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综历史大概都复习的怎么样了?对历史后面的材料题心里可有底了?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材料题题型
1、 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 、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 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 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
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历史材料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 文化 ,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 方法 :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证;
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和答题要求
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写成 短语 ,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
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 总结 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 提示语 ,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
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相关 文章 :
★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 历史大题解题技巧
★ 分析历史的方法,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
★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 做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分析
★ 初中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 做初中历史题材料题拿高分的方法
★ 高考历史材料解题答题技巧
❷ 怎样去做历史材料题可有什么方法
主观题(材料题为主)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着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评?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例:07年广东高考29要求用不同的符号将求答项、能力要求、答题范围及方向在题干中一一标示出。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❸ 做历史大题技巧有哪些
历史学的认识成果,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记录和 总结 ,是 文化 价值的结晶。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做历史大题技巧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做历史大题技巧有哪些
1、科学用语
答题时应该充分使用课本中现成的专有名词和概念。
2、准确断限回
"断限",也就答是确定答题的范围,即试题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主要应该明确时间、朝代、国别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内容。准确的"断限"是答题的第一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将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这一知识结构中迁移到另一知识结构中去,只要多进行 思维训练 ,开阔思路,具有一定灵活应变能力,就可以办到。
4、史论结合
答好历史问答题的关键是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 ,而且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做历史大题解题策略
1.阅读史料,这是解题的第一步。阅读的内容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构成,阅读时一定要认真,注意读全。阅读材料时,要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
2、找材料与材料的结合点。结合点即一道材料解析题的主题。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将若干材料结合一起。
3、找材料与设问的切入点。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提出的问题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设问与材料的切入点很重要。我们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在带着关键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
4、从材料与教材中找相似点。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中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部分内容相联系,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题的大方向也就明确了。
历史大题万能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 方法 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做历史大题技巧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历史大题解题技巧
★ 做历史大题技巧及思路
★ 做历史大题的步骤
★ 做历史题大题的方法
★ 做历史大题的技巧
★ 做文综历史大题技巧及方法
★ 做文综历史大题技巧及思路
★ 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
★ 做历史题大题的思路实例讲解
❹ 高中历史综合题历史材料分析方法
高中历史综合大题阅读时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该怎么做?我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常见的材料类型
在我们历史考试中,我们发现的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的常见材料类型有哪些呢?
01
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
可分为两类:
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着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
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02
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
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03
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
二、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01
审题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02
读材料
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03
链接
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找准知识点,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知识点、材料相结合叙述回答。
04
答题
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即在草稿纸上大致写一下几个要点。答题时候①②③条列清晰的写在答题卡上,切不可从头到尾没有顺序的写完。
三、历史材料分析题中问题的四种问法
01
"根据材料回答"
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
0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03
"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
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04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
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❺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怎么做
做好材料解析题,首先是要熟透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能进行知识迁移。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一般来说,解答材料解析题要遵循如下四个步骤:审题,读题,联系,作答。
1.审题
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前提。很多同学在答卷时,一看是材料解析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有的题即使有四、五则材料,也一气读完,然后再看问题。因为是先读材料,后看问题,所以读材料时几乎是无目的地读,盲目地读,因此看问题后,有个别能得出答案,但多数则不能。无奈又得回头再读材料,这样第一遍读材料收效甚微,几乎就是浪费时间。科学的解题步骤是,先看问题,以设问为指向,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读材料,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即“根据(或结合)材料回答”。这种问法的答案应该要通过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论从史出”,切忌置材料于不顾而生搬课本知识,导致文不对题。二是“课本型”,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设问方式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要通过联系、回想所学知识才能获得问题的答案。三是“结合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是近年来高考和平时模拟试题中普遍采用的提问方式,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不同的设问方式,决定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答案的来源,务必要注意。
在审题的时候,还要认真分析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等的限制。通过分析这些限制性条件,以明确设问的考查要求,并确定要具体回答的内容。以2009年浙江高考历史第39题第(3)问为例: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由“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问题属于材料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设问方式。再分析限制性条件:蒸汽机的创制,直接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要分析的是蒸汽机的创制而非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直接影响而非深远影响。如此一来,要回答什么,心里就十分有数了。
有些问题的设问语言或直接来自材料,或比较艰深晦涩,有同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遇有这种情况最好先进行问题转化,把原问题转换成比较通俗易懂的问题,以便利于组织作答。如以下一段材料: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所以,试种一下吧!”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网络全书的问题》
问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
这个问题乍一看,不太好理解。但通过分析,我们可知“这些椰子”应该指的是英国建立的近代政治制度——代议制,“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也就是说,椰子的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英国的代议制的建立也并非易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原问题转化成:“结合史实说明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是长期斗争与努力的结果”。这样一来,答题的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2.读题
读题,就是研读材料,并从材料中采集提炼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通过研读材料,准确而完整地获取信息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而读懂读透材料又是准确、完整获取信息的前提。一般情况下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即通晓全文,大致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理清头绪,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等,初步建立起材料与设问之间的联系。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设问对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再进行重点阅读和理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提取出能最终导向答题目标和契合题问要求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读材料正文,而不读出处(多为文字材料)、题头 (多为图片材料)、提示语或注解 (多为表格、图表材料)。其实,这些地方往往就蕴含着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能给我们以某种有效的暗示和引导,有时还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如以下一段材料: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
的两大原则》
问题: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
在回答第一小问的时候,很多同学在阅读完正文后便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但往往词不达意或答案不够简练。如果能够多关注一下材料的出处——《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本题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根据材料正文的内容表述,很容易得知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就是“犬牙相入”。
另外,巧用标点符号有助于我们解读材料。比如可巧用省略号。历史学科命题在材料的引用方法上,有直引、串引、转述、模拟四种形式,就忠实原文而言,最好是直引。可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大段直引原文会增加考生的阅读量,所以往往对原文有所删略。而保留下来的文字自然是与命题者的考查方向紧密相关,尤其是对于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来说,每一个省略号的前后可能就都有不同的内容角度,可能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如以下一段材料: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本题材料总共有五个省略号,我们来分析这五个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前三个和第五个省略号之前均为介绍时间和灾情,之后是唐太宗相应的措施及态度。运用这五个省略号我们就可以得出下列格式:时间、灾情—相应的措施及态度,再结合题目要求及第三个和第五个省略号之后的关键动词“悉令减省”“量事停废”“赐帛有差”“幸白马坂以观之”即可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摇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同样,鉴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和考查的需要,命题者会精选材料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设问。所以,不仅省略号有帮助概括的功能,其他如分号、句号也可以帮考生归纳、提取材料信息,在这里就不再举例赘述。
3.联系
联系,就是链接教材,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课本型”的材料题自不待言,必须要联系所学知识。这里注意的就是要能准确联系相关知识,或能在教材相关的专题或某一历史阶段中通过辨别取舍择其要端,拣取紧要的知识点来组织答案。
答案需来自材料的“材料型”题是否还需要联系教材呢?也需要!尽管材料题都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材料有多“新”,它必定仍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貌离神合”于教材内容。在解答“材料型”题时,如能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与教材的哪专题、哪节、哪一历史阶段、哪一知识点相关联,就可以把材料置于这一专题、这一节、这一历史阶段或这一知识点的背景下来考察,如此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挖掘深层次信息,并可诱发联想、启发答题思维,有时还可据此确定起答题的大方向,甚至直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即使已经充分提炼出了材料中的各种有效信息,如能进一步联系教材和所学知识来对其进行印证,也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纠偏、加工和润饰的作用,从而增强最终的答案的科学性。
4.作答
作答,就是要根据设问的要求,利用所提取的材料信息或所联系的有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形成最后的答题语言。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是你之前所有工作效果的集中体现。没有这一步,或这一步没做好,之前的工作做得再漂亮也没用。
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注意理清思路。落笔前先思量答题的思路和角度,力求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答案全面。
②注意语言的组织与表达。答题语言要经过认真斟酌、精心构思,不滥用文学语言,不“白话”连篇,不拖沓冗繁,要尽量用历史学科术语答题,形成答题要点,努力做到准确规范、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③不要照抄材料原文词句来答题,除非题目明确要求摘引材料原文作答,或这些语句本身已经较为明确的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
④答好第一问。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常常互相联系,第一问的回答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下一问题的回答。
⑤注意分值。要根据各问的分值,看分作答,详略有据。一般情况下,分值大的要详尽回答,反之,则相对简要回答。
⑥书写规范工整。书写答案时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标题化。
段落化:一个问题有多个小问或需要分若干层次来组织答案时,每个小问或层次一个自然段。
序号化:一个问题有多个要点时,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番号,如(1)、(2)、(3)或A、B、C。
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根据其要求加上一个小标题,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一个问题有多个小问时尤其如此。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❻ 怎样做历史材料题
读——是解答的前提.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x0d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x0d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❼ 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啰里啰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5、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的相关要求:
(1)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2)文句要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3)在形式上做到“三化”:
①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②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③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❽ 怎样做好历史的材料题并有效地提取信息!
绝对原创,严禁转载
如何做材料型历史选择题
做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主要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清题型结构。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结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第二种是题干里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第三种是选择题的题干和备选项都引入材料。
第二步:审题。材料型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强,迷惑性大,认真审题,对材料型选择题尤其重要。
(1)审题时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明确要求回答内容。
(2)注意细节,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3)找出试题中的条件限定语。
第三步:解答。
(1)进行定位,联系所学知识,找出课本上与试题对应的具体知识点,把材料与教材相联系。
(2)知识迁移,按题目要求,根据试题中的条件限定语得出答案。
【例l】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即日本在1937年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引者注),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事实真相应该是
A.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B.日本“速战速决”诸计划破产,被迫改变对华方针
C.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
D.百团大战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
【解析】B 本题主要是针对目前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否定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这一史实而提出的设计,目的是还历史本来面目,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题题干是一段文字材料,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引者注,一个是时间,都是时间上的限定条件,特别是“从1938年到1941年”。根据这一时间可以排除A和C项,“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是在1944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是在1932年;D项中“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但与当时历史特征不相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于1938年被迫改变对华方针,对国民党政治进攻为主。
【思维误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认为“和平方案”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这一内容相符,误选D项。这主要是由于审题不清和对历史背景把握不准而造成的。
【例2】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血战台儿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百团大战始末》
D.《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解析】D 本题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这种习题的主要解法是找出题干中的条件限定语和中心语。在“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这一要求中“抗战”是中心语,“八路军”和“正面战场”是条件限定语,与选择项比较就能得出答案。1937年,八路军115师奉命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思维误区】学生会误选C项,没有注意“正面战场”。
❾ 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读——读懂问题,读透材料。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先读问题,搞清楚是几个问题,读懂在问什么,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去读材料,找到解答的关键。
2.读材料要做到四读:读标题、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几类题型的答题方式:
(1)影响、评价、作用类:①此题型一般要一分为二,答正、反两个方面,积极+消极,或进步性+局让拆限性,除非题目明确要求只答正、反其中一个方面。②问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历史影响时,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理解、记忆。
(2)关系、联系类:①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可答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等;单方面的关系(如A对B有什么作用),积极的则答A推动了B,消极的则答A阻碍了B。②三者及三者以上的关系:A决定了B,B影响了C等。
(3)启示、认识类:①扣扰滑销紧本道大题的主题,将关键词展开,可参考读标题、缓游读题引。②答案内容:一般情况下分为“重要性”和“怎么做”两个内容层次。
❿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关于解题技巧,这些技巧对大家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对于解题技巧也要详细进行了解。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失分严重。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这一题型呢?我认为应掌握四个步骤,即:读、找、思、答。
一、读首铅——是解题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 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资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资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资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所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资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资讯,搁置无效资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络,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资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桐袜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资讯。
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 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资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资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资讯。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络。把材料中的重点资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体章节的关者轮好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络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 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资讯;或从设问行文的资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