转移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3、 初步胜利:A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 B 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C 释放被捕学生。
三、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四、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 空想社会主义
1、 原因: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B、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公正、合理的社会,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 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3、 主张:A、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B、傅立叶和欧文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年
1、 内容: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B、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2、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巴黎公社
1、 背景:内忧外患 2、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权
3、措施:A、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工
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人民可监督罢免。B、维护劳动者利益。C、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4、意义:英勇斗争和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5、教训及启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残余势力,防止资产阶级势力的反扑;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建立广泛的同盟;无产阶级缺乏一个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 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 背景: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进工
业化,但不彻底;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落后腐朽充分暴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二、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继续战争。
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B、实行土地改革。C、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件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三、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
2、1918年,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
四、 意义:是人类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
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给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第21课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一、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21—1923)
1、 中共一大
(1)条件:A、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接受马列主义。B、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党早期组织,奠定党的组织基础。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D、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
(4)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2、 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B、中共二大讨论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2、北伐: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北伐。
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1、武装起义:1927
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
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
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
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红军长征
(1)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
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遵义会议——A、纠正错误军事路线 B、确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到达陕北——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4、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
(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
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

㈡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50分)
1.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中央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
2.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削弱王国势力 D.削夺武将军权
3.19世纪列强一再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近代中国的落后 B.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清政府的腐败 D.中国的资源丰富
4.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偏师北伐,太平天国本来可以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只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 B.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必然因素
C.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5. 太平天国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 )
A.满汉地主联合镇压 B.农民阶级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敌人长期围困封锁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在下列列强侵华战争中,侵略者曾攻入北京烧杀抢掠的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对侵略势力的打击 D.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斗争
8.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在(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C.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D.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9.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外交政策叫(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条线,一大片”
11.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其主要根源是( )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
C.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 D.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12.我国政府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
A.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的取得
C.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削弱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3.“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 )
A.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B.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C.要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D.要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余做搭变”战略
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有(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竖拿同存异”原则
③“一国两制”方针 ④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古代亚胡含非文明成就中,为希腊文明所汲取的是( )
A.中国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 B.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
C.埃及文明与印度文明 D.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
16.下列关于古罗马法律文献的叙述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及其公民的法律,只包括成文法,不包括习惯法
B.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C.《十二铜表法》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D.《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17.下列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光荣革命”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最重要的成果
B.《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
C.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相融的混合物
D.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的归属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归总统 B.立法权归国会
C.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D.外交权归联邦议会
19.现代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点不包括( )
A.都实行两院制 B.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C.上院权力都比下院大 D.都拥有立法权
20.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B.没有发动农民参加革命,也没有外援
C.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 D.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革命不可能成功
21.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B.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
2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2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相同之处是( )
A.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性质的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24.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欧共体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 欧共体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苏联解体 D.欧共体的形成、苏联解体
25.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的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D.日本迫切需要国际承认
二、材料解析题:(共4分)
1. 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根据人们的政治经验,还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及未来打算,理智地“设计”出来的。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具体体现为三权分立。
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规定及其作用。(9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增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来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人教社《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⑴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分析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8分)

⑵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6分)

⑶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6分)

3.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悲凉的三部曲,中国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了四部曲,即从对抗到和好、再到抵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9分)

⑵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变化趋势?(4分)

⑶这种变化趋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从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8分)

标 准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BCBBDBDDBCABACDAADCDADAAC
二、材料解析题:
1.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达到了权力制约与平衡。
2. ⑴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和法西斯德国都曾企图独占欧洲。失败原因: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损害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欧洲的广泛反抗;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民族意识;遭到以英国为首的政治、军事同盟力量的反对。
⑵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⑶成立原因:欧洲实力削弱,苏联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加强。目的:加强欧洲国家间的联系,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3. ⑴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失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这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益和彼此的勾结。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危及到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因此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有矛盾;另一方面,列强要侵略中国,只有“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才能达到目的,而清政府要维护其反动统治,也需要借列强的力量来镇压人民的反抗,二者又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⑶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使中国革命的任务更加艰巨和曲折。使近代中国人民不得不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历史使命。启示:首先,列强的侵略是造成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而中国反动政府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因此在反帝的同时必须反封建;其次,列强之间、列强与中国反动政府之间有矛盾和斗争,这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㈢ 我需要高一历史岳麓版的课后题的答案

还有一半贴不上来了,,, 你到
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8/4-30/430257156.doc下载就可以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解析与探究
通过分封,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层层相属的体系。周嫌察者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西周社会结构具有政权与族权合一的特点。
自我评测
1、商代附属国独立性相对大,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西周各诸侯与王室的关系更为密切,臣属关系更为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①在西周宗法制度下,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②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③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④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芹薯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1、 可以用教材第4页关于周礼对贵族饮宴的规定加以说明.
活动建议
“执”字甲骨文形状像一个戴着手梏,“圉”字像戴着手梏的人被关进监狱,这两个字反映了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监狱等国家机器;“王”字像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高大的人,说明王权的强大;“臣”字像一只竖立的眼睛,说明臣下对上级俯首顺目;“劓”字像用刀割鼻子,“刖”字像锯断人的一脚,这两个字反映出当时有残害肢体的刑罚;“巫”字的形状反映出当时祭祀、占卜活动频繁。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解析与探究
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的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2、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3、分封制的益处:对于距离秦朝统治中心比较远的地区,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来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造成天下大乱。
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弊端: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便利于最高统治者的专制,为秦朝的暴政创造了条件。
自我评测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还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并制定了 严苛、细密的法律制度。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与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有效没散组织爱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③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活动建议(略)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自我评测
1、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直接结果。汉初大封同姓王,后来诸侯王实力增强,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从根本上看,地方割据局面是有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2、相同点: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在地方通过设置刺史代表中央检察地方;宋太祖则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活动建议(略)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链接评析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官僚的地位不断下降,反映了皇权日益强化的趋势。
解析与探究
1、汉哀帝把丞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议决,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多数君主没总结这一教训。
2、没有本质的区别,重视或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自身的统治考虑。
3、影响:①使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②形成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及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自我评测
1、不断加强 2、三省六部
3、废除丞相制度 4、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链接评析
希腊地理环境有利于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内外交流,形成了希腊文化开放性、多元性的一面;同时又造成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地缘性特征迅速凸现,有利于冲破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的影响,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华文化发祥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使人们安土重迁,长期以来血缘纽带不能冲破,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更容易形成专制集权的体制。
解析与探究
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不同点:
1.产生或建立的方式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氏族制发展而来,后者主要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
2.性质不同。前者是独立的奴隶制城市国家,具有多种类型的政体。后者初期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与周王室是隶属关系,后期逐渐摆脱周王的控制;政体由单一的奴隶制向君主制过渡。
3.前者体现的民主政治特色鲜明,后者体现的专制特色鲜明。
自我评测
1.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殖民运动最初情非所愿,但结果扩大了希腊人的生存空间,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了东方的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希腊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2.形式及特点:贵族制:由少数贵族通过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最高权力;
民主制:公民大会掌握最高治权,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寡头制;极少数贵族集体统治;
君主制和僭主制:都属于个人 专制,但后者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
共同点: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属于奴隶主阶级专政政权性质。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解析与探究
两者出现的共同原因都是因为没有专制权利的限制。具体因素不同:雅典是因为民主思想文化活跃;春秋时期是因为国家分裂和社会变革导致思想活跃局面出现。
自我评测
1、典民主政体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经历200多年的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措施: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抽签选举与差额选举;“陶片放逐法”
辩论等。有效
3、提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经历长期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②在坚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优点的同时,吸取教训,避免民主的狭隘性。③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发展,它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专制的手段。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阅读与思考
这种制度对强调诉讼的规范性有积极的作用。但不作纪录不利分析辩词;过于机械的法律术语,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反而造成了法律功能的削弱。
自我评测
1、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全体成员皆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公民大会是平民参加的会议,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拟定的提案。设立平民保民官,保护平民利益。
2、内容:《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它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的利益。意义:《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在后世漫长的岁月中它虽经过多次修订,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由《查士丁尼法典》(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组成, 包括了罗马法的全部基本内容,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是罗马法的总结,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休的建立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
阅读与思考
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期政治生活中民主化趋势的发展,人民取得普选权,两党制逐渐完善,在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与探究
1、18世纪英国的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制建立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使没有决定权。 2、国王不能超出法律和随意废止法律,国王不能随意征税,国王平时不能在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有立法权,议会选举自由,议会内演说自由、辩论和议事自由等。(主要考察《权利法案》对君主权利的限制,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地位、首相的权利和地位以及国王和议会的发关系。)
自我测评: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它以法律的形式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固定下来,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九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课中思考题:
人都是自私的,所以需要政府来管理,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由人组成,所以政府也需要外来的和内在的监督,防止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专制,
解析与探究:
美国是总统制,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政府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实际地行政权力。首相是内阁中最高的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
自我测评:
1、松散的联邦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于主权的各洲,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国元勋们采纳了联邦制。
2、两部宪法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有立法权利,但总统又权否决国会通过的议案。总统行使行政权,但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国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最高法院的权力,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行使行政权“违宪”而无效,宪法三上述精神可以防止某一权力的专断,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
3、相同点:总统、国王都是国家元首,
不同点:英国国王没有实权,只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统而不治”。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实权。部分立法否决权,总统掌握行政权兼军队最高统帅。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课中思考题:
1、这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这种变化反映了法国制宪议会废除世袭的贵族制度的史实,体现了尊重人的平等权利精神。
2、原因:当时法国政局不稳定:经济难以发展:人心不安宁;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期盼稳定。选民们对曾给法兰西带来荣誉的拿破仑的后代路易~波拿巴寄以厚望,路易~波拿巴在竞选声明中把自己打扮成秩序的象征和救星,这就使得有产者对他格外青睐;其次工人群众因六月起义对共和派怀有巨大仇恨,不愿意把票投给共和派,;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宝座,在农村君主专制的传统观念还很深厚,农民排着队奏着音乐高呼“皇帝万岁”,将选票投给路易~波拿巴。
解析与探究:
(1)、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行使倡议并制定法律的权力,财政法案先在众议院提出再转交参议院表决通过(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会议依据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权,总统公布两院通过的法律,监督并保证实行。总统还拥有特赦权、缔约权、统率武装权及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接受外国公使递交的国书权力,总统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提前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经各部部长附属,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同时总统的权力也受到一定限制,非先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总统所缔结条约只有在两院通过之后才能有效。
自我测评: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在法国民主共和政体逐步确立过程中,随着当时各派政治力量消长,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也起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维护《人权宣言》的法国大革命成果;在此后的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斗争过程中,各派政治力量也反复较量,宪法的制定或修改也处于革命或反动的情境中,1875年。国民议会终于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它的颁布标志着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课中思考题
德意志统一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各邦国的诸侯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德意志统一完成后,各邦国作为联邦加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宣布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束了各邦国君主专制政体。德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的发展,因此,统一实质上是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
阅读与思考
在行政权方面,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及其他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在立法权方面,皇帝有召集立法机构开会和宣布延期结束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军事方面,皇帝为海陆军最高统帅,有权统率全国军队并任命高级军官;在外交方面,皇帝代表帝国,拥有宣战、媾和等权力。总之,皇帝成为的意志帝国最高权力掌握者。
解析与探究
德意志长期封建割据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德意志帝国时期没有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面建立,民主思想未能深入人心,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无力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造,导致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旧势力、旧思想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情况为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自我测评
1、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封建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但统一是在普鲁志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的,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
2、德意志帝国议会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在职权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之处:都是通过民选产生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
不同之处:(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议会拥有选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各部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
(2)、德意志帝国议会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皇帝可以召开和解散议会。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鸦片战争

阅读全文

与高一历史岳麓版从哪里找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