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研读初中历史课标

如何研读初中历史课标

发布时间:2023-05-15 05:30:35

⑴ 论文:初中历史如何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节课要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教学方式?然后再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如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从中分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二、确定主题,把握重点。
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技能目标基本是固定的,但教学主题却是可变的。我们在确定或选择教学主题时,要把握其中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个关键性的知识点,围绕主题进行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完成主题任务,在任务中去体验和操作关键性的知识点,即教学重点。
三、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任何新知识新操作技术的学习,都是基于原有知识结构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对一些难点部分,要做到有层次感,可将其分解成若干分小活动,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引导,步步为营,逐步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

⑵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

初中历慧裤史的教学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就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

历史虽已列入中考科目,但在学生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主轻辅”的不良现象。

根据我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观察,这些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对学习历史虽有兴趣,却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有的只对听历史故事有兴趣,对一般历史知识则不感兴趣;有的只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还有个别学生虽屡经诱导,但仍不能引起重视。

诸如此类的种种现状,需要教师根据这种差异,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喻之以理,有的放矢,寻求脱俗的办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使之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

同时,我们教师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认真对待初一初二的历史课,不能等初三再抓,否则就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了。

我们可以借鉴育才的经验,从初一学生开始就树立历史中考的意识,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历史专业教师授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这样就能很好地与初三教学衔接,利用初三有限的教学时间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需要像现在手忙脚乱补最基础的内容。

二、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暑期的研修网上我们教师之间也谈到了“学生为什么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话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今的历史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或者理论性强,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活跃思维。

本人认为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是适合初中生认知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通过引进一定的课外知识,开拓每个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经典有趣的历史典故,引发学生的历史学思维能力,通过系列历史事件的变迁,带领学生回顾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代,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产生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思考,通过相应的话剧、历史剧的编写的表演,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火焰。

因此概括创设教学情景的主要方法有:①联系生活展现情景②运用实物演示情景③借助图画再现情景④播放音乐渲染情景⑤扮演角色体会情景⑥锤炼语言描绘情景⑦结合实际优化情景。

再通过使用一定的媒体组合,可帮助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触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发展的真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依据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发展,学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不仅要深知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然后据此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备课。

如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进行分层设计。

每节课上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问题回答并且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记得包校长说过如东木并茶的例子,教师把每位学生的每一次分数都输在电脑里,并且还做了对每位学生试卷的分析以及针对性提高的措施,我很敬佩这些教师们的敬业精神。

从这个很小的细节可以看出培渣木并茶中学真正把因材施教理念落到实处。

四、研究中考试卷,分析试题。

分析中考历史试卷,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少走弯路有很大帮助。

这几年历史命题越来越趋向能力方面考核的要求,封闭式题目随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的有一定思考的题型,宣告了仅仅让学生死背历史知识点的时代已不适应中考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并渗透教学当中去。

比如:今年历史中考的命题方向,又一次提醒我们教师不能完全撇开配碧悄教材本身的资源,特别是课后的活动探究题应予以重视起来,比如2011年第19题,《天工开物》中描绘时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情景的插图,长竹竿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又比如今年的31题的有关华盛顿的问答题,这两题的原题都来源与书中的活动探究,加以提炼改变完善成为新颖的题目,可谓换汤不换药,提醒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书中的资源。

另外我个人有一个建议,我们教师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命题设计方面内容,你会获益不少,也为个人成为研究性教师打好基础。

五、多读书学习,充实自身。

今年暑假研修网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

但毕竟时间有限,实际上我们教师可利用平时的空余时间读些书来,充实自身。

那到底要看哪些书呢?我认为首先要研读我们今年《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这个修订稿是我们的教学工作的指南。

修订稿和实验稿到底区别怎样,又有了哪些新动态和特点,这些内容我们在下学期的第一周集体备课中我们认真学习。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主要读以下几类书:教育教学类(或者说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叙述性历史书;分析历史、历史理论与方法、历史哲学等;其他书籍,如哲学、美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其发展史的书等。

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不要忘了写些读书心得和体会,有思才会有想,有想才会有悟~

⑶ 列举历史教师进修的途径与方法

新时代的老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建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教师发展观和评价观,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走进、理解新课程、新课标,提高教学艺术,让自己能够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带头作用,从而推动教学和教育的发展。下面是答 案 网 ZqNF.Com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师进修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师进修计划(一)
新一轮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面对扑面而来的变革,我深深懂得: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当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用新理念指导实践,才会有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现代教师我们不仅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要成为知识的学习者、更要变为知识的创造者。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对知识的学习,要时时学、处处学、更要终身学。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教师更要变被动培训为主动研修,这样就为我们的知识学习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反思教育,自觉提高的平台。为此,我制定了自己的研修计划,以便更好地树立新课程理念,初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转变,提高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研修目标:
1、通过集体培训、个人研修,使自己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镇嫌、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
2、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进一步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晌旅顷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二、研修内容:
(一)主要内宴陆容:
1、进一步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维目标,更要掌握6大学习板块、44个学习主题的具体内容标准。还要明晰实施建议的具体要求。
2、学习新教材,走进新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更要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和具体内容。同时也要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外延、拓展和深究。
3、结合学情,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方法和能力。改变“为教而教,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实践。
4、探索适合学生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愿学、乐学、活学、善学和会学。
5、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具体内容
1、参加校本培训,提升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只有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才能适应发展。
①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能不断反思总结,致力于自身的业务水平发展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
②积极主动向业务领导、教研员、导师、骨干教师请教,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也要利用好自己参加的省、市、县历史教师群以及华夏名师交流群等qq群,在网上与众多教师交流、研讨。这样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经验和方法,并能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养料”。另外对区域教研活动也要积极参与,以便促进自己的学习与进步。
2、立足课堂教学,形成个人特色。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因此作为教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①日常教学中要备好每节课,进行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研组和校内外的教研活动,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并能在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②主动地进行研讨课教学,研修期间开设一、二节校级以上的公开展示课,并能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与组员们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反思、感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③能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出版网——华夏名师资源库的网络资源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
3、注重教育科研,促进专业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是进行教学实践,还要能参与教学研究。
①在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日常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比照、归纳,将自己的教学感悟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并能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与大家互相学习进步。
②积极参与教研组和学校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与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反思与完善中提高进步。
4、参加舒兰市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是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更是提高自己、反思自我的重要平台。对一些教育教学成果展示要积极参与。对教学教研活动也要主动参加。尤其是“两修三课”活动更要参加,力争达到“示范课”的要求。要参加吉林市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即继续教育的网联学习)和吉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即国培)并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三、研修具体措施:
(一)参加教研、学习与交流活动。
1、积极主动地开展示范或研究教学,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历史课堂上积极尝试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争取每学期都能有两篇质量较高的反思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坚持每天都有点滴收获,每学期都能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及时反思、主动改进、积极完善,使之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2、不但要学习拓展外延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更要广泛阅读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能够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整合。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一专多能”的更高要求。同时,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近期内,我计划精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余,我计划欣赏一些历史书籍,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3、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的教研活动和教师集体的学习交流活动。虚心向他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行教学研讨和提升。要主动向业务领导、教研员、导师以及骨干教师虚心请教,要积极与同学科、同组教师学习交流。更要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我也会一如既往地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科研培训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进行自主研究
1.在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配合《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相关杂志及网上的文章,学习新教材,通过与旧教材比较,把握新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
2.要掌握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知识的生长点,达到掌握传授知识的深浅程度。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的养成。
4.认真总结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形成书面材料,在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进行自我剖析
1、坚持每学期高质量地完成一节公开课。
2、每节课后认真完成反思。
3、积极与组内老师交流。
(四)参加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1、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
2、以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为主旨的讲座、研讨。
3、专题培训。
4、收看教育教学的光盘、录像
5、“两修三课”活动
6、继教网联和国培
总之,要时刻把工作与反思相结合,在反思中工作,在工作中反思,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过去为你赢得成功的方程式将为你的明天带来失败。我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受住“极限”的考验,在超越自我的同时,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面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我充满了信心,也有许多美好的设想。我将带着自己的激情和规划坚守这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次的教师研修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促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走进学生心灵,创造多彩人生,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
初中历史教师进修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高效课堂课程改革为契机,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重点,努力提高自身教书育人水平,结合历史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现制定初中历史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二、 总体目标:
1、努力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2、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使自己成为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三、阶段目标:
1、坚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功底。
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以及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等,改变以往学生对历史的厌学态度。本人力求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不断学习新知识、追求教学上的创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把理论变成实践。
2、学习信息技术,熟练制作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
历史这门课程向来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要课堂活跃起来,我觉得可以采取课件教学,这不仅让学生有新鲜感,讲起课来也会生动的多,可以让学生看更多的历史图片或是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这能让学习对历史知识加深印象。一定要向45分钟要质量。因而能够制作一些分散教材难点、突出重点的生动课件,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人计划继续深入学习电脑知识,掌握多媒体教育技术。
3、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既要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去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需要把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因此,需要去听取其他教师的课程,来取长补短。
四、现状分析
教学能力方面:
1、由于本人从教时间

⑷ 怎样学好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合集网络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万门)合集。适合各阶段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⑸ 跟中学生谈“怎样学好历史课”

跟中学生谈“怎样学好历史课”

喜欢历史,但学不好它,这是让很多中学生犯愁的事。不少学生给我们写信,询问:“怎样学好历史课?”其实,学好历史课跟干好任何事袭差情一样,都有一个方法问题。学好历史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研读目录 掌握纲领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材料和必备工具。每册教科书前面都有“目录”,很多学生都不重视目录,这不好。目录是全书的纲领。有个成语说提纲振领。“纲”,指渔网的总绳;“领”,指裘服的衣领。古人说:“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宋史·职官志》)意思是说,抓住纲领,就能掌握、控制全局。所以,对“目录”要研读,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通过研读目录,领会其内涵,就能够高屋建瓴,从总体上把握全部教学内容的重点。

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全书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国家的产生、城市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发明等方面。中国是古代世界独立地从史前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的六大地区之一。教科书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从三个维度入手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所以第一课介绍“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中华文明以农业为基础,所以第二课介绍“原始的农耕生活”;随着农业发展,到黄帝时候,文明的诸种要素相继出现,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所以第三课介绍“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由六课组成。史学界称夏、商、周为“上古三代”,周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时代,所以第一课介绍“夏、商、西周的兴亡”。(初中历史 )夏、商、西周都以农业为基础,这时期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所以第二课以“灿烂的青铜文化”为题目,介绍夏、商、西周的经济状况。步入东周,社会发生变革,天子丧失权威,诸侯互相争斗,各国相继变法图强。所以第三课讲“春秋战国的纷争”,第四课讲“大变革的时代”。着名史学家翦伯赞说:“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上面四课介绍上古三代的骨骼和血肉,下面第五六两课以“中华文化的勃兴”为题目,专门介绍上古三代的“灵魂”——文化。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由八课组成。这一单元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出现是秦汉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这一单元以“统一国家的建立”为题目,目的是突出时代特征。第一课“秦王扫六合”,讲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二课“伐无道,诛暴秦”,讲貌似强大的秦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第三课“大统一源亏的汉朝”,汉朝又称两汉,指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第四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这课前面有★号,表示不是“课标”规定的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添加的,供教师选用。第五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和第六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主要介绍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七八两课介绍“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由五课组成。这一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这段历史除西晋有过短期的统一,其余都是政权分立对峙。政权分立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最突出特点。第一课“三国鼎立”,是政权分立的突出表现。随后西晋统一全国,但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很快灭亡。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出现南北对峙局面。在此期间,南方突出的成就是拍裂皮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突出的成就是民族大融合,所以第二课讲“江南地区的开发”,第三课讲“北方民族大融合”。第四五两课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从目录上可以看出,一个单元介绍一个历史时代,单元的标题都准确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单元下面的每一课都选取一个侧面去讲述这个历史时代的具体内容,将它们合起来,就是这个历史时代的全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了解全书的脉络。

二、五处入手,夯实基础

历史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是构成人类活动的四大要素。研究历史,目的是得出结论,达成共识,以指导现实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结论这五处入手去掌握历史知识,就能够夯实历史学科基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切历史事物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产生、发展、灭亡的。时间从纵向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前后顺序及其演变交替的关系。历史科学的时间概念,不仅标志着历史事物的时间断限,而且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1921年中国 *** 诞生,这是它的时间断限;从此,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它的逻辑涵义。历史科学的时间概念是严格的时间断限和深刻的逻辑涵义的辨证统一。时间断限是表,逻辑涵义是里。如果脱离了时间概念的逻辑涵义,时间断限的具体年代月日就变成僵死空洞的外壳,它们只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数字符号。相反,如果全面掌握历史科学的时间概念,以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为支撑点,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上,就能轻而易举掌握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时序问题,解决历史知识繁复庞杂不好记忆的难题。例如以1921年中国 *** 诞生为支撑点, *** “一大”确定了中国 *** 奋斗的最终目标,但没有确定中国 *** 奋斗的现实目标,1922年 *** “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国 *** 是无产阶级政党,工作重点是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至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 *** 兴起,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政治大 *** 是此次 *** 的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 *** 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镇压下去,吸取血的教训,中国 *** 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4年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共合作促使反帝爱国运动高涨,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响应;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广东国民 *** 决策,把革命推向全国,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时间犹如一条线索,能把全部历史事物串联起来。

地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具体地域。地域直接表现出历史事件自身上下左右前后的伸缩性及其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地域从横向反映出历史面貌,是历史的横截面。重大事件一定发生在历史横截面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焦点上。因此,揭示重大事件发生地域的特殊性,对加深理解事件本身富有积极意义。以“西安事变”为例,第一,西安是中国西部重镇,面对 *** 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 *** 军“剿共”前哨,而西北军和东北军跟红军频繁接触,直接受到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第二,西安与日寇侵略锋芒所指的华北地区隔河相望,西北军、东北军和红军都直接感受到强大外敌的威胁。第三,西北军和东北军为蒋介石“剿共”打头阵,而蒋介石却利用平汉、陇海两条铁路调兵遣将,威逼西安,对西北军和东北军施加压力。这样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政治形势,使西安成为中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 军队派系矛盾的焦点。因此,“西安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也不难理解了。要善于发现地域与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关系,形成完整的历史地理概念。这样,既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又能有效地防止地域概念的混淆。

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教科书写人物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事传人,另一种是以人传事。

用以事传人方法所写的历史人物有三类:第一类是那些对历史起过巨大促进或促退的重要历史人物,像秦始皇、汉武帝、孙中山、 *** 、袁世凯、蒋介石等。这类历史人物或者是雄才大略,开创一代风流的英明君主,或者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掀卷巨澜的革命领袖,或者是倒行逆施、阻挡时代潮流的反动头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历史上活动时间长、领域广、影响大,因此教科书在较多课文中写到他们的活动。对这类历史人物在学习中要注意集中归纳,以便全面了解人物、评价人物。第二类是那些在一时一事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像关天培、邓世昌、佟麟阁、胡适等。这类历史人物总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对这类历史人物注意就事论人,人事并记就可以了。第三类是那些在叙述史实过程中往往为行文需要而点到的历史人物,像洋枪队统领华尔。人因事传,所以它的名字还是知道好。

采取以人传事方法所写的历史人物,是那些在某一方面对社会发展起过突出作用,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像张骞、祖冲之、严复、詹天佑等。这类历史人物活动领域单一,但成就突出,贡献较大,足以代表他们所处时代社会发展某一方面的情况。教科书写这类人物,往往是通过他们个人活动,借以展现历史进程中某个侧面的时代风貌,很像名人小传。对这类历史人物,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贡献、他应得到的桂冠。

事件是构成历史的具体内容。它是由历史主体——人物来完成。重大历史事件一般都融合到重要人物的活动中去了,人事总要并记。另外,有的事件复杂,参与人物较多,如“井冈山根据地是怎样建立的”,记忆比较困难,但它又很重要,怎么办呢?可以采用要点归纳的方法记忆。根据教科书的叙述,我们可以确定五个要点:①湘赣起义;②文家市转移;③三湾改编;④井冈树旗;⑤龙江会师。这样,只要弄清五个要点的内在联系,就能记牢它了。顺便指出,这里说“湘赣起义”,不说“秋收起义”,原因是五个要点都采用地域概括,这就突出了进军井冈山的路线。

结论是对历史事物的共识。重要的结论,如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科书都有明确地表述,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总之,如果能够提纲振领,掌控历史教科书的脉络,再五处入手,夯实基础知识,那么历史课就一定会学好。

⑹ 浅谈怎样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正确地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学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着名的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才会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
1.用故事典故引入新知,既能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 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通过讲述烽火戏诸侯故事,让学生进入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场景,了解西周的灭亡,引入东周的建立,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再展开讲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作用.
通过讲故事,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有利的心理情境.
2.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
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能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我设计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她是如何登上帝消羡位的?她称帝后有何作为?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显得十分集中,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很快导入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会使成绩好的学生有更上一层楼的欲望,而成绩差的学生也会有认真了,我也会的良好感觉.学生的精神上得到满足,会进一步产生学好的愿望,从而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而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及时给以肯定,那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考虑进行合理的分层.让尖子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求任务设置时应考虑让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让后进生感到有学习的乐趣,要求任务设置时考虑让他们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4.设置愉快情景,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设置愉快情景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学生只有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学习的每一分钟才会是一种享受,各种感官才会更灵敏,学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长期坚持这佯做,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很高,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效率
一、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则是课前的备课.
只有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我们才能在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准确无误,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富有针对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有效的策略和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深入研究教材.
在课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明确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从锋桥卖不同角度准确解读教材.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据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的用好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银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反复研读教材的内容: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等.例如教师在讲《开元盛世》一课的内容:第一目‘开元之治’,介绍了唐玄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出现了开元之治;第二目盛世经济的繁荣,介绍了唐朝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第三目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大起义使唐朝政权日趋衰落并最终瓦解.研究教材后不难看本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盛世经济繁荣的基本史实.初一学生对于政治、经济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音像、图片等材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2.认真备学生.

⑺ 如何进行历史教学的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课改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落实。新教材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的。要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则是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西谚有云:“没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中国也有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一、备目标
在上课之前最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明确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一节课的备课工作。在一节历史课上需要完成哪些目标?如何来确定这些目标?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研读《上海市历史课程标准》
研读《上海市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以此来明确历史教学的要求。中学历史课程要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本质,即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要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的简单化做法。所以,课程标准指出,要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体的文明历程”、“以真为前提的学习途径”、“以思为宗旨的目标体系”、“以实为特征的教育功能”四个基本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历史教育和历史科学的角度出发,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课程要使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式。从注重实践、体验历史的认识过程出发,课程标准中将历史学习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有的认知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四项,这四项能力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有的认知能力又以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挂钩。所有的能力要求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作了明细的说明。
2、明确三维目标
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学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历史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基础,是不可以剥离出历史教学的;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的。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缺失,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二、备教材
1、钻研教材
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教材通读一遍,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要求,把握要点。读教材上的文字图画内容,理解教材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是怎样写的?然后把教材上的内容变成教师的已知点,从这些已知点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容。
上好一堂历史课并不是单纯的学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如果只是在教材中寻找知识点,并让学生圈点,这又使历史教学落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这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只能使学生认为历史课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新教材中引用了很多原始史料,并且还增加了“动手动脑”、“各抒己见”、“小论坛”、“史海拾贝”和“史海指南”等内容,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这些材料。如在《统一的隋唐时代》中有一目内容是“贞观之治”,就可以结合教材所提供的两个“各抒己见”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更了解贞观之治的情况。
2、补充史料
在仔细分析研究教科书之后,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课本外的史料。采用多种途径,如运用投影、录像、分发资料卡、阅读纸等,向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包括文字、图像、统计材料等。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习,师生可以展开对历史问题的论述,这样就改变了教学中仅仅是对教科书的释读,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具体、丰富的材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历史学习的深入进行,这样也可使学生得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观点。
通过对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论,使学生了解了历史的情况,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应注意对补充材料的取舍,取其能体现教学知识点的材料,而非将所有搜集到的材料一股脑的展示给学生,那只是史料的堆砌。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就可以引用一些《拉贝日记》、《东史朗日记》的部分内容配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3、选择重点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内容,组织重点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重点内容来设计的。教师须在课前仔细的研读教材,找出一节课的重点。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呢?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那么,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某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等方面来考虑。选定教学重点,还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来考虑,即教学重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上和教材中有着较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如讲到李白和杜甫的诗,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他们的写的诗,就可以略讲诗的内容,而把重点放在他们诗歌的特点和形成自己风格的背景上。
4、确定难点
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是指学生难理解、难辨析、难解答、不易接受的学生内容。难点是由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教学之间的差距而形成的。通常我们把教材中比较抽象,学生对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或者本质属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的方法去认识的内容,便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备学生
在现今的备课中还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多的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在备课时就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在教师能在课堂教学时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历史学的认知和相关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去考虑。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备课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表现出一定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也比较强烈。但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还停留在非好即坏的判断标准上,所以在这方面就可以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非好和坏的绝对性评价。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学科,对于历史学的认识还相当少,相关的知识储备也相对的少。绝大部分的历史知识都是戏说的电视连续剧中获得,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也很少,所以必须要先培养学生的学史方法。
初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偏重于具体史实,多运用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他们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能够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或运用网络收集史料,所以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助于配有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过初中学生家中计算机的普及率不是很高,所以偶尔在课前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做准备。一般在学校中都有图书馆,其中历史书籍会占有一定的数量。所以在备课时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初中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薄弱,备课时也时需要注意的。
当然由于地区差异,郊市的学生相对郊区的学生其知识面要窄,接触的信息量少。所以对郊区的学生可以增加信息的培养。

四、备教法
教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产生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键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对历史进行认识。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而展开。在学生的活动上,要让学生动脑,而不是单纯地动嘴或动手。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简单借用某些方法,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问题教学法的使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想到问什么问题就问。提问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问也要能够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一课讲到重庆谈判时,我问学生,毛泽东是否应该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试说明你的理由。结果学生各抒己见,十分热闹。最后,双方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这样提问,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提问时也要注意难易,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如果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有一定的思维量,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多些。
课堂提问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问题主要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性或“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主要针对中等生;“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或“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主要针对优等生。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收获。

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以顺利而流畅的上好一节历史课。当然在课堂之上可能还会发现一些问题是在课前没有想到的,所以在每上好一堂课之后对所上的课重新反思一遍找出不足之处在下节课前针对这这些问题做好准备。只有在实践和改进中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

⑻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 初中历史教学的“二度备课”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二度备课”是指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再次、多次备课。初中历史教师任教的班级多,“二度备课”尤为重要,它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引领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教学为例,略谈初中历史“二度备课”的个人见解。
一、初中历史“二度备课”的出发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学的失败。“二度备课”时,教师不仅要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科书、认真分析教学内容,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增添一些与教科书相关的课外历史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创设导入”环节,第一次课笔者引用教科书上关于“淞沪铁路通车情况”的导言,学生反应平淡。“二度备课”设计了两则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的“旧闻播报”环节,引出“100多年前中国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呈现不同的导入方式,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强烈欲望。实践证明,“二度备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新教科书大多按照历史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过去按时序编写历史知识的体系,这给历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因此,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是做好“二度备课”的重要工作。依据历史课程标准,重新研读教科书,认真分析第一次岁旅课的 教学设计 是否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加以增减、第一次课各渣慧环节采用的历史材料是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二度备课”中,笔者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和第8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深入人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理解民主、平等的内涵,更具说服力,显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转变“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产生体验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二度备课”应转变“教”“学”方式,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地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实践证明,通乎梁凳过“二度备课”,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更乐于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过程更具有效性。
二、初中历史“二度备课”的着眼点
1.了解学生情况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二度备课”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为基础而展开的备课过程。教师在“二度备课”时可以通过个别交流、小组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状态。体现“二度备课”成果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积极动脑、动口和动手,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符合新课程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二度备课”,不仅是为了自己“好教”,更是为了学生“好学”。为了学生学好,教师在“二度备课”中能不了解学生情况吗?只有了解学生情况,“二度备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完善教学设计
新课程强调教学设计要注重生成与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增加相应的灵活度。完善教学设计,是“二度备课”不可或缺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一般说来,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和课内外作业。完善教学设计,要着重完善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因此“二度备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重新审视非常必要。“二度备课”时,要全方位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结合单元整体特点、课时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
例如,“二度备课”时,笔者在“过程与方法”中增加了“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预习课文,通过创设、探究、拓展等环节学习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历史知识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这样既符合本组课题“创设有效探究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又完善了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实施教学,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到有效教学。
3.调整教学流程
“二度备课”要特别注意教学环节的调整,或者是教学步骤的细化,它是教师教学智慧、教学个性的充分体现。各教学环节安排的顺序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如果原来的教学环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重新调整。同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再度调整、设计好。如果原有的教学方法达成的教学效果好就保留下来,反之则须考虑重新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容易操作,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
例如,笔者在“二度备课”时,将教学材料的选用作了相应的调整:第一次上课时,对“照相”这个知识点,因学生大多生活在仓山,对于笔者展示的福州东街口新旧照片,学生反应一般。第二次上课时,笔者选用本校新旧校舍变迁的照片,学生反应热烈,看到校容校貌的变化,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受“历史就在身边”。这样,一方面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感兴趣,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学直观性原则,呈现的历史知识更为简单明了,有助于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三、初中历史“二度备课”的注意点
1.充分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是“二度备课”的主要依据,是展示“二度备课”成果的舞台。教师要充分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组织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有高度的统筹与协调能力,明确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节奏。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趣味的对比,寓文学与历史的联想,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创设乐教乐学的有效历史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地加以引导,使课堂教学有效运行,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过程性的成长发展,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适时赞扬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灵感点,但不能一味地吹捧,片面满足学生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正常的教育教学评价功能。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的,相信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发现不足之处,促进自身发展。再次,要善于观察、捕捉课堂教学的关键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二度备课”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改进教学行为,最终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
2.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性质,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二度备课”要注重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新课程突出了教师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强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构者。课程资源包括静态和动态两大类:静态的有文字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活动中掌握历史知识;而课堂上学生的灵感、教师的教学机智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则是动态的课程资源,教师面对动态的课程资源要做到充分开发、合理利用、灵活处理,使历史课程资源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流于形式。但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这个中心有序地展开,切忌顾此失彼,冲淡了教学重点,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是“二度备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3.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
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进行“二度备课”的重要工作。教学设计实施后,实际效果如何,教师要通过反思第一次课的教学过程,总结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发现不足的地方,将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教学行为及时记录下来,写好教后反思,供教师在“二度备课”时予以关注。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使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二度备课”,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了解学生情况,注意运用、反思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初中历史教学。“二度备课”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养成良好的“二度备课”习惯对促进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郭振玲)

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有哪些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 学期计划
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及其课程标准解读,通读各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要求个人先拟订计划并经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协商后通过,开学后二周内上交。
学期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所授班级情况分析。包括学校概况和学情分析,如: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兴趣爱好等情况;后进生、优秀生情况及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标要求。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理解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教学进度。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包括综合探究、社会实践活动、复习及检测)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课时计划
课时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教学程序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①明确单元、课时教学目的,把握教材内容及结构。
②确定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阅读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
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授课班级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同时又要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发展。
3.有效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是年级备课组)要组织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任务主要是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交流教学方法等。教师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但教师不能照抄照搬集体备课教案。
4.提前撰写教案
认真按课时备课,必须提前一天写好教案,备详案还是简案应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学校要求等来决定,但三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也必须要撰写教案,但可以是简案。详细教案是指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都详细地写出来;简案指只写出主要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的要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5.精心设计好教案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及作业布置等。教案设计具体需注意:
(1)教学目标的设置
①分析《历史与社会》的课标要求和现行教学资源条件;
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
③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态度,包括学习者预备知识和技能,已有的经验等;
④教学目标的呈现应采取行为化的陈述方式,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超标或降格。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教学重点是指体现教学目的、要求最本质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难点即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
(3)教学资源的处理
课本、图册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若教科书内容充分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主要依据教科书展开课堂教学,否则就要补充其他的教学资源。补充教学资源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结合乡土教学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教学。
(4)教学方法的选定
选定教学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对于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征。
③要考虑到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既包括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也包括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运用教学方法要扬长避短,恰到好处,不求形式,而求实效。
④要力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5)教学媒体的选择
①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学挂图”“教具模型”“投影图片”等教学媒体;
②更要提倡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CAI课件运用等。
(6)板书和作业的设计
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作业设计要少而精、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作业、要有利于巩固与反馈。
(7)写好教学反思
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再教设计,提倡记录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学用书和教具等。预备铃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到达教室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做到仪表大方、态度和蔼、语言规范、清晰准确,坚持正面教育。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按照教学进度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学目标:
①依标施教,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②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内容:
①注重历史、地理和各种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必要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度。
②坚持直观教学,有机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
③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④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身边生活,有机地渗透乡土教学。
3.教学过程:
①要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讲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做到概念准确,思路清晰,科学直观,明白易懂。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力戒“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
②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活动与解决一定问题的具体情境挂相结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③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做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从图表、文字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多维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④教学结构安排合理完整,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各个环节承转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板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每节课有适量的训练,训练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做好及时地反馈与评价。
4.教学效果:
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
②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③作业效果好,学生绝大部分能顺利完成作业。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布置
科学布置作业是学生达到良好作业效果的基础,要做到:
①目标明确,作业布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筛选,针对性强。
②份量适中,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做到以质胜量,提倡以课内作业为主,布置少量课外作业,活动类作业可结合综合探究活动,建议每单元一次。
③难易适度,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以多数学生的水平为着眼点,强化基础知识,同时考虑优秀学生并适当照顾后进生,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作业批改
①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意面批和课后批改的结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结合。
②课内作业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认真及时,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其余作业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业应准确无误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作业评判结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阅评语。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订正错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建立作业批改档案
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对作业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质量测评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学习过程考查。要建立实施简便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较长时期内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变化,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并在期末学习报告单中予以体现。评价记录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项目评价,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判断;教师观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等。
2.纸笔测试内容方式。测试内容要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适当地运用乡土材料和热点材料。整卷以主观题为主,难度不低于0.75。测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进行。
3.命题体现学科特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根据“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学科特点,测试命题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的水平。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情景化命题,考查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适当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4.质量测试目的。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诊断性是为了改进。教师要及时认真改卷,总结分析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评。提倡教师面批和个别指导,不能公布学生成绩。
5.学业成绩报告单。期末学业报告单成绩单由期末测试成绩40%,平时测试成绩30%,学习态度与习惯(成长过程记录)30%组成。可分档评定学生学业报告单:
序号 档次 分 值
A 优秀 90以上(或占人数的25%)
B 良好 75-89 (或占人数的30%)
C 合格 60-74 (或占人数的40%)
D 不合格 60以下(或占人数的5%)

⑽ 中学生如何阅读历史教材

摘要:通常说历史教材既是教本也是考本更是学本。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轿升洞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笑洞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而、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曼陕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闭枯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一、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研读初中历史课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