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高考历史考察什么能力

高考历史考察什么能力

发布时间:2023-05-22 03:31:20

❶ 高中历史试卷考察学生的什么能力

历史材料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总结能力.
选择题则考察学生的判断能力.抓住关键字眼分析分析选项的能力.

❷ 如何概括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特点

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

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细读材料、分析问题(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

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

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

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扰枣前,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岩宏上动笔答题了。

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缓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❸ 近年历史高考主要考查哪些历史素养

高考主要考察学生的历史素养就是,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经济、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变化,影响到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学习,科学地认识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世界的发展变化,从而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系。

❹ 高考历史怎么答题才高分

首先,书本知识要熟悉
其次,高考历史答题技巧讲解
一、审题技巧
审题是做题的关键。审题通常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审中心词 即“答什么(what)” 这一步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一定要记住做到“准”和“全”。非选择题别忘了审答题方式。
第二步:审主体 即“答什么(who)的什么(what)” 这一步最为同学们所忽视,但命题人经常在此设置“陷阱”。
例1:(98全国多项选择题)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是
A 控制北洋军阀 B 立宪派的支持 C 帝国主义的扶植 D 革命党人的妥协
本题的中心词是原因,审题时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答什么的原因呢?是袁世凯重新掌握
清政府实权的原因,而不是他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因此B和D不能入选。本题当年的抽样结果是0.16(100个学生中只有16人作对),得分率相当低,就是因为主体的审定有误。
第三步:审限制词 即“怎样答(how)” 近几年高考题的限制条件都比较多,有时间限制词、空间限制词、角度限制词、频率限制词等等。这是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表现之一。这些限制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考生的答题思路中,它们起着路标作用。
以上审题方法既可用于选择题,也可用于非选择题。下面结合文科综合考试中的题型谈一谈答题技巧。
二、选择题技巧
在文科综合考试中,选择题的审题除了做到以上三步之外,别忘了还要审题头,即一组题目之前的中心语句或材料。这一句话或材料不仅在考试中起到了转换脑筋的作用,而且有时还是选择答案的依据。
例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
秦王蠃政读韩非子着作,感叹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蠃政发此感叹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C 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D 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
此题的四个选项均为韩非子的观点,直接判断对同学们说有些困难,但如果结合题头来看,则非常容易选择。
选择题根据不同的分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就同学们错误率比较高的组合选择
题、材料选择题、最佳选择题、判断式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组合选择题
解答时可采用①排除法②肯定法③列式法(共有的选项不予考虑)
例3:(2000全国)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本小题首先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④,因为西汉以后,如道家学说依然还有一定的地位(举例法),答案在C、D中选择,在C和D中,共有的是①③,缩小思考范围(列式法)后,重点判断②,可以肯定,答案选D。
(2) 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目中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
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答材料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目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4: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首先根据材料的出自英国经济学家及时间判断这段话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材料的内容讲述的是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然后分析选项,A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的核心内容;B项为错误选项(如当时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D项也为错误选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所以答案为C。
材料选择题除上题的文字材料外,还有地图材料、插图材料、图表材料,请同学们留意课本地图及插图。
(3)最佳选择题
这是单项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目中多有“主要”、“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解答此类题目时,先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的理论(基本原理或方法)指导下,确定出“最佳”的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
例5:(97全国)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 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 B 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 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 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论点是“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在备选项中选择最能说明这一性质的论据。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铲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建立资产阶级专政,B正好是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上的体现,所以B最符合题意。而A、C、D是命中双方较量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革命的性质。
(4)判断式选择题
要求判断关于某一问题的相关选项正确与否,此类试题难度不大,但在高考中的错误率很高,主要是由于同学们做题时比较紧张,看题时记得要求,但一看选项就忘了是做正确还是错误,匆忙下笔,导致错误。
此类题目可在看题时将要求圈出来,在看选项时直接在选项中打√或×,做完后再看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另外判断时注意常见的迷惑项通常会在时间概念、因果关系、表述上设置圈套,所以同学们可以特别注意这几方面。
例6: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 B 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
C 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端口× D 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
首先将题目中的正确二字做上记号,然后逐一读选项,A项错在全部,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C项错在没有二字,重庆、沙市、苏州、杭州是新开放的;D项错在日本二字,当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是英、法、俄、德等西方列强。所以答案应选B。
三、非选择题技巧
在文科综合考试中,非选择题是指除选择题以外的所有题型,有52分之多,包括填空(填图、填表)、材料解析、问答题等等。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非选择题具有跨度大、视角新、高概括等特点,材料题和问答题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题型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但“以不变应万变”是上策,“不变”的是基本知识,审题、答题技巧。
下面根据非选择题的特点划分为四类,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
第一类为答案来源于材料;第二类答案来源于课本;第三类答案既不来源于材料也不来源于课本;同学们感觉最为困难的图表类单列。
(1)答案来源于材料类型
答此类材料题一定要注意审题。一般而言,此类题目设问为“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在弄清题目要求(主体、中心问题、限制条件)的前提下(这一步叫“审”),按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找出相应的文字信息并标记下来(这一步叫“找”),然后将找出来的文字信息按题目的要求筛选,分层次地、有条理地分点作答出来(这一步叫“答”)。
例7:2000年高考上海卷第43题第(1)(2)问(孙中山题)
例8: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卷 第39题第(1)(2)(3)问(李鸿章能源题)
(2)答案来源于课本类型
此类试题最大的特点是用新材料考查课本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材料在外,答案在内”。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需要做准确的知识定位,根据试题要求确定时间及线索,然后定位于课本的某一章(或几章)某一节的某一子目。然后根据记忆来答题。
例9: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卷 第37题第(4)问(概述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趋势和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12分))
答案: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超级大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在两极格局下掩盖的一些矛盾爆发,导致局势冲突和战争不断。
本小题的答案就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09面。
(3)答案既不来源于材料也不来源于课本
此类非选择题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比较少见,但2005年春季文综试卷中第37题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此类试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取和解读信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地描述和阐释事物,综合地论证和探讨问题。
附:历史基本能力考查注意事项:
1、分析能力:常见的考查分析能力的中心词有原因、影响、历史作用等。对于此项能力,重要的是理清分析的思路。如中国古代史原因、影响类的分析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几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因分析一般是从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几支社会力量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的影响分析一般是从国内、国际等几个方面分析。
2、比较能力:常见的考查比较能力的中心词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此项能力,关键是找准可比点。如比较相同时间不同国家(中西比较)或不同阶级(义和团与戊戌变法)的不同表现,可就其时代背景比较相同,就其国家性质或阶级属性比较不同,;如比较不同时间的同一属性的事件(如太平天国与义和团、早晚期资产阶级革命),可就其时代特征比较不同,就其阶级属性比较相同。
3、归纳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的中心词有特点、阶段特征、几个方面的表现等等。对于此项能力做题的关键是不能罗列史实,而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归类,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4、评价能力:常见的考查评价能力的中心词有你对**的看法或评价等。此类能力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用“两分法”;②注意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即“不能苛求古人”;③评价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时间跨度大的事物(如重农抑商政策、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要分阶段评价。
5、其它能力:如“说明”要注意用史实说明;“启示”指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启迪等等。同学们可以在做题时不断总结。
(4)图表类材料题
此类试题是同学们感觉最为困难的,但抓住其特征进行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中图一般出现的有地图或实物照片等,历史科中图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根据图来确定时间。一般不会要求大家像考古学家那样根据文物特点或用C14来判断时间,而是根据图上的有效信息来判断时间,如地图上的城市名(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名称不一样)、疆界、重要的文物图片(课本上有的应该知道时间)等等。
表格的功能则是印证课本中某一国家在某一阶段内的政治、经济特征。同学们在做图表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从一组数据中看整体发展趋势或比较几组数据中,不要被其中个别几个数据挠乱思维;②图表格中的百分比无法看出总量的变化;③表述总体趋势时要尽可能准确地运用表程度的副词。

❺ 历史是高中所有科目中最简单的吗学历史好吗

我不这样认为。现在的历史考察的都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对课本的理解能力、熟悉程度等。我是学历史的,对它比较感兴趣,然而我的历史成绩并不突出,可能是因为我不那么多去钻研吧。相对来说我的外语就好很多,基础扎实了,理解能力就特别强,而且我对它最感兴趣,不想被别人超越。我或闷觉得说简单激段的话是自己的兴趣所决定,而且跟自己明团誉的学习能力有关。学科不是说简单就简单的了,其实里面还大有文章。历史要想的东西很多,老师的提问我通常都答不上来的,但我做试卷的话情况就很不同了喔。也不知道为什么

❻ 高考历史的要求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早衡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拦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陆灶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❼ 高三历史的答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悉乱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槐运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铅陆梁、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必须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附一:对历史事物分析的“公式化”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的、积极的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次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三历史的复习的方法

1.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一本书开始复习之前,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章节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时讲评,启发提高。

我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的建议

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章节顺序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中,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点、难点,以这些“点”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面,然后引导学生寻求各知识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章节内部纷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成反映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教学教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同阶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个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角成”、“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几个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中国现代史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世界近代史可划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几个单元;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复习时,可按“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内容结构,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微观分析后,再从宏观上进行系统综合,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提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单元复习还应注意分析提示单元与单元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是构成知识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为基点,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前后的同质问题加以分析或把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分析,这就是纵向联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变法运动,可以联系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同时可把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揭示19世纪晚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种纵横联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或观点放入特定历史时期的立体框架结构点上认识评价其地位、作用。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可以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体系,而三者之间又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联系对应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法教学,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性。2、以观点驾驭史实。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本章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三、讲、练、评相结合,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1995年修订过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地把能力要求规定为四项九条。因此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必须完成《大纲》和《考纲》规定的任务,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近几年业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重视对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考查,与它们联系密切的知识往往就是考试的知识重点。因此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必须精讲这些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思想教育,根据《大纲》的要求,应当渗透到各堂课的历史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理论水平。

第二,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复习完每一章节或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训练量为每个单元进行一次的书面练习,每讲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进行一次测评考试,整个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一、二次大型综合检测。

第三,及时“评”讲,启发提高。

对每次书面训练,检测性考试卷及时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轮复习中,讲、练、评要有机结合,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这样扎扎实实地搞好了第一轮复习,就能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好基础,从而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❽ 高考文综考试历史的12分的论述题怎么答

一、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失分原因举隅 1.材料审题不仔细。审题不仔细是任何考试中每场考试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考考场,部分考生在分析题目时没有理清题目的意思或者题目没有全部看完就开始作答,如“根本原因”“基本原因”“主要原因”等。 2.教材内容不熟悉。教材内容不熟悉也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肚子中没有熟悉的教材内容在高考文综考试中注定会惨败。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无产阶级的壮大、十月革命等因素,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材料归纳信息不全。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是由历史文献资料、表格图形数据、历史地图等组成的综合题目。这些综合信息让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去分析、整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类材料分析题综合了语言逻辑知识、数据统计知识、识图读图知识等,多数考生在分析这些题目时会顾此失彼、因小失大,造成历史内容的误判,从而影响最终的答案。 4.答题不规范。近年来随着高考阅卷的规范化,考生的答题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由于考生在答题时着急下笔,经常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或者语病百出的答案;还有部分考生答题错项或写在非答题区域,后来考生发现也已经晚了,出现打箭头或者涂涂改改的卷面。二、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什么能力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到底考查学生什么能力?笔者以2013年高考文综第48题材料题为例进行说明。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着的大臣陪祀飨宴挺。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挺”。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好社稷,起源实出安石”。于是,“摆安石陪飨神宗庙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意义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就上题两则材料而言,试卷出题人无非就想考查考生以下能力。 1.教材知识把握能力。材料分析题的考查首先不能脱离教材的知识。作为备考复习的考生,一定要重视教材知识把握能力,把高一到高三的所有教材知识融会贯通,利用时间轴、专题式等方式记忆知识。 2.信息接收整合能力。由于考试的选拔功能性,在高考出题时要考虑到难易度。为此,命题人会利用各种错综复杂的各类历史信息来混淆考生,让考生在错综复杂的各类信息中找出考试需要的信息。高考文综历史就是考查考生的信息接收整合能力,要多从多种历史学观、多重历史学领域去分析整合,有些历史问题不能偏激地理解,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符合最终的答题要点。 3.整体综合思维能力。在高考文综历史考试中,考生在分析与答题中还要具备一种整体综合思维能力。考生具备了上面两个能力后,具体落到实处的还是在答题如何规范、答题分点如何细化、答题要点如何不遗漏、答题字体如何工整等这些能力。三、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高分策略 1.回归教材知识。教材是根本,高考历史考试离不开教材。教师在平时教学与高考复习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回归课本,“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考题在教材中都能体现。 2.理清材料内涵。对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一定要理清各类材料的内涵,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类材料的信息,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语言分析逻辑能力。因为材料分析正确与否会影响对教材知识点的判定,从而影响答题的方向。 3.掌握答题技巧。要让学生注重此类题型的积累对比,找出差异,根据教师对材料的分析认真理解教师的分析思路,对于陌生的类似题目一定要找出与其他题目的不同点,尤其重点复习阶段要抓住此类题型的一些答题技巧。

阅读全文

与高考历史考察什么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2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