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会稽县的历史沿革
始设于南朝陈永定(557年—559年)年间,得名于南部的会稽山,当时由于中原人士大量南迁,会槐岩竖稽郡首县山阴县人口众多,于是将其分为西部的山阴县和东部的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同为会稽郡首县。
隋开皇九年(589)改会稽郡为吴州,大业元年(605)改越州,越二年复称郡,会稽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去郡复越州,天宝元年(742)去州复郡,乾元元年(758)仍改越州,会稽县属之,直至北宋末年。
南宋绍兴元年(1131)升越州为绍兴府,会稽县属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枣睁年(1276),改绍兴府称绍兴路,会稽县属绍兴路。铅大至正二十六年(1366)改路复府,自此由明及清,会稽县属绍兴府。
山阴、会稽两县同为郡,州,府,路治所。
民国二年(1913),废府并县,袭府名而为绍兴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49),10月,析绍兴县城区为绍兴市,驻城;析绍兴县东部为会稽县,驻皋端口(绍兴市越城区皋端口镇),1950年5月9日,废入绍兴县。
② 会稽山的历史沿革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留下了世代祭禹的圣地——大禹陵。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王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汉以后这里成为佛道胜地,山中的阳明洞天为道家第十洞天,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这里成为唐诗之路的门户。明代王阳明(守仁)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阳明学派”。
五镇名山起源
五镇起源于何时,其实现在已经很难讲清了,《明史》上说:“《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似乎周朝就已有“四镇”了。
正如五岳一开始只有四岳一样,五镇起先也只有四镇,少一个中镇。一直到唐朝时,在国家祀典中还只有四镇,《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祭于沂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腊帆”每年由当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代表国家进行拜祭。
到了宋朝,加了一个中镇,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
封号
到了明朝,五镇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因为在元朝的时候,五岳都被皇帝封为“帝”,五镇却什么封号也没有。明朝则一视同仁:“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见《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岳镇海渎山川之祀》)。
1998年始,投资两亿多元人民币,相继建成了国内鸟类饲养品种和数量最多的百鸟乐园及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入口、水中树景、九龙坛、无极水道、祭祀神道、祭禹轮宽雹广场等景点。景区总面积达到了5平方公里,以大禹陵、百鸟乐园、炉峰禅寺为三大核心景点。另有名山文化区南镇庙;具有4000多年巧虚历史的守陵村、宛委山阳明洞天、休闲服务中心等将于2005年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