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东关街的作文250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个是古人对扬州的赞美。那你来过今天美丽的扬州吗?我现在就带你去扬州最繁华的古城区——东关街看看吧!
夜晚,东关街热闹非凡,车水马龙。我一进入街道,就感觉到古香古色的味道。那里的房子是青砖砌成的,铺上黑色的瓦,门口挂的红灯笼显得更加耀眼。屋顶上的霓虹灯金碧辉煌,像金龙一样奔腾而去。
“扬州特产—牛皮糖,免费品尝咧!好吃咧,手工做的哦。”一阵叫卖声将我吸引了过去,原来是牛皮糖店。老板很热情的让我拿两块尝尝。看着铺满芝麻的牛皮糖,我不经咽了一下口水,吃了一块。黏黏的糖夹杂着淡淡的芝麻清香,令人回味,真好吃!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百年老店——“谢馥春”香粉店,它源于清朝道光年间(1830年),创立的谢馥春香粉铺,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闻名世界的产品是鸭蛋香粉,样子圆圆的,就像一个白白的蛋。
然后,我们又来到一家扬州有名的工艺品店,看了用贝壳等材料制作的点螺画,大红的漆器,扬州三把刀店里卖的指甲刀、菜刀、剪刀。漆器看起来是木头做的,实际是油漆做成的,样式很多,有戒指、项链,还有精致的盒子。对了,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或芦歼砚,我们都一一见识了一番。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东关街的尽头——东关古渡。我站在码头上,欣赏着波光粼粼、绸带般的大运河。运河旁边的彩灯把河水染成了五颜六色的。这时候,我觉得是东关街最美丽的一景。
我爱我的家乡扬州。它时时刻刻都以美丽的姿态在等着你来做客。
提起东关街,老临沂人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它纵贯东关,是东乡人进临沂城东门和南门的必经之路,更是远近闻名的繁华商业街区,一度盛极一时。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关街一直是临沂城区的一条主干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带又建起酒厂、罐头厂、副食品厂等一批轻工业,东关街整日车流如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
但随着此处一批轻工业的没落,城市商业中心的西移,它没有了往日的光彩,渐渐地衍化成一条宽不盈丈、平不盈尺的居民区小巷。
仅观今天的东关街,不过一条寻常巷陌:街道坑坑洼洼不甚平整,宽窄只两米有余,连两辆汽车都无法并行,行人哗源多时也不过三三两两。
这很难让人联想到它那煊赫的过去。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
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1。
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
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
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 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
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
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
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
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
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
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
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
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衫冲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
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
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
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
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
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
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 《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赏析:第7期阅读演练场参考答案1、作者拿南国窗前的草地、水洼与羁旅北京时窗前的草地、水洼等进行对比,写出了自己对南国的独特感受,从而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对南国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怀念。
2、.刚刚听到的令自己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一热,并为之深深感动的“蛙声”原来是源于自己的梦。
(如果答“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视为答案不完全,因为没有“羁旅中的心忽然一动,并为之深深感动”这个前提)3、末段通过写作者的“幻听”,再一次写出对“蛙声”的想念,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羁旅外乡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同时,写“幻听”也呼应了②段中的“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与⑤段中的句子“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4、“蛙声”是作者故乡生活中一种难以忘记的事物。
作者巧妙地把对故乡抽象化的“情思”用形象的“蛙声”来替代,以写对“蛙声”的难忘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难舍之情;同时,整篇文章是围绕着“蛙声”来写的,作者既写了故乡的“蛙声”,又写了在北京时所想象、盼望的“蛙声”。
可见,标题“总有那一片蛙声”既点出文章的线索,又生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作者对故乡的依恋、怀念之情,显示出文章的主旨。
大连东关街,位于西岗区日新街道辖区的东关街。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繁华一时,但现在这里却是大连最破旧的街区之一。
据大连《西岗文史资料》,在大连青泥洼桥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岗,老百姓俗称“小岗子”,沙俄殖民者把小岗子地区划为“中国区”,专供中国人居住。
后来山东、河北两地来连谋生的中国人多了,人多成市,到了1905年日本侵占大连后,小岗子已成为“中国商业街”。
1905年9月~11月,日本殖民者以“下层中国人的一般杂居,在卫生风纪方面有值得忧虑之处”为借口,将南山附近的中国人强行迁到小岗子。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带是华商集中之地。
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成为西岗地区繁华地段。
之所以叫东关街,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日本占领时期,居住在小岗子的中国人去日本人居住区要过关检查,而关卡设在小岗子的东面,因而被叫成了东关街。
...
扬州曾经有“巷城”之称。
这是形容她的古街深巷多而且密,狭而且长,整座城市仿佛是由无数巷子织成的一样。
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昔日的街巷有许多消失了,还有一些却留存至今,成为古城扬州昔日风貌的可贵见证。
徜徉在这些石板和乱砖铺成的路上,两侧是历尽沧桑的旧门楼或参差高下的马头墙,你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扬州的过去。
对于扬州的古城景致,当年郑板桥曾用“绿杨深巷,人倚朱门”的洗练词句加以形容。
婆娑的杨柳,曲折的巷陌,窈窕的佳人,朱红的大门,构成一幅古代广陵风情图。
如今的扬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古城区里不难寻找到旧时的踪影,这在全国许多城市进行无序、短视甚至是野蛮的所谓“建设”的时候,尤其显得可贵。
这几年,扬州正在规划开发历史街区游览线,先期开发的是东关街和东圈门一带。
这里有个园、逸圃、壶园、准提寺、武当行宫、青溪旧屋、汪氏小苑等等古迹或遗址,可以供人流连。
但是,除此之外,扬州值得探访的古街深巷还有很多。
它们散落在扬州古城的角角落落,令人不禁产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慨。
如果到扬州访古,南河下古街是不能不去的。
南河下在扬州城南,运河北岸,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
几百年前,这里因为盐商聚居,人气旺盛,朱门华屋,鳞次栉比。
现在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却还留下许多恢宏的老房子。
假如你从西向东走,会看到一连串饱经沧桑的古建筑。
最西头有湖北会馆,它的大厅以粗大的梁柱闻名,现在默默地伫立在街北,成了居民聚居的地方。
湖北会馆的东邻,是清末民初扬州大盐商汪鲁门的宅第。
这座豪华宅第前后九进,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旧居。
汪氏宅第雕刻精美,楼廊相连,完全是徽派风格。
盐商汪氏原籍安徽,所以建筑中的布局和装饰无一不是徽州做派。
再向东去是廖氏盐商的故居,水磨砖的高大门楼巍然耸立,一看便知当年的富有。
廖家老房子由若干进组成。
不久前,在老屋天花板上发现几块清代或民国时代的匾额,竟然还完整地悬挂在梁上,给这座故宅增添了几分神秘。
湖南会馆在廖家故宅之东,八字形的雕花门楼临街而立,气派非凡。
当年湖南商人出入于此,把三湘风雷裹挟至江南,又把广陵绝唱传播到洞庭。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两江总督曾国藩阅兵扬州,就下榻在南河下的这座湖南会馆里,后来扬州人还建“曾公祠”祭祀他,祠今仍在。
再往东行,临街还有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的遗址。
虽然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也能让人想象当年这条古街上车马如龙、衣冠接踵的繁忙景象。
在南河下的东面,有一条残缺的古街,在历史上名声却很响,这就是康山街。
街因明代状元康海曾经居住于此而得名,清代则是“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扬州盐商巨子江春的家园。
当年干隆皇帝南巡扬州,多次驾临康山草堂游览,并写下“御诗”数首。
现在的康山街只剩下一段,但是依然保留着卢氏盐商豪宅、盐宗庙和曾公祠等古迹,足资游人凭吊。
卢氏豪宅、盐宗庙和曾公祠现在都已经得到完美的修复,成为康山街上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南河下的北面,还有一条古街,叫做引市街。
在扬州盐务发达的时代,这里曾经是各地商人买卖“盐引”(行盐票据)的地方,犹如今日的金融一条街或股票市场。
这里每时每刻进行的交易行情,遥遥影响着皖、鄂、湘、赣等省食盐价格的起伏涨落。
在引市街,有两处地方不能不看。
一是有处弄堂,称为“巴总门”,乃是清代着名徽州望族巴氏聚居的地方。
巴氏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当时豪富之一,同时又深通儒学。
清代知名书法家巴慰祖,就是在扬州巴总门成名的,现在徽州歙县鱼梁街也有巴氏的故居,艺术史家可以借此寻觅一位清代名书法家的踪迹。
在引市街的一条深巷里,有一座古刹名叫祗陀林,也不能不访。
这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尼姑庵,为民国初年扬州督军徐宝夫人孙阆仙在徐宝山被炸死之后,舍宅为庵的。
徐宝山由盐枭而官僚,而督军,而遭革命党暗杀,其家人又因此而遁入空门,这里的戏剧性变化似乎暗示着人生的某种宿命与玄机。
丁家湾一带,也是扬州古风保存较好的街巷。
青砖砌的墙,黑漆涂的门,白石铺的地,红花点缀的小院,绿树遮掩的房子,灰栏圈着的水井,这一切都让人依稀回到了从前。
这里的“四岸盐业公所”,虽然大门上的方砖已经剥落,飞檐翘角依然壮观。
周边的深巷里,随时可以和历史邂逅。
新仓巷里有一座最高大的古建筑群,那是岭南会馆,近来已经修缮一新。
不远处有一条无名小巷,却是晚清着名思想家魏源的故居——絜园的遗址。
他的名着《海国图志》就是在此起草的。
在这本伟大着作中,魏源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絜园现在只剩下少量旧屋,和一些山石,但是它的历史价值要超过盐商的豪华宅第不知多少倍!这一带保存较好的私家园林,有晚清两江总督周馥家的小盘谷,和盐商贾氏的二分明月楼。
小盘谷在大树巷,假山高峻,池水深邃,是访古探幽的好去处。
二分明月楼在武城巷,楼、亭、桥、窗处处都构成月形,教人想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千古绝唱。
在左近的青莲巷中,还有一处已经衰败不...
随着一声声推开木质门的声响,许多早餐铺开始了营业。
“四喜汤圆”的店铺里人头攒动,浓浓的汤圆香随着水蒸气弥漫开来,使人心里暖洋洋的。
不时传来阵阵吆喝声。
做烧饼的师傅双手十分熟练地揉着面团,不一会儿,一块块光鲜的,整齐的烧饼就进了炉子。
北风呼啸着,割得人脸生疼,但卖烧饼的师傅还是微笑着,用冻得通红的双手,将滚烫的烧饼递给每一位顾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街道上的人多了起来,叫卖声,车声,响成一片,奏成了独特的交响曲。
夏天,东关街里似乎格外凉爽。
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着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
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
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
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
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
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
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着,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
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
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
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
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
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 *** 迭起。
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
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
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
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
“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
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
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
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
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
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
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
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
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
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
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
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
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
是珍稀观赏竹种。
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
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
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
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
”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
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
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
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
人们把它叫做斑竹。
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着名观赏竹。
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
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
宝胜寺位于阿城区城南,毗邻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完颜阿骨打陵和金上京遗址。
在阿城发现了纪念僧人的金代石刻《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录宝严大师塔铭志》,该石刻详细记录了这位执佛政于宝胜寺的佛学大师的生平和宝胜寺的有关情况。
近千年的历史长河,早已湮灭了金代的历史建筑,现在的所有禅房,大殿都是近些年重建. 金代,在今阿城县境内的佛教十分兴盛,有天台宗、云门派、曹洞派之分。
较大的庙宇有宝胜寺、光林寺、兴园寺、兴王寺等。
天德三年(1151年)兴王寺开演大华严经曾聚集教徒200余人,到正隆元年(1156年)宝胜寺的教徒已达300余人。
元、明时期无考。
清光绪年问到民国时期,城内广济门里(现东关街)设佛教会1处,有天台宗教徒147人(男52人、女95人)。
每逢星期日,信徒齐集会址,讲诵经典。
在广济门外有慈恩寺1处,有云门派住持1人、僧侣3人;护国寺1处,有曹洞派住持1人、僧侣3人。
在城内工夫市有宝林寺1处,有住持1人、僧侣2人。
伪康德2年(1935年)全县佛教信徒达1681人。
伪康德5年(1938年)在城内建法华寺1处,有住持1人、尼姑20人。
除县城外,在山区与乡镇尚有几处佛教寺庙,其宗教活动与影响,皆与城内之寺庙略同,19^5年"九·三"后,寺庙改做它用,多数僧尼相继还俗。
阿城文物名胜(碑碣)----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录宝严大师塔铭志(黑龙江省)宣统元年(1909年)在上京会宁府遗址北城外西北半里余(俗名庙台)出土。
据历史文献资料载:"此地原有石塔,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系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录宝严大师之墓塔,塔高4丈,方六角形,共十六层,上层六角玲珑,下层狮子莲花,每层高约二三尺不等,中层六面刻塔铭志,每面刻字7行,每行20字,文为门人宣密大德讲经沙门,举班祗候清河镐本,光林寺西堂老人潘明撰,但塔已崩颓,塔铭字迹模糊不全,石块多被土人运去"。
现仅存石塔中层石铭部分,高92厘米,上细下粗,底宽62厘米、上宽56厘米六角形,上下均有石刻的塔檐。
该塔铭志现收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于东关街的作文250字
㈡ 扬州关东街,有着怎样的历史
扬州东关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四望亭附近,全长1122米。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 东关街是扬州的商业中心,“老字号”商家有开业于1817年的三合四美酱菜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还有着名园林个园的后门也是开在东关街上。
三、历史上的东关街是交通要道
东关街是扬州城中心四望亭和大运河之间的一条街,虽然中间还有小段路,但是作为盐商的聚集地,此处可通往码头自然是繁华无比,各种商铺和文化建筑都在这里聚集。
㈢ 东关街历史街区
大连东关街,位于西岗区日新街道辖区的东关街。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繁华一时,但现在这里却是大连最破旧的街区之一。据大连《西岗文史资料》,在大连青泥洼桥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岗,老百姓俗称“小岗子”,沙俄殖民者把小岗子地区划为“中国区”,专供中国人居住。
后来山东、河北两地来连谋生的中国人多了,人多成市,到了1905年日本侵占大连后,小岗子已成为“中国商橡漏业街”。1905年9月~11月,日本殖民者以“下层中国人的一般杂居,在卫生风纪方面有值得忧虑之处”为借口,将南山附近的中国人强行迁到小岗子。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带是华商集中之地。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成为西岗地区繁华地段。
之所以叫东关街,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日本占领时期,居住在小岗子的中国人去日本人居住区要过关检查,而关卡设在小岗子的东面,因而被叫成了东关街。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1。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扬州东关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
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
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东关街上的“老字号”商家就有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此外还有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等。东关街是扬州手工业的集中地,前店后坊的连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
和东关街紧紧相连的是东圈门的古街区。两条街现已结合起来共同规划、整治、开发,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逸圃、汪氏小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还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和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等。
提起东关街,老临沂人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想当年,它纵贯东关,是东乡人进临沂城东门和南门的必经之路,更是远近闻名的繁华商业街区,一度盛极一时。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关街一直是临沂城区的一条主干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带又建起酒厂、罐头厂、副食品厂等一批轻工业,东关街整日车流如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但随着此处一批轻工业的没落,城市商业中心的西移,它没有了往日的光彩,渐渐地衍化成一条宽不盈丈、平不盈尺的居民区小巷。
仅观今天的东关街,不过一条寻常巷陌:街道坑坑洼洼不甚平整,宽窄只两米有余,桥岩连两辆汽车都无法并行,行人多时也不过三三两两。这很难让敏如御人联想到它那煊赫的过去。
历史文化街区是记录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文化传统积淀特别丰厚的重要地区,集中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名城保护的重点在于历史文化街区。
虽然目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保护目标、保护内容、利用方式等认识问题仍存在较大分歧,保护的成效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扬州的东关街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经过合理的整治与提升,已经成为扬州的名片,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发展得非常好。
更多详细内容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