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从大历史的的角度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中国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中国特有的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知识体系的熏陶下,中国人学起物理层面的知识不太难,由此造成中国进步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归因于中国知识体系的上述优势,归因于我们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知识形成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最早称《德道经》,“德”先“道”后,这说明老子重视的是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德”为“事”,“道”为理。
它讲的是从具体“事”里讲“道”,“道”孕于“德”中。在老子《道德经》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说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那种徒有虚表的无“道”之“德”,可称为“无德”。
这与“道,可道,非常道”是同类判断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则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于形而下的“德”。
《老子》说万物“道生之,德畜之”,这与管子说的“德者道之舍”是一个意思,即“德”是“道”的具体物质载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德”与“道”两大范畴奠定了中国经验型文化的哲学基本。
(1)历史题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与西汉在农民战争中覆灭造成“实事求是”命题在东汉提出的道理一样,大宋灭亡造成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大反思,大反思推动了中国心学的出现,救亡先救心。宋代知识分子对战国时期的《大学》中“正心”思想的挖掘及随后王阳明(1472-1529)心学在明代的出现,,是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大革命: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㈡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是历史各个朝代,数千年的文化汇集而成,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值得继承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需要客观看待,是好是坏,要保持自己的主见。发现其中的优点,也需要杜绝一些不好的东西。
02
顺应潮流。时代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既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要顺应历史潮流。不能一味的坚守传统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这样容易被历史所淘汰。
03
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有很多需要我们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传统的文化能够适应当代发展潮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我们拿来坚持利用,不能够的我们了解,知道就好。不能抛弃,也不能一味的继承。
04
取其精华。不管什么都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传统文化亦然如此,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学习,继承,宣扬传统文化好的一面。同时,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可以了解,但不能固守,学会灵活对待传统文化。
05
敢于创新。时代在发展,历史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其精华的部分,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在其固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顺应时代潮楼,顺应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才能永不过时。
06
宣扬教育。传统文化汇集了无数古人,无数朝代的智慧,同时也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宣扬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传统文化能够一直流传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