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靖江王府与岭南第一陵都有什么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安县建立,这就是桂林城的前身。到唐代,桂林城已经呈现出“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的兴旺发达景象。公元1133年,桂林被南宋朝廷升为靖江府,成为“南控岭南,西抑滇黔”的西南都府,这种战略地位一直延续到近代。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汉高祖之后又一位布衣出身的开国皇帝。他踌躇满志,希望江山永属朱明王朝,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重要州府,建藩封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驻藩桂林,统辖西南。洪武九年,朱守谦正式驻藩桂林。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当朱元璋日理万机,吃饭走路都想着政务时,朱守谦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却骄奢淫逸,“好比群小,粤人怨咨”。为了维护统治、稳固政权,朱元璋只得将其废为庶人,调离广西。建文二年(1400年),朱守谦的嫡长子朱赞仪承袭王位,永乐元年(1403年)到桂林复藩。自此世代相袭,靖江王在桂林统治共历时280年,王位共传14人,是明藩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藩王。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起在独秀峰下营建,历时20年建成,所耗人力、财力难以统计。王府占地18万平方米,王府建筑以独秀峰为中心,山南为宫殿,山北为“御园”,规模宏伟,堂皇富丽。
公元1650年,明朝灭亡后,定南王孔有德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1652年,农民军围攻桂林时,孔有德力战不敌,举火自焚,王府也付之一炬。从王府的大火中逃出了一个小姑娘,她叫孔四贞,是孔有德的小女儿。小姑娘逃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室的庇护,慢慢地长大了。为了笼络汉族将领,也为了巩固清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深谋远虑的孝庄皇太后将在宫中生活了几年的孔四贞收为义女,并赐予“和硕格格”的封号,又把她下嫁给广西军事首脑孙延龄。但是,和硕格格的丈夫在西南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早逝,她只能重返京城,度过孤独的后半生。后来,和硕格格郁郁而终,她的陵墓所在地至今仍被称为“公主坟”;再后来,这位汉族格格的传奇故事被一位叫琼瑶的作家演绎成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了清宫电视剧,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还珠格格》。
昔日的靖江王府走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几乎焚烧殆尽,如今只有保存下来的宫殿基址、勾栏望柱、云阶玉陛、青石甬道及出土的琉璃瓦当,依稀可见王府当年的恢弘气势。清代,靖江王府改为“贡院”,民国时期成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了。早已不见了龙子龙孙,只剩下院子里的龙爪树,仿佛还在述说着遥远的往事,渐渐变成若有若无的传说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飘向它的归处——靖江王陵。
刚刚下过雨的清晨,天地有些迷朦,再加上草深林密,连向导也会一不小心走错了路。寻寻觅觅,直到发现地上的明代瓦片,才知道已经进入靖江王陵的地界。
在靖江王陵,随便捡起地上的一块砖瓦仔细观看,都能感受到那些绿色琉璃瓦的釉面上静静散发着的明朝的气息。
靖江王陵背倚桂林城东最高峰尧山,气势雄伟,占地105平方公里,共有明代王亲藩戚墓葬三百多座,其中王、妃合墓11座,现存石刻三百多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保存之完好为我国藩王陵寝中仅有,被称为“岭南第一陵”。
根据当时的墓葬规制,第八代靖江王朱邦宁的陵墓正面建有神道,神道两侧陈列着两米多高的石人、石兽组成的仪仗。石人有文臣、武将、侍者,石兽中,站兽有神兽麒麟、獬豸,蹲兽有猛兽老虎和狮子,跪兽有驯兽大象和羊,各种雕刻栩栩如生。这些石像用于王陵前,显示着靖江王族的高贵、权威和尊严。
松软的黄土之上却树立了这些坚硬的冷石刻,每二座陵园都像举起了一面面神圣的旗帜。石刻雕像是王陵的盔甲,为陵园抵抗侵犯;是陵园的衣裳,为王陵遮盖历史。
仪仗的最前面是华表,在王陵中称为“望柱”。立“望柱”寄兴旺家族之意,可叹的是靖江王府早已衰败,王陵前一侧的望柱也只剩下了莲花底座,徒然地面对着苍天。
在文臣石像的身后立有一块碑,以前一直以为是一块无字碑,后来有专家考证说,碑上应该是有字的。那么字的内容又是什么,它讲述了怎样的历史?现在已无人确知。我们知道的是,昔日森然的王家陵墓,如今也会有牧人在这里放牛。平民和贵族最后都归于一抔黄土,一切绚丽和辉煌,都在漫漫岁月中,被黄土掩埋成了一团迷蒙。
着名的北京十三陵也是明代的帝陵,陵前有一条总神道,这也是明代帝陵的一大特征;而靖江王陵中每一座陵墓前都有自己的一条神道。北京的十三陵里只有一套石座仪仗,但是靖江王陵里每一个陵寝都有一套完整的石座仪仗。目前已经发现的靖江石座仪仗大概有三百多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北京十三陵。从靖江王陵的规模上,专家推断出,明代的桂林是一座非常富庶的南方城市,而靖江王虽然只能称得上是南方的一个小王,但他所拥有的财富依然是非常可观的。
靖江庄简王陵刚刚完成修复工作,它分为地表建筑和地下墓室两部分,从地宫的入口看过去墓气森森。当年考古队进驻的时候,大部分的墓葬品都被盗走了,只剩下一些造型精美的梅瓶。与被盗的大量宝物相比,这些梅瓶虽然微不足道,却也是世所罕见、极为珍贵的物品。
靖江王陵共出土梅瓶二百多件,现在保存在桂林市博物馆。这些梅瓶口小、肩宽、体瘦,被当代学者誉为“桂林梅瓶”,其中一件“岁寒三友”美人肩青花梅瓶,是中国目前独一无二之作,堪称国宝。在桂林梅瓶的花纹中,还有大量龙的图案。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汉代起,龙就是皇帝的化身和皇权的象征,而作为皇室亲族的靖江王爷们,自然也可以使用尊贵的龙图案。桂林梅瓶以青花为主,花纹图案还包括婴嬉图、仕女图、连年有鱼、缠枝等等,几乎件件价值连城。
‘贰’ 明清时靖江王城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明代的靖江王城平面布局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池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通高约6米,墙底厚6米、顶厚5.5米,四城门的墙体比其余城墙高出约1.9米、向内凸出约16米。
整个王城建筑遵循我国传统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原则,以独秀峰为王城的南北中轴线。王城中央为承运殿,殿之南为承运门,采用“六门金钉朱户”之制。
王城布局严谨,在中轴线东西侧,宫院楼宇均呈对称布局,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
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红墙碧瓦,坚城深门,规模宏大,气势森严,水光山色,恍如仙宫。经多次重修和扩建,靖江王府便成了与独秀峰名胜不可分割的部分。
靖江王城的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通高近8米,城墙上基本没有什么装饰。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垣,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内充片石浇灰浆,十分坚固。
靖江王城当时辟有四门:东为体仁门,后改名为“东华门”;南为端礼门,后改名为“正阳门”;西为遵义门,后改名为“西华门”;北魏广智门,后改称“后贡门”。
在古时,只有王宫贵族的居室才能叫做宫殿。承运殿为靖江王府主殿,明朝时期为靖江王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承运门是靖江王府正门,取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意。
承运门内为高大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为进入承运殿的必经之道,用桂林独有的灰白石雕刻而成,雕的是“如意祥云”,意喻“吉祥如意”。左右两个石阶为不同的官员行走,“左文右武”。
为了体现不同的等级,古时一般都从基座上考虑。据《礼记》记载: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启齿,大夫五尺,士三尺。
“堂”,指的就是“台基”。记载说明,台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了封建礼制的等级限定。台基中衍生出一种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和寺庙的高等级建筑。
须弥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区别,用以在高等级建筑之间作进一步的区分。而平民百姓的房子就没有什么基座了。靖江王城的承运殿基座是两重的,北京故宫的基座都是三重的。三重是最高的等级,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了。
在材料上,故宫宫殿的须弥座材料等级最高,是最好的汉白玉,而靖江王城须弥座材料则是普通的石料。
此外,在须弥座上的装饰物也很讲究。靖江王城的须弥座雕刻了一些龙,但北京故宫的须弥座上龙的数量及其体型上,都要比靖江王城的多和大。
古时,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也十分明显。装饰色彩等级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和灰。
宫殿墙面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靖江王城的宫殿墙面是黄色的,瓦顶是黑色的。
宫殿的墙面是红色的可用黄色琉璃瓦顶、斗拱、重檐、藻井以及各式彩绘图案,瓦顶是黄色的,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宏伟而华丽,体现着最高等级的威严。
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在房屋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醒目的标志作用。
庑殿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就是在单檐之下又加一短檐,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故宫的太和殿代表的就是后一种。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当然是宫殿屋顶的最高等级的庑殿顶了,而王城的承运殿是悬山顶的,就没有故宫的等级这么高。
在封建时代,不同等级的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不同的。王宫贵族们的宫殿有许多道路,而且宽大,通常都有道路间隔。从靖江王城的承运门到承运殿之间的石头路,就是进入靖江王城走的主路,俗称“王道”。
王道有一米多宽,几十米长,是靖江王府铺设的青石板路,旁边花团锦簇,十分怡人。王道为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只有尊贵的王爷、王妃可走,王道是整个王城的中轴线,也是桂林的中轴线,桂林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
在承运殿后面,有一棵“夫妻树”,就是“藤缠树”。龙马潜形,阴阳相生;槐榕合抱,奇趣盎然。但靖江王城里的“藤缠树”与别处不同的是,树干伸出的藤条居然像蛇头似的,酷似一条“小龙”。
王府的寝宫及月牙池位于独秀峰东北麓。寝宫在明代时为王爷王妃住所。其中,月牙池被辟作亭台桥榭相连的御花园。
月牙池原为独秀泉,可泛舟其上。明代初年因泉凿池,形如“月牙”而得名。月牙池与圣母、春涛和白龙并称为桂林四大名池。月牙池中曲栏水榭,池畔垂柳依依,为王府御园一景。池水冬夏不涸,峰影倒浸其中,山翠尽落。
在御花园内,名贵花木众多,而其中的龙爪树仅树龄就长达200余年。龙爪树原名“厚壳树”,因其树形极像龙爪,又称“龙爪抓青天”。树身几次被烧,却仍然顽强生存着,是靖江王府的历史见证。
天启、崇祯年间靖江王府逐步呈现衰败之象。南明时期,靖江王城因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蒙尘曾驻跸在此,又被人们称为“皇城”。
1649年,清将孔有德率领军南下,占领桂林,靖江王府成了孔有德的定南王府。关于明末时的靖江王城,清代诗人戴文灯当时曾有诗留传:
朱户爱开厥,雕楹更枕岗;
绮疏承爪渭,碧瓦戏鸳鸯。
曲沼龙头泻,高亮鸥吻张;
暗风金屈戊,明月玉琅珰。
靖江王城从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靖江王起至被占,前后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历时270余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长的一支。
1652年,靖江王府因新主人孔有德兵败而被焚。王府被毁后,原来的靖江王府只剩下了承运殿前的明代石道以及府第的门、殿、宫须弥座台基及石雕栏柱、陛阶和城垣等。
1657年,清朝在靖江王府废墟上修建贡院,创建了孔庙,作为清代乡试考生祭祀孔子的场所。同时,清廷将王府改成了广西贡院,成为桂林当时的文脉所在。
1841年,在靖江王城东华门上,清廷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造了一座状元及第坊。在王城西华门上,1865年为于建章而立。于建章是永福人,任过翰林院编修、贵州乡试典试、山东学政等职。
后来,靖江王府又出了张建勋、刘福姚分别于1889、1892年登上殿试第一榜首。在此后4年的两科中,桂林继唐赵观文和陈继昌、龙启瑞之后,一连出两名状元,震惊了全国,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
在1900年,状元及第坊就已被毁,但后来就是因为连出两名状元的缘故,状元及第坊得到了重建,4人的名字被并列在坊前。
当时,为了表彰连中“三元”的临桂人陈继昌,清代两广总督在方城南面的正阳门附近建造了“三元及第”坊。
广西桂林靖江王城月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