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
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
《历史学是什么》有人说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历史,还要取决于后人如何记录。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历史,都有其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
❷ 历史地理学会为未来带来什么.葛剑雄
葛剑雄:我们今天的地理状况,它是从过去演变过来的,那未来的呢?是由今天发展过去的,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因为地理现象的变化,它一般的话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段,所以你如果不是做长时段的研究,你一定要说明它的规律,来预测它未来怎么发展,那就非常危险,或者说完全不可能。
我们历史地理学呢,我们能够提供出来的例子,就不仅仅是现代的仪器所观测到的结果,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文献,我们中国的历史文献很丰富啊,我们可以根据其他各种信息,我们来研究以往2000年、3000年,甚至更长一点这个时段里气候的变化,这样我们所知道的周期就可以比现代的科学仪器它观测的周期要长得多。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缺点,我们不像现在的观测这样的精确,我们比较粗,但比较粗也还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大家担心这个气候变暖,我现在一方面担心,但另一方面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地球上的这些气候的变化,并没有超过历史时期的极限,所以严格讲还是正常的。那么就拿中国来说,就拿我们北京或者是黄河流域来说,历史上面最暖的时候现在还没到,历史上面最冷的时候也没有到。举个例子,我们甲骨文里面,甲骨文一般是反映商朝的时候,公元前11世纪以前,就是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这一段时间里面,当甲骨文里面有记载的时候,商王在他的王都附近打猎,打到了象。那么王都在什么地方呢?在今天河南的安阳,也就是黄河的北面,那么打到了象,就说明这个象是野象,不是驯象,不是人工饲养的。人工饲养的没有关系,比如北京明朝、清朝的皇宫都有象,冬天用炭给它烧火,让它暖和一点。它是野象,那么今天有没有,黄河以北能不能有野象呢?不要说黄河以北,在上海的动物园那个象冬天都要给它开暖气。有一年英国马戏团来演出,两头小象,大概英国人以为上海没有那么冷吧,晚上没有看好,就冻死了。那么当时呢,这个象可以在野外活动,当然了这个动物经过驯化有一定的耐寒的能力,就算它比较耐寒吧,总而言之说明当时黄河以北的气温要比现在高。
❸ 历史学专业学什么历史系真的很难就业吗
都知道学史使人明智,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到底历史学专业学什么呢?对于这个命题,复旦大学的教授葛剑雄就对此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而他的这本书则是很多的历史系新生所必须读的经典书籍。
而且历史学学科是基础性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就业前景相比于现在的热门专业来说,就业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压力下,没有什么特别容易就业的专业,而且现代人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所以每一个就业方向都没有错,但是未来是否能取得成功,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
❹ 《历史学是什么》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❺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初看《历史学是什么这本书》,便觉得通俗易懂,即便不是专业人士,通过此书也能更客观的看待历史。
我觉得此书最妙之处就是理论与史实的完美契合,每一个理论都能对应史实,而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便于理解该观点。作者葛剑雄先生并没有把历史说得多么深涩难懂,把历史束之高阁,而是用平常的语言去讲述历史。
谭其骧“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某种程度上,遗址就是舞台,但在上面演什么剧,还是决定于当年生活在这个遗址的人。其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肯定人民的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现在我们看到的史书里记载的神话,其实是代表了不同民族对自身历史的各种不同的记忆。神话是人们创造并传播的,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人们的认识和观念。
须知作小说者无论驰其冥想至何程度,而一涉笔叙事,总不能脱离其所处之环境,不知不觉遂将当时社会背景写出一部分以供后世史家取材。
❻ 葛剑雄:哪些人适合学历史
如果问你为什么喜欢看历史书,你可以回答因为喜欢,或者因为有趣;但如果问你为什么要报考历史专业,你的回答就不应该只是喜欢或有趣。
因为报考历史专业与看历史书不同,如果只是想看历史书,或者历史书有趣,完全可以报考其他专业,以后在课余、业余时间也能看。
在大学毛入学率还不到40%、大学也不属义务教育的条件下,考大学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上大学得花不少钱,个人和家庭总得考虑一下是否必要。
大学毕业后也还有择业竞争,一般来说,所学的专业与就业有比较直接的联系,未来若干年内就业压力还会存在,选择专业时不能不考虑这一因素。所以,不能仅仅为了兴趣而报考历史专业。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报考历史专业呢?我认为有两类人,一是希望并且有条件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一是希望并且能够将历史作为工具运用的人。
第一种人当然是以喜爱历史为前提的。如果到了高中毕业还对历史没有兴趣,更不喜爱,何不早些改变?但仅有兴趣不够,还得看是否有基本的条件。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除非有特殊的、不得已的原因,都应该用其所长。
如果自己把握不准,可以请熟悉自己情况的老师、长辈、朋友分析一下。如果想从事历史研究,光读本科是不够的,最好接着读研究生,毕业后争取在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所工作。
但专业研究是艰难的、寂寞的、枯燥的,有时甚至会很痛苦。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传统学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并不容易。
新发现的或得到解读的文献史料、遗址遗物可能提供前人未见的证据,借助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也可能破解前人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多数历史学者没有那么幸运,期望值不能太高。
在本科阶段还要作语言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准备,如准备研究中国史的要能熟练阅读文言文,即使是研究近代史,要知道民国年间大量文书、函电就是用文言写的。准备研究外国史的,除了要学好通用的英语、法语等外,还得学好对象国的语言。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到研究生阶段再学往往太迟了,或者时间不够了。
有志于研究专门史的,最好利用本科阶段学习相关学科,如文化史、经济史、宗教史、民族史、外交史等都需要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如果感到力不从心,尽了努力还是适应不了,不如改变目标,成为运用型的历史学者。
即使是最富裕国家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术成就成为富翁。他们能过体面的生活,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却不可能获得多少财富。就是在知识产权最值钱的国家,纯学术着作也不可能拿到多少版税。除非你能写发行量大的畅销书,参与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娱乐产品,或从事以历史为资源的商品交易和市场活动。
一句话,想发财致富而又有这样能力的人,还是别选择当历史学家。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尽可在发财后当作业余爱好,或者用钱购买历史类的服务。
第二种人是通过接受大学的历史专业训练,将历史作为未来的运用手段,或者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主要选择与运用历史知识有关的职业,如历史教师、历史编辑、文博档案、文化传播、文化服务、文秘等。
所以除了要学好历史以外,也得打下与自己目标相关的基础。如当教师应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当编辑应具备文字功底,文化传播自然要掌握传播理论和手段,否则到时未必如愿以偿。
近来历史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在就业率中垫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校期间没有做好提高运用能力的准备,所以对这些岗位缺乏竞争能力。其实,随着现代服务业、新媒体、文化产业、网络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对历史运用的需求是相当广泛的。
有些人原来是以历史运用为目标的,但以后兴趣提高了,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也不妨调整目标,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但因为怕找不到工作而临时起意,即使侥幸考上了,会读得很辛苦,前程也未必美好。
如果将读历史专业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也应全面考虑自己的条件,如今后的谋生手段,对拟从事的职业的适应性,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等,不能盲目模仿或攀比。
已故国家副主席、“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读的是历史系。作为荣氏家属的第三代传人,自然不需要也不会考虑毕业后的出路,荣家看重的是圣约翰大学的声誉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他们更明白,荣毅仁需要的是驾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如果是一个小企业主家庭,恐怕不会让子女上学费昻贵的大学,学对他们的企业没有直接用途的专业。
还有人以王岐山毕业于历史系来证明学历史专业的重要性,这未免过于牵强。我不知道当初上历史系是王岐山的自觉选择,还是组织分配的结果。即使是他的自觉选择,历史素养也只是他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要是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素质和经验,仅仅凭着大学历史专业的知识,他能担当党政、财政、金融等方面的重任吗?
但另一方面,历史专业和历史学的训练无疑会给予每一位认真的接受者重大影响,至少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也会影响其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有能力,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这类影响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历史专业学生,不应拘泥于具体的历史知识,不要停留在史料的阅读和记忆,而应加深对历史理论、历史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也可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做些尝试。
❼ 葛剑雄谈“中国人信仰什么”
” 葛剑雄文革时是古田中学的教师,现在已是名教授,出任复旦图书馆馆长,且有全国政协委员的政治待遇。其人特点就是记忆力很好,并能说会道。 这篇访谈有些观点是可以的,有些则不可认同。 葛对上海胶州路大火是有看法的,他说:他们不是扔石头,而是用鲜花。这表达了一种民众的心情。有些话只能在博客或者网上说,没有其它渠道表达出来。 中国人的信仰追求最后为什么没有能够上升到类似基督教那样的西方精神体系呢?葛认为:中国君主制度太强大。相信皇帝就是相信天,中国的世俗太强大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佛教进来后,明显就是中国皇室在说话了。佛教不是现在,以前就曾堕落了。现在佛教中一部分人,已经官僚化或成为敛财的工具。 解放后,宗教在新的政治下,就变成爱国运动委员会,完全政陆败治化了。现在,中国的宗教是统战部管的。所以大家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但是,中国没有宗教,不等于中国老百姓没有信仰。实际上,中国人什么教都信,其核心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有来世,相信有前世。没有上升到灵魂。 葛接下来讲道1994年的千岛湖惨剧,就很有点牵强附会了。他说,这个罪犯,是个复员军人,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无所谓,他已经没有任何敬畏了。否则的话,想到夺走这么多人的性命,子孙要做牛做马,还有你到十八层地狱的苦难。但是,他没有这个概念。 葛认为:中国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皇帝没有了,个人权威在毛泽东走了以后,也没有了。敬畏没有了,但是没有新的信仰来代替,怎么办?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今天还是皇权,那么皇帝就是天,天的意志通过皇帝来实现的。兄岁我们年轻的时候,把毛泽东实际上作为一个天、一个神,毛泽东总是对的,只要信毛泽东就可以。现在呢?我们姑且不讲什么历史功过,就是这样的信仰也没有了。那么羡悉睁这个社会到底靠什么?靠政府、靠科学都是靠不住的。整个社会,很坦率的说,很难找出一块完全干净的地方了。 葛认为:如果公务员和官员都有信仰,那么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就会减少。一旦发生天灾人祸,损失也会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民众有了宗教信仰的支撑,也不仅仅是忍耐,而是用理智的、非暴力的行动积极地影响官方,与官方互动。一个人最高的境界是信仰。葛把用宗教来治理腐败的良药了。 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同样没有法治,有法可依不依的。为什么呢?法治,一定要独立的司法,但中国尚没有司法独立。这种情况下,法律形同虚设,没有用。法律都没有,何来契约、诚信呢? 一些教会,像天主教,在中国贫穷的乡村发展得很好。执政党跟政府应该意识到未来的中国,如果再不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恐怕就很难解决诚信和契约精神。中国为什么不能创立自己的宗教呢?中国的民间对宗教有迫切需求。我曾经提出来要制定宗教法,被否决了,说不需要也用不到。 葛剑雄把宗教及信仰看成万能的了。积极的宗教对个人和社会有一定的稳定剂作用,但试想拉登们难道不是利用穆斯林宗教干恐怖活动的吗? 所以,葛是夸大了宗教的作用,好像目前的中国,要把拯救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了。甚至,还把大学厕所里面放卫生纸作为文明的体现一事,而大道了一番。 作为一个名人,也许,葛还有话要讲而没讲;也许,因为其也是身为高官不便讲;也许,就是巧舌利嘴,避实就虚,文过饰非。看过近几年来葛剑雄的讲话,你就会感到他已经不是一个原本的人口地理学者了,好像变成了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说客了。葛曾给人的感觉是讲话犀利,但不免有点哗众取宠,让人觉得也有点“两重人格”,到底是为谁讲话,说不清。
❽ 葛剑雄: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空敏早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斗雀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拿大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