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题反映了什么问题

历史题反映了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01 11:07:37

㈠ 材料一中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是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是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奴隶制的出现。
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这一切都是生产力的进步所导致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奴隶制。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根据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㈡ 历史题说明了什么,是选本质还是现象

这个具体还要看题目的,单纯的不能就判定选什么,具体的题目具体看具体分析,特别是本质现象的问题是属于辩证主义的东西。所以,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㈢ 历史题里反映了什么,应该从哪些角度分析

“以史为鉴”,通常都是从正面积极地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枯晌小到自我修养,都应该没蚂锋走正道而不要走邪路。

分析历史题 七要素 政治因素 历史 经济 名族关系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个人物宴主观

㈣ 历史题目下岗反映了国企改革的什么现象

下岗职工问题最早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当时还不叫下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地方叫“厂内待业”,有的叫“放长假”“两不找”等等。90年代中后期,下岗职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突显,并且引起社会各方面普通的广泛关注。下岗职工问题集中在这个时期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是中国劳动力长慧余期供大于求闹游的一种客观反映。
2.其历史根源在于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3.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直接后果。
4.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
5.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出现职工大量下岗的现象,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诸多深层次矛盾的综合结果,也是在前弯滚现有国情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这个过程,国有企业就无法摆脱困难,更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长远看,随着改革深入、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相应调整与流动也会经常发生,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下岗分流虽然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㈤ 历史材料题里"说明了......"和"反映了......"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延伸到对未来的影响,反映了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反映是现象,说明的是问题。

㈥ 历史题:文字狱反映了当时清朝什么问题

对思想的禁锢,如果说点有的没得,当权派看你不顺眼了,就把你拿出来扣上个右派的帽子,然后杀鸡儆猴

㈦ 历史大题分析特点有几个角度

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具体如下: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㈧ 历史题目如何分析

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材料题的出现有助于发挥其他题型难以具备的功能,这种题型它能有力引导考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提高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这种题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目前历史高考中的第二大主力题型。

(一)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材料来源广泛,取材典型。

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件、名人论着、统计资料、图表等都可以成为试题的来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远地超脱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为了达到对考生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因而材料是粗精并存,真伪难辩。所以,材料解析过程,也就是考生对材料进行甄另,提取信息的处理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及论点。

(2)、材料解析题突出特点是:“新”。

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创置新情景,设计新问题的特点。突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层次化。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文献之间,联系密切,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而在题的设问方面,环环紧扣,奇巧百出。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文字表达准确、言简意赅。

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型、数字材料型、图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面三种材料的结合型)。这里,我们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着程度,将材料解析题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 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解析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有关问题。

第二类 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中,命题者在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这种题型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为主。

例:阅读以下材料:

上海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名义资本为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1人,中国职工约100人。此厂每月能产纸60吨,实际上1891年全年产纸共600吨。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过股息。因为这个原故,同时又由于原材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 ——— 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优待的章程。

摘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据材料,把伦章造纸厂的基本情况概括为若干要点列出来;并指出这个厂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后边的时间(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断该题谈的是19世纪80、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工业的发展状况。本题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况:

(1) 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业;

(2) 经济效益差;

(3) 受到日本纸的竞争;

(4)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 经营困难,濒于停业。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受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非常困难。伦章造纸厂的遭遇是一个缩影。

本题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体现了命题中的高层意图

(二)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有人认为材料解析题变化多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因而也就不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只要认真去观察、总结、实践,就会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阅读、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

(1)、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着作名称都很生疏,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古巴导弹危机”材料题,该题在材料前特别提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使人会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冲突:“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1962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此题实质上就是想通过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认识,因此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如“关于东京商业繁华重要表现”的材料题,读后,可以看出关于反映东京商业繁华的有两点: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经过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又可找到两点:一是东京是商品中转点,二是商品贸易交易规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题充分说明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领会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

3、组织答案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1)、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3)、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题,要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做为考虑答案来讲,首先要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从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选举的虚伪性。

(4)、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4、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5、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关于历史的复习,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精度巩固基础知识点
1. 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
2. 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 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
2. 完整归纳概念内容。
3. 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4. 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 相对完整的叙述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2. 宏观分析和微观考查。
3. 显性联系与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4. 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
五、多角度比较人物事件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尤为必要。
1. 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
2. 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
3. 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
4. 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
六、科学评价人物、事件
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场正确。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的、爱国的立场)和社会立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国际主义和改革探索等)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
3.方法得当、客观公正。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的阶段,要运用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切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局部和全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七、简要概括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只有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 抽取要点。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要点。
2. 时间作序。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
3. 逻辑划块。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
八、灵活化运用历史理论
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根据,否则就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㈨ 历史题:文字狱反映了当时清朝什么问题

从思想上严密控毁档制知识分子。
造成了社升腊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
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
从而禁锢了思吵余滑想,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使当时的大臣对皇帝唯命是从,
连政治首脑都要听从皇帝指挥

㈩ 历史试题中的客观上反映了是什么意思

针对某一历史事件,不考虑相关人员在其中的主观动机,只考虑导致这一事件出现的客观背景。
个人认为,
所谓“某某事件客观上反映了……”的事实,一定程度正说明了这一事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阅读全文

与历史题反映了什么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