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2023-05-18 21:07:19

❶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需要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思考,教师更应该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身所困惑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共同形成问题意识。只有塑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才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大胆的提出问题。

摘要: 在心理学中,对问题意识的定义为人们通过自觉地确定一定的目的与目标,根据要求而不断的调节并支配人类自身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若是学生能够自己的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若是学生能不断的完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则会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现有问题意识培养方式与手段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并提出学生问题的意识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能力等,帮助历史教师丰富教学手段。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与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之间二者除了需要各自完成自身职责之外,还需要进行互动活动。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而学生需要自己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并主动像老师寻求解决方法与答案。而在现有的教学中,学生会出现有问题但是不敢问的现象,这便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完善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

1.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研究

1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由于历史知识自身的局限性,会使得很多的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等不好的学习习惯。而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课中大多通过教授知识点的方式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并不会太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是否会产生学习兴趣,也并不会针对课堂学习效果而进行思考。反而是通过考试等方式对教学内容雀唤进行总结。在在现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教师学习进度的增快而对历史学习产生一定的厌恶情绪,同时在对历史题目的思考上也会因为课堂节奏紧凑而不敢问问题。在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与对知识的好奇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而不断的产生问题,若是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会因为自身对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自身成绩。反之若是教师不能够为学生解答疑惑,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则会打消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与提高成绩的念头,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培养学生优秀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的循环。

1.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自身的局限性

在历史考试中,大多数的题目会涉及到背诵与固定的时间概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教师主要侧重于将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并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背诵来完成对历史知识点的应用于理解。同时又因为上课时间有限,且历史知识大多数是通过不同的任务与典故表达,因此教师在教授时不仅需要对每一位学生考察,更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于学生戚岁凳对历史的兴趣与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

(二)没有良好的探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因为教学任务的不同而适当的`加快教学进度。且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进行回答,从而使学生与知识点进行加固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自身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上,时间便不是那么充裕。且由于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因此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方法

2.1塑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首先要思考不明白的问题,在思考的同时要提出问题。这便要求教师需要塑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在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教师首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传统教学高旅理念,改变单纯教授模式,应该以学生的体验为根本不断的完善课堂知识点。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共同形成问题意识。只有塑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才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大胆的提出问题。

2.2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需要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思考,教师更应该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身所困惑的问题。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不断的对问题与同班级同学进行探讨,并最终教师答疑解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更可以让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思考中,最终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计划[3]。2.3完善校园基础文化建设在倡导学生勤问问题,多思考的教学环境下,需要不断的完善学校的基础文化建设。在学习中需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这种培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历史这一单一的学科。更应该拓展到每一个学科当中。营造良好敢想敢问的学校学习大环境,让学生在自身努力的同时受到学校的大环境的影响,不断的提升自身,从而树立问题意识的思考模式,不断的提升自身好奇心与素质。教师也应该溶于这种校园文化当中,要多角度高层次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与思考,同时接受学生质疑,在学科问题上与学生共同探讨。

3.结束语

在对学生历史教学中的培育中,可以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由原有的不会提问、不知道如何讨论,逐渐的转变为对课堂教授内容感兴趣,认真听讲的同时课后积极探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面,虽然有很多的培养途径与培养策略,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对课堂认知与课堂合作上都有一定的提升。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也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理解认知系统。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改革根本目的都是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作为现代历史教师来说,需要长时间、多角度的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综合而复杂培育,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育工程。

参考文献

[1]郭湖海.《历史教学导问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36-37.

[2]张树刚.《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9).74-76

[3]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4]辛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湖北教育,1999.10

;

❷ 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禽漏裤局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讲的就是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以后,学纯毕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有种“去问题化”的理念,简言之就是教师认为“上课时,问题越上越少,下课时无问题”便是完成了目标。这种“去问题化”的理念导致表面上的无问题和内在问题堆积得不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不愿意提问题,久而久之问题意识便趋于淡化。要化解这一矛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返让识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着手。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分析领会《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新课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在行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

❸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1、要让学生背诵历史知识,只有不断背诵历史知识,学生才能牢颤郑固地掌握知识点;
2、学生设定一个历史思维范本,如:某一历史时间的起止时间、内容、性质、影响、作用、评价等;
3、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历史(预习),自己能够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
4、要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初中历史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背诵记忆能力;
5、可以适当渗棚洞则透一些高中历史知识,可以提高一些学生的历史能力链棚。

❹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人类历史上许多发明与创新,往往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就像很多人都看到过从树上掉下来的成熟果子,但只有牛顿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会往下掉?并因此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涵摄百家,博采众长,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郭沫若之所以能够推翻陈见,为武则天和曹操翻案源哗,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研究成果,汲取营养,努力学习课内外知识,牢固掌握课内知识,进而广泛的博览群书,拓宽知识层面,丰富文化涵养,才能够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自己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问题意识种子的产生,来自于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活跃的思想,态族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师应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细心对待学生的问题,挖掘他们的可贵之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问题意识的种子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以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有独立的见解;只有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独立的认识和感受,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商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衡量和塑造学生,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充分发挥的阐述。
再次,激励学生求异求新。教学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努力寻求独特认识和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敢于在既定理论和观点方面进行质疑,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与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首先,应该教育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宋代着名学者程颐也曾讲过“学者要会疑”;由此我们说不迷信、不盲目、敢质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讨论:蒋介石杀了成千上万共产党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还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位平时阅读面较广的学生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它放走了最反动的蒋介石,牺牲了最义气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些话虽有点偏颇,但其勇于思考、敢于怀疑、不唯书、不唯众的精神却难能可贵,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关键事情是疏导。对此,我在小结中分析杀蒋对抗日不利,放蒋介石有利于国共两党由兵戎相见走向联合抗日,张学良送蒋介石不仅是讲义气,体现了他拥蒋抗日、一致对外的爱国情怀等等。由于小结紧扣基本史实和同学们的发言,分析的入情入理,使全班学生心悦诚服。这样的讨论,即突出了教材重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其次,教师要创设求异思维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的有关知识后,我就让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新建造?为什么帆裂弊把废墟重建,那不是国耻吗?这个富有多元性的问题立即让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赞成的同学回答到:重建展示了中国人重新崛起的荣耀,展示中国优秀的建筑艺术……反对的学生陈词说:留着废墟可以让我们铭记耻辱的历史,可以揭露侵略者的嘴脸……甚至还有学生建议把新的圆明园建造在毁灭的圆明园旁,让“金碧辉煌 ”与“残垣断壁”来印证那段历史等等。学生们的看法正谬姑且不论,单从他们认真读书、大胆质疑的精神来说,就值得肯定,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布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题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场面不仅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然言犹未了,大大的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历史事件

❺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疑问是智慧的开始、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拆旦枯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积极的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与历史思维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剖析,以发现更多的问题,以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被称为是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老师展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追求知识,以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探寻路线,让学生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认清历史事物间的共同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综合能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拓展,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展开,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教材的关键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坚持启发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直接地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积极地思考去寻找其中的突破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再通过分析、探索最终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拥有持久的动力。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由于课堂气氛紧张,加上学生大都畏于教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问题,这样只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是学习的主体发,在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民主,为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发问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构建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敢于发问。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提问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少疑问才越多,实则差矣,学生储备的知识量越多时他的疑问才迟缺会越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处于完全未知状态时,他也不具旅洞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只有对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具备提问意识。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了解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学生需要对通史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提问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扩充学生知识面入手,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

历史作为一门信息量大且内容繁杂的学科,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技巧,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将备课的重心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层面之上。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自主提问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有效地调解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求异思想,当面对学生提出的奇思怪问时,教师要做到认真的倾听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为了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历史事实的发现、认识和解决过程,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象意义。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重点,将学生培养成为敢问、会问、乐问的问题少年,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提问的乐趣,并通过提问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彦华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

❻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现今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会都能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而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出版,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借此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极教育目标。

一、让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形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埋弯构建价值观,这与是否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实新《历史课程标准》

1.创设胡扮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问题产生于质疑。学生敢于质疑就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和畏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见解不再受到约束,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2.师生情感交融,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成功学习的推动力。

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后,历史教师要用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久之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弯做闷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爱其人,信其道”,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融洽氛围中,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推动力。 3.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历史,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实录像资料和历史歌曲、编演历史短剧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景中去。学生依据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质疑,甚至提出独到的见解。

4.打破思维定势,克服习惯性答疑。

学生的思维容易受过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影响。在接受历史信息时,容易盲目的运用特定经验,习惯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造成思维懒惰。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5.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型问题”。

我们所讲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主要让学生学会提出“发现型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究,积极思维。

6.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意识创造外部条件。

学校要注意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外部条件,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阅览室、读书角、黑板报等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地,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内才”,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历史教学的问题教学,避免这种教学形式成为教师自己一人的独角戏。

7.提高教师素质。

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师生共同获取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教师不是全能者,学生能够难倒老师已是常事,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看、多读、多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契机,逐步使课堂教学从重结论的传授型向重过程的学习型转变。让学生生活在思考、质疑的世界里,在其中享受着通过自己努力思考而寻得问题答案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

❼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

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亮毁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

捷克着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

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

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

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

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 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

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

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含纤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4、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

这有两谈键仿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

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

5、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6、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 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❽ [历史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人们对某些现象、某些事物进行细致观察,深携迟入思考的结果,它是一个人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历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需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的实践与体会是:

一、营造氛围,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不敢提出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生都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那些学习基础差,胆子又小的学生,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就更不容易。因为他们怕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或不着边际,又怕说错话让老师、同学笑话,因此他们常常选择沉默,久而久之,他歼隐渗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就越来越淡薄。
为了消除学生这种“怕”的心理障碍,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让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

1增强“问”的责任意识
从学生的思想教育人手,给他们讲一些伟人名氏脊人小时候不耻下问、刻苦学习等方面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做学问必须不懂就问,不可不懂装懂。

2削弱“问”的严肃氛围
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让自己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而且也成为参与者和共同研究者。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允许”:(1)想说允许自由说;(2)说错了允许重新说;(3)说不完整允许补充说;(4)说完后允许自由坐下;(5)意见不同时允许争辩;(6)老师说错了允许批评指正。

3保护“问”的参与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和爱护他们的问题意识,以亲切的面孔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参与提问,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凡是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管他们的参与是否出色,教师都要以满腔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给予及时的表扬,使他们充分享受敢于参与的快乐。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也要先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再给予必要的启发。

4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外部条件
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育人活动,环境特别是校园环境对其会产生很大影响。为此,学校要注意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外部条件,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阅览室、读书角、黑板报等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地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内才”,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历史教学的问题教学,避免这种教学形式成为教师自己一人的独角戏。
以上做法,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良好氛围,从而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使学生变得爱问、敢问、乐问。也只有这样做,学生怕问的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陶行知先生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作为教师应当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从现实中发现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提问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启发、多引导、多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1从“历史”本身中发现问题
时间、地点、人物是组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三要素,因此历史学习中有“六w法”,即利用英文中的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样)进行追问,抓住这六“w”可以准确完整的理解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2从归类比较中发现问题
历史情境是十分复杂的,有许多问题貌似相同,其实质大有区别,因此比较的意义在于可以使感性的认识得到升华,使事物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展现出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相同或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如讲到中国历史上秦和情两个王朝历时都很短,学生可以产生这样的疑问:两者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3从现实中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历史的影子,从这个角度去提问,问题是取之不尽的,如重大的节庆日、纪念日等,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将举行许多纪念活动,举办大型图片展、影视作品展等,可让学生联系当前社会热点,谈自己的看法、体会,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涉及许多历史知识,它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

4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无法重新演绎。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实录像资料和历史歌曲、编演历史短剧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境中去。学生依据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疑问。甚至提出独到的见解。如讲完秦朝的统治之后,可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宏伟壮观的文物图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并感悟到历史的存在,对秦朝统治的一系列问题,如秦朝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秦朝的苛政、暴政等,都能通过对图片观察,进行分析。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钻牛角尖”,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有效控制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下控制:(1)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乱”。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于形式走过场。(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作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实际运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有先后之分,怎么叫‘同时’?”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问到底,学生疲于被动回答教师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做法,要更新教育理念,大胆、放心地“放权”,把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的背景,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自疑自解,让学生在学习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以疑促思,增强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使课堂成为思维交汇的场所,成为创新种子萌芽的土壤,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❾ 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结合时事举陪热点,追溯历史,分析根源,既是激铅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并且不会脱明答好离社会。

阅读全文

与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