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武举制始于哪个代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武举制始于哪个代

发布时间:2023-05-18 05:25:22

❶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什么朝代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腊源迹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选拔制度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别。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改革,明确了考试时间,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统,在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考试被分裂老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到了清朝,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僵化,最终科举制度被统治者废除 。
科举制度是隋朝创立的,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轮并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❷ 古代武举制是谁最早设立的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①一般认余困为,这就是我国科举搜游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世毁销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❸ 唐朝武则天时期首创哪两项制度

殿试和武举
殿试: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举考试始于隋朝,成形于唐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进一步打击和削弱江南士族,彻底废除九品官人法和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科和模孝清平干济科,以文章选取官吏。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又开进士科,创科举考试的先例。到了唐朝,由于李氏出身不高,加上其它种种原因,打破士族独霸官场的局面便成为历史必然。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国举行了真正历史意义上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取进士四人,开学子仕进之途。到唐太宗时,科举作为一种取士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此成为定制。到了武链羡氏周朝,由于武则天日夜不忘陇西贵族反对立她为后的旧恨,为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而放手招官,并亲自殿试贡士,又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巩固。科举一开,贵族垄断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因此千百年来,无数莘莘学子怀着“朝为田舍郎,暮旦唤稿登天子堂”的理想,竭力奋志,寒窗苦读,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特有的状元效应。

武举: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但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武举人选拔图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❹ 武举制出现于武则天时期的原因

1 武则天的施政方针为武举制的开创提供了条件
大唐初期的盛世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当政从公元660 年至公元705 年,而武举制正是在其执政过程中产生、确立、发展的。武则天出身门第不高,其父官至正三品工部尚书,封应国公,但在封建社会中,其家族从商出身者的身份受到上层社会的鄙视。
封建地主阶级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政治上受到旧门阀势力的打压。武则天虽生活在上层社会中,但是由于出身远不如士族高贵,受到世俗的偏见,成为其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客观上影响了武则天人格的发展、世俗的态度以及政治抱负。初登政治舞台的武则天,确立了“打击元老派,反对世袭贵族,培养新兴政治势力”的方针。武则天的出现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要求,他们坚决地支持和拥护她,科举制度使得过去不可能入选的中小地主阶级,也有可能经过科举耐毁得到高官厚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者虽属凤毛麟角,但毕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这一切为她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在实行改革的过程中,山东科举集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兴的地主官僚集团的崛起,进一步削弱了旧的世族势力,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力度,从而进一步坚定地通过科举制度培植新兴政治势力的信心。在当时,科举制成了支撑官僚政治的有力杠杆。武举制的出现与武则天利用科举来抵制和排斥旧贵族势力,提拔庶族,网罗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希望通过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控制来达到稳固新兴政治局面的目的。

2 通过武举制统一、麻痹民众思想,削落民间可能的武装力量
科举制选拔官吏,具有统一的内容和要求,无形之中统一了民众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也是笼络和麻痹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除了极少数人可以步入仕途,对大多数的民众来说,只是在终身追求一个可望而不可得的水中之月。为了这一目标,许多人可能为之奋斗一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直至终老。老百姓安分守己地服从封建统治,忘却利益的冲突与阶级的对立,埋头儒家典籍,统一的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民众,正是统治阶级所期望的。武举的内容很多,包括武艺的考察与学识(兵学知识、书经知识等)的考核。《通典》卷十五《选举》载:“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简射,又有马枪、翘关、举重、身材之选。”《资治通鉴》卷二五二记载:“巢,善骑射,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考取武进士还是不易的,而一部分不第 者则可能入草为寇武举制的存在,为一部分具有一定武艺特长者,提供了一条通向官吏的道路,从而使民间部分的不稳定因素得到控制。唐武举由州县考选后,至兵部进行考试。多年应试的常有数百至千人,而能及第者,不过十人而已。

3 提倡民众的尚武精神,加强军人的社会地位
在政治方面,封建皇权专制一代胜过一代,与此相关重文轻武搭游之风渐趋加强:在先秦,正气浩然的豪侠之士屡见不鲜;至汉代,尚武精神亦有所减弱,但也出现了像班超那样的投笔从昌枝备戎之举;唐代虽比不上秦汉,但仍有边塞诗人的豪迈;造成社会尚武精神的弱化。随着科举制逐步的兴盛,军人地位也日显颓势,三卫(亲卫、勋卫和诩卫)在唐初曾经是为人所羡、升迁快捷的美差,变为“历年不迁,士大夫亦耻为之”。这里不得不谈谈勋官,勋官是唐初制定的给立军功者的赏格,但到武则天时,求勋官的人越来越多,而征战相对要少,所以百姓感到求取勋官有困难,很辛苦,因此百姓都“不愿征行”了。眼看着征役都有困难,社会尚武之风日衰已是趋势,针对这种形势,武则天决定开设武举制,因为武举制是一条进取仕途、升官发财的路径,
当时的武状元官至侍郎(相当将级军官),所有武举人的荣耀都不亚于唐初在战场用生命换来的勋官。武举制的产生也与此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希望通过同样的选拔举措,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同时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强化社会的尚武风气。

4 敌对势力的叛乱使中央政权认识到了培养嫡系军事人才的必要性
武则天实际执政45 年,能够活跃在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时代的政治舞台上,难度可想而知,从一开始就受到许多势力的干涉与反对。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叛乱,即光宅元年徐敬业的扬州叛乱和垂拱十年李唐宗室起兵。徐敬业扬州叛乱是统治阶级内部以武装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场政治斗争,他们反对武则天,衷心拥立李唐宗室。地方发难,震动朝野,大臣反对武则天逐渐公开化。以顾命大臣宰相裴炎为首,对敬业起兵“不汲汲议诛讨”,暗中支持。当武则天问计于裴炎时,裴炎说“: 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要求武则天归还李氏政权。当武则天以谋反罪处治裴炎时,大臣刘景光、胡元范等都证明裴炎不反,其他大臣也都公开支持裴炎,“文武证炎不反者甚众”。这也说明社稷归属问题确实已成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焦点,武则天已受到大臣们的普遍反对,他们企图与地方上徐敬业等人遥相呼应,迫使武则天下台还政。可是在武则天派李孝逸率30 万官兵前往镇压后,只用了七天,就使得徐敬业叛乱以失败告终。垂拱十年,琅琊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分别起兵,但很快就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这一系列事件虽然没有对中央集权产生巨大的影响,可是也为其敲响警钟。中央政府一方面认识到封建统治内部存在的对立隐患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了军事优势对掌握统治政权的重要性其它科目的举试中涌现出的大批优秀人才,说明民间有大批可选可用之才。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采用武举的方式来大规模的搜罗军事人才,培养自己的嫡系军事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新政权。

5 初唐的兵制、兵学发展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唐时期,特别是唐太宗在位时期,是府兵制的全盛时期,而在它创立之处,是以鲜卑贵族子弟为主的,利用血统宗族关系来密切兵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战斗力的形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弱点也暴露出来,即权力(兵权)分散,这与初唐所注重的绝对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是相违背的,因而改革势在必行。这时就出现新的府兵制———募兵制。唐代前期兵役制度重视兵士的身份和家庭经济条件;后期则重视应募者的武艺技术。军队的训练模式实现了由府兵制的“先入军、后训练”,到募兵制中“先训练、后入军”的转变。这里的“先训练”是建立在招募前自己训练基础上的,达到新的“拣点标准”方可能被招募。新的拣点标准在武举所侧重的测试项目中也有所体现。唐代兵制变化本质上是军人身份的开放性和职业化、雇佣化。军人身份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军将的开放性,不再是固定的世袭的特权;另一个是兵士身份的开放性,不再是固着在少数府兵之家。军人的职业化和雇佣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军事管理体制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兵制的变化,兵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将领的重要性得到了统一的认识。对将领的要求从《孙子》“智、信、仁、勇、严”到后来的将领“五谨”修养,即“理、备、果、戒、约”。它不仅在要求上不同于文官,也不同于一般军官,有谋略,掌握高超的指挥艺术。兵制与兵学的变化和发展,对军队的将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将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军队发展要求,因此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将领成为武则天时期军队建设的重点。武举制成为一个简单、便捷、有效的方法,从中也涌现出了像郭子仪这样的一代名将。

6 结语
科举制的兴盛与发展,以及武则天的人才观,为武举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武则天个人的政治抱负为武举制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武则天时代的社会、政治、军事的发展趋势,为武举制的出现与完善提供了动力。总的来说,武举制出现在武则天时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和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充满争议的女政治家是分不开的。

❺ 历史上第一届武举科考是哪个朝代

武举是我国封建社会设科考核,选拔将官的一种考试制度。

武则天执政期间,为了招收军事人材,在科举考试中增设了武科考核,这是我国确立军事官员选拔制度之肇。

武举由掌管全国武官、兵籍、军械、军令之政的兵部主持。凡是练武之人,都可以参加闹敬考试,考试的项目主要是射箭、马枪、气力等项目。在气力项中规定,考生须“负米五斛(古代十斗为一斛)行二十步”。达到这个标准才算合格。武则天通过严格的考试,广选武举人才,使他们成为军队的骨干力量。

到清朝时武举制日臻完善,考试分为四个等级进行。(1)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2)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3)会试:在京城进行,液侍慎考中者为武进士。(4)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者,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又叫廷试)分一、二、三甲。一甲选三名,头名是武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中武探花。前三名又称“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以下的都属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武举的各级考试,通常是每3年举行一次,考试分三场进行;第一、二场考“射”“御”两种技能,“射”即射箭。“御”即驾车、骑马。统称为“外场”,第三场考武经,即考文,相当于文化考试,称谈衫为“内场”。第一场考试合格后方能参加第二场的考试。各场的考试的内容各朝相同,清朝时将骑射整合为考核内容,要求“驰马3趟,发箭9枝,3箭中靶者方为合格”。

武举考试的最高荣誉是“独占三元”即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夺魁者。整个清朝只有王玉一人获此殊荣。

封建王朝的武举制作为统治和奴役人民的工具倒也功不可没,但是在1840年后与海外的坚船利炮一接触,即显示出军事上的差距。1895年荣禄首先提出废除武举考试,主张培养新式军人,但墨守成规的清王朝照样在1898年举行武举考试。直到1901年才宣布废止,准备实行新政。但为时太晚,当时的清朝已是国势日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怀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前仆后继,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❻ 武举制度是谁开创的武举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武举制度是谁开创的?武举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和悄蚂采用名科取士的方法,取士权归中央所有,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层:。即八股取士,到清朝光绪年间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也是一次唤埋深刻的革命,给平民百姓通过科举为官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但是科举制有它的弊端,特别是晚清时期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孑的枷锁。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武举制始于哪个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