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课堂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课堂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3-05-23 10:07:02

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很多爱国主义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祖国的伟大。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就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在学习《赵州桥》时,就从历史的角度讲,使学生了解到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感知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不雀李可侮,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屈气节,向我们呈现出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军神》等。语文课文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激励青少年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多篇语文教材反映了祖国今天的光明美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冷酷,如《刘家峡水电站》、《人民大会堂》、《大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教材中反映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融合,体现爱国主义情感。
二、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高大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珍贵的教科书》中,有敌机袭来时,张指导员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那一捆教科书的情景,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由过去的《一捆教科书》改为《珍贵的教科书》,这样改很有道理。这用鲜血换来的教科书,难道不是最珍贵的吗?教师有了这样的感受,教学中就好像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他们爱憎的标尺。如果老师自己无动于衷,学生绝不会如此心潮澎湃。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要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融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爱国之心,他就会为祖国的贫穷落后而发愤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而骄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树立起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脊岁指教师的情感对儿童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以自己对祖国强烈的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之情。
三、不断弘扬古代灿烂的精神文化
教材中的经典名句,诗词佳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些经典名句、诗词佳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必定包含宣扬伟大民族圣贤之辈留下的不朽传世之作。《古诗两首》之《春晓》、《村居》以及古诗两首之《所见》、《小池》。其中《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是我国唐朝时代着名的大诗人孟浩然所作,表达诗人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村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文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另如课文《称象》,讲述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冲年仅7岁便能运用“阿基米德定律”解决了称笨重的大象体重的问题,教育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四、以课外阅读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樱配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日活动和演讲,并把活动后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有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能力。

Ⅱ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比中学其他学科,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历史素材,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通过对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的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有三种,分别是显性的、隐性的和中性的,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科学家的事迹、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为抵制外国的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继斗争的革命家的事迹,是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国家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是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历史事件、历史图片、历史遗迹,是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根据上述分类,我在历史教学中,对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对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扰游困材采取挖掘的策略,对中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赋予情感的策略。通过对历史教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倍增。
二、从历史文化遗迹中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为欠缺,对历史上发生的事很难理解,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如我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威严雄壮的军阵中感受到秦国气吞山河、横扫六国的气势,从兵马俑栩栩如生的造型中体会了祖先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从旅途中感受到祖国的广阔和壮美,来自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的学生目睹了莽莽的黄土高原之后心胸也开阔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喊口号,它要有实际的内容,学生要从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从感悟历史中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参观历史遗迹为历史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三、从角色扮演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程的改革由于教师观念的转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由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演讲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讲能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更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就教材中爱国主义的素材开展演讲活动,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组织学生开展以“缅怀先烈丰功伟绩,90后有何担当”为题的演讲活动,学生以辛亥革命的史实,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自己磨腔感受最深的内容,自拟题目。这次演讲活动很成果,学生不仅掌握和深化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而且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四、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讨论是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义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学完《洋务运动》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就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李鸿章是民缓念族败类、卖国贼,并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证据,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中国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最终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有些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李鸿章是功臣,并以他领导洋务运动的史实证明,他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创建中国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表现出一定的爱国性。李鸿章创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力量,创办了一些军用、民用企业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经济的发展。有的同学进一步补充说:李鸿章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不属于个人行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恶应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鸿章来承担。这一讨论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申出一个历史学与历史教学的人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问题,同学们增强了证据意识,树立了全面的观点,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标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升华了学生的爱国

Ⅲ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我的爱国思想渗透到课堂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场所,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中的各门学科都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意加入爱国教育导向,就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每节课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应当在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担负起这个重任。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其核心就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1]爱国主义以强大的历史推动力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崎岖坎坷的历史长河中战天斗地,顽强抗争,生息繁衍,发展壮大。
当代青年是新世纪的主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将落到这代人身上,时代呼唤青年早日成才,祖国和人民盼望他们早日成才,历史重任要求他们早日成才。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其素材广泛、方式多样,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重视历史学习,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史。
翻开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面前,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厚颜无耻,使中国人民受尽百年的宰割凌辱之苦。无数的爱国志士忧国忧民,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进行了探索和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揭开了中国人民救亡斗争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气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党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经过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建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无论是在和平统一时期,还是在战争离乱的年代,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与交往始终没有中断,而且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融合的趋势。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现阶段,我国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及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二、抓住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时事教育,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养成良好的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时事在政治,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第一时间感受社会问题,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教育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如:辽宁航母舰热点材料可以作为学生分析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成就、富强而带来的自豪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习热情,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例,让学生深刻体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是每一个青年学生的需要。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深化情感,培养高度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和品德全面发展。利用“钓鱼岛事件”的发生,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大,才能不受外敌入侵,才能有国格,有人格,否则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达到的效果比单纯说教更深刻。
三、课内外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每单元活动应始终贯穿的教育思想。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变为学生矢志不移终生难忘的爱国信念,单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才能加深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通过具体生动的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成效,并在活动中加深爱国主义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鼓励学生为祖国明天而勤奋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帮助学生完成时事小论文;在学生中开展“我为班级争光彩”、“我为学校作贡献”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新农村的建设,领略家乡的巨大变化。领略家乡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由此由爱家乡上升到爱人民,爱祖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此,除了以课堂为主外,课内外结合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有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多媒体本身包涵丰富的内容,趣味性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言意骇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十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能更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教学中,我常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人,教育人,从而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增强了学生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新课改下,我们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把学生的爱国之志变为报国之行,积极做忠实的爱国主义践行者。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利用中学政治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中学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础教育,基础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当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而且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而且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爱国主义,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真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中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Ⅳ 历史北伐战争如何渗透感恩

<正>家国情怀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在《北伐战争》的课堂实践中,通过设置情境,挖掘细节,谈古论今等活动。围绕国共合作这一主线去探行察究国共合作的背景、实洞烂现和破裂以及之后再合作的相关史实,渗透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档颤茄和凝聚力。那么如何将家国情怀渗透到中学生的课堂中?怎样具体实践呢?笔者

Ⅳ 有哪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将传递到他们手中。然而,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被一些不良观念所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学校、社会、父母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Ⅵ 怎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时期的爱国教育一定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符合当代孩子的成长特点。 1.爱国主义教育要贴近生活,给孩子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对孩子的爱国主义不能停在口号上,而是要给他真实的感受。 2.设立相关爱国主义研究课题,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生活、参与实践、了解社会。 3.利用亲情元素激发爱国情怀。学校应该鼓励孩子去寻访自己家族中的这些英雄,并引导他们举办一系列的怀念方式,这将会激发出他们巨大的家国情怀。

Ⅶ 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利国利民又利人利己。
这样的情怀首先体现在充满爱民之情。当年,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惦念之情。这样的热爱,就是联系国家好、民族好与人民好之间的血脉纽带。
这样的情怀还体现在恪尽兴国之责。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以主人翁姿态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要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落实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上。要讲道德,知荣辱,讲诚信,重责任,有作为。
这样的情怀还体现在饱含奉献精神。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奉献和牺牲有时在所难免。“正是有了无数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付出、拼搏和牺牲,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才有了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

Ⅷ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

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根据新课程目标,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及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体会: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无数的艰难坎坷,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披荆斩棘,傲然屹立在东方。教学中,通过课本中大量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的传统教育,就能让学生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时倍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渗透理想道德教育,立德树人
古人言:“人无志不立”。这个“志”,在我们今天来讲,就是理想。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所以理想道德教育是历史课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崇高理想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古今,历史上涌现了举不胜举的胸怀大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将领岳飞,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以“精忠报国”为其毕生奋斗的理想;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战斗口号;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这些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进行适当、生动地讲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同时,还可进行对比教育:假如一个人只知道吃、喝、玩、乐,昏昏庸庸地度过一生,到头来,像“扶不起的刘阿斗”,做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就连三国时的曹操也给后人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之语。古人尚且能老当益壮,更何况生活在二十世纪的青少年呢!这样一来,使学生明确从小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争做胸怀大志的“鸿鹄”,而不当碌碌无为的“燕雀”。
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享受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这些曾经是理想的东西的实现,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很自然的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无数新的课题放在我们面前,就像无数颗明珠,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去摘取,这正是历史放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四、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例如: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到茂县实地考察营盘上文化遗址,了解营盘山文化的时代意义,历史价值,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上网查与资料,对学生丰富历史知识,了解岷江流域的文化,以及羌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贡献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羌族博物馆,了解南新镇牟托村的石器时代的墓葬发掘,这些对羌族的历史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践行新课改理念,教学与实践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都不回过时。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对在历史教学中细致细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利用历史教学丰富的素材,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不间断的,科学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只要我们时刻不忘一名教师的责任,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径,搞好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Ⅸ 你认为历史上的有识之士落实家国情怀的方式是什么

历史上的有识之士落实家国情怀的方式是移孝作忠和念慎爱民如子。因为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移孝作忠,把喊则在家尽孝的情感转化为为国尽忠,这是一种个人对国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爱民如子使为政者治国如家,这是一种国家对个人自上而仔渗敬下的道德责任。

Ⅹ 如何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达成进行有效评价

1帮助学生树立有关家国情怀的正确认识。

从家国情怀的内涵来看,新时代的青少年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要知道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民族团结一致才能共同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大团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少年必须从自我做起,维护不同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青少年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并且认同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看待和评价不同的文化制度,同时也需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传型慎统;此外,青少年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密切结合到一起,养成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

为了培养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历史教师必须将家国情怀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在学生内心长满恶意的杂草之前,种满芬芳的道德之花,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以正确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因此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然后将其渗透到课程之中。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好本职工作,要密切关注时政动态,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导入课堂,努力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时,可以和当前形势下中国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卜粗敬的付出的时代意义。例如,教师在讲解近代中国近代史时,可以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凳搭的具体案例,如某明星参拜靖国神社被封杀、某自媒体账号主人在屠杀纪念馆门前穿着日系服饰跳舞被封杀等等,教师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指导学生牢记近代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有关家国情怀的正确认识。

2创新历史课堂授课方式

实际上,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学生的变化往往是悄无声息的,但是教师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具体流程之中,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必定会看到教学实效。教师必须基于教学现状,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历史课堂的授课方式,关注学生的主观诉求和自己教学的客观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其家国情怀的素养也会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但是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不能顾此失彼。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南宋历史时,可以选择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切入点。因为辛弃疾是着名的作家,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学习了许多辛弃疾的作品,对辛弃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辛弃疾本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历史潮流中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人物。教师需要将教材上的南宋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收集到的辛弃疾的生平资料,整合到多媒体课件之中,并且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补充一些文字资料、音频、教学动画、纪录片、文化类综艺节目等教学素材,

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课堂。历史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导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外时间将课本上所学的历史知识编排成历史课本剧,学生也可以在学校内组建社团,举办历史题材的辩论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等。

阅读全文

与历史课堂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