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发布时间:2023-06-04 17:43:05

Ⅰ 试述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思维,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为参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解决当下问题的科学思维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善于向历史学习,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无论对民族、国家、政党还是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1、培养历史思维,可以鉴古知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鉴古知今是中华民族一个优良传统。

研究表明,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人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就没有中断过。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十分重视以史为鉴,以回顾历史为指导评判并规划现实,观今而思古,鉴古而知今。

2、培养历史思维,可以古为今用。我们学历史不是单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而学习,或是把历史简单地当作故事读,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过历史思维,做到古为今用。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各个时期的历史学家也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

首先就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去衡量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学,哪些不能学。

3、培养历史思维,可以敬畏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感就是对历史的敬畏,正是历史,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一个不尊重、不敬畏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为别人所尊重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官、做事、做人如何,历史和人民一定会有公平公正的评判。

(1)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培养扩展阅读: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第一,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与能力基础,学生的现状是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据,任何教学方法均离不开学生的客观实际。

因此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程度、认识方法、依据的思想观点,就成为我们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创设有益的学习情境。美国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关心三个焦点区域的理解的发展,即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历史思维能力

Ⅱ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学生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最终由“授之以鱼”走向“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历史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很多,比如: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分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在课上我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参与者,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思考,为他们铺路架桥,到达彼岸。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开发大西北的建设。提到此,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开发大西北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启发指导,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
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是重点词, 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
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那篇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的内容来解题。
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时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的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4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Ⅲ 如何培养历史的思维能力

点击下载附件 汕头市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杨继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控制并制约着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各种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发展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和适应历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终身受用的长远之需。历史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维训练,应该怎样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管孔之见。 一、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历史的内容有着它的科学性和确定性,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任意进行表述。在历史高考中,往往出现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的现象。如秦“国”与秦“朝”之误、将1917年“二月革命”性质表述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注意训练学生严密地思维、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地领会和记忆教材的准确表述。一是要强调思维和回答问题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不能随意杜撰和改变。二是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表述和对历史现象定量定性表述,关注教材表述史实时使用的程度副词等限定用语。前者如美国内战之前的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简单地表述为“奴隶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新时期党的基本的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者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侵略扩张,十九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又如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再如罗斯福新政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二、训练思维的完整性。 每一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时间上与前后史实有纵向关联,在空间上与其它地区(或国家)的史实有关联,在性质上与其它现象有关联。首先,在教学中要站在大文综的角度启导学生的思维。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有联系,我们要全面地综合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要从点发展到线到面的立体思维,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如学习世界史上册第一二章,可先向学生指出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然后搭建章节知识框架:经济基础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引发了思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政治(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等方面的变化。后面诸方面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站在学科内综合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分析历史事件要从背景原因、过程内容直到结果影响全方位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条件要从内外原因、主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诸多方面原因去展开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如鸦片战争的背景,要从中国和世界两大方面去分析,中国方面要把握的是经济、政治、军事、财政、阶级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个方面的要点;英国方面也要考虑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个方面;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要从英国资本主义本性出发,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国查禁鸦片行动;第三,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在思考和表述历史概念及结论时的全面完整性,严禁说半截句子断章取义。如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孔子维护周朝之礼,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历史事件内在本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具体的训练方法有:(1)引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训练学生在熟识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3)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已掌握材料的情况下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时,可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失败了?问题的提出可促使学生重新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与其本身的什么国情有必然联系?又如进一步到为什么封建残余较严重的国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牙时可步步展开:(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状况与当时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政治、思想观念等方面有何关系?相互之间有何影响?(2)为什么欧洲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间晚得多,却早于中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四、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试题体现了“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往往在出题时给出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适当增加了一些应用型、能力型的题目,强调以能力立意,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思维必须具有多维度的广阔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围绕矛盾的核心、展开自由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尽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矛盾的本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这种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拘无束,思绪频繁切换。发散思维属于创新思维的内容之一,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写作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创作、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与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学生“在所学各科之间建立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自《高中文综说明》)。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立足教材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探究性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展开思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总是强调教学任务重教学密度大时间紧而由教师包说包讲,使学生没有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而应多给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优化:(一)学会迁移和变通。如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类推到中国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迁移),中国还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特殊的原因(变通)。二、学会联系和联想,如由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恢复和发展、近年法西斯势力出现抬头趋势,可联想到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再如学习中国古代近代赋税改革、农民及土地问题,可联想到当前的“三农”问题;学习辽沈战役可联想到当前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等。(三)学会多维和求异思维。如对教材中没有作全面评价(如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的史实、对教材中已基本作结论但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如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表述)的史实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多维思维,甚至不唯书、不唯上和不循常规地去进行求异思维。

Ⅳ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

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亮毁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

捷克着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

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

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

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

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 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

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

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含纤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4、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

这有两谈键仿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

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

5、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6、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 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Ⅳ 怎样培养历史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控制并制约着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各种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发展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和适应历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终身受用的长远之需。历史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维训练,应该怎样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管孔之见。
一、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历史的内容有着它的科学性和确定性,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任意进行表述。在历史高考中,往往出现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的现象。如秦“国”与秦“朝”之误、将1917年“二月革命”性质表述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注意训练学生严密地思维、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地领会和记忆教材的准确表述。一是要强调思维和回答问题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不能随意杜撰和改变。二是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表述和对历史现象定量定性表述,关注教材表述史实时使用的程度副词等限定用语。前者如美国内战之前的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简单地表述为“奴隶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新时期党的基本的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者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侵略扩张,十九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又如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再如罗斯福新政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二、训练思维的完整性。
每一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时间上与前后史实有纵向关联,在空间上与其它地区(或国家)的史实有关联,在性质上与其它现象有关联。首先,在教学中要站在大文综的角度启导学生的思维。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有联系,我们要全面地综合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要从点发展到线到面的立体思维,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如学习世界史上册第一二章,可先向学生指出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然后搭建章节知识框架:经济基础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引发了思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政治(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等方面的变化。后面诸方面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站在学科内综合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分析历史事件要从背景原因、过程内容直到结果影响全方位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条件要从内外原因、主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诸多方面原因去展开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如鸦片战争的背景,要从中国和世界两大方面去分析,中国方面要把握的是经济、政治、军事、财政、阶级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个方面的要点;英国方面也要考虑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个方面;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要从英国资本主义本性出发,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国查禁鸦片行动;第三,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在思考和表述历史概念及结论时的全面完整性,严禁说半截句子断章取义。如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孔子维护周朝之礼,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历史事件内在本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具体的训练方法有:(1)引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训练学生在熟识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3)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已掌握材料的情况下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时,可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失败了?问题的提出可促使学生重新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与其本身的什么国情有必然联系?又如进一步到为什么封建残余较严重的国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牙时可步步展开:(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状况与当时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政治、思想观念等方面有何关系?相互之间有何影响?(2)为什么欧洲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间晚得多,却早于中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四、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试题体现了“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往往在出题时给出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适当增加了一些应用型、能力型的题目,强调以能力立意,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思维必须具有多维度的广阔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围绕矛盾的核心、展开自由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尽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矛盾的本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这种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拘无束,思绪频繁切换。发散思维属于创新思维的内容之一,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写作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创作、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与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学生“在所学各科之间建立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自《高中文综说明》)。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立足教材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探究性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展开思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总是强调教学任务重教学密度大时间紧而由教师包说包讲,使学生没有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而应多给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优化:(一)学会迁移和变通。如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类推到中国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迁移),中国还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特殊的原因(变通)。二、学会联系和联想,如由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恢复和发展、近年法西斯势力出现抬头趋势,可联想到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再如学习中国古代近代赋税改革、农民及土地问题,可联想到当前的“三农”问题;学习辽沈战役可联想到当前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等。(三)学会多维和求异思维。如对教材中没有作全面评价(如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的史实、对教材中已基本作结论但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如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表述)的史实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多维思维,甚至不唯书、不唯上和不循常规地去进行求异思维。

Ⅵ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控制并制约着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各种能力的运用,是局滑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发展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历史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维训练有如下方法:

1、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历史的内容有着它的科学性和确定性,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任意进行表述;

2、训练思维的完整性:每一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时间上与前后史实有纵向关联,在空间上与其它地区的史实有关明或联,在性质上与其它现象有关联;

3、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激腊伍,揭示历史事件内在本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Ⅶ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想让学生更好渗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分析、综合、联系、归纳、比较圆稿等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力的人才,使学生因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橘袜孝力而受益终身。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潜能1.利用历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历史是对前人生活场景的再现,诉说着前人的成功与失败,是人类社会经验教训的结晶。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选择有代表性而且又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Ⅷ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在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记忆相关史实与结论。

一、立足课本,把课本读懂、读精、读深。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以讨论、辩论、小论文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1、以“讨论”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讨论要求师生合作,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我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并创造性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朝广度和深度方面拓展。

2、以“辩论”拓宽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辩论会,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媒介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以“小论文”提高学生史论结合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认为,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活动可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Ⅸ 基层干部如何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科能力培养已成为中学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历史学能能力是多方面的,它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兴趣等能给思维力的产生提供强大的动力。一个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就越大;想象力愈丰富,愈有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体系,愈有利于思维的扩展;意志力坚强的人,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驾驭自己的情绪,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兴趣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一定要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证每位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思维意识。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把问题引入课堂,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可依据《考试说明》的几种能力要求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例如,要求比较问题: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点?要求综合归纳问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哪几次高潮?各有什么特点?要求推理说明的问题: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把中国民主革命引向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历史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教材的内容,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如历史地图、课文插图、仿制的模型教具等,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启思维的动机。比如讲述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先引导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并要求同学们指出哪幅图反映英国必然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哪幅图能体现英国的侵略行为?哪幅图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以图导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叙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可利用苏轼《赤壁怀古》里面生动的词句对古战场赤壁进行渲染,简单色画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然后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历史作用,并假设关羽当时把曹操杀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讨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辩能力。
另外,语言的准确运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审题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简洁明了,条理不清楚、层次混乱等问题,主要是学生语言能力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点:首先,老师应注意缩小师生间的语言差异,使老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趋于一致,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关键性语言,引导学生做定量思维。如铁农具、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广泛使用。出现、推广、广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再次,引导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思维,把所学的内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往往能把厚书读薄,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过好语言关是培养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让学生多研究思维实例,吸取别人思维的经验长处。
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发展起来,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把历史教学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内活动。例如,看历史故事,听历史讲座,参加历史专题辩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研究一些思维实例,学习一些专家、学者的思维成果,填补课堂学习上的一些空白。这样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有助于解答一题多论的历史问题。不过,学生在吸收谒外营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注意科学吸收。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不科学也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史观。因此,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历史理论知识,特别是与逻辑学、辩证法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去伪存真、辩证吸收的目的。第二,讲究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研究思维实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思维实例应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第三,注意思维的多棱性。思维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形式。一种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包括几种思维形式,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不同思维方式在掌握历史知识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识迁移,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概念,其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以上几点浅识,希望能与诸位同行共勉。

阅读全文

与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培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