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梅县有多少历史
秦:属南海郡地,梅县属南海郡龙川县地。 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 东晋:属义安郡海阳县地。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时称程乡县(从海阳县分出,是梅县建置之始)。 隋:同上。 唐:属潮州地。 五代南汉干和三年(945年):升程乡县为敬州,领程乡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名为梅州(属广南东路)。 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 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隶义安郡。 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州。 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复置梅州。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 元二十三年(1286年):降为散州,仍名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 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 延祜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恢复程乡县,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程乡县为直隶嘉应州,直隶广东行政史司。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为嘉应府,复置程乡县为府治,程乡县和长乐(今五华)、兴宁、平远、镇平(今蕉岭)合称“嘉应五属”。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改为直隶嘉应州,统领程乡县、长乐县、兴宁县、平远县、镇平县(今蕉岭)。 民国元年(1912年):改程乡县名为梅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梅县,1983年改设梅县市
B. 蕉岭县的历史沿革
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
(一)镇平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县初,赐名“镇平”,称“镇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镇压升平”之意。此说认为,县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崇山峻岭,向为“盗贼”盘踞。明代经官兵多次镇压平乱,故设县时命名“镇平县”,盖以纪叙“平土寇”后置县,以示“镇压升平”之意。第二种说法认为,昔县衙两侧有“镇抚”、“粘疆”横眉,“镇抚”者,是“镇抚而平”之意,“粘疆”者,指原为平远地,析程乡县地益之。两广总督熊文灿在《建城疏》中说:“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这种说法认为,建县为塞乱源,是“镇抚而平”之意。
(二)蕉岭
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3年(1914年)将“镇平县”改名“蕉岭县”,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为避免县名雷同而改。据《辞源》蕉岭条记:“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这就是说,蕉岭县名的由来,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冈称为“蕉岭”,那座小山冈为何称蕉岭?相传古时这一带多植蕉树,蕉林密布而得名。
清时,蕉岭又名“桂岭”。《郝通志》(即《广东通志》)记:“桂岭在城内北隅,旧名蕉岭。清干隆四十五年,知县周克达建书院于镇山之麓,名称桂岭书院。”后人因称镇山为桂岭。据《石窟一征》记:“邑号蕉岭书院,独名曰桂岭。按《参鸾录》‘桂林有八桂堂,未至八桂,二三里间有小坡横道,高丈余,上有石碑曰桂岭。’今以此为名,盖以书院据岭之阳,坡厄起伏,隐然如八桂之桂岭,且以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为多士颂也。”
清时又有“蕉阳”之称。清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嘉应州守赵康在《移建桂林书院碑记》中说:“…戊戌冬,余奉命来嘉,蕉阳隶嘉属。”是年,县令周克达在碑记中亦说:“己亥秋九月,署蕉阳。”《镇平县志》记:“县城建于桂岭之阳,即古怀仁里。“可见,清干隆年间就有“蕉阳”之称。民国10年(1921年)设蕉阳镇,山之南,水之北也。蕉阳,是指其位置在蕉岭山的南面。局部称县治所在地蕉城镇为蕉阳,泛指蕉岭县,故又有“蕉阳十二乡”之说。先人为诗为文,习惯以县治所在地的山川名胜为县名别取雅号。“桂岭”、“蕉阳”之说实属此类。诗文流传久了,群众也就接受了。 蕉岭县旧称镇平县。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发兵平南越,设南海郡,蕉岭地属南海郡龙川县。汉高后吕雉五年(前183年),分龙川县为龙川、揭阳两县,蕉岭地属揭阳县。
三国吴(222~280),蕉岭地属东官郡,仍属揭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改东官郡为义安郡,仍属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蕉岭地属义安郡之海阳县。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分海阳县为海阳、程乡两县,蕉岭地属程乡县。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设潮州,以程乡、海阳、潮阳属之。
五代南汉干和三年,置敬州,领程乡县。
宋太祖开宝四年(970),改敬州为梅州,蕉岭地属梅州。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升梅州为梅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路,复称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析程乡之义化、长田、石窟、石正等都,兴宁割大信一里,附义田都,合设平远县,隶潮州。蕉岭之置城地址古怀仁及其最富庶之石窟河平原,均属平远县地。
明崇祯六年(1633),本县乡贤赖其肖上书明朝当局,请置镇平县。两广总督熊文灿采纳呈文,作《建城疏》,奏准析平远之石窟都和程乡之松源、龟浆二都,设置镇平县,隶属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程乡为嘉应州(今梅州),领平远、镇平、兴宁、长乐四县,一州领四县之嘉应五属始告产生。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吏奏申嘉应州为嘉应府。十七年〈1812〉,仍改为州,是为嘉应州镇平县。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嘉应州,镇平县隶属广东省直辖。
民国3年(1914),因河南省已先有“镇平县”,更名蕉岭县,因县北有蕉岭而得名。
1949年5月14日,蕉岭县解放。6月,蕉岭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兴梅专区。
1952年,撤销兴梅专区,蕉岭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2年8月,蕉岭与平远合县,称蕉平县。
1954年3月,蕉平分县,仍称蕉岭县。
1956年2月,成立汕头专署,撤销粤东行署。蕉岭县改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2月,蕉岭与梅县合并,称梅县。
1961年3月,蕉梅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
1965年7月1日,梅县专区从汕头专区分出,成立梅县地区,蕉岭县隶属于梅县地区。
1988年春,撤销梅县地区,成立梅州市,蕉岭县隶属梅州市管辖。
C. 我国千年古城梅州的别称都有哪些呢
梅州,别名:嘉应府、嘉应州、浔州、荆州、奇昌府。作为梅州人,你知道“梅州”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关于梅州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梅州县名由来平原县《阅史方略》第103卷:“武平县接壤,安远因名。”由于武平与安远的分界,故“平原”一词也有平定距离之意。梅州市大埔县名称由来因有大埔县,大埔村。全乡为缅怀塔布先生的美德,联合上访,命名为“塔布县”。后来在朝代发生争执,为讨好双方,改名为大埔县谐音。梅州市名称源于兴宁市东晋设兴宁县,在宁江境内命名,称该县繁荣无麻烦而命名。此后,它逐渐发展成为位于广东、江西和福建交界处的区域性重贸易中心,一度被称为“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