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即乐学、会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把方法教给学生。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线索。例如,需要收集哪类材料,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走向自主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教师要增强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其次是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电脑教学法、情景复现方法以及历史研究教学法等。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带者问题阅读课文、查阅资料、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史实。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演课本剧、讨论,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通过查找资料、讨论探究,进而学会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合作
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它要求把学习设计在相对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当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回答这些问题,使学生构建起宽厚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学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越频繁,合作就越成功。在不断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激疑启思(创设问题情景)――确定问题――引导探究――交流讨论――归纳论点――启迪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唤起学生学生学习动机是关键,之后在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在合作交流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川教版历史教材中,每节课后都设有“学习与探究”可以设置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可以安排一节活动课,“寻访丝绸之路”。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即历史小组、语文小组、地理小组、生物小组,并指导他们去分头搜集资料,确定小组长。上课时,由各小组长完成相关内容的发言。历史小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如西安市、鸣沙山月牙泉、敦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楼兰故地、火焰山等,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寻访名胜古迹、真正触摸的历史,历史就不再是抽象的过去,而是实实在在的今天。地理小组则向全班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河水、南山、葱岭等古地名的释读,这是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础。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滩,然后向西南亚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国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并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搜集大量的诗歌,如王之涣、张籍、王瀚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使至塞上》,王昌龄的《从军行》,在课堂上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生物小组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出发,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的小国楼兰消失的原因,体现了“人类必须爱护自己唯一的家园――地球”这一主题。最后,各个小组将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小组共同撰写一篇调查报告,以调查报告的质量作为小组的集体成绩。整节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合作,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培养了积极进取的探究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导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学科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联,而各学科综合化又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思维,将孤立分散于各学科中的知识以历史为中心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宽厚灵活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起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指导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灵活运用诗词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原貌、体会人物情感、并合理使用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等。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分别以曹操的《蒿里行》和《龟虽寿》两首诗,引出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以及曹操暮年依然怀有的一统天下的壮心。接着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希望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认识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客观评价曹操,明白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时代中,谁能结束军阀混战的现状,谁能让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谁就是那一时代所呼唤的真正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语文、地理学科在这节课中的综合渗透,才体现出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独特作用。当然指导学生掌握多学科立体思维的方法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利用每节课进行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进行多学科整合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关键。教无定法,只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本身的培养的方法都是值得探索和实施的~
B. 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该如何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的历史
其实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通过教材去让孩子了解历史。
我相信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通过教材了,尤其是在历史课上的时候,我觉得历史的教材里面必须要把这段历史写的非常详细,这样的话,孩子们或者学生们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尤其是家长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时候,可以挑选红色故事,这样的话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过去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不同的时间有哪一些名人名句。
C. 浅谈怎样让学生学好历史
浅谈怎样让学生学好历史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怎样让学生学好历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常单纯地传授知识。这样的课堂,对于课本知识要点来说,教师的任务是完成了,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否真正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蕴涵?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了历史的真谛、掌握了历史、能把握现在甚至去展望未来呢?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富有兴趣的一门学科,本应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如何最大限度地焕发课堂生命活力?如何实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让学生不为“掌握”而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去了解历史?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有了点滴的体会,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种教学感悟:
一、善于利用风俗习惯和乡土史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若只是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不重趣味,不加以积极诱导,课堂上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都比较熟悉,课堂上如果能把历史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不但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到“春秋五霸”时,就可以和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联系起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有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另外,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史实,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看似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讲活了,把历史学科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的一面展现给了学生。正是因为开展这样的教学,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中学生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中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影响中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能促使中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中学生本身的自我运动。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的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活展现情境;设疑创设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多媒体演示情境。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非常有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的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及时把握情境设计的时机和切入点,达到情与境融合的效果,真正发挥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我们也应该注意,任何尝试都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应考虑学科特点、注重实效,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使教育改革朝着良性轨道发展。
三、将历史教学通俗趣味化
通俗的课堂,趣味的演讲,一定可以激励学生去追寻和感悟历史的真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通俗的语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教条的知识教学一般来说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倦的感觉,而富有激情的通俗讲法则会引人入胜。易中天老师凭借他丰富的知识、极富激情的通俗讲法,使众多的人对三国充满了兴趣。若我们在教学中也能把历史教学通俗化,那么学生对历史的情趣就会更加浓厚。所以运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所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与学生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最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寻找到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的情感突破点,是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之处。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这样一来,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谁能够把历史体现得更为现代化,谁就更可能成功。实际上,伟大的时代必定具有历史感,伟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历史感。只有平庸的人才会把历史和时代相隔离,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辈才会对历史任务般的学习不屑一顾。何况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连台大戏,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动作,有悬念,有高潮,充满戏剧性,岂能不让人兴趣盎然?
总之,每位历史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使我们的课堂弥漫着生命的气息,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拓展内容】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
历史教材学生粗略都能看懂。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参考书(《辞海》、教师用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籍等),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其次,要抓住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件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下面按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依次予以说明。
一、关于教材“说明”的学习
1、利用“说明”明确教材内容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
2、利用“说明”明确教材体例和学时,按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按学时合理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
3、利用“说明”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筐内的引言和正文内容必需掌握;教材中的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前标有星号的必须掌握;练习题为必作作业等。
二、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
教材目录是教材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度的历史。
(二)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炼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一是进行了正确探索: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等;二是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的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十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三、虽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深化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跨章节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为例,按目录进行知识归类,其知识体系为: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第一、二、四节);
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下册第四章第二节);
5、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一经按目录顺序归纳,该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其阶段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
三、关于引言的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章为教学单元。每系开头在框内有一段引言,其内容各有侧重,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有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言的内容必须掌握,以培养清理基本线索、抓住阶段特征的能力。
(一)利用《中国古代史》的引言,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别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同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两章引言即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气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共6章。这6章的引言结构一致;均补充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原因,点明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特点,概要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表现。以它为提纲,扩而充之,即可系统、完整地掌握该部分教材内容。以第18章《隋唐文化》引言为例:
1.隋唐文化发展原因: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2.特点:辉煌灿烂。
3、表现:
①科技(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世界领先;
②哲学、史学名家辈出;
③宗教兴盛;
④文学艺术光耀千古;
⑤体育空前兴盛。
(二)利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引言,把握与该章内容有关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该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注意把中国历史放在当时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明确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下册第一章引言为例:第一段概要归纳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变化,国共对峙局面出现;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国争夺;第三段指出国际形势变动(德日法西斯势力疯狂发展,共产国际错误地制定“抢先”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引言实际上是该章内容的导读提纲,通过它即可把握世界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比如:下册第五章引言实际上就介绍了构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
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相对稳定,高速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滞涨”阶段;
③80年代结束“滞涨”,进入低速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节):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的苏东国家改革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3、国际关系:
①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第三节);
②两大阵营逐渐瓦解(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节及第一节第二目)。
4、民族运动的发展:
①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节);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节)。
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四条基本线索,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就能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D.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怎样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全面的历史观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深厚底蕴的四大文明古国。因而,对我国历史的研究能使学生们对国内历史大事件与发展有全面的了解,那也是历史教学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史学理论一方面能使学生们更加全面了解历史大事件和历史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可以遭受各种各样历史名人和体制的影响启发。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环节中,极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以史为镜的态度,激发学生根据历史时间关心实际逻辑思维,从而运用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在具体历史的教学课程中,老师也必须重视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大事件的实质,让学生充分体现古往今来全线贯通,以古为今。
E.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试想,如果学生连新中国于何时成立都说不上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例如在教《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记忆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来简化,教学生这样记:三三三即三个历史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历史大事。三个历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历史大事:蒙古国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设立。这些做法都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三、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四、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和“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拉近二者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得到激发,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为此,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备课时,先到网上去浏览相关的网页,搜寻最新的考古发现、时事热点、历史评论、精美的图片等等,然后整理筛选,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如学习三星堆文化时,笔者就下载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新图片和考古推测,学生学习时兴趣十足;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注意联系了台湾的有关时事,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处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台独论;对于电视台新上演的历史剧,则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进行评点;利用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对参观地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网络、古迹遗址、影视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结合现实学习历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让学生敢于质疑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面对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和新课程不断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各地相应对原来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但是,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看到农村里的学生生源差、学校设备差,城市里学校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案,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努力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