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典籍记载北宋时女真族记年龄用自己看过几度草青为标志。这种以草木枯荣为一年的习惯很多民族都有。不过汉民族很早就发现了白天用立木测日影的方法。
古人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发现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两分两至之上,又发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发展成二十四节气。
三、中国古人认识一年的另一个途径来自于夜晚对于星星的观察。经过精密的观测,古人发现了头顶的星空上,北极星永远安定地挂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节不断地旋转,斗勺柄春天指东,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
聪明的古人于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个星区,又在每个星区选出代表性的七颗星,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时间比喻为一个钟表表盘,那么北极星就是钟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针,而二十八星宿则是周围的时间刻度。
四、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1)历史年月日怎么记扩展阅读:
古代人最早发明的时间刻度单位
循环是时间生活最重要的特征。昼往夜来,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时间的脚步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先民们对时间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最早被发现的时间刻度单位应当是“日”。太阳是全世界人认识时间的第一个标志物。先秦时代的《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的升与落是一日劳作和休息的标志。由昼与夜组成的一天,则是一年的基本单位。
汉字中,“旦”字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把“旦”倒过来就是古体字的“昏”。随着先民们认识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细分。《左传》记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这种划分一日为十时的方法,应当和古代传说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相关。
但后来普遍流行的是一日为十二时辰的分法。一日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小时。比日大一号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定期的循环变化。
王国维在释读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指出,殷商时代已经分一月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曰既死霸。可知当时已经对月亮的变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干支纪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年号纪年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
Ⅱ 历史的记忆,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2)历史年月日怎么记扩展阅读
干支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简化后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若干恒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Ⅲ 历史的年份怎么记忆
一、编歌谣、顺口溜、——歌诀记忆法
此法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久久难忘.特别适用于初一学生,因为初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侧重于机械记忆,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课的内容总结为几句顺口溜,老师编,学生也可以编,编得好不好没关系,只要把握教材重点,又便于记忆就行.如“商鞅变法”,可这样编:“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废除贵族的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经济得到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械记忆效果大有好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更为重要.
二、抓关键词,速记知识要点——简化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记忆量较大的历史知识,如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比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可抓住“市场、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科学”这些中心词,然后再去分析、理解,形成完整的概念.记历史意义时可抓住一些动词,如“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可抓住“结束了……确立了……挽救了……”这些词语.
三、把握历史线索,浓缩知识精华——画知识树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教学生学画知识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我常对学生说:“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
四、结合地图,形象直观记地名——地图助记法.
历史上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地名,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的都城,世界历史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战争等等,就需要利用地图来帮助记忆.如:“战国七雄”的名称及位置,我教学生这样记:“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原.”又如: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可这样记:从南到北“广厦福宁上”.这就既记住了名称,又记准了地理位置.
五、归纳比较,寻找规律——规律记忆法
此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通过归纳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都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都是由于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原因都是由于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又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都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了其发展.
六、年代记忆
(1)编大事年表.在学习过程中按先后顺序编出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大事年表,编出整个章节的大事年表,以及编出整册书乃至整个古代史或近代史、现代史的大事年表.
(2)比较记忆法.如:世界近代历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隔200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
(3)归纳同一个年代发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总理衙门设立,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开始.又如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国民党右派发动三次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共产党人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等.
(4)有趣的单年记忆法.如: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三次斗争时间分别是1913、1915、1917年,再加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919年的五四运动,正好是1、3、5、7、9.又如:1781、1783、1785、1787、1789年这组时间,巧妙地把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连结起来.
此外,记忆年代的方法还很多,如联想记忆、谐音记忆、历史上的今天等等
七、限时记忆,提高效率
Ⅳ 怎么快速的记住历史时间
知名历史老师总结了11种快速记忆历史事件和事件的方法,在这里携戚旦和大家分享,希望对你的记忆效果和学习成绩有所帮助!
1、公式记忆
1.事件=时间+地点+经过+后果+影响
2.人物=时代(国名)+职务+作为+评价
3.作品=时间+作者+内容+意义
4.会议=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作用
5.条约=时间+地点+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6.改革=时间+改革人+内容+意义
7.战役=时间+作战双方+经过+后果
2、加减记忆
如第二次辩扰世界大战的经过,可记为:
经过=四次突然袭击(突然袭击波兰、丹麦和挪威、苏联和珍珠港)+六次主要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攻克柏林、不列颠空战、中途岛海战)+四次重要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登陆(北非、西西里、诺曼底)+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历史事件。
3、尽量少记
例如:东汉的统治?
1.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国号为新。b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2.光武中兴a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
3.外戚和宦官专权a外戚梁冀b宦官"五侯"
4.党锢之祸a太学生3万多人b名士范滂
5.黄巾起义a公元184年,张角,太平道。黄巾军。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变远为近,变死为活,变假为真,变浅为深
5、浓缩代替记忆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还(桓)乡(襄)问(文)木(穆)桩(庄)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长河新,安西大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请方保募农
6、歌诀替代记忆
我国的《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7、谐音记忆
三国建立?仔汪
曹丕--魏--洛阳--220年
曹丕喂洛羊一天二两饼
刘备--蜀--成都--221年
刘备数沉珠数了二天二夜
孙权--吴--建业--229年
孙权无建业喝了二两酒
李渊建唐哪一年?
李渊建唐618年。
李渊见糖留一把。
文成公主哪一年入藏?
文成公主641年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时,为取个吉利,用了6个司仪(41)。
清军哪一年入关
清军在1644年入关。
清军入关,一溜(路)死尸!
8、编码和情境记忆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扛着排气扇(73)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穿着毛衣领(10)、戴着手套(5)改进造纸方法。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衡把医生(13)和兔子(2)放在地动仪里面。
葡萄牙在1553年侵占我国领土澳门。
-葡萄树上有只鹦鹉(15)戴着乌纱(53)帽来到澳门,不走了。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别着腰包(18),穿着三角裤(39)意气风发地在虎门销毁鸦片。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Ⅳ 快速记忆历史时间的实用方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你知道哪些实用的方法可以快速记忆历史时间吗?下面由我给你带来关于快速记忆历史时间的实用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也叫顺口溜法。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以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接下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用中外照或古今对照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4)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年。
5)中外对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牛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前221年是秦统一了中国,公元221年则是蜀国的建立;又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而我国公元前476年则是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终结。
3、比较式。用互相比较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知道一个历史年代比较另一个历史年代,早几年或晚几年,便可由一个年代比较出另一个年代来。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是1919年,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晚1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便是1856年。
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这一年。
9)后推法。从基点数向后推导。如知道1818年马克思诞生,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20年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岁,即是1870年诞生。
10)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11)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12)干支推导法。也称甲子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革命,辛玄革命等等。学会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去了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去了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Ⅵ 历史年份都怎么记的呀老难了。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学习历史,如果离开了历史时间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也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实际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时间难记、不好记。因而,探索历史时间规律的掌握,有效的掌握历史时间,对学生学习历史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
1、 从历史时间与史实的顺序性方面记忆时间。
所谓历史时间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先后更替承接,把历史时间顺序性与史实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按照时间顺序与历史史实有效的结合起来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秩序渐进性原则。
2、 从历史时间与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方面记忆时间。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于章节知识之间的时间记忆。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时间上是从1840年——1864年;从知识上看七节内容主要讲了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过(第一、三节)、影响(第二节)、表现(第四节)、中国社会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作出的反应(第五、六、七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9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促使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开始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时,清政府正面临着的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重要原因。在理解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再去记忆一些时间就相对的容易多了。再如第一节----鸦片战争中的几个时间的记忆:1839年虎门硝烟(导火线)——1841年6月(爆发)——1841年初,占领香港(扩大)——1842年8月(结束),这几个时间反映了鸦片战争经过。
3、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方面记忆时间。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教学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教学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9─1923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1923年—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再对这几个不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方面记忆历史时间,并分析其历史阶段性特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而且更符合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思维方向。
4、横向比较历史时间,从而深刻理解、记忆时间。 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历史事物处于同一时期,这便是历史的同期性特征,如:1861年的历史事件有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内战等;1919年的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不足(同期性内容排出先后次序)或教师的疏忽。学生心理上习惯性障碍(在时间经验上人们更多地习惯于顺序性推演)影响的时间观念的形成应以重视和纠正。横向比较除了记忆时间之外,另外一个应该注意是探索造成不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原因,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高度。
5、时间运算、联想的方法记忆时间。具体来说: (1)计算时间长短,如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从1624─1662年,长达38年之久;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相差1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5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30年;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1433年长达28年。 (2)比较、体会距今时间远近。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年;公元前594年和公元前359年哪个年代距今较近等。(3)进行时间转换。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纪年方法间的转换,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是公历1894年。贞观元年是公历627年;一类是具体历史时间与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年是七世纪前期,1868年是十九世纪中叶。
6、寻找历史时间数字特征的方法记忆时间。如揭示时间数字的结构特点的有数位特点(单位数时间如公元8年;三位数时间如220年、)、双数重叠特点(如1616年、1919年)。对称数字特点(如1881年)、自然数字递增特点(如1234年)等不一而足;一是揭示不同时间之间相互关系特点促进记忆。如年代间隔记忆法(如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1921年等)、公元前后对称记忆(如公元前221年与公元221年)等。
7、利用教材后面的大事年表或自己动手制作中外大事年表对比的方法记忆时间。
掌握历史时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的重大历史年代。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589年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64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789年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等。一般说来,教材中有明确的年月时间的都要有意识的记住。
2、国内外关系有重大关系或影响的历史年代。如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等。
3、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的历史朝代、时间。如东汉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时期868年我国的《金刚经》卷子;北宋毕生发明木活字,元朝出现锡活字,后来又用铜活字、铅活字等。
4、其它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历史分期的历史年代。如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建立了。公元581年,隋建立。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南北朝时期。1038年西夏建立。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等。
总之,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可能是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记忆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时间,多动脑子,才能真正有效的掌握历史时间,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具体的记忆方法还得视个人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