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78年十二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什么的历史性决策
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㈡ 1978年实行什么历史决策
您好,1978年,中国政府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决策。1978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推动了中国经济扮侍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斗拆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社厅销吵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
㈢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大决策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下重大决策:
1、实行改革开放;
2、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
4、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全会恢复拦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以此为起坦衡闷点,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
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弯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㈣ 1978年党的什么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名,候补中央委员112名。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4)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扩展阅读
1978年,中国共产党作出并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大江南北涌动滚滚春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勃勃生机。
从邓小平南巡谈话,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始终高瞻远瞩、把准航向,体现了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2018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筑梦圆梦成为改革开放征程上激荡人心的高昂旋律,各个悉御领域改革向全面深化绝陆高推开。
㈤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使国家实现了那三大历史性转变
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其明显标志就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1、近代中国各阶级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在于:政治上,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深受地主阶级、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的压迫,中国经济步履维艰。
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不断冲突、渗透,“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变化”;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权利与地位上显现了绝对不平等。
为此,社会各阶级如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等,都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且不能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以及革命对象的过于强大,革命最终遭受失败,这些阶级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
2、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首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独立国家。第一,政治上,实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的包含“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制度。第三,文化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最后,对外关系上,实行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方针的独立自主的新外交。
其次,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广大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新中国的成立则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第一,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享有最高的权力。人民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各级人民政府。第二,经济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三,文化上,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总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是逐渐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
2、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就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指导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曾认为小农土地所有制作为“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残余”,“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列宁也指出:“把全部土地交给农民,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6年底,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1956年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956年以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也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尤其是“文革”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遇到重大挫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还认识不足,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尚缺乏经验。
三、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1、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以苏联模式为样板,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显现,如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经济决策权力过分集中等。党中央也曾试图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高效率,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共中央还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做了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与政策依据。
2、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国与世界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文革”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战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从1978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地区、实行全面开放等过程,形成了“由南到北,由外到内,由沿海向内地,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阶段。
首先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的开放并且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开放。其次是多层次,多层次体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点、线、片、面的开放格局。最后是宽领域,我国的对外开放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
总之,建党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使得我国相继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据统计,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2010年达到397983亿元,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29748元。我国的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领导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是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成果,而党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必须做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并且二者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
第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立场、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内涵。第二,深化认识世情、国情与党情,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深刻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
2、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我们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新时期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坚持牢牢群众路线。
第一,大力弘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这就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第二,贯彻执行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不断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三,探索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改善群众工作,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十分注重加强党的建设。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就要以这个总体布局来展开,通过“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把我党建设成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九十年光辉历程,九十年宏伟篇章。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的“三个历史性转变”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㈥ 中共中央召开党的11届三中全会实行什么的历史性决策
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㈦ 党和国家在那一年做出实行改革开放滴决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茄厅扰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伏没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颤旦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㈧ 1978年1992年的两次会议分别作出什么重大决策
1978年中国共产党重大会议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92年,中国共产党重大会议是孝汪十四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御肆的更大胜利。十四大的重大决策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建设有中国特巧拆仔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㈨ 1978年,中共哪次会议上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族笑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旅前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拆穗清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㈩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什么的历史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乱枣拿从哗搭此中国开始进入以经济建设为岩指中心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