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发酵蔬菜有多久的历史

发酵蔬菜有多久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14 07:44:22

❶ 泡菜的发展历史

泡菜起源于中国,腌泡菜最早可以追溯到31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诗经·小雅·信南山》中记载:“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其中的“菹”就是泡菜的古称。用盐来泡渍蔬菜水果,是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雏形——腌渍菜。

在北魏时期,中国着名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菹菜生菜法第八十八》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泡渍蔬菜的加工方法,这是关于泡菜制作的较为规范的文字记载。

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酱渍、醋渍,糖渍等泡菜制作方法,进一步丰富了蔬菜泡菜品种和技术,并传播海外。

宋元时期对美食的追求达到了新高度,泡菜工艺更加精细,在美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清异录》、《易牙遗意》等记载泡菜美食的着作。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蔬菜的引进,泡菜品种得到极大丰富,出现了一系列的泡菜大师和专业作坊,泡菜成为“家家均有“的必备美食。

泡菜的种类

1、中国泡菜

中国的盐渍菜应早于《诗经》,应起源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泡菜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几乎家家会做,人人吃,甚至在筵席上也要上几碟泡菜。中国泡菜常用的泡渍液有酸咸味和酸甜味之分,前者口感酸、咸、鲜、辣,主要用的辅料有食盐、花椒、白酒、干辣椒、红糖,加水熬制而成。后者口味酸、甜,主要辅料有白糖、白醋、食盐、香叶加水熬制而成。

2、韩国泡菜

韩国泡菜在韩国、朝鲜及中国朝鲜族地区普遍流行,是一种以蔬菜为主要原料,各种水果、海鲜世镇及肉料为配料的发酵食品。主要成分为乳酸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磷等无机物和矿物质以及十余种氨基酸。

3、日本泡菜

现代国际上流行的“日式泡菜”虽然也被称为“泡菜”,但其实不是真搜败粗正意义上的“泡菜”,基本上属于枯悔非发酵类盐渍菜。日式泡菜从口味到制作均与中国和韩国有明显区别,多使用天然色素和酱油泡制,以低盐、低酸、本色的较低程度发酵或不发酵的蔬菜制品为主。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泡菜

❷ 韩国一颗白菜卖到45元,韩媒:中国产泡菜成了救兵,泡菜究竟起源于哪里

据韩联社9月20日报道,受罕见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近来韩国蔬菜大幅减产,价格暴涨,其中大白菜涨价到近9000韩元(约合45元人民币)一颗,被戏称为“金菜”。韩国一颗白菜胡培纳卖到45元,韩媒:中国产泡菜成了救兵,泡菜究竟起源于哪里?

❸ 简述发酵与酿造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历史

发酵的英文“fermentation”是从拉丁语“ferver”即“发泡”、“翻涌”派生而来的,因为发酵发生时有鼓泡和类李坦似沸腾翻涌的现象。

如中国黄酒的酿造和欧洲啤酒的发酵就以起泡现象作为判断发酵进程的标志。

可以说,人类利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与酿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发酵现象是自古以来就已被人们发现并掌握的,哪信桐但由于对发酵与酿造的主角——微生物缺乏认识,发酵与酿造的本质长时间没有被揭示,始终充满神秘色彩。

因而在19世纪中叶以前,发酵与酿造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在微生物的发现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是17世纪后叶的列文虎克(Leewenhoch),他用自制的手磨透镜,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用肉眼发现了单细胞生命体——微生物。

由于当时“自然发生说”盛极一时,他的发现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随后的100多年里,对各种各样微生物的观察一直没有间断,但仍然没有发现微生物和发酵的关系。

直到19世纪中叶,巴斯德(Pasteur)经过长期而细致的研究之后,才有说服力地宣告发酵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巴斯德在巴斯德瓶中加入肉汁,发现在加热情况下不发酵,不加热则产生发酵现象,并详细观察了发酵液中许许多多微小生命的生长情况等,由此他得出结论:发酵是由微生物进行的一种化学变化。

在连续对当时的乳酸发酵、转化糖酒精发酵、葡萄酒酿造、食醋制造等各种发酵进行研究之后,巴斯德认识到这些不同类型的发酵,是由形态上可以区别的各种特定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但在巴斯德的研究中,进行的都是自然发生的混合培养,对微生物的控制技术还没有很好掌握。

其后不久,科赫(Koch)建立了单种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利用这种技术研究炭疽病时,发现动物的传染病是由特定的细菌引起的。

从而得知,微生物也和高等植物一样,可以根据它们的种属关系明确地加以区分。

从此以后,各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获得成功,人类靠智慧逐渐学会了微生物的控制,把单一微生物菌种应用于各种发酵产品中,在产品防腐、产量提高和质量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单种微生物分离和纯培养技术的建立,是食品发酵与酿造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

这一时期,巴斯德、科赫等为现代发酵与酿造工业打下坚实基础的科学巨匠们,虽然揭示了发酵的本质,但还是没有认识发酵的化学本质。

直到1897年,布赫纳(Buchner)才阐明了微生物的化学反应本质。

为了把酵母提取液用于医学,他用石英砂磨碎酵母菌细胞制成酵母汁,并加人大量砂糖防腐,结果意外地发现酵母汁也有发酵现象,产生了二氧化碳和乙醇,这是用无细胞体系进行发酵的最初例子。

这使人们认识到,任何生物都具有引起发酵的物质——酶。

从此以后,人们用生物细胞的磨碎物研究了种种反应,从而促成了当代生物化学的诞生,也将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彼此沟通起来了,大大扩展了发酵与酿造的范围,丰富了发酵与酿造的产品。

但这一时期,发酵与酿造技术未见有特别的改进,直到20世纪40年代,借助于抗生素工业的兴起,建立了通风搅拌培养技术。

因为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需要,人们迫切需要大规模生产青霉素,于是借鉴丙酮丁醇的纯种厌氧发酵技术,成功建立起深层通气培养法和一整套培养工艺,包括向发酵罐中通人大量无菌空气、通过搅拌使空气均匀分布、培养基的灭菌和无菌接种等,使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的温度、pH、通气量、培养物的供给都受坦者到严格的控制。

这些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发酵与酿造工业,各种有机酸、酶制剂、维生素、激素都可以借助于好气性发酵进行大规模生产,因而,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成为发酵与酿造技术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

但是,这一时期的发酵与酿造技术主要还是依赖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控制来达到目的的,这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发酵产品的需求,于是,一种新的技术——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应运而生。

人们以动态生物化学和微生物遗传学为基础,将微生物进行人工诱变,得到适合于生产某种产品的突变株,再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培养,有选择地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

这一新技术首先在氨基酸生产上获得成功,而后在核苷酸、有机酸、抗生素等其他产品得到应用。

可以说,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是发酵与酿造技术发展的第三个转折点。

随着矿产物的开发和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微生物发酵产品不可避免地与化学合成产品产生了竞争。

矿产资源和石油为化学合成法提供了丰富而低廉的原料,这对利用这些原料生产一些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非常有利。

同时,世界粮食的生产又非常有限,价格昂贵。

因此,有一阶段,发达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发酵产品改用合成法生产。

但是由于对化工产品的毒性有顾虑,化学合成食品类的产品,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也是难以拥有广阔的市场的;另外,对一些复杂物质,化学合成法也是无能为力的。

而生产的厂家既想利用化学合成法降低生产成本,又想使产品拥有较高的质量,于是就采用化学合成结合微生物发酵的方法。

如生产某些有机酸,先采用化学合成法合成其前体物质,然后用微生物转化法得到最终产品。

这样,将化学合成与微生物发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工程技术就建立起来了,这形成了发酵与酿造技术发展的第四个转折点。

这一时期的微生物发酵除了采用常规的微生物菌体发酵,很多产品还采用一步酶法转化法,即仅仅利用微生物生产的酶进行单一的化学反应。

例如,果葡糖浆的生产,就是利用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的。

所以,准确地说,这一时期是微生物酶反应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相结合的应用时期。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食品发酵与酿造工程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在发酵罐的大型化、多样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

发酵过程全部基本参数,包括温度、pH、罐压、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空气流量、二氧化碳含量等均可自动记录并自动控制的大型全自动连续发酵罐已付诸应用。

发酵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也成为这一时期重点发展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DNA重组技术,又大大推动了发酵与酿造技术的发展。

先是细胞融合技术,得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和多功能的新菌株,再通过常规发酵得到了许多新的有用物质。

如植物细胞的融合,可以得到多功能的植物细胞,通过植物细胞培养生产保健和药品。

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体外重组生物细胞的基因,并克隆到微生物细胞中去构成工程菌,利用工程菌生产原来微生物不能生产的产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等,使微生物的发酵产品大大增加。

可以说,发酵和酿造技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微生物的发酵,已扩展到植物和动物细胞领域,包括天然微生物、人工重组工程菌、动植物细胞等生物细胞的培养。

随着转基因动植物的问世,发酵设备——生物反应器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钢铁设备,昆虫的躯体、动物细胞的乳腺、植物细胞的根茎果实都可以看做是一种生物反应器。

因此,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化工程的发展,传统的发酵与酿造工业已经被赋予崭新的内容,现代发酵与酿造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领域。

发酵工业的发展史

一、国外发酵工业的发展概况

发酵工业的发展史,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

在19世纪以前是第一个阶段。

当时只限于含酒精饮料和醋的生产。

虽然在古埃及已经能酿造啤酒,但一直到17世纪才能在容量为1500桶(一桶相当于110升)的木质大桶中进行第一次真正的大规模酿造。

即使在早期的酿造中,也尝试对过程的控制。

历史记载,在1757年已应用温度计;在1801年就有了原始的热交换器。

在18世纪中期,Cagniard-Latour, Schwann和Kutzing分别证实了酒精发酵中的酵母活动规律。

Paster最终使科学界信服在发酵过程中酵母所遵循的规律。

在18世纪后期,Hansen在Cal *** erg酿造厂中开始其开拓工作。

他建立了酵母单细胞分离和繁殖,提供纯种培养技术,并为生产的初始培养形成一套复杂的技术。

在英国麦酒酿造中并未运用纯种培养。

确切地说,许多小型的传统麦酒酿造过程,至尽仍在使用混合酵母。

醋的生产,原先是在浅层容器中进行,或是在未充满啤酒的木桶中,将残留的酒经缓慢氧化而生产醋,并散发出一种天然香味。

认识了空气在制醋过程中重要性后,终于发明了“发生器”。

在发生器中,填充惰性物质(如焦碳、煤和各种木刨花),酒从上面缓慢滴下。

可以将醋发生器视作第一个需氧发生器。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基础培养基是用巴氏灭菌法处理,然后接种10%优质醋使呈酸性,可防治染菌污染。

这样就成为一个良好的接种材料。

在20世纪初,在酿酒和制醋工业中已建立起过程控制的概念。

在1900年到1940年间,主要的新产品是酵母、甘油、柠檬酸、乳酸、丁醇和丙酮。

其中面包酵母和有机熔剂的发酵有十分重大进展。

面包酵母的生产是需氧过程。

酵母在丰富养料中快速生长,使培养液中的氧耗尽。

在减少菌体生长的同时形成乙醇。

限制营养物的初始浓度,使细胞生长宁可受到碳源的限制,而不使受到缺氧的影响;然后在培养过程中加入少量养料。

这个技术现在成为分批补料培养法,已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中,以防止出现缺氧现象;并且还将早期使用的向酵母培养液中通入空气的方法,改进为经由空气分布管进入培养液。

空气分布管可以用蒸汽进行冲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Weizmann开拓了丁醇丙酮发酵,并建立了真正的无杂菌发酵。

所用的过程,至今还可以认为是一个在较少的染菌机会下提供良好接种材料和符合卫生标准的方法。

虽然丁醇丙酮发酵是厌氧的,但在发酵早期还是容易受到需氧菌的污染;而在后期的厌氧条件下,也会受到产酸的厌氧菌的污染。

发酵器是由低碳钢制成的具有半圆形的顶和底的圆桶。

它可以在压力下进行蒸汽灭菌而使杂菌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

但是,使用200M3容积的发酵器,使得在接种物的扩大和保持无杂菌状态都带来困难。

1940年代的有机溶剂发酵技术发展,是发酵技术的主要进展。

同时,也为成功地进行无杂菌需氧过程铺平道路。

第三期发酵工业的进展,是按战时的需要,在纯种培养技术下,以深层培养生产青霉素。

青霉素的生产是在需氧过程中进行,它极易受到杂菌的污染。

虽然已从溶剂发酵中获得很有价值的知识,然而还要解决向培养基中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和高粘度培养液的搅拌问题。

早期青霉素生产与溶剂发酵的不同点还在于青霉素生产能力极低,因而促进了菌株改良的进程,并对以后的工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实验工厂的崛起,使发酵工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可以在半生产规模中试验新技术。

与此同时,大规模回收青霉素的萃取过程,也是另一大进展。

在这一时期中,发酵技术有重大的变化,因而有可能建立许多新的过程,包括其他抗生素、赤霉素、氨基酸、酶和甾体的转化。

在60年代初期,许多跨国公司决定研究生产微生物细胞作为饲料蛋白质的来源,推动了技术进展。

这一时期,可视作发酵工业的第四阶段。

最大的有机械搅拌发酵罐的容积,已经从第三阶段时的80M3扩大到150M3。

由于微生物蛋白质的售价较低,所以必需比其他发酵产品的生产规模更大些。

如以烃为碳源,则在发酵时对氧的需求量增加,因而不需要机械搅拌的高压喷射和强制循环的发酵罐应运而生。

这种过程如果进行连续操作,则更为经济。

这个阶段中,工业上普遍采用分批培养和分批补料培养法。

连续发酵是向发酵罐中连续注入新鲜培养基,以促使微生物连续生长,并不断从中取出部分培养液,它在大工业中的应用极为有限。

与此同时,酿造业中也研究连续发酵的潜力,但在工业中应用的时间极短。

如ICI公司还在使用3000M3规模连续强制循环发酵罐。

超大型的连续发酵的操作周期已可超过100天,其问题是染菌。

严重性已大大超过1940年代的抗生素生产。

这类发酵罐的灭菌,是通过下列手段而达到的:即高度标准化的发酵罐结构、料液的连续灭菌和利用电脑控制灭菌和操作周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操作的差错。

发酵工业发展史中的第五阶段,是以在体外完成微生物基因操作,即通常称为基因工程而开始的。

基因工程不仅能在不相关的生物间转移基因,而且还可以很精确地对一个生物的基因组进行交换。

因而可以赋予微生物细胞具有生产较高等生物细胞所产生的化合物的能力。

由此形成新型的发酵过程,如胰岛素和干扰素的生产,使工业微生物所产生的化合物超出了原有微生物的范围。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微生物常规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可采用基因操作技术。

确信基因操作技术将引起发酵工业的革命,并出现大量新型过程。

但是要开拓新的过程,还是要依靠大量细胞培养技术,它曾经从酵母和熔剂发酵开始,经由抗生素发酵,而到大规模连续菌体培养。

❹ 泡菜的发展历史(按时间轴表示)

泡菜的发展历史如下:

泡菜起源于中国,裂渣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制作泡菜的叙述,可见至少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就有制作泡菜的历史。在清朝,川南、川北民间还将泡菜作为嫁奁之一,足见泡菜在人民生活中所占地位。后传入韩国。

泡菜古称葅,是指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经过发酵的蔬菜。一般来说,只要是纤维丰富的蔬菜或水果,都可以被制成泡菜;像是卷心菜、大白菜、红萝卜、白萝卜、大蒜、青葱、小黄瓜、洋葱、高丽菜等。

泡制的原料不仅仅局限于蔬菜,岀现了以其他蔬菜植物(食用菌、豆科类、海藻类、山野菜等)为主要原料(或隐源瞎辅以畜禽肉类、水产品)等的泡菜新产品。

❺ 酸菜的历史来源

酸菜是我国北方人喜食的经发酵变酸的白菜,源于北京。

白菜古名菘,原产南方,唐宋后传入北京。《菽园杂记》载,明朝初期已“盛生于燕”。当时,“京师每秋末,比屋腌藏以御冬”。“腌藏”的方法,是用盐撒在白菜上,把它码放整齐,再压紧了,几天后捞出来晒干,可久放不坏,称冬菜。由于腌干菜不如鲜菜好吃,到了清朝,这种腌菜逐渐发展成为酸菜。

❻ 请问酸菜有多少年的历史

东北人家里,有两样东西不可缺少,一是酸菜缸,二是腌酸菜用的大石头。贫苦人家如此,豪门富户也如此。当年张作霖的大帅府配有七八口酸菜缸,可往往还是不够吃。张大帅的儿子,亦即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少将,官拜解放军海军参谋长,文革时遭迫害,弥留之际,最想吃的就是酸菜。

酸菜和中国人比较亲,山南海北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四川佳肴酸菜鱼,所用酸菜即其一。这是一种黄绿色酸菜,其原料为叶用芥菜,学名笋壳青菜,十字花科,两年生,在东北人眼里显得遥远、陌生、神秘、物以稀为贵、上饭店吃为尊。我斗胆命名为:南酸菜。

东北酸菜,与南方的兄弟相对应,自然成了北酸菜之一种。其原料,是当地人习以为常的大白菜,秋末冬初,加水加盐,在缸中腌制。菜顶还要压一块大石头,于寒冷的环境中让菜慢慢紧缩,发酵,二三十天以后便大功告成。赶上降温,透过冰碴,从缸中取菜,冻红了手,嘶嘶哈哈进屋,一闻那黄白色的菜棵,凉丝丝的一股奇香,正宗,爽快,就是这个味!

东北家乡太冷,从前没有反季节的大棚作物,不知谁发明(或从关内引进)了酸菜,帮人们猫冬。估计是老百姓自己琢磨出来的。若是苏轼那样的名人所为,大家不忘其恩,不掠其美,早就叫东坡酸菜、左宗棠酸菜了。人间大多数好东西,都是由平凡的无名氏所为,或者独创,或者前仆后继,你添一瓢水,我加一把柴。光大于民众,相忘于民众。

东北酸菜虽然普通,却很有个性,比较倔,不大喜欢与其它蔬菜为伍。你见过菠菜、韮菜、黄瓜这些娇滴滴的嫩货,与酸菜在一个锅里搅马勺吗?

酸菜的倔,自有其道理,冰天雪地的,你们一大帮都躲哪儿去了?剩我哥儿一个扛着!

当然,关外寒季的地窖里,还有几样别的看家菜,比如薯仔,比如白菜。按说薯仔脾性温顺、极富合作精神吧,那又怎样?东北有句歇后语:薯仔炖酸菜——硬挺,说的是薯仔在酸菜这倔货的影响下,难保其传统美德,想面也面不起来了。

即使对自己的本家——白菜,倔货也不愿联袂献演。没听说酸菜和白菜伙在一起,是道什么菜,新老干部斗法?小朋友不爱和家长玩?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与酸菜比较合得来的是谁?是不甚高雅、难得吟咏的肉类。东北大姨烹制酸菜时,常慨叹,这家伙啊,最喜油了。也难怪,卿本贫寒,理应增点脂肪,增点热量。肉也怪,一经与酸菜相识,马上减了肥,去了腻,增了香,犹如花哨女子洗却铅华,返朴归真。

酸菜不但挑伙伴,还挑料理方式。对它,你煎不得,炸不得,溜不得,烤不得,打不得,骂不得。通常,东北人有四种食法:一曰炖;二曰炒;三曰包饺子;四曰生吃。

生吃,是酸菜为东北人民服务的最朴素形式。娘在瓦盆里洗酸菜,见孩子眼巴巴望着,便把菜帮儿劈巴劈巴,露出最精华的菜心儿——给!孩子小手捧着,跑到冷风里,一边在冰上“打出溜滑”,一边格格地、快意非凡地嚼。孩子不知冰激凌为何物,酸菜心儿就是孩子的冰激凌。当爹的看着眼馋,炕桌上也弄了一截,蘸酱,下酒。

酸菜最高、最经典的表现形式,是炖,与肉在一起炖,用火锅砂锅,或普通锅,俗称酸菜白肉、酸菜火锅,雅称氽锅、氽白肉。“氽”,望文知义——入水,因此一定要有汤,往往是宽汤,向“汤加王国”学习。几口就喝见了底,算什么豪爽。“氽”,饭馆印菜谱,食堂写黑板,往往误植为“川”。川就川,又不是考研究生。而且,川即大水,符合多汤原则。其字形,又如三片白肉侧立,倒也逼真。

白肉——请允许我冒用烹饪讲义的专业口吻——为五花三层肥瘦适中的带皮猪肉,置于凉水锅内,煮至六七分熟,捞出,切片,备用。

东北人做菜爱放酱油,但这个例外。于是,肉片白嫩洁净,故曰白肉。

白肉在东北的历史很长,满族皇帝祭祀,就爱用白肉当供品。礼毕,将其赐予宠臣当场食用。皇恩固然浩荡,但那白花花的“御肉”别说放酱油,丁点咸味皆无,害得文武百官每临祭典,便叫苦不迭。聪明或“腐败”一点的,灵机一动,买通端肉的小太监,于袖管中暗捏一撮盐救急。倘若皇上改革礼仪,用白肉炖一大锅酸菜,则臣子们的诚信度一定有望攀上一个新台阶。

氽白肉用的酸菜,主要是菜帮。腌制精良的酸菜帮儿,本身已经很薄,关东巧妇犹嫌不足,顺茬用刀,再片出三两个层次,薄近透明,为生鲜菜帮所不及。然后,横切成丝,极细的丝,与白肉和花椒、八角、海米等合炖。炖讫,佐以韭花、腐乳、蒜末等小料,趁热吃下,顿觉通体舒泰,心境一流,哎呀,做一个东北人多幸福!

如有条件,放入血肠、粉丝、冰蟹、牡蛎,锦上添花,更其幸福。

从前——对不起,又要忆苦思甜了,这道菜只有富人吃得起。湖北人林彪掌兵东北,曾在地主老财家尝过一次,连连赞颂。过后又连连说:“不能再吃了,不能再吃了”,不知说的是美味不可多得,还是担心斗志被美味消磨。

解放后,物质尚未解放,一般人做酸菜,仍是缺油少肉。

有一年除夕,我家张张罗罗,到底做了回氽白肉,十二岁的我哥吃罢大喜,出门便炫耀。邻人问何菜,我哥憨而粗略,答:“酸菜汤”。

我妈闻之,大为不满,认为该描述太不到位。

我哥二十一岁那年冬天,患重病住院,临终前,问他想吃什么,回答仍是酸菜汤。我妈的眼泪当时就漫上来,二话没说,跑遍匮乏的沈阳城,终于买了份氽白肉,用饭盒盛着,围巾裹着,热腾腾端进病房。

“酸菜汤”的故事,我妈念叨了一辈子。

当知青的我哥,与前面提到的张学思将军,素昧平生,死期却很接近。

我在美国北卡州常住的那些年里,置身汉堡天地、热狗乐园,十二分地怀念酸菜。上下求索而无获,舌头蔫,灵魂愁,一并思乡。

某次,去华盛顿一对东北籍老夫妇那里聚会,万万没想到,餐桌上异彩夺目,浓香扑鼻,居然有一盆,酸菜!氽白肉!当时我就愣了,下意识往厨房瞅。开放式的西洋灶间,哪里有我们那淳朴的大缸、厚重的石头?我百思不解,得意洋洋的主人偏又卖关子,一餐饭吃得既酣且疑,惊喜交加,仿佛在梦中享用天赐的神品。

吃完饭,老夫妇笑吟吟,拿出一筒罐头,揭开谜底。原来,那是一种德意志风格的罐装酸菜。

向莱茵河畔的人们致敬吧,他们的酸菜,与地球另一面的东北酸菜,色泽非常相像,味道非常相像。更令人兴奋的是,美国佬见贤思齐,拿来主义,全盘照搬,广为生产,再将这种酸菜运至大小超市,标上华人费解的生冷单词,摆在如林的罐头丛中,静待你的开发。

宾客抚掌称奇,自嘲孤陋寡闻,从此得一妙招,外邦接通故园。什么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便是。

酸德国,辣回回,甜犹太,德国人的爱吃酸,是出了名的。而且,与中国东北人英雄所见略同,深谙酸菜喜油的本性,创造出一道荤素巧配的德国名肴:酸菜猪肩(东北叫肘子,江南叫蹄髈)。稍感遗憾的是,德国酸菜由甘蓝腌制,不如东北酸菜口感脆生,经不起炖,沸汤里滚几开,就不大支楞了。

但我仍然感谢它,助我一次次解谗虫,化乡愁。这还不够,每逢有东北人新到北美,文化震荡,两眼一抹黑,我便郑重推荐该罐头,使老乡两眼放光,暂把他乡当故乡。

这种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尤其值得效仿。回国后,跟家乡一位当了公司老总的朋友建议,办个加工厂,建一条酸菜生产线。老总不屑,认为我呆。没过几年,批量生产的东北酸菜面世了,滚滚商机尽由别的好汉把握。

在法国民间,也有类似德国那样的酸菜,用甘蓝切丝,一层菜一层盐,交替平铺于专用陶器,另加一种杜松子调味,缓缓发酵而成。配以熏肉猪蹄,银刀银叉,堂而皇之充任法式大菜。

据说,这种腌制法是从中国学来的。

又据说,当年修万里长城,役工就是靠着酸菜补充营养,维持体力,嘿哟嘿哟,流血流汗,成就了伟大而悲壮的建筑。

我愿意相信这“据说”。

酸菜,古称菹,《周礼》中就有其大名。北魏的《齐民要术》,更是详细介绍了我们的祖先用白菜(古称菘)等原料腌渍酸菜的多种方法。东北不消说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都有酸菜香飘千家,恩泽万户。在中国版图上,沿着古老的长城走向,我们甚至可以画出一条宽广的“酸菜带”。如果算上南方喜食酸菜的众多地域,这神奇的“酸菜带”将延伸扩展,愈益壮观。巍巍华夏,处处酸菜皆养人,养了古人养今人。

大白菜是中国原产,腌。甘蓝(即洋白菜)是外来的,照腌不误。雁北农户腌酸菜,与德法洋人暗合,恰恰也用甘蓝做原料。其中一种“烂腌菜”,恰恰也是先切丝,后腌存。只是,无从寻求洋气十足的杜松子。老乡因地制宜,另有良策,他们掺加芹菜丝、胡萝卜丝。腌得酸菜,水津津夹出几筷子,就小米稠粥,就山药蛋,闷头猛吃。放下碗,扛起镢头,哼两口北路梆子,入田间劳作。

酸菜,酸菜,你真是我们中国人的好朋友。漫长的岁月里,你伴陪我们,由辛酸而甘甜,由羸弱而强健,度过了多少难关。

市场经济雄起,时尚新潮遍地。小两口成婚,家里置微波炉、电饭煲,不再备缸与石。男娃娃玩数码,大闺女练开车,不再学腌渍本领。但他们和父兄一样,仍然爱吃酸菜。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情结、胃中的酶,不是大风一吹,就吹得掉的。

南酸菜,北酸菜,都是酸菜。昔日无缘会面,今日你来我往,保守性渐弱,适配性渐强。遇有新奇菜料,酸菜诚恳协作,合则存,不合道声珍重,再试别的。有专家担忧,酸菜致癌;另有专家宣称,酸菜防癌。言之凿凿,抵牾矛盾。老百姓不以矛喜,不以盾悲,你说你的,我吃我的,冬天吃,夏天也吃,居家吃,上馆子也吃。世界千变万化,酸菜,你能与我们走向永远吗?
酸菜又称泡菜、渍菜,是选用大元白菜或圆白菜及其他调料等,经过渍泡,在乳酸杆菌的作用下进行发酵而成。
营养功效:
酸菜味道咸酸,口感脆嫩,色泽鲜亮,香气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不但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以促进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酸菜发酵是乳酸杆菌分解白菜中糖类产生乳酸的结果。乳酸是一种有机酸,它被人体吸收后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白菜变酸,其所含营养成分不易损失。
适者如斯:老少皆宜。每餐30克左右。
特别提示:酸菜只能偶尔食用,如果长期贪食,则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另外,腌制酸菜过程中,维生素C被大量破坏,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C,会使抑制肾内草酸钙结晶体沉积和减少结石形成的能力降低。食用含亚硝酸盐过多的酸菜,会使血液中血蛋白变成失去带氧功能的高铁血红蛋白,令红细胞失去携带氧功能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出现皮肤和嘴唇青紫、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严重者还能致死。霉变的酸菜有明显的致癌性,不可食用。

===================
酸菜火锅
主料:
酸菜丝、猪里脊肉,牛里脊肉、羊后腿肉各500克,水发海参 海蛎黄、水发干贝、桂鱼肉、山鸡肉、白菜头、菠菜段、水发 口蘑各150克,水发大海米50克,螃蟹3只,净玉兰片100克, 冻豆腐500克,香菜段100克。
调料:
熟大油50克,盐12克,米醋70克,葱、姜丝少许,咸韭菜、咸 香菜、腐乳汁、酱油、辣椒油、卤虾、韭菜花、芝麻酱各70克, 鸡汤5公斤。
作法:
(1)火锅中放3公斤鸡汤(余2公斤随时添用),把螃蟹去脐洗净, 切成四瓣放入锅中,再放入250克酸菜丝、大海米,加入葱、 姜丝、咸香菜、盐、味精、咸韭菜和熟大油。用炭火把汤烧开。
(2)把五花肉煮成的大白肉切成大薄片。猪、牛里脊肉、羊肉 切成薄片。山鸡肉、海参、桂鱼和大虾肉均分别切成片。然后 依次码入盘中。蛎黄去牙子洗净并码盘。干贝与海米码一盘。 口蘑与香菜、粉丝与玉兰片(切片)各码盘。酸菜丝250克、冻豆 腐、菠菜段、白菜头码一盘。余7种
调料:
分别装入小碗。
(3)各 料随火锅端上桌。根据各人所好选料下锅涮熟,蘸着对好的佐 料食用即可。
特点:适冬季食用,味美汤鲜,营养丰富,宴客高雅。
-------------------------
酸菜炒牛肉

此菜营养丰富,孕早期妇女食用能获得全面的营养素,有利于胎儿神经系统、骨骼等各器官的发育,增强孕妇体质。

原料:
牛肉250克,酸菜250克,白糖、酱油、淀粉、花生油各适量,盐少许。

制作:
1、牛肉洗净剁碎,用酱油和淀粉拌好备用。
2、酸菜洗净,挤掉水分,也剁碎备用。
3、用花生油加入牛肉碎中调拌;用花生油烧热锅,炒熟牛肉碎,装起备用。
4、锅置火上,放花生油烧热,放入酸菜煸炒,加入白糖和少许盐,放入牛肉碎一起拌炒片刻即成。
5、注意有些调味料在调配中一定要适中,避免过多使用。

特点:
酸菜酸脆爽口,牛肉嫩香。
-----------------------
酸菜鱼

原料:青鱼一条,四川李记酸菜鱼佐料一包,花椒二十粒,干辣椒十五根,野山椒十五颗,大蒜瓣十粒,姜一块,葱五根,料酒,骨头汤二斤,盐少许,鸡蛋清半个,淀粉少许,色拉油三两,化猪油一茶匙。
步骤:1.把鱼清洗干净,去头尾,再将鱼剖成两半,然后,用刀斜着把鱼片成半公分厚的鱼片。
2.把姜拍破,和鱼片一起放入瓷盆倒入料酒、蛋清、葱、淀粉用手抓匀,码味。大蒜切成蒜米待用,干辣椒去籽剪成段。
3.把炒锅放在灶上点火,把色拉油倒入锅中烧至五成热,放入蒜米、酸菜过油,待酸菜、蒜米炒香,放入冷的骨头汤、料酒一茶匙、野山椒、花椒、干辣椒,往码好味的鱼片中撒少许盐抓匀,然后一并倒入锅中煮至汤色呈黄绿色,即可放入鸡精、化猪油、胡椒粉,装入汤碗中即大功告成。
注意:1.鱼片不能片得太厚,鸡蛋清不能加一个,淀粉也只能放一茶匙,鱼片码味时以鱼片不沾手为好,料酒也不要放太多,两茶匙就够了。
2.煮鱼一定要用冷汤,冷水,这样鱼才没有腥味,汤色才会发白。

❼ 在泡菜发酵过程中涉及哪些微生物为什么乳酸菌成为最终优势菌种

泡菜是蔬菜的一种贮存和食用方法,《辞海》中就有记述“:泡菜,将蔬菜用淡盐水浸渍而成”。泡菜是一种传统的乳酸发酵食品,含有天然的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鲜酸可口,质地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VA、VB1、VB2、VC、胡萝卜素、辣椒素、纤维素、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经常食用可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和延年益寿的功效。我国的泡菜生产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最有名的是四川泡菜,是世界公认的健康发酵蔬菜制品。
韩国泡菜辣中带甜,清爽可口,主要以大白菜为原料,调料以辣椒为主,其红辣椒辣味柔和、香气浓,呈微甜等特点。制作方式为:盐水腌制的大白菜用辣椒混合并配以食盐、虾酱、蒜泥、葱、姜、苹果丝、梨条、各类小鱼虾等,在低温状态下自然形成乳酸发酵的制品。其生产特征是:不采用纯种乳酸发酵,各种辅料、调味料在泡菜初期一并加入,生产过程需在低温条件下完成。

日本生产的日式泡菜,源于韩国,后根据本国国情加以改进自成一家。8O年代后期开始盛行,除满足本国消费外也批量生产出口。产品从口味到制作工艺均与中国泡菜和韩国泡菜有明显区别。制作方式为:使用天然色素或酱油泡制,没有经过乳酸菌作用,属于低盐、低酸的非发酵型蔬菜制品,通常需冷链销售。
中国泡菜的发酵原理是:利用发酵液中的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青霉菌等各种菌种的发酵作用下形成,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乳酸菌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乳酸菌是既古老又新颖重要的细菌。泡菜生产是利用食盐的高渗透作用,以乳酸发酵为主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因此除了原料中的食盐作为纯物理化学的非生命活动外,乳酸发酵则是微生物极复杂的生命代谢活动的结果。乳酸发酵的优劣以及乳酸在泡菜中的积累将直接关系到泡菜的质量,乳酸菌对于提高泡菜的营养价值极为重要。这是因为乳酸菌既不具备分解纤维素的酶系统,也不具备水解蛋白质的酶系,因此既不破坏植物细胞组织,又不会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既有保鲜功能,又可增强产品风味。

❽ 中国泡菜的历史背景

中国许多考古发现泡菜坛的特殊结构(坛沿或坛唇)在汉墓中发现的最多,如上海出土的“西汉泡菜坛”和“东汉泡菜坛”,中国重庆涪陵(原属四川)发掘的(双拱甬道汉墓)双唇(沿)四系陶罐(即泡菜坛)等,所以认为泡菜坛的发明是在汉代。泡菜坛出土地点大多在黄河以南,尤以江南为多,可见泡菜是古代中国人常吃的菜。

早在商周时期,《粗清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

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就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旨蓄”就是好吃的储蓄,就是腌制的酸菜、泡菜。这说明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就能用盐来泡渍蔬菜水果了,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雏形——腌渍菜。

先秦《周礼》《孟子》《楚辞》中也有腌渍菜的记载。公元前1058年,中国西周周公姬写成了着名的《周礼》一书,其中分天官、地官、寿官、夏官、秘官、冬官六篇。据《周礼·天官》记载:“下羹不致五味,铡羹加盐菜”,所谓羹是用肉或咸菜做成的汤,由此可更进一步证实泡菜的历史。

在北魏时期,中国着名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菹菜生菜法第八十八》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泡渍蔬菜的加工方法,这是关于泡菜制作的较为规范的文字记载,如:瓜菹法、咸菹法、藏蕨法、卒菹法、菹法。

其对制作泡菜的专述是:“收菜时,即择取好者,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者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

可见,至少1400多年前,中国就有制作泡菜的历史了。这里曾经记载了:“泥头七日便熟”,“泥头”就是用泥密封容器口,可见当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厌氧进行发酵(利于乳酸菌发酵)。

《唐代地理志》记载“兴元府土贡夏蒜、冬笋糟瓜”。所谓“糟瓜”,就是现在的糟渍蔬菜,例如今天的“糟黄瓜条”等泡菜。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拍凳数中记载有“姜辣萝卜、生腌木瓜”等“淹藏菜蔬”;诗人陆游的《观蔬园》中有“菘芥可菹,芹可羹”的诗句中都有着对泡菜的记载。

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泡菜生产发展到了元明清时,其工艺和品种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元代韩奕《易牙遗意》的“三煮瓜法”;明代刘基《多能鄙事》中的“糟蒜”,邝璠《便民图纂》中记载有萝卜干的腌渍方法:“切作骰子状,盐腌一宿,晒干,用姜丝、橘丝、莳萝、茴香,拌匀煎滚。”

泡(渍)菜传至清朝,其品种已是丰富多彩了,清干隆年间,四川罗江人李化楠撰写的,其子李调元刊印的《函海·醒园录》中,论述了大蒜、生姜等20多种蔬菜的泡渍方法。清袁枚所着的《随园食单》中,记载得更是详尽,“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香美异常,色白如玉。”

在清代川南、川北民间还将泡菜作为嫁奁之一。在当时眉州地区,每有新人嫁娶,父母总要置办新坛大瓮,披红挂绿,作为嫁奁之物,寓意一对新人从今往后,衣食无忧了,这足见泡菜在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在彭祖四大长寿养生术中,首推膳食养生。彭祖膳食既以蔬果为常,除了注重凉热与养生、调和五味与养生的关系外,还在蔬果的保鲜与养生,蔬果的发酵与养生方面独有发现。

在彭祖时代,没有保鲜手段,除了窖存外,就是盐渍。相传彭祖在以盐保鲜的过程中,发现蔬果经在盐水中发酵,除能保有蔬果原有一些鲜美特征外,还另有一番独特风味,再经过如“神农尝百草”一般的反复试验,袭首更发现经盐水发酵的蔬果,于人体养生另有功效,这种经盐水发酵的蔬果,即后来所称之泡菜,但缘于记载工具的落后与匮缺,彭祖盐水发酵蔬果的事没有记录下来。

相传,尧帝患病,彭祖用亲自调制的味道鲜美的野鸡汤(雉羹)献给尧帝食用,治愈了疾病。

在彭祖之前,古人煮肉汤是不用调料的,正是彭祖最早使用盐以及由盐腌制出来的“菹菜”等调料,放在鸡汤中,使汤味鲜美、开胃,能增进食欲,从而治好了尧的病。

晚年的彭祖,更加注重养生术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膳食术,其中就包括菹菜(酸菜)的制作。师承彭祖后世历代养生家如张仲景、孙思邈、陈直、忽思慧、高濂、龚廷贤等,都十分看重泡菜养生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发酵蔬菜有多久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