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霞浦的历史文化
福建霞浦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晋太康三年始为温麻县城(县治在今沙江镇古村),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并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今福州)。
福建霞浦的历史文化
现霞浦于元至元二十三年升为福宁府,于明洪武二年州改县,属福州府,于成化九年复州。
现霞浦于清雍正十二年改福宁府,增设附郭县霞浦。于民国初属闽海道。于1949年6月17日历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
霞浦先民依靠造船业发达、海上交通方便的优势,最先从江苏、浙江引进茶叶生产技术,开始了种茶、制茶、饮茶。
⑵ 宁德霞浦的历史
霞浦
福建省霞浦县位于东海南部之滨、台湾海峡西北岸,与
日本的冲绳岛纬度相近。
建县历史1700多年,曾是闽东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之誉。
霞浦处于中
国沿海经济开放前沿的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
区和闽东综合改革试验区县份,是福建省最早的对台贸易重
要口岸,享有多种特殊政策。
霞浦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环境优美。
全县14个乡镇中沿海乡镇占11个。
陆地1489平方
公里,海域28897平方公里;海岸线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
各沿海县(市)的首位。
海洋盛产大黄鱼、石斑鱼、鲍鱼、海参、剑蛏等珍贵名品,
是中国的海带、牡蛎、紫菜主产区及大黄鱼天然繁殖、人工
养殖基地。
拥有“海国桃源杨家溪”和秀丽的海滨沙滩,“空
海之旅”是福建省4条涉外旅游线路之一。
海钓胜地
福建省霞浦县地处闽东北,东海之滨,自古海上交通十分发达,是闽东地区经济、交通重地,古称福宁府。
霞浦县三面临海,一面依山,海岸线长达404公里,是全国沿海县级海岸线最长的县,海域面积约28897平方公里,海域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海岸线曲长,港湾众多,岩礁岛屿星罗棋布,海底地形多样,多为泥沙岩礁结构,全县大小岛屿194个,近岸还有数量较多的红树林分布,给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霞浦县南部下浒半岛向海洋纵伸呈“J”状地势,把所辖海区分为外海和内海。
外海是全国着名的四大渔场之一闽东渔场,海口小肚大是鱼群回游、产卵、越冬的主要场所,并内结多条江河。
境内有二洋(东吾洋、官井洋);三湾(福宁湾、三都湾、牙城湾);四港(盐田港、古镇港、东冲港、吕峡港)港湾澳口众多,受风面小,潮流畅通,大都为溪河淡水的入海口,水质肥沃,除临县溪河流入外,本县牙城湾,福宁湾和东冲口又是七都溪、罗汉溪、杯溪的入海口,对调节海水比重,促进水质肥沃,都有一定积极作用,并带来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生态环境。
霞浦县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鱼类有60多科100多个种属700多种鱼类,还有头足类乌贼、鱿鱼和腔肠动物的海蛰,以及哺乳动物的海豚等,浅海滩涂常见生物近二百种,如贝类、螺类、海带、紫菜等等。
可钓鱼种有大黄鱼,小黄鱼,黑鲷,石斑鱼、短尾大眼鲷、黄花鲷、姑鱼、带鱼、鲈鱼、墨鱼、白𩾃鱼、鲳鱼、鳗鱼、鲨鱼、马鲛鱼、日本鳗、河豚等。
霞浦县沿海是台湾暖流和闽浙沿岸水系的交汇区,水温、盐度适中,给鱼、虾及头足类等的产卵、索饵、回游、越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因而在四霜列岛、西洋岛、浮鹰岛和官井洋、东吾洋水域构成了一年四季海讯连续接替的良好钓场。
在风光旖旎的西洋岛上,钓手们过足了钓隐,一人一天就可钓获鲈鱼几十公斤。
霞浦的海上养殖闽东地区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地理条件交通闭塞的限制,一度成为沿海黄金地带的断裂层,经济相对其他沿海地区较为滞后。
也正是由于处于这种情形,霞浦县的自然环境才未遭太大的破坏,至今保持着得天独厚的钓鱼环境
全县14个乡镇中沿海乡镇占11个;海岸线长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港口138个,大小岛屿195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
三沙是全国五大渔港之一,国家二类口岸。
内海官井洋、东吾洋具有湖泊型海洋的独特生态环境,是发展养殖业的理想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