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机构变动历史怎么设计

机构变动历史怎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5-29 04:52:22

1. 设计组织机构时的六个关键因素

组织结构有6个关键因素:工作专业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1、工作专业化

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一个人不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全部,解成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人独立去做。就其实质来讲,工作活动配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梁雀动培渣租。

2、部门化

一旦通过工作专门化完成任务细分之后,就需要按照类别对它们进行分组以便使共同的工作可以进行协调,工作分类的基础是部门化。

3、命令链

命令链是一种不间断的权力路线,从组织最高层扩展到最基层,澄清谁向谁报告工作。

4、控制跨度

一个主管可以有效地指导多少个下属,这种有关控制跨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组织要设置多少层次,配备多少管理人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控制跨度越宽,组织效率越高,这一点可以举例证明。

5、集权与分权

在有些组织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所有的决策,低层管理人员只管执行高层管理者的指示。另一种极端情况是,组织把决策权下放到最基层管理人员手中。前者是高度集权式的组织,而后者则是高度分权式的。

6、正规化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的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程度。

设计任务

组织设计任务是以组织目标为出发点,以活动分析划分为依据,其内容包括:

1、部门职能设计:按活动功能划分及整合,形成活动子集,不同的活动子集构成各个部门,将部门子集活动进行分解,形成岗位系列,测定每个岗位的活动总量,设定编制,明确部门及岗位职能。

2、权力体系设计:包括职权设计、集权与分权,职权的设计要与职能相匹配。

3、职责设计:职责设计要与职能、职权匹配。

4、管理幅度、管理层次设计。

5、信息传递方式,运行机制(活动流程)设计。

2. 简述组织调整设计的方法有哪些求答案

企业要正常地运行,一定要建立起相应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地变化,而又没有一个企业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不同的组织以及同一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都应根据各自面临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特点来设计相应的组织结构。 具体参见三点: 一、 首先,从权变的观点来看,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理想的组织结构。恰当而有效的组织结构决定于一定时期内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多种影响因素,而环境和因素是变化的,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也不同。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以往和将来国内外企业业务的相对比重,企业的历史背景、业务性质以及经营战略和所处的环境来决定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因此,组织结构的设计与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实践表明,组织结构的大变动虽不一定,但是小变动却是经常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样遵循“尝试错误”的规律,它必须与偶然事件相联系,而不是纯粹的合理产物。组织权变管理的任务即是要在弄清组织所在环境及变化的基础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其次,应用AHP进行数据处理。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着名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能将难以定量的总目标进一步分解,利用可精确化、定量化的子目标系统解决问题,并且能有效地测度子目标定量判断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仅仅依靠评价者的定性分析和逻辑判断,缺乏定量分析依据来评价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显然十握友分困难,因此,为了不遗漏任何一项影响因素,提高组织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应当发挥AHP的优选作用,引入定量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采用两两比较判断的输入方式,将组织结构各影响因素排出优劣次序,作为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 二、 由权变理论可知,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复杂的企业环境意味着多种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并存,企业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时可根据权变理论确定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一般来说,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可归纳为两方面:
外部环境,包括技术、具体制度等。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和反映一定技术水平的特殊手段来进行,技术以及技术设备的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会对组织的职务和设置与部门划分、组织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的形式和总体特征等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另外,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体制、新政策、新制度、新组织以及新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也必然要影响到个人、组织以及地区性环境的变化。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文化、成员状况等方面。由于组织战略决定了企业的任务,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到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取得产量规模经济效益,因此,组织结构将以保证企业生产率和效率的提高为首要目标。组织的规模往往与组织的成长或发展阶段相关联,伴随着组织的发展,组织活动的内容会日益复杂,人数会逐渐增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会越来越大,这样,组织的结构也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成长后的组织的新情况。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控制,组织成员将组织的目标当作个人目标,将组织利益看作是个人的利益,把组织目标实现看作是个人目标的实现,员工的态度、经验、地位、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对工作的兴趣等都会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模式产生影响。 三、运用AHP将影响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调整的因素当作由多种因素作用的大系统,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将这些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因素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即构造阶递层次结构,然后由专家、学者缺昌、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从中选出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得出其重要程度的排序并对此进行分析。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AHP通过建立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根据备选组织结构形式对目标层影响程度的大小来选择最适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层次结构模型中,针段扮槐对上一层次某因素来说,本层次有关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假定A层中元素AK与下一层B1,B2,…Bn有联系,构造的判断矩阵形式如下:
AK B1 B2 … Bn
B1 b11 b12 … b1n
B2 b21 b22 … b2n
: …… ……
Bn bn1 bn2 … bnn
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征集专家意见,运用实验心理学的Bipolar标度(即1-9标度),表示同一层级间两两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判断矩阵可表示为:BW==nW上式n是B的特征值,w是B的特征向量。这就是提示可以利用求重量比判断矩阵之特征向量的方法来求得物品的实际重量w。如果B是精确比值矩阵,则其特征值λmax=n,即AW=λmax W。但一般情况下,B是近似估计值,故有λmax≥n,因此可以利用λmax与n的误差来判断B的准确性。
本文利用权变理论和AHP构造了一个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方案选择的评价模型,将有助于企业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最优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判断矩阵构造好之后,就可以计算出矩阵中层次单排序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之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并进行整体一致性检验。通过整体一致性检验的层次总排序结果就是各种方案针对目标层的相对影响程度。根据层次总排序结果对各种方案的影响程度,可以得出影响组织结构各因素的排序结果,以选择最优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

3. 银行机构网点增加变动分析怎么写

1、确定分析的时间范围,例如过去一年或过去五漏笑年,以便对网点增加变动进行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网点的增加变动趋势,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其他返旁含可视化工具来展启烂示数据,以便更清晰地观察趋势。

4. 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企业组织机构设计的原则

一般来讲,设计正式的组织机构主要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组织机构设计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任何一个企业成立,都有其宗旨和目标,因而,企业中的每一部分都应该与既定的宗旨和目标相关联。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一个生产企业的目标是通过生产某种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它的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立的计划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同时,每一机构根据总目标制定本部门的分目标,而这些分目标又成为该机构向其下属机构进行细分的基础。这样目标被层层分解,机构层层建立,直至每一个人都了解自己在总目标的实现中应完成的任务。这样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才是一个有机整体,为余贺并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统一领导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对于建立健全组织,统一组织行动,协调组织是至关重要的。要保证统一领导,组织机构一定要按照统一领导的原则来设计。根据这一原则,任何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不得受到一个以上的上级的直接指挥。上级不得越过直属下级进行指挥(但可越级检查工作),下级也不得越过直属上级接受更高一级的指令(但可越级反映情况)。职能管理部门只能是直线指挥主管的参谋和助手,有权提出建议,提供信息,但无权向该级直线指挥系统的下属发号施令,否则就是破坏统一领导原则,造成令出多门,使下级无所适从。
要保证统一领导,应该将有关组织全局的重要权力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机构。例如,组织目标、方针、计划、主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权,组织的人事、财务大权等,都必须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以保证整个组织活动的协调一致。在实行统一领导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分级管理。所谓分级管理,就是在保证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建立多层次的管理组织机构,自拍绝上而下地逐级授予下级行政领导适当的管理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专业化原则
专业化就是按工作任务的性质进行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组织内的各部门都应该尽量按专业化原则来设竖迹置,以便使工作精益求精,达到最高效率。
4.相互协调的原则
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在组织内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的内部,都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组织活动的步调一致,否则组织的职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目标就难以保证完成。
5.权责对等原则
权是指管理的职权,即职务范围内的管理权限。责是指管理上的职责,即当管理者占有某职位,担任某职务时所应履行的义务。职责不像职权那样可以授予下属,它作为一种应该履行的义务是不可以授予别人的。职权应与职责相符,职责不可以大于也不可能小于所授予的职权。职权、职责和职务是对等的,如同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边等值一样,一定的职务必有一定的职权和职责与之相对应。
6.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要求组织机构和组织活动必须富有成效。(1)组织机构设计要合理。要基于管理目标的需要,因事设机构、设职务匹配人员,人与事要高度配合,反对离开目标,因人设职,因职找事。(2)组织内的信息要畅通。由于企业内组织机构的复杂性和相互之间关系的纵横交错,往往易发生信息阻塞,这将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因而对信息管理要求,一要准确,二要迅速,三要及时反馈。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决策失误,才能了解到命令执行情况,也才能及时得到上级明确的答复,使问题得到尽快解决。(3)主管领导者要能够对下属实施有效的管理。为此,必须规定各种明确的制度,使主管人员能对整个组织进行有效的指挥和控制。只有明确了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和巩固组织内各层次和人们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致。
7.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企业实施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来保证有效的管理。需集中的权力要集中,该下放的权力要大胆地分给下级,这样才能增加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于最高管理层,则会使最高层主管疲于应付琐碎的事务,而忽视企业的战略性、方向性的大问题;反之,权力过于分散,各部门各把一方,则彼此协调困难,不利于整个企业采取一致行动,实现整体利益。因此,高层主管必须将与下属所承担的职责相应的职权授予他们,调动下层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时也减轻了高层主管的工作负担,以利于其集中精力抓大事。但在一个企业中,究竞哪些权力该集中,哪些权力该分散,没有统一的模式,往往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性质和管理者的经验来确定。
8.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组织机构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不能频繁变动,但要随外部环境及自身需要作相应调整。一般来讲,一个企业有效活动的进行能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企业成员对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越熟悉,工作效率就越高。组织机构的经常变动会打破企业相对均衡的运动状态,接受和适应新的组织机构会影响工作效率,故企业组织机构应保持相对稳定。但是,任何企业都是动态。开放的系统,不但自身是在不断运动变化,而且外界环境也是在变化的,当相对僵化、低效率的组织机构已无法适应外部的变化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时,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变革即不可避免,只有调整和变革,企业才会重新充满活力,提高效率。

5. 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次改革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
一是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万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万余人。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万人。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键胡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在同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决定,从国务院各部门首先做起进行机构改革,限期完成。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野亮银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地区机关精简幅度更大一些。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和人员都没有真正减下来。这次改革是颂宴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众多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可以说是资源配置的载体,是落实经济计划的依托。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类部门的存在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就是取消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二道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堡垒。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包括: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国内贸易部、邮电部、劳动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将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了加强国务院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国务院高层次的议事机构,总理兼主任,有关部长任成员,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
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更名的有3个部、委: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
保留的有22个部、委、行、署:外交部、国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包括国家政务部门12个: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审计署;宏观调控部门4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8个: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5个: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中共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3月6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方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展改革委”),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以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以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高效运行;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属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3月15日,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一)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财政部要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二)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机构,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进行整合,划入该局。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由国家能源局承担。不再保留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三)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四)组建交通运输部。将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保留铁道部,继续推进改革。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五)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整合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六)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七)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这次改革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二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按照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要求,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情况一览表改革前改革后改革前改革后外交部外交部监察部监察部国防部国防部民政部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财政部教育部教育部公安部公安部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水利部水利部国家安全部国家安全部农业部农业部司法部司法部商务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文化部建设部(裁撤)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 (新建) 卫生部卫生部交通部(裁撤)交通运输部(新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产业部
(裁撤) 工业和信息化部
(新建)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人事部(裁撤)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新建) 审计署审计署劳动保障部
(裁撤) 环境保护部(新建)铁道部铁道部国防科工委
(裁撤) - 2013年2月28日,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 两会新华网快讯: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
不再保留铁道部。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
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四)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
为加强海洋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为推进海上统一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
(六)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
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的改革,分别情况归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在国务院66个部做配、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纯孙指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凯如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8年3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具体内容包括: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这轮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

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具体内容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阅读全文

与机构变动历史怎么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