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粮票什么年代取消的
在1985年取消的。
粮票的全国有限期:1955-1985。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
暂行办法》后,就应运而生了粮票。这之后,就有油票、布票等各种票证也开始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
当时的票证就和现在的人民币一样重要,衣食住行都要凭票购
买。不过这票证时代在1993年就结束,这时候票证已经在我国存在了30多年的时间。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
粮票的收藏意义:
粮票的收藏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是一种投资增值的方式,并且收藏价格每年都在稳步上升。
粮票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退出经济舞台后,粮票便进入了收藏市场,是可遇不可求的粮票珍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粮票实物和相关资料的收集难度将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收藏粮票,其实是为国家收藏将来的“文物”,具有历史意义。
粮票曾作为中国的第二“货币”,在中国历时40年,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㈡ 粮票是哪年取消的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那么粮票具体是哪一年取消的呢?㈢ 粮票布票油票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法律分析:原因是全面改革开放,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解决了物资匮乏问题。粮票和布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
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携橘裤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继各省市地方粮票逐步取消之后,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伍喊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粮食价格放开,要兼顾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注意保护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保留粮食定购数量,价格随行就市。(二)继续实行和改进粮食定购“三挂钩”政策,将化肥、柴油由实物奖售改为平议差价补贴,付给出售定购粮食的农民。(三)为防止“谷贱伤农”或粮价暴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各地在必要时应制定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或销售的最高限价,并相应承担财政责任。具体办法由国家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下达。(四)销售价格放开后,要继续保留城镇定量人口的粮食供应关系,对城镇定量人口是否给予补偿,由地方政府自行确定。切实做好受灾地区、贫困地区和水库移民的粮食供应。(五)要支持粮食主辩简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扶持。(六)省间、地区间粮食贸易,要产销见面签定供销合同并严格履行,或通过批发市场交易。大中城市要切实加强粮食储存、调运和供应工作。
㈣ 粮票什么时候停用
1993年2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颁发,《通知》提出,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同年2月10日,上海市副市长最近宣布,上海全面放开消费品市场,取消市场供应的票证,在放开粮、油价格的同时,取消粮票、油票。
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被取消。5月10日,是北京市政府放开粮油购销价格第一天。粮票在北京也正式“退役”。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了粮票。这标志着一度与大多中国人形影不离、有“第二货币”之称的粮票,走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一个食品紧缺的票证时代终结了。
(4)粮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扩展阅读:
粮票之最:
1、最早的粮票:1951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粮食局发行的大米票。
2、面额最大的粮票:1962年、1963年上海市粮食局发行的“粮食支拨书”,面额为1400斤。
3、面额最小的粮票:1960年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南京市粮食局流动购粮凭证”,面额为壹钱。
4、票幅最大的省级粮票: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发行的“广西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该票长17.3厘米,宽6厘米。
5、票幅最小的省级粮票:1955年浙江省印制的“随证粮票”,该票长0.9厘米,宽0.8厘米,仅有小手指甲大小。
㈤ 粮票什么时候停用
粮票是在1993年停止使用的。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5)粮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扩展阅读
告别粮票20年-从短缺到充裕:
1993年以来,国民经济皮腊早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带动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对肉、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菜篮子”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农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迅局歼速崛起,逐步形成了跨区域、大范围、多品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承担起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任务。
截至2013年7月,全国亿元以上批发市场已达1884家,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总数量的比例达到70%。排名前30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为3564亿元燃雀。
近年来,为探索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我国多地推进农超对接试点工作,通过订单农业和直采基地的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卖出难”问题,商品流通更加顺畅,市场供应更加丰富。
㈥ 一种交换的凭证,粮票在中国什么时候废除的
1993年。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6)粮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扩展阅读:
粮票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划拨粮票四种。面额大小不等;粮票中又分大米、面粉、粗粮等。军用粮票还分军用粮票(带钱的)和军用价构粮票(不带钱的)两种。
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退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粮票的出现还要从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说起。
1953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不说,朝鲜战争尙未结束,粮食激镇问题是摆在了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
建国头几年,粮食一律由政府掌控,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加剧,农产品成了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粮食短缺严重。
一些粮食主产区完不成粮冲模食征购任务,而粮食销售量却不断攀升,京、津两地的面粉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
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我国粮食市场必将出现严重恐荒及混乱局面。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全面波动,逼得工资上涨,波及工业生产,其他一切都会受到影响。
这不利于国计民生,只利于富农及投机商人。严重威胁新生政权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当时主持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向中央建议釆用"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方案,名称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明判粗机。
甚至连都市的粮食都难以保障,进而造成政权危机。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稳固。在那个年代,确实是"粮食定,则天下定"、"物价稳,则国家稳"。
以至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之所以没有出现粮食供应严重的失控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
粮票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证。获取的主要途径,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求本等到指定的国有粮店兑换。
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最初的粮票釆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
面额有半两、壹两、贰两、伍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斤市斤甚至百市斤等。
在那个年代,粮票堪称是"疯狂"。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
如果居民工作调动,从甲地到乙地,除办理转移户口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就等于没有饭吃。
那个年代既便手里有钱也是买不到食品的。农民如果家中有病人住院,需由医院出具住院证明,拿原粮(毛粮)到所在乡镇粮油管理所兑换少量粮票,以解决病人吃饭问题。
1969年下半年,我在连队任司务长,部队训练施工任务繁重,每人每月45斤定量,并且还有40%的粗粮(粗粮有玉米面、高梁米、玉米馇子、小米等);伙食费只有每天0.45元,加之家属来队等因素,伙食很差,只能维持填饱肚子。
部队买粮持军用粮票到指定粮库买粮,在北京我们都在马莲道粮库,一般每月一至两次。粮库按粗细配额供应粮油。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城市最繁忙最热闹的要数粮店了。粮店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景,每月有那么几天,粮食部门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粮店再发给居民。
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先去排队,然后,大人再拎着面袋油瓶赶来替换孩子。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扎紧口袋离去。
由于市场商品的奇缺,那时的票证制度为保障供给、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当年人们想买短缺商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要凑够这些必须的票证。由于稀缺,粮票和其它票证一样,粮票有时被人们在黑市上买卖交易,用粮票换鸡蛋或者其它商品,这在80年代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不过,这样的交易被称之为"投机倒把",是列入打击对象的。轻者行政拘留、没收非法所得,重者判处管制、劳动教养、有期徒刑等。
到 了1985年,情况有了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有了松动。当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为定购,统销也逐渐变成人们可以不用粮票买到议价粮了。
1985年起,粮食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不再挨户发放粮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票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粮店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同,价格可按市场需求上下浮动。
随着居民手头积存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半公开地把它作为一种流通货币交易商品。
在种类繁多的粮票中,1955年由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是公认的"硬通货"。按照当时的规定,地方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如果出差或住院、探亲,要凭证明信到粮食管理部门兑换少量的全国通用粮票。
因为严格的发放制度,通用粮票在地下市场受到追捧。一斤通用粮票在黑市可以卖到两三毛。市场上还出现了用通用粮票换鸡蛋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等问题。
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地下交易越来越公开化,在一些自由市场内,用粮票换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除了商贩们青睐粮票,一些农民也选择用粮票交易。
80年代末期,农民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当口粮不够吃时,农民选择进城,用大米换取粗粮,或者用鸡蛋和农产品与城里人换粮票,以弥补口粮不足的问题。市场上曾出现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成为自由市场内的潜规则。
对此,国家粮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在当时粮食部门有专车检查,查抄倒卖粮票和粮食的违法行为。
然而,国家的禁令与手段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农民粮食收成不断增加,更多的农民把目光投向城市。他们希望用手中的粮食换来更好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变得愈发另类,于是国家开始调研是否粮票退出市场问题了。
从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至此,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上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粮票
㈦ 粮票什么年代取消的
1984 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物链、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1993年4月1日信蚂简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滑裤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38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完成了谢幕演出,票证时代彻底终结,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终于打开。
(7)粮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扩展阅读:
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帷幕。几年之后,由于天灾人祸,中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这时需要凭票购买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日用百货。于是,从粮票又发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表票、缝纫机票等。
㈧ 中国的粮票是那年取消的
中国的粮票是在1993年取消的。
1984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年5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年4月1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着增长。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凯渣票发愁了。
(8)粮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扩展阅读:
粮票本来是一种无价证券,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中,却有“第二货币”之称,甚至在某些年份中比人民币还坚挺。
用它可以在所有的农贸市场以及商业街、商业点盯卜悄“买”到主副食品、水果蔬菜、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花鸟虫鱼、各式家具等几乎所有商品,可以用来支付修理钟表、皮鞋、提包等的费用,甚至还可以用来雇短工,请保姆。
总之,人类赋予货币的职能,大都在粮票身上得到了体现。粮票成为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第一票”。
继广东省(1992年4月1日)全面放开粮价之后,浙江(1993年1月1日)、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省和上海弊伍市(1993年4月)也宣布全省(市)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取消粮票,5月1日,北京市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几年后,粮票等票据出现在各地收藏市场,成为一种热门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