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撰写历史类教材

如何撰写历史类教材

发布时间:2023-05-14 13:20:43

① 教师如何用好初中 历史统编教材

教师如何用好初中历史统编教材:

1、深刻领会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统编教材既要体现教育改革的方向性,又要遵循学科体系的专业性。

2、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统编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因素,利用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化、生活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用好统编教材的前提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5、初中历史学习显然不是以记住零碎的历史事实为目标,而是要掌握历史发现规律,通过“点”连成“线”进而认识历史的整体。

②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怎么写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⑵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⑵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设计】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让学生学会类比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梳理】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 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 义务:纳贡、征伐
⑵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学习探究】
⑴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内容: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影响:扩大了周朝疆域
【学习探究】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影响:保证了贵族政治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学习探究】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三、小结:
(图表略)
【课堂练习】
1、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
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B.《越绝书》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史记》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 )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课后反思】:

③ 如何使用历史教材论文

新的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师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以求取得最大的效益。历史教材已经不是“圣经”,但历史教材肯定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新的历史教材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促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呢?
一、注重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障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国的权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认清本来面目,必须揭示每一项内容的实质:①对任何条约、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着中国的海关管理权;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实质上是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进而占有中国市场,以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完全是根据列强、特别是美国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没有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其结果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中国的民族危机非但未减轻,反而进一步加深。
四、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
我们的教材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对大量史实的表述与评论,只是体现某一观点,且分散在各个不同章节中,缺乏系统完整的表述,许多问题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把有关史实归类总结,然后揭示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要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增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分析,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外国对华资本输出越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越发展。为了讲清二者的内在联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把两件事同时放到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对比学习,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教材中体现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隐性的,靠教师去挖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恰当的时机实施。当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为思想教育的素材、拟定和实施思想教育时,应注意把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作为载体,情感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为二者的纽带和桥梁。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时,就必然涉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问题,我们不能回避错误,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坚信党的领导。
总之,创造性使用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这样做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④ 如何编写历史

编写历史的体裁有:编年体 、纪传体、记事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评论体等。

如果是编写历史教材的话,参考下面文章:

如何编写历史教材

我想在这篇文章中谈一谈我对如何编写中国历史教材的看法。

如何编写历史教材?我想一定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二十世纪世界流行的历史观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要摒弃机械进化论史观和单线一元决定论,代之以宽阔发散性的整体思维。用黄仁宇的话说就是“放宽历史的视界”。

历史的探索,是根据过去人类活动在现今的遗迹,来重构过去人类活动的真相。任何理论概念再好,比之于实际生活本身,总显出它的贫乏和单调。所以我说:历史学中不存在定理。历史不是为概念而活着的。忠实于历史,乃是史家的职业道德。可直到现在,通史的整体框架还是板结硬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拘泥于一些固定化的程式,出于这种或那种缘故,不能直面历史实际。

我们的民族历史总是被那些“必然规律”来强行框定。所谓“五步论”中国也概莫能外。

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制社会”?现在相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商代的野性气味较浓,还容得联想。“郁郁乎文哉”的西周,还一口咬定它为“奴隶制社会”,岂不是存心不想辨认历史事实?其实张荫麟先生早就说过,西周庶民的生活情况并不见得比奴隶好。要说有“奴隶社会”,那一座大观园就是啊。吕思勉、钱穆、黄仁宇这些前辈史家的大历史构架也是一致的。吕先生说得明白,中国古代史分为三个时代:(甲)部族时代,(乙)封建时代,(丙)统一时代。大家可以比照现行历史教材,孰者真实,依史有据!

中国有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毛泽东说有,郭沫若说有,钱穆怎么没说有?黄仁宇怎么没说有?到底是谁在回避历史实际?

好在现今中外史学界都有同感,中国社会有许多迥异于西方的历史殊相,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等的传统和历史走向都极具个性。费正清(Fairbank,西方汉学界泰斗)在经历了长时期挫折之后,最后也不得不放弃“欧洲中心史观”,承认必须“以中国看中国”。怪不得黄仁宇说“整个中国历史需要重写”。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会看到越来越多真实的历史。

真实就已足够,你不要期望历史教材写得像钱穆、顾颉刚、张荫麟、黄仁宇等大师们的着作那样平易生动、举重若轻。

⑤ 历史教材分析怎么写

历史课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它涉及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是历史的丰富性.但是,也是由于历史包含过于丰富,所以它也有杂,冗的特点.中学生是一群对社会,对知识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本性.中学历史教材往往是过去的故事片断,人物的总的集合.内容上显得很呆滞,形式上显得有些枯燥.当然,这不是历史课程的固有的失误,事情总是会变化发展的.目前,当历史课程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怎样改,怎么改,历史教材总不能删去的.我们作为未来的历史教师,有责任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广大的中学生.那么,怎样分析好历史教材,也就是怎样上好中学历史课,是事关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一. 历史事实,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遵循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的,首先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而党和中央机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的象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维护者,我们应当维护它.我们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充满责任,对党和国家忠诚的人.邓小平同志说过:稳定压倒一切,中国决不能乱.维护党和中央的权威,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在讲历史教材时,可以用西周末年中央权威的下降(也就是周天子),似的个诸侯王纷纷争做”霸主”.社会动荡不安.而战乱最受害的还是人民群众.每一次战争过后,往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这样的历史材料向学生传授,使他们从历史的事实中得到深切的体会,比那种空洞无物的说教贴切多了.

刚才说过,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社会就得不到发展,人民就会遭殃.比如,当教师讲到东汉末年,由于个地军阀割据混战,人民流离失所时,教师可以在袁诏和曹操双方交战所造成的财物损失情况,人员伤亡情况,还有由于战争造成水利失修,河流损坏而间接使人民伤亡向学生作个大概的介绍,使学生从中受到震撼.

在谈到法律法规时,就是要学生树立守法意识,不能轻视法律.同时也应当讲明,封建时代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不可同日而已.今天的法律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而封建时代的法律主要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今天的法律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封建时代的法律是”刑不上大夫”的.但也想学生讲明,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之中,封建时代的法律虽然固有的缺陷,但也是维护社会安定所必须的.当讲到”大唐律”时,我们从中举出其中的条款加以分析,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觉悟.

二. 设疑而问.学习历史,疑问实在是太多了,总会遇到许多的为什么.而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正处在长身体,获取知识的黄金时代,他们对疑问有一种好奇心,这点教师必须要抓好.

比如当教师列举出中国古代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等.通过分析可使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战争胜败不完全取决于军队多少,有时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进一步从古今中外中探索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战争中往往那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优越者胜,经济和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根据这一规律:应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本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让学生从历史的背景,两国国力,领导集团态度,抗日路线,人心向背等角度探索,这些,让学生强烈的思考.

当教师上到汉朝的建立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例如:汉高祖刘邦采取哪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来发展生产?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要让学生把注意力引导上来.学生在思考后并教师的启发下答出:汉高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看到农民战争的巨大力量,”以亡秦为鉴”,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了汉初的繁荣.而封建王朝到了后期,统治阶级日趋腐朽,生产关系又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又会导致农民起义,致使旧政权的垮台,开始新的王朝.由此得出结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也是封建社会周期性震荡的根本原因和客观规律.

三. 与时俱进,了解我国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十分明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2001年的,<<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和2002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送审稿)>>规定的课程内容”阔而浅”选择更重视实用性,联系比较松散,不再强调学科的严密性.

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掌握上,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发展特征,线索和规律的把握,使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以增强蓄洪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学要达到”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象,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这是新的课程改革所要求的.

四. 实物考察.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能力.所谓实物,包括文物古迹,古董,影视电视等.实物考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当教师讲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攻打国民党的老巢――南京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对这段历史有更深的体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通过看电影,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会

明显的提高上去.

博物馆物藏丰富,很多的文物古籍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教师应当多利用这些历史文物,使在分析历史材料上更多地有说服力和渲染力.比如当教师讲到孙中山在桂林领导护法运动时,当地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特别是革命博物馆,让学生在”无声胜有声”,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过多的讲解效果好多了.

历史材料包含的内容很多,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也很丰富,也可以说很杂乱.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去考察,我们总会找到其中的规律.我们作为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师,面对的是中学生,而中学生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学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我们要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争取把课上好,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 -

阅读全文

与如何撰写历史类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