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江背坑村多少年历史

江背坑村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27 19:09:57

‘壹’ 指南丨江西流坑 一个鲜为人知的千古村落

遍布于田野乡间的古建筑群,依稀可见旧日的辉煌。

穿越千年的存在——江西的古村落一定可以承载你无处安放的灵魂。享有“千古第一村”美誉的流坑,走过十几个朝代辉煌的 历史 ,走过一千多年时间的沧桑,最后走向了我们;而在尚未被商业发掘的湖坪古村落,砖墙瓦缝中随处藏有明清时期的古老故事。这些古村,令多少人魂牵梦绕,又会带给你怎样的冲击?

江西乐安,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不仅有着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还有着遍布于修竹田园间的古代村落群——流坑,就是当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黄昏村庄笼罩在一片淡淡的雾气中,河岸边新建的房子,将古建筑层层包围。

流坑古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地区乐安县西南部,北距县城38公里,西距所属牛田镇8公里,四面青山葱郁,绿水环流,体现了中国古村落依山伴水的传统风水理念。

村口附近有大片枝干遒劲的古樟树林

古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年间(937年—943年),为董氏单姓聚居的血缘村落,自北宋朝廷佑文轻武之机,董氏倾其资产兴建学馆,广育人才,从此科甲鼎盛,官宦如云。明代中期以后,董氏家族转而经商,控制了乌江的竹木商运,巨额财富的积累让流坑村再一次走向繁盛,直到清晚期逐渐衰败,流坑村曾经辉宴液袜煌的 历史 造就了其“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龙湖是村中的内湖,四周的古建筑倒影在水中。

初夏的一个黄昏,霏雨初霁,我们站在东华山上第一次俯览这座古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清澈的乌江从远方逶迤而来,环抱这宁静的村落。被雨水滋润得绿油油的稻田生气勃勃,一座座黑色的马头墙鳞次栉比,井然有序,七个码头在乌江边一字排开,每个码头都正对着一个巷口。码头石阶上,小孩子们光着屁股打水;浣妇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服装说着长短话儿,敲打衣服的棒槌声回响在河面的上空。

龙湖上的廊桥是村里老人们文化活动中心,打牌的、剃头的,一条懒洋洋趴在地上打盹的狗作为前景,整个画面充满了农村特有的安静休闲的气氛。

雨滴滴答答敲在瓦背上,透过窗棂看到天空仍是墨黑一片,还未到五更,窗外的巷子里已经听到晨起人们的脚步声,横跨村口龙湖的廊桥上已是熙熙攘攘,挑着新鲜蔬菜瓜果的、拎着鸡鸭鱼肉的,讨价声、吆喝声充满乡土气息,不到六点,早市就散了,老人们摆开台凳,摊开牌局,一天的休闲生活开始了。

雨点飘落在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清晨的龙湖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晌激薄雾,雨点飘落在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作为村中的内湖,南北走埋搏向的龙湖将村子划分为东西两块,东部建筑是村庄的精华所在,房屋从南向北延伸,七条东西向的巷道与龙湖旁一条南北向的竖巷相联,形成七横一竖的梳子形状,而大巷又由许多小巷交叉相通,状若棋盘。而七条横巷,东建码头,西设望楼,即可接纳江风,又可防御外敌,布局非常之讲究。

下午廊桥桥头的猪肉档只剩下最后最后一块肉,卖肉的也已经跑到旁边打牌去了,一把明晃晃的杀猪刀显眼地横放在肉案上。

跨过龙湖来到东岸,这里的棋盘街浓缩了明清建筑的精髓,260多座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古建筑高低错落,高高的马头墙昂首朝天,与蓝天为伍,与清风为伴,默默俯视着小巷来来往往的过客和他们的故事。

龙湖畔的文馆倒影在湖水中,如梦如幻。

这些明清建筑群中,有古典别致的民居建筑,有宏伟大气的祠堂建筑,有精致小巧的庙宇建筑,还有牌坊、戏台、书院、桥梁、古井等各种蕴含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建筑物,琳琅满目,走过了流坑村就如同浏览了一部中国古建筑大全。

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特色

从“里仁门”入口可以通往棋盘街

一狮一狗动作协调,相映成趣。

流坑村的民居皆为一层半的砖木结构,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也就是俗话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设计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

大宅院的门楣、屋檐依旧保存完好,村民们大多还在里面居住。

老宅老人老故事

据说流坑人还喜欢在天井内放养乌龟,乌龟经常在沟渠里活动,起到了天然疏通的效果,所以不管多大雨,天井里的水都能快速排出。

老宅子内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地

走在长长的小巷里,雨水把脚下的鹅卵石地面洗得发亮,墙角的鹅卵石缝间,一簇簇的小草和小花柔软了坚硬的卵石。村民说这些卵石不仅防滑而且能够脚底按摩,难怪村里的老人们个个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

雨水把脚下的鹅卵石地面洗得发亮

雨天的小巷并不寂寞,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扛着爬犁牵着牛儿从身边经过,背着书包欢呼跳跃的孩童们笑声回荡,走街串巷的妇女老人们大着嗓门聊着家常,浓浓的田园生活气息充斥在长街短巷的每一个角落里。

被雨水笼罩着的古村

巷道两旁房檐上滑落的水珠敲打着路边的青石板,青石板下是贯通全村规划统一的下水道,雨水和生活水经生物净化后一起汇入了龙湖,最后再汇入乌江下游。这些古村古镇的排水系统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科学实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荒草丛生的董氏大宗祠

建于南宋年间的董氏大宗祠曾经是村内最大的祠堂,可惜民国时期毁于北洋军阀的战火。如今大宗祠遗址内只剩下敦睦堂中的五根花岗石柱和一些残垣断壁矗立在荒草从中,低层的乌云下冷风呜咽,寒雨连绵,抚摸着柱身,仿佛可以听到萦绕在废墟中长长的叹息和哭泣声。

祠堂门口也是村民们聊天的最佳场所

远处,忽然飘来一阵阵鼓乐声,循声而至,原来是村内的古戏台正在上演着传统的傩戏。傩戏,是流传在乡村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流坑傩舞,据传源于流坑董氏第六世祖董敦逸。

来到古戏台时天正下着大雨,除了我们几个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游客,空荡荡的剧院内只有一个老人在舞台上表演着傩舞。

雨天,没有游客的戏院空空荡荡,戏台上只有一个老人戴着面具跳着傩舞,昏黄的灯光下,长长的身影寂寥地投影在地板上。休息间隙我来到了后台,一位老者坐在脱下的戏服面具旁静静的抽着烟,随着时光慢慢的老去。

孤独的坚守

如今,流坑的傩戏班已经今非昔比,戏班收入微薄,许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没人愿意呆在这里,只剩下几个老人仍在坚守着这份职业,正如中国许多传统文化一样,他们也正面临着断层的边缘。

鱼眼镜头中的村庄

距离流坑村大概17公里处的湖坪村是一个尚未开发的明清古村落,和流坑村一样,这里四周群山拱挹,村内溪水潺潺,因为村中地势南高北低,所以大片的古民居散布在南面地势较高处。

村口的池塘

村民多为王氏一族,漫步在村内,悠长的鹅卵石铺设的小巷连通着各类高大的祠堂、牌坊和古民居,村中心水塘旁,三座古朴高大的门楼倒影水中,历经了历代风雨冲刷,门楼后面的房屋已破败不堪,往日的繁华盛世只能散落在残留的砖墙瓦缝中。

正在帮忙办喜事婚宴的村民

细雨中回首这些古村,古老的建筑依然侵润在潮湿的水墨里,褪去华丽的外表,曾经的绚烂已随乌江流逝,剩下的是更多寻常人家的烟火和质朴的乡情。

祠堂与牌坊相结合是湖坪古村建筑的一大特点,几乎每座祠堂都有牌坊。

村内四处可见这些精美的建筑,可惜大多已荒芜破败。

‘贰’ 关于石城县的地理历史文化的介绍

历史沿革

石城境内,人类活动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

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

两汉时先后隶属于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

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阳县,先后属庐陵郡、南康郡。

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名陂阳县,属南康郡。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场,以境内“四面环山,耸峙如城”得名石城场。

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场为石城县。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属虔州。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属赣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属赣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赣州府。

清干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划石城县为宁都直隶州辖。

1914年属赣南道。

1926年废道属江西省。

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城为中央苏区之地。

1932年12月石城姿和县划归福建省苏维埃 *** 辖笑饥,1933年3月复归江西省 *** 辖。

1933年7月22日将木兰、高田及小松的罗溪划属赤水县,岩岭划属福建彭湃县。

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中央 *** 划石城之南的横江、龙岗、大由、珠坑、洋地、罗家及瑞金的日东、湖陂,宁化的淮阳(淮土)等地增设太雷县为中央直属县,县委驻横江墟。

1949年9月30日解放,属瑞金专区,县 *** 驻琴江镇。

1950年属宁都专区。

1952年9月以后,先后属赣州专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9年撤区改市,属赣州市至今。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宁都,北靠广昌;地处东经116°05′46″至116°38′03″,北纬25°57′47″至26°36′13″之间。

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

南北同经长71.8公里,东西纬宽53.7公里,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面积2111347亩,约占总面积的89%,耕地面积192646亩,约占总面积的10%,水面面积57794亩,约占总面积的3%,道路、城镇、村落、厂矿237230亩,约占总面积的10%。

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

全县有耕地22.5万亩,山地17.6万亩,水面7.2万亩。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石城的农产品更具特色,白莲、烟叶享誉全国,是着名的通心白莲和优质烤烟基地县,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和“中国烟叶之乡”。

以脐橙、牛心柿为主的果业已初具产业化规模。

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8种,中药材138种。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8%,活立木蓄积量262万立方米,尤其以毛竹丰产林、油茶林、松脂林等发展较快。

[编辑本段]客家风情

晋末、唐、宋及明清时期,以中原大地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为躲避战乱,大量的中原 *** 迁徙到石城及其周边地区定居、繁衍。

这些中原 *** 与当地土着兼并,融合、同化、改造、创新,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了汉民族中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方言:石城是纯客住县,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粤东地区的客家方言更接近于石城方言。

如石城人称太阳为“日头或热头”、称月亮为“月光”、称睡为“歇”……等等。

客家习俗:节日:石城客家人最注重春节、端午节、七月半和中秋节,特别是春节最为隆重和讲究。

如大年初一的早饭只能吃素不可以吃荤,而且必须做一道“禾石菜”即完整煮熟的芥菜,俗称“丰菜”,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又有当地老人相传是古代食物极度缺乏时期正是这个“丰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为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救命菜每年过年定会吃这道菜,并作为供品与其他鸡鸭鱼肉一起上供。

婚 嫁:石城客家的婚嫁礼仪较为繁杂,其程序分为定亲、纳彩、贽鞋样、传庚、报期、嫁娶、入厨、送油、满月、回宁。

丧 葬:其程序主要为送终、报丧、吊唁、入殓、出殡、除灵做七。

尸体处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后有的开始使用火葬。

庆 贺:石城客家需要做酒庆贺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寿辰:虚岁逢十的诞辰碰册返日做生日酒;诞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汤饼酒、足月做满月酒、足年做过周酒;建房动工、厅堂上梁、竣工及迁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师、上学、承桃均要做酒宴请亲朋。

客家饮食:石城客家人的主食为稻米,辅以番薯、大豆、小麦为补充。

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

主要菜馔有:棋子块(东坡肉)、肉丸鱼丸(用动物无骨精肉与淀粉搅碎后的混合物)、油炸鱼、霉豆腐(豆腐乳)、酱豆子、萝卜干、腌菜及各类蔬菜。

比较有特色的副食类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饺、米粉等。

客家民居:石城客家民居建筑多数为“厅屋室”又称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围”、“土楼”等民居。

客家文化:教育:石城客家先民历来注重教育事业,尊师重教之风十分浓厚。

从宋代起,石城除建有县学和书院外,地方上延师办学风气很浓。

北宋大儒温革创柏林讲学堂于岩岭深山之中,名噪一时,除本省学员外,闽粤生员也来此求学。

由于石历来重视教育,形成了石客家民系人才辈出,中进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双瑞探花及策。

明、清两朝中进士者9人,中文举者69人,中武举者25人。

文 艺:石城客家民间文艺十分活跃,内容丰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为石城客家灯彩。

石城客家灯彩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龙灯、茶蓝灯、船灯、马灯、狮灯、八宝灯、桥板灯、蚌壳灯、秆龙灯……等几十种。

自明朝以来新春佳节舞灯之风盛行,从正月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谢灯,另外还经常组织灯彩比赛。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石城是赣江的发源地,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名胜众多。

既有宋宝福院塔、五龙岩摩岩石刻、杨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鸡公岽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尤其是当天高气爽之时,站在东华山顶,犹如身处仙境,更能望见“两省三县”;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

鸡公岽是石城最高的山,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盘。

石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洋地为赣江源头。

2000年“赣江源头”科学考察组进一步确定,该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的石寮河为赣江的发源地。

2004年被省 *** 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规划面积16500公顷,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溪流瀑布随处可见,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珙桐、银杏、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

鸡公岽:海拔1389米,是石城县内最高的山。

位于横江镇的桃花寨村,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盘。

毛竹挺立。

环境优美,空气清晰。

通天寨:通天寨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

景区山水奇特,峰峦璀巍,佳境天成,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

经专家论证,景区被称为“仙人犁田”的龟裂状怪石为全国罕见,极具地质考据价值。

通天寨上的玉盂禅寺,建于明代,属全省重点开放寺院。

温泉:四处温泉分别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最具开发价值的是九寨温泉。

九寨温泉位于江西省石城县屏山镇迳口陂,距县城约16公里。

九寨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多种元素,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偏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革命遗址: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

*** 、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

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

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

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央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屏山)、红四军军部旧址(横江秋溪红家垄)、 *** 和朱德同志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 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横江)、石城县苏维埃 *** 旧址、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客家文化遗迹: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

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

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

石城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普晋京 *** 演出,“灯彩之乡”美誉蜚声省内外;冯梦龙《三言两拍》中的《喻世明言》中“第二卷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却说江西赣州府石城县,有个鲁廉宪,一生为官清介,并不要钱,人都称为“鲁白水”。

那鲁廉宪与同县顾佥事累世通家。”便提及了石城县。

[编辑本段]民族宗教

民族:石城有汉族、畲族、 *** 、苗族、壮族、布依族、满族、白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6%。

宗教: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后传入。

唯因教义相异,历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

唐末五代重道轻佛,道兴而佛微。

至北宋,佛教始得复兴,迄南宋又渐衰落,明太祖极崇佛教,邑内寺院众多,香火旺盛。

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内修建仙坛多处,道教为这一振。

清代,佛教渐盛,寺院多达90余所,道教则渐见衷落,道观废败,道士流散乡间,或改奉儒佛二教。

明末清初之际,有多种民间会道门传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

这些会道门均在解放后逐渐消亡或被取缔。

清末至民国初年,天主教传入,解放后消失。

解放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

[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文化设施: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事业全面发展。

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1个、剧团1个,乡镇共有社会文化服务中心10个。

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个。

逐步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着力开发视频点播、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等网络多功能服务业务。

文化艺术:县文化馆、客家灯彩艺术团每年创作编排精品节目10-15个,组织全县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3-5次,参与群众15819人次,组织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1350次,惠及群众258431人次。

国民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县” 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06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75所,在园幼儿3560人;小学共111所,在校生28986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1所,在校生22439人,其中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5756人,省级重点中学一所。

学龄人口入学率100%。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壮大,2006年全县有幼儿园教职工187人,比上年增加65人;小学专任教师1122人;中学专任教师1205人;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分别为4.5、6.5、5.5人。

教育设施: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

全县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60765万元,同比增长26.2%,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21%,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年内改建校舍14865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4380平方米。

学校藏书34.36万册,增加20万册。

中小学配备计算机1432台,比上年增加492台。

[编辑本段]体育卫生

体育事业: 2006年,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组织举办面向不同阶层的各种各类运动会36次,参赛人数5000余人;全县中、小学校体育达标合格率98%,其中优秀率20%,良好率60%,及格率85%。

全年参加市级以上运动比赛,共获16奖牌。

卫生事业:全年财政卫生经费支出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5%。

2006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14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4个,预防保健机构15个;各类诊所、门诊部3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

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49张,卫生技术人员494人;全县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6人。

2006年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乙肝疫苗95%,卡介苗97.5%,糖丸96.1%,百白破95%,麻疹92.1%。

[编辑本段]石城物产

石城物产充裕,资源独厚,已探明有钽、铌、钨、锡、铁、稀土、花岗岩、高岭土等10多种矿产。

龙岗砚石享誉中外,所制“龙砚”历为贡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工业方面有化工、广播电子、轴瓦、矿山设备制造、纺织器材、南金纸、重纸、印刷等。

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开发了白莲系列绿色食品(通心白莲、莲子奶糊、白莲慧仁糊、白莲速溶粉、维他莲子奶、营养莲子片、蜂蜜莲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陈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

其中,茵陈茶、客家酒娘荣获’98江西市场食品质量优胜奖。

[编辑本段]经济建设

石城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

穿境而过的206国道石城段已全面改造,县内乡乡村村通公路,乡镇通公(砼)路率达80%,逐步构建了“十”字形国、省道二级公路网和“8”字形县乡公路环网。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石城创造了全省旧城先进模式;“十里长街”西华路气势恢宏;连接东西两城的的主干道琴江路和琴江大桥改造已全面竣工;县城防洪堤建设已全面启动;沿江路、赣江源文体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已相继竣工,逐步构建了“一城两区”的大县城框架,一座交通便捷、基础完善、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县城逐步展现出来。

目前,石城正朝着“连接闽赣的特色产品加工大县、生态农业县、全国的烟叶白莲之乡、现代客家文化名城”方向发展。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全县辖5个镇、5个乡: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

石城行政区划屡经变易。

自宋至清末,全县分长松、陂阳2乡,乡之下先后分11里、8里半、9里。

苏区时设区、乡,民国时又设区、保联、乡、保等,变动频繁。

解放初全县分7区43乡,至1955年改划为8区110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设1镇14个公社与1个垦殖场,至1972年定为1镇14个公社。

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全县分设琴江镇与木兰、高田、岩岭、小松、丰山、小别、观下、屏山、珠坑、大由、横江、小姑、龙岗、洋地14乡,下辖138村,2个居委会与1879个村民小组。

2001年行政区划变更,撤并5个乡镇,由原15个乡镇合并为10个乡镇,原岩岭乡并入高田镇,长天乡、观下乡并入琴江镇,洋地乡、小姑乡并入横江镇,合并后乡镇为5镇5乡,分别为高田镇、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丰山乡、木兰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辖131个村、13居委会(琴江镇9个居委会、高田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各1个居委会)。

乡镇简介

琴江镇 2004年辖:琴江委居委会、莲城居委会、东城居委会、城南居委会、城北居委会、兴隆村、西外村、梅福村、仙源村、温坊村、建上村、前江村、江背村、大畲村、花园村、古樟村、濯坑村、汉坑村、杉柏村、沙塅村、睦富村、坝口村、湖下村、琴口村、沔坊村、何坑村、宜福村、小别村、长乐村、长天村、桐坪村、丘坊村。

小松镇 辖:上街路居委会、小松村、罗源村、迳里村、耸岗村、石田村、瑶上村、蜀口村、江口村、丹溪村、许坊村、桐江村、罗溪村、新华村、胜和村。

屏山镇 辖:屏山居委会、屏山村、长江村、胜利村、山下村、万盛村、新坊村、罗陂村、新付村、长溪村、河东村、亨田村、页背村。

横江镇 辖:横江街居委会、横江村、平阳村、丹阳村、洋和村、友联村、秋溪村、罗云村、烟坊村、姑溪村、齐贤村、珠玑村、张坑村、洋地村、石溪村、瑞坑村、泮弼村、径口村、赣江源村、桃花村、小姑村、罗家村、开坑村、和平村。

高田镇 辖:高田居委会、高田村、田心村、琴生村、湖坑村、祠江村、郑里村、遥岭村、胜江村、新坪村、岩岭村、上柏村、大秀村、朱家村、堂下村、奎竹村、礼地村。

木兰乡 辖:木兰村、小琴村、田江村、杨坊村、陈联村、新河村、东坑村。

丰山乡 辖:丰山村、陈江村、大琴村、上坑村、下坑村、河田村、下湘村、沿沙村、福村。

大由乡 辖:大由村、河斜村、下伊村、罗田村、兰田村、水南村、濯龙村、王沙村、高背村。

龙岗乡 辖:龙岗村、新南村、下径村、绿水村、新龙村、水庙村。

珠坑乡 辖:珠坑村、塘台村、三和村、坳背村、竹溪村、高玑村、良溪村。

详见://ke./view/174093.?fr=ala0

‘叁’ 有关增城市的历史典故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着名的侨乡之一。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

历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

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敏明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干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增城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握拿散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文化、名人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着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着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着有《菊坡全集》。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着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明代进士段氏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着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着名,着有《相江子集》。清干隆进士湛祖贵,着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着有《荔坨文集》。

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学设施,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业单位11个,工作人员214名;增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电视台、游乐园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共39335平方米;文艺作者1000多名;创作现代内容的各种文艺作品1. 5万多篇,发行量905.4万册。

增城历史名人有崔与之、湛若水、李肖龙、胡庭兰、伍来成等。崔与之,增城中新镇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着名的拔乱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是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史臣称他“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吾广百世师表也”,是“岭南五杰”之一。现留有凤凰山菊坡亭、崔与之古墓、中新坑背连塘古建筑群、崔太师祠古迹。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历翰林院修编,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明朝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湛若水是广东着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留有湛若水、湛公祠街等古迹。

李肖龙,增城龟峰铺(今荔城镇龟峰里李屋)人。咸淳七年(1271)中进士,初任赣州司户,累官至朝议大夫,到元朝即不做官。所着有《易传》、《五教编》、《崔清献公言行录》、《见闻录》等。

胡庭兰,增城县胡屋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应乡试,荐为第一名,但因策论中有讥讽执政者之语,被御史罢去。到嘉靖二十八年再试中解元,次年中进士。嘉靖三十五年夏,出任提督福建学政。时倭寇扰福建,庭兰受命抗倭立下大功。庭兰晚年在凤台书院主持讲学,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学说,着有《诗意讲意》、《相江子集》。庭兰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晚年倡建城南雁塔。一生操守高洁,为官二十年不染指俸外一文钱。卒年75岁。

伍来成,增城新塘沙贝村(今新何村)人。原是新塘火车站工人,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增城第一个中共组织新塘支部的书记。时值省港大罢工期间,他带领支部成员在工农群众中积极活动,建立了粤港澳同德工会新塘分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持省港大罢工,支持广东国民政府北伐。1943年在东洲河面以船渡抗日人士过河时被日军枪击负伤,不治去世,时年44岁,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阅读全文

与江背坑村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2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