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湖南喝茶有多久历史

湖南喝茶有多久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30 11:57:51

‘壹’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起源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发展历史: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拓展资料:

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

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

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贰’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体字)而解之”。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还明确地指出:“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也说:“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直接采摘野生鲜叶作药用,以后进而为饮用,并从利用野生茶树发展成为人工引种栽培。《华佗食经》说:“(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古益州包括现在四川和云南。据说东汉末年,诸葛亮南征时,士兵多病,后访问该地人民,以树叶冲开水饮用,减少了生病。这种树叶,就是现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茶树,该地人民称为“明树”,并称诸葛亮为“茶祖”可见,茶叶早就受老百姓重视了。后来,饮茶之风从四川一带逐渐扩展开来,茶叶随之成为商品,茶树也向各地传播。到了唐朝,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达十多个省区,茶叶的收入,已成为封建王朝的重要财源。

‘叁’ 中国饮茶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这是目前茶叶界所公认的事实。世界上50多个国家种植的茶树,茶种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先民发现并且利用茶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母系社会末期的神农氏时代。陆羽《茶经》中记载:“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虽然现代学界对于神农氏其人是否存在,尚有争议。有人认为神农氏即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也有人认为神农氏更像是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虚拟出的人物。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否有神农氏,古代先民在采集狩猎过程中,发现野生茶树的药用价值,并加以利用,大体上没有争论。
随后,经过夏商周时代的驯化和引种,再到先秦时期饮用价值的开发,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国的饮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有高潮有低谷,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涵。今天,予言茶事就带大家一起来回溯历史,看看历朝历代的饮茶文化,探寻隐藏其中的文化密码。
一、先秦时期的茶叶发现及利用
茶叶最早开发出来的并非是饮用价值,而是药用价值。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华佗的《食经》中,也有关于茶叶“久食益思”功效的记载。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第一次记述了人类驯化种植茶叶历史:“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据此推测,巴子封国迄今为止已有3139年历史。而当时的巴国上贡给周王室的贡品中,就有“丹漆 、茶 、蜜 … … 皆纳贡之” 。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巴蜀之地已经开始广泛种植茶叶了。而且《华阳国志·巴志》还记载“园有芳弱、香茗”。这里的“园”指的就是人工开垦的茶园,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此时巴国已经开始人工栽培。
在茶叶叶的药用价值被发现后,紧接着出现了其食用价值。古人一开始利用茶叶,主要是食用鲜叶,后来将茶叶晒干,以备不时之需。不过此阶段,大体上茶叶食用方式就是生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开始作为茗菜食用,以水煮之。《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婴虽然贵为齐景公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日常生活起居却比较简朴节俭,粗茶淡饭,主要以茗菜而食。这里的茗菜就是未经晒干的茶树鲜叶。后来,先民开始利用茶叶来煮粥喝。《晋书》中曾有过茗粥的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这种食用茶叶的传统,甚至保存到了今天。在云南少数民族基诺族中,当下仍然有将新鲜茶叶揉碎配辣椒,加盐加水拌匀食用的习俗,当地人称之为“凉拌茶”。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招待来访的尼克斯总统时,就曾经有一道茶叶做成的菜肴——龙井虾仁。
这说明,茶叶的药用、食用价值从最初开始发现并利用起,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虽然现在不作为主要的价值体现,但其传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基因,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茶叶饮用历史
清代着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着作《日知录》中记载: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换句话说,到了秦朝占领巴蜀之地以后,茶叶的饮用价值才得以大规模的推广和普及。秦朝灭六国,统一天下,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农事的交流,茶叶开始从巴蜀之地向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陕西河南一带传播。所以、陕西和河南成为最古老的的茶叶种植区域之一,到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带。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均开始种植茶叶。
这一阶段,茶的名称没有完全固定,叫法多种多样。比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将茶称之为“荈诧”。而在扬雄的《方言》中,茶又叫做“蔎”。东汉《桐君录》称之为“瓜芦木”,《神农本草经》中,茶又被叫做“荼草”或“选”。南朝《吴兴记》中称茶为“荈”,而东晋裴渊的《广州记》则称之谓“皋芦”,如此等等,不下十数种。这说明,在秦汉至隋朝之前,先民对于茶叶的发现和利用,仍然处于探索发现阶段,还没有完全下结论。
而此时的饮茶文化,也仅仅局限于皇室贡茶和贵族社会,普通百姓饮茶之风还没有兴起。在文言传奇小说《赵飞燕别传》中,有过一段关于汉成帝时期饮茶活动的的记载: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 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
不过这本《赵飞燕别传》版本众多,大概的成书时间在北宋中期,作者是一个叫做秦醇的人。我们不知道秦醇有没有把北宋盛行的饮茶文化风气,附会到汉代传奇小说中。
但根据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主奴契约《僮约》的记载来看,早在公元前59年时,也就是西汉神爵三年,四川彭州一带不仅有茶叶种植生产,还有茶叶贸易买卖,富贵阶层也专门以茶来待客。《僮约》全文近600字,却有两处提到茶叶,“脍鱼炮鳖,烹茶尽具”和“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这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在结合《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所以, 王褒给奴仆安排去武阳买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在《四川通志》中记载:“名山县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五顶……即种'仙茶’之处。”而东汉《桐君录》也记载了当时湖北黄冈和江苏常州等地茶树种植的情形。
三、唐宋时期茶叶繁荣普及阶段
唐朝在我国茶叶种植生产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茶文化也大致是从唐朝中后期才开始形成的。唐朝时期,中国已经有八大茶叶产区,分别是山南、淮南、剑南、浙东、浙西、黔中、江西、岭南等茶区。当然,提到唐朝茶叶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茶圣陆羽。陆羽一生爱茶,并且在游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当地的茶叶种植历史及加工制作水平的基础上,于公元760年开始撰写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学的第一部专着《茶经》。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茶学网络全书,总结了茶叶的起源、当下的种植现状、茶道和茶艺等诸多内容。他在书中提出茶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茶文化的真实起源就来自于陆羽的《茶经》。陆羽在《茶经》中十分详细的介绍了当时盛行的制茶工艺,蒸青团茶的制作方法:“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到了唐朝中后期,茶叶已经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享之物,而是已经普及推广到民间,老百姓饮茶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而且,随着茶叶种植区域的扩大,茶叶已经开始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货物,朝廷开始针对茶叶征税,以补充国库。这种现象,在五代十国时,变得更为疯狂。各茶叶生产区域内的小国之间,连连征战,耗费巨大。官府只能不断鼓励农民种植茶叶,征收茶税,来补贴军费开支。像福建建安的北苑贡茶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广西被马殷政权所辖,“请听民售茶北客,收其征以赡军”。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以后,我国南方地区逐渐统一并安定下来,这进一步刺激了茶叶的种植生产。宋朝形成了以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和福建路为主的五大茶区,全国共有242个县产茶。因此,宋朝是我国历史茶叶发展的巅峰阶段,民间有茶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朝人爱茶,可能在封建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可以比拟,因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人人皆爱。
着名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虽然当皇帝不怎么样,但对于诗画和茶等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仅自己爱喝茶,还喜欢斗茶,更是点茶的高手,甚至自己还写了一本《大观茶论》。这在历史上所有皇帝中,都是独一份的存在。宋代制茶工艺趋向于复杂精巧,龙团凤饼大行其道。在《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北苑别录》中均有龙凤团茶制作技术的记载,采摘鲜叶之后先泡水,再上锅蒸清,放凉后用冷水洗净,紧接着小榨大榨,去水去汁,放入瓦盆研细,置入龙凤模中压紧烘干成型。

实际上,龙团凤饼制作非常复杂,耗时耗力,因此茶叶十分昂贵。但是,宋朝茶叶的产量仍然是空前的,根据《宋史 · 食货志》和《大观茶论》记载,宋朝嘉佑年间茶叶产量合计在2.65万吨左右,而到了宋徽宗年间,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在1斤左右,这比今天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还要高。宋朝全民爱茶,导致茶文化十分盛行,宋朝点茶文化和斗茶文化堪称一绝。大诗人苏东坡和陆游等,都是斗茶的高手。

‘肆’ 苗族饮茶历史怎么描述

苗族人的饮茶习俗

苗族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饮茶成俗,并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甚至哲扮雹皮理观念的载体世代相袭。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体现。在苗族人肆顷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处处离不开茶。

温馨清雅的茶情茶礼
孩子出生时,苗族的左邻右舍用带有露水的茶芽梢作贺礼。如果生的是男孩,就送一芽一叶的芽梢;如果生的是女孩,则送一芽二叶的芽梢,寓意“一家有女百家求”。
苗族同胞以茶为聘,象征男女爱情忠贞不渝。“吃茶”是订婚的代名词。未订婚的女子必须恪守“一女不吃二家茶”的规矩。苗族男女的婚配,要有“三茶”,即媒人上门,沏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男青年第一次上门,姑娘送上一杯清茶,以表真情一片;举行结婚仪式的当日,以红枣、花生、桂圆和冰糖泡茶,送亲友品尝,以示早生贵子、生活和美。
苗族人临死前由村中长者用青蒿叶沾一点茶水洒到嘴角,入殓的棺材里要放茶叶,湘西北一些地方还有在死者手里或嘴中放置茶叶的习俗。悼念亡故的亲人或祭神祭祖,苗族同胞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借以表达至真至纯的虔诚。苗家茶祭是由巫师主持的对植物神与水神媾生茶水表示崇敬的祭祀活动,内容包括叙述茶史、膜拜茶神和与宾共饮。其内涵丰厚,音舞古朴典雅,具有颇高的观赏价值和考究价值。
别有风味的茶食茶肴
“万花茶”是湘西绥宁苗家的传统产品,早在明朝就已问世,古时只有待字闺中的姑娘们才有资格制作。“万花茶”是选用老熟的冬瓜和鲜嫩的柚子(抛)皮经过切条块,深浅浮雕、线雕、镂空雕等高超手法,雕刻出各种花草、鸟兽、虫鱼等吉祥图案,然后用石灰水浸泡除去苦涩味,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明矾冲洗滤干之后,加入适量的白糖、蜂蜜和桂花香精,均匀拌合溶化,最后将“万花”端到太阳下反复曝晒、搅拌直至干透,贮藏备用。晒干后的“万花”透明如玉,不仅色味俱佳,而且堪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流行于湘西靖州苗族自治区的“柚皮茶”是当地苗家人款待客人的佳品。每到秋末,这里的苗家妇女就会采摘自家的柚子,将柚子皮镂雕成一尾尾栩栩如生的鱼儿、一只只呼之欲出的鸟雀等,一一放置在竹篾盘里,端到阴凉通风处风干,风干后掺入少量的茶叶收藏到瓷坛里密封保存,等待贵客光临时泡饮。沸水泡开的“柚皮茶”呈翡翠色,茶汤里有“鸟”、“鱼”漂浮,既可细啜慢饮,又可欣赏悦目美景,可谓是湘西“靖州一绝”。
油而不腻、清香味浓的八宝茶(油茶)也是苗族同胞用来招待远方贵客的特有饮食之一,尤其是在冬天,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顿时舒心暖肺,妙不可言。油茶的做法比较简单,将油、食盐、生姜、茶叶倒入锅中同炒,待油冒烟,便加入清水煮沸,再用文火煮,然后滤出渣滓,把油茶汤倒入放有炒熟的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的碗里,再调以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等佐料即成。
包菜茶则称得上是苗族的一种独特茶饮。制作“包菜茶”时,先用几片宽大的新鲜白菜叶或青菜叶将茶叶严严实实地包好,再放入火塘内热炭中捂闷,待菜叶干枯后取出,弃掉菜叶,将冒着热气的茶叶用水冲泡,立即散发出菜茶混合的香气,味道亦十分鲜美,既能解除干渴,还能消除疲劳。
虫茶是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乡长安村的着名土特产,相传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苗族同胞们将苦茶枝叶喂饲化香夜蛾的幼虫,再用“虫屎”制作成的茶。制作优质的虫茶,需将在阳光下曝晒后的虫屎投入到180 ℃高温的锅中炒20分钟,再拌合蜂蜜、茶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盖子。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用虫茶泡出的茶水馥郁甘洌,醇香宜人,饮之令人顿感心旷神怡。虫茶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厅差健饮料,具有清热、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

‘伍’ “饮茶”的起源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袭滑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雹困,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拍肆腊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陆’ 人为什么要喝茶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人类最早饮茶起因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中国饮茶的历史大约有两千年,始于西汉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

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

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6)湖南喝茶有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

《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柒’ 湖南茶文化,独特的饮茶文化

随着湖南省旅游业的开发,湖南茶文化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就走进湖南文化,看看湖南人与茶的故事。

湖湘茶文化的源流

湖湘茶文化,属于湖湘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是先秦帝王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融混一的复合物,是古代巫术文化与潇湘地域性神秘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如果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可以说湖湘文化从远古神农氏时代而至唐五代,始终闪烁着一种神秘文化的灵光异彩。此时的湖南是一部神话,湖湘文化是一部神奇的史诗。其渊源大至如下:

一是中国帝王文化。历史上湖南先后有七个帝王归葬(神农氏、舜帝、义帝、刘望、张邦昌、李自成、吴三桂),特别是炎帝神农氏、舜帝有虞氏与盘瓠(盘古)驻足湖南,使湖南先后成为中国农耕文明与中华道德文明的发祥地,故湖湘文化包含着中国最古老的农耕文化(包括茶祖文化)与道德文化内涵。

二是善德文化。善卷,是湖南又一位上古贤士,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奠基者,影响过尧、舜、禹三代圣君,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善卷是湖南常德人,隐居枉人山(常德德山),以善与德训化子民,提倡“上善若水”与“厚德载物”。尧以为师,舜欲让位善卷,善卷不受,不知所行,后人将“善德山”(后改为德山)修建善卷坛(即善德观)和善卷钓台,于是有“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民谣。

三是古代巫术与道家,故湖湘文化以宗道、崇尚自然、“究天人之际”、尊崇道学为基本特质,又与原始图腾、宗教乐舞、民间傩戏结缘,以崇尚玄想与理性思辩为审美特征。

四是中国禅宗文化,特别是南岳衡山、潭州沩山、常德德山与夹山,长沙岳麓山、浏阳道吾山,都是中国禅宗的重要发祥地,故湖湘文化始终涂抹着佛教禅宗的佛光神韵。

五是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本来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的荆楚文化范畴,但其沾溉屈贾文学的艺术光辉,特别是屈原《离骚》与《九歌》等优秀诗篇以香草美人为喻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以及西汉青年文学家贾谊的智慧与才气,给湖湘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生命。

六是宋代仔启书院文化,特别是岳麓书院与石鼓书院在南宋的兴旺发达,故湖湘文化又是道学的、理性思辨的,以周敦颐为先祖,以胡安国与胡宏、张栻与朱熹为主将,深深打上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烙印,赋予湖段嫌湘文化以浓厚的哲学思辨。

因此,湖湘茶文化,与古代帝王神话结下不解之缘,记载着上古炎帝神农氏及其整个部族“尝草别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伟大历史功绩,开创了中华农业文化的历史新纪元,实现了人类文明由兽牧业向农耕生活的划时代性的转变,因而神农氏被尊为中华民族远古先祖的“三皇”之一。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这“荼”,就是茶。神农大帝为解决先民的饮食问题,遍尝百草,终于从湖湘大地生长着的野生茶树上,发现了茶叶的解念燃如毒作用,使人们开始重视茶叶,并利用茶叶,开掘了中华茶文化的长河之源。神农氏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与利用茶叶的饮用价值与医药功能的人,开创了人类饮茶的历史,于是炎帝神农氏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祖”。所以,我们说:“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

这里有西汉时期设置的中国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县级行政单位——茶陵县,《帝王世纪》和《路史》等记载,相传炎帝晚年巡游天下,积劳成疾辞世(有一说是误食断肠草去世)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经考证,“茶乡之尾”即是茶陵。即茶山中的帝王之陵。炎帝神农氏陵在县西三十里。史记“炎帝葬长沙之茶乡”,至今,炎陵及相邻的茶陵、安仁县依然流传着神农尝草识茶的传说。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神农氏及其部族在郴州制作耒耜,播种百谷,教民耕种,解除百姓的衣食之忧;至今考古专家在永州道县玉蟾岩发现13000年前的稻谷,比印度4000年的古水稻还要早9000年之久,打破了世界水稻界关于水稻起源于印度的神话。我们知道,茶树栽培与茶叶生产,本身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湖南农耕文化的繁荣,有力促进了湖南古代茶叶与湖湘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里是中国黑茶的原产地,安化县乃是中国黑茶之乡,黑茶生产的历史之悠久,是任何地区无可比拟的。

茶与神话传说验证了湖南这方热土茶的起源和旺盛生命,而有说服力的湖南茶以及茶文化的盛起,在“饮茶之风行于唐朝”和或者更早以前的历史记载中俯拾皆是。唐朝末年,马殷坐拥湖南,号楚王,规定湖南年贡茶二百余担。由此可以想象,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们已经在湖南的茶香里舞文弄墨了。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挖掘中,出土汉隶书写的“一笥”的竹简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荣先生研究认为:槚在汉前指茶。

1954年,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中(约为文景帝之际,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叶生产,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随葬品说明墓主生嗜好饮茶,死后将茶作为陪葬。由此可见,湖南茶文化在茶史上的影响无论在礼仪、帛画、绘绣、撰刻的艺术表达水平上,还是在中华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

湖南人传承了炎帝神农聪明求实、顽强坚韧的优秀品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湖湘传统和在做学问时既追求“格物致知”以期达到“内圣”,也强调“经世致用”,造福世人的湖溯学术风格。

‘捌’ 茶道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

‘玖’ 中国人的饮茶史是怎样的

茶源于中国,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喝茶的习惯,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也是最懂得饮茶真趣,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客人进门,主人立即送上一杯香气扑鼻的茶水,边喝茶边谈话,气氛轻松愉快。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以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必不可缺。因而,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而后,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拾’ 茶文化的历史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旁雀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着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着《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察李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败启迟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阅读全文

与湖南喝茶有多久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