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赣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1、钟绍京
钟绍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厅拍知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兴国县长岗乡上社)人,江南第一宰相。系三国魏国太傅、着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
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着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江西地方志列“十大乡贤”之一。官至中书令,越国公。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
为纪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后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国公祠”显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家族名望的显赫与迁徙的源流。
2、綦毋潜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着名诗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
迁右拾遗,终官着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着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
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3、陈恕
陈恕(约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北宋江西石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进士,任澧州通判。后被召入朝,升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
陈恕政纪严明,办事果断,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御了契丹兵。因功升为户部副使;再升为右谏议大夫,知澧州。后改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再升为盐铁使。
陈恕整顿赋税,疏通货财,使国家财政收入显着增长。太宗十分器重,亲自在殿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991年、(淳化二年)升为参知政事,位居副相。
他主管国家财政,前后达十余年之久。卒时,年仅五十九岁。真宗曾为之废朝举哀,赠吏部尚书。《宋史》赞其“能吏之首”。
4、曾几
曾畿(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贺答神似。
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着有《茶山集》。
5、魏禧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字冰叔,一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着名的扮消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
魏禧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他长于策、论等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的文体,同时对其它文体的创作也都有所心得,并且写出了煌煌百万字的作品。
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
着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 卷,《日录》3 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 卷,《兵迹》12卷。散文作品有《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等。
2. 邱姓名人及历史人物
邱姓名人及历史人物:邱远才、邱迟、邱椿、邱远才、邱处机。
1、邱远才
即邱朝贵,清代人,太平天国时属英王陈玉成部,以军功封淮王。作战纤棚山极勇,军中称邱老虎。后战死。
3. 江西赣州有哪些名人
阳孝本 【阳孝本】(1039~1122)北宋名士。字行先。赣州人。年轻时即博学高行,成为当地名士。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就读于汴京上庠,与当时尚书右丞蒲宗孟交往密切。蒲重其才学,聘为家庭教师。两年后,阳辞归故里,蒲以重金酬谢,阳坚辞不受而又盛情难却,遂请蒲改送图书。蒲用两年的薪俸购买图书1000卷相赠。回乡后,隐居通天岩20年,虽家徒四壁,箪食瓢饮,而着书立说,乐此不疲,一时遐迩闻名,地方文武官员及名士学人纷纷前往拜访、求教。郡守林颜对他十分器重,尊号为"玉岩翁"。苏轼贬官岭南,途经赣州,慕名访之,尊他为"玉岩居士"。大观元年(1107)朝廷颁布八行科招贤,阳孝本被举荐应诏,授职国子监学录,后为秘阁校理,不久擢升直秘阁,任洪州提举。后年老告归,仍隐居通天岩。�曾几 【曾几】(1084~1165)宋代官员、诗人。字吉甫、志甫,谥文清。赣州人。宋绍兴年间(1131~1162)历官江南西路、两浙西路提刑。为官清廉刚正,后因主张抗金,与秦桧不和,曾辞职侨居今江西上饶茶山寺7年,自号"茶山居士"。秦桧死后,出任台州知州,官至礼部侍郎。为文纯正雅健,擅长作诗,其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师,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激情,具有自然清淡、轻快、活泼、形象丰富的特点。写诗近千首,着有《经说》、《茶山集》等。�池梦鲤 【池梦鲤】(1228~1279)宋代状元。字德华。赣州市水东镇人。太学上舍生。宋咸淳十年(1274)中恩科状元,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中状元时,适其家乡建桥,遂名"状元桥"。�陈子敬 【陈子敬】生卒年待考。南宋抗元英雄。赣州人。文天祥统兵福建汀州时,陈子敬曾追随到汀州。后被派回赣州召集义兵,屯集赣州下游皂口,以阻元军船只来往,断绝元军对赣州的支援。文天祥在空坑一战失利后,陈挺身而出,聚兵屯黄塘,并连结黄塘山寨义军,支撑危局。元军集结重兵袭其山寨,义军失败,陈不知下落。文天祥作《过章贡》诗一首悼念他:"崆峒地无轴,江山云雾昏。萍漂忍流涕,故里但空存。"�刘丞直 【刘丞直】生卒年待考。元明间官吏。字宗弼,自号崆峒雪樵。赣州人。自幼博览群书,元至正进士,历任韶州别驾、潮州同知、国子博士、国子司缓侍业。明洪武二年(1369)任浙江按察司佥事。他以文学知名,参加朝廷典礼编修。洪武五年(1372)告病归,隐居崆峒山,着有《雪樵诗集》。�吕祯 【吕祯】生卒年待考。明代隐士。字廷福。赣州人。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乡贡授宁丞。上任5个月,辞官回乡,隐居龙潭山下。着有《龙溪清啸》、《百感诗余》、《耕余录》。�彭文咸 【彭文咸】生卒年待考。清初隐士。字受之。赣州人。明崇祯元年(1628)选贡,授司李,未上任。明亡后,杜门不出,拥书千卷,隐居20多山贺年。通晓典故,着有《古今人物》、《衡括庵集》、《寄园诗》等。�谢诏 【谢诏】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学者。字彦实,号凤渚。赣州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任颍川知府5年,提升刑部员外郎,后为陕西清吏司郎中。因平息杨应龙之乱有功,圣赐绯鱼二品服而不受,并连续上书要求退休。后6次起用为湖广、四川按察使,云南布政使,顺天巡抚,均不赴任。主持重修地方志,体例严谨,文词简练,当时称为一代良史。着有《虔台志》、《赣郡志》、《玉房山集》。�卢观象 【卢观象】(?~1646)明末官吏。字子占。赣州人逗哪派。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选贡入南雍,授河间府通判。天启元年(1621)先后任天津卫判官、河涧府屯田同知、左军都督府经历等职。后因宦党当道而引退。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围赣州,他积极联合乡绅,组织城内壮丁,支持杨廷麟抗清。十月城破,与老友月世光率全家40余人面北而泣,从容投城西铁盔塘而死。清廷及百姓为其忠烈所感动,清干隆四十一年(1776)谥"节�?�"。�戴云官 【戴云官】生卒年待考。清代教育家。字雨香,号鹤门。赣州人。承父志由选贡领嘉庆十二年(1807)乡荐。大挑选任为试用知县,经抽签分至甘肃,不赴任,改任铅山教谕。先后主讲信江、濂溪及粤东培风书院。着有《培花书屋诗抄》16卷,编纂《江西五家文百首》、《分韵试帖三百首》。�黄俊 【黄俊】生卒年待考。清代学者。字昆美。赣州市水东镇人。清代廪生。家贫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学、数学。着有《观星要诀》1卷,《古今开方考》2卷,《书经解》200余篇。�陈任中 【陈任中】(1874~1945)学者。号仲骞、耐庐。赣州人。19岁时补士弟子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中举。武昌起义前夕,参与组织革命团体"赣学社"。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支持革命,为赣州推翻满清统治作出了贡献。民国初,任教育部佥事兼秘书,后晋升参事。北洋军阀执政期间,任总统府秘书。民国14年(1925)改任教育部次长。九一八事变后,任行政院参议兼全国经济委员会教育教导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赣州,颇受蒋经国推重,被选为赣县行政会议主任委员。1943年9月任赣县县志馆馆长。他博览群书,擅长诗词、书法、乐曲,着有《庄子释义》、《中国通史编纂凡例》、《国乐旧谱今释》、《尊光阁诗集》。�孔庆全 【孔庆全】(1876~1940)学者。字绍尧,号性安。赣州人。幼年聪慧好学,清光绪年间中举。后东渡日本就学于明治大学法学系。留学期间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毕业后回国,在赣州与文教界进步人士组织革命团体"赣学社"。辛亥革命爆发后,与"赣学社"成员在赣州积极响应起义,筹划光复赣州。国民革命军北伐赣州时,协同地方进步人士支援北伐。1926年被推举为赣县修志局总纂。翌年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采访,专任江西访辑。1931年任陆海空军司令部南昌行营第五分会委员长兼赣县县长,上任后与张周垣、黄邦直等筹资重刊清同治《赣县志》,并作《重刊赣县志序》。1932年初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参事。着有《性安文集》。�谢寿康 【谢寿康】(1897~1973)学者。号次彭。赣州人。民国4年(1915)为江西省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保送比利时留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大学教授。民国17年(1928)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任中华民国政府驻梵蒂冈大使、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委员。
4. 历史上的名人中哪些姓罗
历史名人
先古
罗 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一百0八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银斗。为罗姓始祖。
晋代
罗 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 罗企生: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唐代
罗士信:唐代军事家,即隋唐演义中的罗成,济南历城人。少年英雄,隋唐之际的一大虎将,在演义评书中,将罗士信描写成可与神人般的李元霸打个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后做碰人对罗士信这名少年虎将的喜爱程度之深。
罗 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着〈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宋代
罗从彦:宋代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锋胡磨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 存:宋代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点: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明代
罗洪先: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着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 牧:明末清初着名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创始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罗 聘:清代着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5. 赣州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原中央苏区所在地、万里长征的起点城市,也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浓厚。文天祥、周敦颐、海瑞、王守仁、辛弃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南主政过。赣州是中国魅力城市之一,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和世界风水堪舆文化发源地等美誉。
赣南籍客家人名人辈出,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誗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将军,如古柏、肖华等,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更有“将军县”的美誉。[6]
钟绍京(659~746),唐代书法家,兴国县清德乡人。系三国魏国太傅、着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钟绍京的书法代表作为名帖《灵飞经》,《灵飞经》为中国书法史上着名小楷法帖之一。
郑獬(1022~107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状元。宁都县梅江镇西门人。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曾几(1085~1166),赣县人,南宋着名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所着《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魏禧(1624~1681),宁都县人,清代散文家。所着传记如《大铁椎传》、《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等,文笔简练,叙事如绘。
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赣州,祖籍江苏泰州,后移民法国。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是着名的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
6. 赣州的古代历史名人
南市街出来的南宋状元——池梦鲤
池梦鲤(1224-1279),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居七里镇。
《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第一个译者——郭大力
郭大力(1905-1976),南康三江乡斜角村人。
陆游最敬重的老师——曾几
曾几(1084-1166),字吉甫 ,又志甫野桥,号茶山居士。虔州人,后迁居河南府(今洛阳)。
与苏东坡秉烛夜话的——阳孝本
阳孝本(1039-1122),字行先,北宋虔州赣县府(今赣州市)人。
一代名相寇准的举荐者—陈恕
陈恕(945年-1004),字仲言,北宋石城人,《宋史》载为南昌人。
客家先贤——李宜青
李宜青(1711-1790),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
戊戌变法的重要理论家——陈炽
陈炽(1855-1900),原名家谣,曾用名喜炽,字克昌,号次亮,又号瑶林馆主。清咸丰五年生于瑞金瑞林乡塘横背。
清初誉满全国的散文家——魏禧
魏禧(1624年-1681),字冰叔,号叔子,又号裕斋。宁都县城关人,着名的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为“清初三家”。
“血溅朝衣”的一代姿档豪杰——黄德温
黄德温(生卒不详),字伯里,信丰县人。他从小读书,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辛迹脊乱酋参加乡试,中为举人。正统十六年(公元1448年) 戊辰,中进士。
南宋着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三枪
陈三枪(?-1234),南宋赣州人,松校梓山农民起义军领袖。
一代名医——萧九贤
萧九贤(生卒不详),字慕白,会昌县人。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名医,以内外科皆精着称。
赣南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曾准
曾准(生卒不详),字子中,一字子忠,并宋虔州府赣县人(今赣州市)。自曾准以后,曾家一门同出四进士,人称“虔州四曾”,遂成当地巨族,名震一时。
江西山水画派的开派画家——罗牧
罗牧(1622-1705),号云庵、牧行者。因年幼时常于村头厨侧放牛,故取字饭牛。宁都县钓峰人,明末清初名噪一时的江西山水派的开派画家。
治水有术的宰相——戴均元
戴均元(1746-1840),字修原,号可亭,清代大庚(今大余县)人。
清正的巡抚、着名学者——谢启昆
谢启昆(1737-1802),字良壁,号蕴山,又号苏潭。清干隆初年出生于南康县城东街步坊后。
声名远播的相国状元——戴衢亨
戴衢亨(1755-1811),字荷之,号莲士,清大庾(今大余)县人。
7. 赣州的历史名人
我啊 呵呵 这些都是我小弟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
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郑獬反对奢侈,生活俭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郑獬上书进言,他说,目前国用空乏,眼前连军晌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他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英宗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
熙宁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郑獬对新法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同党,于是被罢官。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开土代知府。
在开封府任上,郑獬与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兴偕妻谋杀一妇人,未按新法处置,王安石遂借此为由,将他调出开封府,降为侍读,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调任青州知府。这时,青苗法正在施行,郑獬痛心地说:“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处,实不忍心看到无罪之人触及刑律。”于是,以有病为由而辞官退隐。
郑獬为官清廉,家贫子弱,死后竟无力安葬,灵柩停于寺庙长达10年,直到周守腾任安州知府时才出面为其落葬。又数年后,郑獬之子郑宣义带领全家从安陆返回宁都,并扶其先人灵榇归葬在县城西郊蔚背岭。
郑獬善诗文,《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所着《郧溪集》三十卷,《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位于大余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丫山,雄峰凝翠,云遮雾绕。山上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南唐,兴盛于明代,是赣、粤、湘边界上颇有名气的佛教圣地。
1528年,身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正在南安总督军务,积劳成疾,经奏请朝廷核准,暂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当他乘舟行至青龙镇时,病情加重,遂客死于舟中,享年五十七岁。
赣南民间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1528年,当王阳明因病告假还乡,由南安县城乘船到达青龙圩时,忽弃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灵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将要圆寂,他命僧徒将他所处僧室紧锁,不得打开,只说了句“姑俟我至。”王阳明来此见僧房紧闭,甚是奇怪,便问僧徒。众僧徒将禅师之嘱告之。王阳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将门打开。他发现室内案几上有本书,他拂去灰尘,翻开书,轻声读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当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转重,客死于青龙镇河中舟内,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民间传说固然虚妄,但它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人们的心理走向。
为什么王阳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赣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年间,他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任南赣巡抚,治理动乱之中的赣南。他率领军队在赣南境内及其周边的闽、粤、湘边境各地作战,打过许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横水(崇义)、桶岗(即南康市唐江镇。客家话的“桶岗”与“唐江”音相近)等地创造过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战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赣南在全国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广为传播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发展。历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赣州话是王阳明教出来的”,是否确实,已无从查考。按理,靠一个人教出一个城市数万人日常使用的方言来似乎不可能,但王阳明确实采取各种措施在赣州城区推广“官话”,使语音极靠近普通话的赣州方言统一起来、普及开来,令其成为赣州城区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阳明先生其人虽早在五百年前已经作古,但他在赣州市民经常使用的口语中为自己保留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历史上,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誉。为何有此盛誉?因自唐宋以来,宁都文人学士众多。据史料记载,在唐至清末的科举考试中,共考取进士125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但宁都“文乡诗国”的“诗国”真正由来,却和南宋着名诗人曾原一是分不开的。史载,曾原一有“诗人宗之”之誉。
曾原一,字子实,宁都梅江镇人,是南宋较有影响的诗人。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介绍。
曾原一系曾兴宗之孙。曾兴宗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特奏进士,后授广东肇庆推官,他自幼笃志理学,师事着名理学家朱熹,朱熹极看重他的才学,曾以“纯茂笃实,切已致思,用功正当”称赞他。后来,他因朱熹遭贬谪而受株连,丢官职回归宁都,率家隐居于金精山西边的筼筜谷。在筼筜谷,他结庐讲学,授徒传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学者云集而来。
曾原一自幼聪慧伶俐,好学善思,长大后便显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很受祖父曾兴宗喜爱,更受曾兴宗弟子们推崇。后因避乱钟陵,结识了戴复古。戴复古系浙江绍兴人氏,一生忠于古学,曾从当时名人林敬思学习,又拜在着名诗人陆游门下,因而以诗闻名于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来往于金精山筼筜谷。曾原一与他结识后,两人谈古论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因此结为知己。两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吟诗作文,专心研究诗作,后又一同组建了“江湖吟社”,影响极大,宁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诗吟诗高潮,人人都以作诗吟诗为骄傲,诗作盛极一时,并有大批诗集问世,名传海内外。这也是宁都被誉为“诗国”的最早由来,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诗人宗之”。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举人。但他为人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无意官场进取。回邑后,曾同叔父曾益之倾囊集资修筑县城梅江镇城墙,保土安民,此举在当时颇使群众感恩戴德。其时他家住梅江镇南阜民内巷(今按门牌统称小东门,县工商局斜对面,东口连七仙庙,西口接中山街,是条狭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从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诗友常在巷内构思作文,吟诗放歌,故此小巷被后人称为构思巷,亦称斗诗巷。
宋宝佑年间,曾原一携家眷离开县城梅江镇,隐居苍山,自筑“万松亭”居住,与家人自耕其食,虽穷老蹭蹬,但潜心着述,一生诗着颇丰,有《苍山诗集》、《选诗衍义》等问世,海内诗人都极崇敬他,一直把他当成宁都地方诗歌界盛行的开创人。
客家人罗牧,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着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生于宁都县钓峰乡,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岁。他不仅是清代着名画家,还是江西颇有盛誉的画派开派山水画家,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
罗牧系农家子弟,父亲罗必远,是贫苦农民。明末清初,钓峰有“富翁商贾、伏钓州县”(因富翁、商贾较多,当地不少人都称钓峰为钓州县)之称。罗牧虽然出身贫穷,但艰苦的家境没能难倒他,反而激发了他从小树立起改变自己境遇的雄心壮志。由于他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并尊崇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敦古道,重友谊”,奉行始终,后来,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着名的山水画家。
罗牧十多岁时从钓峰来到县城梅江镇,寻师习艺。经人介绍,初从魏书学画。魏书,字石床,梅江镇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是当时宁都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罗牧投其门下后,刻苦认真,深得其法,常受魏书夸赞。由于魏书性情放浪不羁,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论古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罗牧深受其影响,导致他后来性情慷慨,不拘小节,一生好云游和交友。
顺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昌时,罗牧24岁。当时,他已结婚成家,习画也已有七八年,画技日臻成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常与魏禧、林时益等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借以提高自己。并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因他喜好饮茶,对学制茶技术很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便学会制作茶叶,可供自饮和出售。这为他后来的游历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顺治八年(1652年),他为了谋生和游学,携家眷迁居南昌。在南昌,接触面广了,他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徐世溥等,获益匪浅,画技长进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罗牧44岁,又举家迁居扬州,在那里,又结识了许多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恽寿平等。他们技艺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于时局动荡,罗牧很快又迁回南昌居住。这段时间,他常去北兰寺与一个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谈经论画,并在和尚引见下,开始同一些官场文人来往,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便常在一起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就在这个时期,他经江西巡抚推举,获皇帝授予的“御旌逸处士”封号。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尽管罗牧其时绘画造诣很高,对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通晓诗文,但他一生为人谦虚,并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贫寒,有时也绘制一些屏画出售,以补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画作流传甚广。今江西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内外不少团体和个人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罗牧寓居南昌时,住在风景优美秀丽的东湖百花洲,亦画亦制茶,并常与一些南昌文人画家相邀聚会,或吟诗作画,或切磋艺技。当时有名画家徐世溥赠诗曰:“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页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后来,随着年事渐高,罗牧对山水画的创作越来越痴迷。为使当时的画坛能够发扬光大,他还与八大山人等组建了“东湖书画会”,因他当时“颇为名流称重”,许多人推崇他,所以他与八大山人都成为“东湖书画会”主要领导者。当时参加书画会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画家,如临黄庭坚书法的徐煌和董其昌书画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钅监、朱容重、吴雯炯等人。他们交游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艺术意趣,丰富和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情操、艺术追求和艺术水平,形成了江西画坛的画家群。
罗牧在画坛的成就和地位影响极大,除江西省外,还有江淮一带的画家,画技画风颇受其影响,因此形成了罗牧山水画的传派……对罗牧的画绩,今《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大辞典》均辟有条目记载和介绍。
罗牧,江西画派的开派英才,客家人的骄傲!
李宜青,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乡试拔贡,干隆元年(公元1736年)会试进士。“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户部河南主事,转员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巡察台湾,丙科会试同考官加三级,纪录四次。”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退休后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为客家之先贤,官宦之楷模。
干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湾,时任江南监察御史兼提督学政。到任后他首先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人民清除了祸害。接着他革除弊政,实行减租、减息和免赋,减少了人民负担。同时,倡导为官要清正廉洁,台湾政风为之一新。
在巡察台湾期间,他不仅力主整肃吏治、振兴教育、发展农业,而且还会同督军、总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为中心据点,加强海防建设,提高防御外患能力。
他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两纹银,建起“海峰”、“崇文”两座书院,并亲自授课,从识字教育开始,到诗书礼仪、农耕纺织,实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史料上载誉他“士皆感奋”。
他不仅从家乡宁都聘请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能工巧匠,还从外地引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优良品种至台湾,全面深入地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方法,也改变了台湾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湾人对甲鱼敬若“神明”,任其糟蹋庄稼而不管不问。自从他亲手抓捕甲鱼令厨师精心煎炒蒸炸,摆设“甲鱼宴”款待客人后,爬禾害虫才成了台湾人的美味佳肴。
他爱民如子,对临海次次严重的飓风灾害均能如实向上级禀报,并力陈减赋,均得到恩准,因此台湾人民还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荆山祠”,让他享受四时祭祀,至今香火不绝。他的精神和功德将永远留在台湾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黄陂杨依的“文昌阁”教过书。
李宜青与谢氏夤缘深长,有一件事可说明。谢氏先祖谢明河家住钓峰贵富坪,是李宜青在杨依教书往返琳池的必经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过年,经过谢明河的门口时日已西下。谢明河看见天色已晚,就主动提出把毛驴借给他,好让他早点回去赶上年夜饭。
虽然有点熟悉了,但李宜青总觉得不好意思,更担心的是,如不能及时归还耽误人家的农活。谢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告诉他:“这不要紧,到家后你只要放开缰绳,毛驴识路就会自己回家。”李宜青见说得实在,就骑上毛驴赶团圆饭去了。
到家后,李宜青总是怕毛驴丢失,并没有放开缰绳让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驴养得肥肥壮壮,吃完“七种羹”回私塾时才把毛驴送回。从此两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与一位农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进士后,李宜青并没有忘记这位田舍翁,送给谢明河一把宝刀作纪念。
后来,谢明河把儿子谢经国过继给其兄谢明江,这把宝刀就跟着到了杨依。民国时期有人在族人谢瑞文家中看到过,宝刀非常锋利,刀柄镶嵌了很多宝石,闪闪发光。因此村人讹传这是把“上方宝剑”,所向披靡。遇上孕妇难产,常请去镇邪。开头似乎有效果,后来却是不灵了,据说是因为进了血间被污所致。
谢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却是个不幸之人,他的独生子早夭。夫妇去世后,宝刀就不见了。后来曾有人寻找过宝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长满铁锈的钝刀,没有刀鞘,乃无用废铁。
宝刀虽然遗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义,为杨依珍溪东山谢氏所撰的《干隆壬辰谱序》将永世流传。
他在序中称:“于今,为烈而门户迭起,尤莫司马代之王谢。”他盛赞:“监川内史(谢)灵运高文伟绩,史不胜书。”“瓜瓞绵绵、星罗棋布,此亦如昆仑之水,九曲入中国,支分派衍,纷纶四布,应天星而遍地轴,乌能量其所至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百姓的真实写照。
同为客家人,四海一家亲。那对来自台湾的石狮,至今还踞守在李宜青的家乡琳池。它们是台湾人民的忠实使者,永远也不会离开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处?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清光绪《府江戚氏族谱》(以下简称《戚氏族谱》)以及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揭开了戚继光祖居地及远祖之谜:戚继光的祖居地原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戚继光是赣南客家的后裔。
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详——戚斌——戚桂——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据《戚氏族谱》所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曰:“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我们认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根据有四,其一,两地世系相接,蓬莱戚继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详”之前祖先世系不详,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后记载中断,前后恰恰相衔接;其二,徙居时间相同,戚明德“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戚详“从戎”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点相同,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祖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亦即蓬莱。《戚氏族谱》记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关戚继光祖先迁居山东的记载都认为,迁居原因是戚详立有战功,《戚氏族谱》记载是“从戎立功”,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的巧合。
另,调查获得的资料还可直接证明戚继光与夏府戚氏的血缘关系。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族谱资料之证。证一,据戚斌《戚氏族谱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因此,他断定戚继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证二,据《戚氏族谱》所录熊秉哲《太学戚君传》:“与遇老人字光乾者,叙及原系赣州戚氏……又云,少时会见戚宫保,亦云是同祖所分。”证三,魏礼《戚氏族谱序》:“明嘉隆间有太保继光者,所至立勋,庸着戚氏《新书》,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戚继光自己也认为他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着名学者魏礼则明确指出戚继光是“府江之苗裔”,这都证明了戚继光与夏府戚氏存在着血缘关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对联之证。祠堂前厅仪门两边墙面向中堂联:太保新书捍卫家国,西江问鼎光耀中华。祠堂中厅石柱对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佑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第一联的“太保”是指戚继光所任的官名,《新书》是戚继光撰写的军事着作《纪效新书》,第二联的《实纪》和《新书》分别指戚继光的军事着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该祠堂修建于元明之际,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上述对联被郑重其事地刻于祠堂的墙面和石柱上,说明夏府戚氏对此很早就产生了一种共识,即戚继光为夏府戚氏的后裔。
第三,调查口碑资料之证。最近,由江西省赣县政协牵头组成的“戚继光祖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调查工作不仅得到当地政协以及戚继光后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佐证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的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这是戚继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极为重要的口碑资料,它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源自祖传的说法。这有力地说明,《戚氏族谱》所载戚继光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之言并非虚拟,说明夏府是戚继光的祖居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山东戚继光后裔与夏府戚氏双方的认同。在戚继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两地资料相互印证,两地有关戚继光祖先的世系实现对接,填补了“戚继光远祖活动情况不详”这一空白。
戚继光祖居地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祖居地的新发现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来说,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历史人物(包括客家后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祖居地及客家后裔身份的确定,无疑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第三,在促进赣南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先贤过化之地”,赣州市还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戚继光祖居地考证的新成果,将大大提高赣南的知名度与文化品位,同时,通过宣传推介,还可能掀起“戚继光祖居地旅游”热,从而促进赣南旅游业的发展。
谢谢你能问这个问题呵呵
8. 搜集诸城历史上10个历史名人简介
1、公冶长
公冶长(前519—前470),又称公冶氏,名苌,字子长、子芝。汉族,春秋时齐国人(一为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着名文士。
2、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细君,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莽末年着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
樊崇英勇善战,富有谋略,曾发动樊崇起义,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贡献。后任御史大夫,最终樊崇和赤眉军首领逢安等再度起义,被刘秀所杀。
3、伏无忌
伏无忌九世祖儒,系济南伏胜之后,武帝时人,因其客居东武教授,后世子孙遂居于此。无忌五世祖湛,曾辅佐光武成就帝业,被功封为不其侯,食邑3600户。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去世,光武帝赐葬,其声势甚隆。父晨,母为高平公主,女为顺帝贵人,孙完尚阳安公主,伏完有一女伏寿为献帝皇后,世代皇亲国戚,显赫一时。至三国时,伏寿被曹操所杀,宗族受到牵连,后世因而衰败。
伏无忌博学多识,继承家学,传习儒业。汉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受诏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
元嘉年间(151—152年),又受诏与黄景、崔寔等人一起撰《汉记》。此时,他自采史料,册着事要,编成《伏侯注》(又名《伏侯古今注》)一书。《伏侯注》记事上自黄帝,下迄汉质帝,今有辑本1卷传世。
4、赵明诚
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
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去世,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
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5、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6、陈烨
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举进士。
为诸生,有志行。嘉靖三十一年(1553),赴乡试,知县杨继盛张宴饯送于稠众中,深器之。四十一年(1562),举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榷浙江南新关商税,力除夙弊。
历屯田司,进员外郎中,奉使督修永陵,以劳绩着,翟正定府知府。被劾,将同州知州,迁南刑部郎中,出为延安知府,陕西巡抚曹疏荐之,称为三边不群之才,诸郡循良之最,升延宁兵备副使。
悉力饬政,捕妖僧法晓、巨盗刘江等,皆置之法,数百里倚为长城,玺书褒嘉。年七十,致仕去。
7、李澄中
李澄中(1629.8.7—1700.6.22)字渭清,号雷田,又号渔村、怡堂,晚号“秋水老人”、“艮斋老人”。山东诸城箭口镇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
诸城无忌李氏十世祖。康熙版《东武李氏族谱》主修人。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年七十二岁。清初着名文人、史学家、诗人、藏书家。一生着作颇丰。其诗、赋墨迹部分珍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8、丁耀亢
丁耀亢,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卒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享年七十一岁。 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后又称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明末清初小说家。
丁耀亢出身于一官僚家庭,祖父纯,父惟宁都中过进士,父官至湖广勋襄兵备按察副使,弟兄六人中也有数人科举获名。
代聪颖过人,颇有智谋。但他在科场屡试不第,后得进充任教习,郁郁不得志。
明末清初,国事腐败,弊政多端,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清入关前后的战火燃及山东,丁耀亢饱尝了战乱之苦。
丁耀亢怀才不遇,倜傥不羁,把这些情感志趣流于笔端,撰写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作品,成为一颇具个性的文化人。
9、窦光鼐
窦光鼐(1720~1795)清代官员、学者。字符调(一说符调),号东皋,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西郭家端口村人。干隆七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
历督学政,所得士位至公卿者众。窦氏立朝五十年,风节挺劲,无所阿附,清高宗深器重之。诗文宗韩杜,制义则自成一家,着有《省吾斋诗文集》。
10、王尽美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他被发展为外端口会员。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任主编。
1922年1月,他和邓恩铭、高君宇等人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6月,为适应工人运动发展需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建立,王尽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
1923年1月,他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任总工会秘书。同年2月,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被工人营救获释。继续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
党的三大后,王尽美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去北京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
1925年春节前夕,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
他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4月,他去青岛与邓恩铭等一起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9项复工条件。
同年6月,因肺病复发,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养病,后到青岛治疗。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终年27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