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通常人们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只能说明过去,所以没有必要纠缠于历史,把历史问题看得太严重了。这十分不妥。
历史所载都是旧东西,但怎样记载、怎样看待旧问题,却反映着当代人们的思想与立场。不同的人,将运用不同的手段,选取不同的题材去述说历史、编写历史。历史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活动,也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同时,必须正视,正如那位影响深远的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所言:“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类研究过去的事实”(转引自《人心中的历史》第143页)。所以,他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研究历史总是现实现刻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三、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见《人心中的历史》第144页)。既然如此,就不难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了。
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历史影响着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我们。当前,为什么日本国内会从上至下刮起一股历史的“翻案风”呢?为什么政府同意修改历史教科书、公然同意篡改历史呢?为什么极右势力疯狂叫嚣,要为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鸣不平呢?为什么不少人热衷于参拜,热衷于“战败日”的祭鬼活动呢?说穿了,他们不只想改写历史,立足点是要改变现实。怎样对待历史,将决定其未来的走向。弄得不好,历史将在现实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历史的老路。这并非危言耸听。
应当承认:很多日本人参与以上活动是出于无知,出于凑热闹,出于认识不清,甚至是怀有善良的意愿,或是仅仅出于对亲人的缅怀。这次日本政府为了体现善意,花费巨资邀请千名中国学生去日参观,从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关系,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须指出:若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仍将误导国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改变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对历史认识的不一致,只能导致人们现实活动的不一致,并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对立和冲突的方向发展。
作为国家政府,应当想方设法凝聚人心、保护积极因素、振奋民族精神、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然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上去做,才站得住脚,才是对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许多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值得他国人民、当然包括中国人民去学习和借鉴。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为什么能在二战中发挥出那么巨大的威力与能量?为什么在历史上能外拒强敌入侵,并在近代多次打败中国甚至打败俄国等大国?为什么二战之后不长时间,就能在一座废墟之上创造出经济奇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日本人的优点与长处。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处是:讲团结而忽视理智,顽强奋斗有余但容易走上极端。从而使得日本人成于斯亦困于斯,命乖运蹇。
其实,不管对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别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无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聪明与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谓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变应变。笔者看过不少日本小说和电视剧,发现一个问题,不少日本人就显得不够懂事。只要是上级说的,就盲目服从、不折不扣地照办;只要对集体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确、是否合乎情理,去坚决维护;只要自己认定了目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奋斗;甚至于只听亲友等“圈内人”的意见,对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无理……这怎么行呢?即使有时应该这样,但效果值得怀疑。中国人为人处事的特点是注重讲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强调,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即使是上级的指示,若有不当之处,也应善意指出;当时应该服从,但事后应该提出。这样的话,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错误,避免走向错误的深渊。
联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吗?那是理智的做法还是在一意孤行?对历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确的民族意识?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其结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种令人生畏的邪恶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是一门展示当代人们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动的学问,也是一门揭示人们将会做什么、怎样做的行为科学的学问。
日本人必须明白:理智比什么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对待历史,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国民的个性,避免由顽强转向顽固,再转向野蛮;唯有弘扬理智,正视历史,才能宽慰周边国家,并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历史。但谁的认识正确,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决定。真理只有一个,事实胜于雄辩。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实,才能统一认识,避免矛盾的对立与冲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现实。所以,强调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对待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对待现实,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未来、把握未来。
人类已进入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一切
❷ 中国人的基本历史观是什么
历史是为尊者讳,是几姓家谱,就是为胜利者说好话,诋毁失败者。试图用失败者的过失来证因明成功者的XXXXXXXX(这些词大家都懂),偷换概念变相证明的人心着的天下,也就是说;现在的政府是得民心的狗屁,所有历史书都充斥着这一种思想,都没有纯粹的历史了。其实,民心是最不可靠的,得天下者得民心,是否失民心跟胜败关系根本就不大!都说三国时汉朝失掉了民心,但是那个诸侯起兵时候不是打着重整汉朝的口号,说明当时‘失民心’的汉朝民意高的很!!别看历史输在哪忽悠人,有思想的人完全可以把这些书批判的一无是处,即使不是真的很了解这段历史。亏了那些专家在哪里搞研究,就得出这些没脑子的结论,一群SB.
❸ 现代人是如何知道远古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古址遗迹,例如古墓、历史名迹等,还有遗物。
2、古人遗留的古书、图画,像《史书》、《晋书》,好多写历史的,还有杂史(野史)。
3、遗留的文献,如小说,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变迁,曹雪芹的《红楼梦》至今很多人研究。
(3)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历史的扩展阅读
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因此,合情合理的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❹ 如何看待历史
问题一:如何看待历史的真实性 相互促进:文艺作品取材于真实历史,增加了文艺作品的题材,丰富了文艺作品的内容。
真实历史借文艺作品宣传了自己,使得普通百姓得以了解。
相互包容:中国的考古学的一个方法是:“证经补史”证明经典文学中的真实历史成分。经典文学中往往包含真实历史。
区别:历史以真为贵;文学在于生动形象。必须严格区分。
问题二:历史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1、“怎样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首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使用过“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学说。最先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其实是马克思的论敌。原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该同盟的纲领性文献――即《 *** 宣言》,嗣后“马克思主义”宣告诞生,在其后的160余年间。以“马克思主义”为招牌的理论学说可谓多矣。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有“青年马克思”、“晚年马克思”的说法;也有“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提法。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学说,有着不同的理论上的历史表现形态。另则,马克思有句话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事要改造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而且是一种社会运动。因此,说到“怎样看待评价马克思主义”,不应当只是从理论形态方面来评价而且也应当从社会运动形态方面来评价: a.“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原始资本主义向自由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到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人类思想的产物。 b.同时,它也是自由资本主义深刻的内在社会矛盾的产物,这个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上,就是受压迫的受剥削的产业无产阶级级同资本家阶级的深刻尖锐的阶级矛盾,因此,马克思主义也是这一深刻的社会阶级矛盾的产物。 c.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形态,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预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而且这个总趋势至今并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今天观察、审视、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状况的有效的方法论;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因而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进而造成了世界范围的革命性的变革,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 e.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社会政治要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因而仍是当今世界最具革命性和创造性、最具社会进步意义的理论学说。 2怎样理解社会历史发展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基于社会存在,来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这种活动中,是通过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深化的认识来进行的,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情形下,即只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才能谈得上、也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结果。但在历史长河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并不是总是相统一的,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地前进的态势。 3、 怎样看待当今资本主义世界 当今世界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而言,其基本属性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此,所谓“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几乎就是“当今世界”的同义语。 几次金融危机已经表明: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其主要根源依然是马克思曾经揭示过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的反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这个总趋势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走到它的尽头,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问题三:如何看待历史 你好,历史是人写的,我们看到的历史可能和历史真相有偏差,当然这也是一种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迷失历史!如着名的南阳、襄阳诸葛亮之争,本来没争议的,东晋习凿齿说“隆中”属于南阳,于是起争议!
事实上,隆中不属于也不可能属于南阳,而后人就凭借诸葛亮身后200年习凿齿的“话”就断定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我们要问的是:隆中属于南阳吗??襄阳人闭口不达!
当然,这是一种文化,文化可以存在,但历史只有一个。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河南南阳卧龙岗,不在今天襄阳隆中!
问题四:历史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问题五:应该怎样对待历史? 通常人们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只能说明过去,所以没有必要纠缠于历史,把历史问题看得太严重了。这十分不妥。
历史所载都是旧东西,但怎样记载、怎样看待旧问题,却反映着当代人们的思想与立场。不同的人,将运用不同的手段,选取不同的题材去述说历史、编写历史。历史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活动,也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同时,必须正视,正如那位影响深远的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所言:“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类研究过去的事实”(转引自《人心中的历史》第143页)。所以,他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研究历史总是现实现刻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引起的;三、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见《人心中的历史》第144页)。既然如此,就不难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了。
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历史影响着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我们。当前,为什么日本国内会从上至下刮起一股历史的“翻案风”呢?为什么 *** 同意修改历史教科书、公然同意篡改历史呢?为什么极右势力疯狂叫嚣,要为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鸣不平呢?为什么不少人热衷于参拜,热衷于“战败日”的祭鬼活动呢?说穿了,他们不只想改写历史,立足点是要改变现实。怎样对待历史,将决定其未来的走向。弄得不好,历史将在现实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历史的老路。这并非危言耸听。
应当承认:很多日本人参与以上活动是出于无知,出于凑热闹,出于认识不清,甚至是怀有善良的意愿,或是仅仅出于对亲人的缅怀。这次日本 *** 为了体现善意,花费巨资邀请千名中国学生去日参观,从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关系,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须指出:若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日本 *** 的所作所为仍将误导国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改变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对历史认识的不一致,只能导致人们现实活动的不一致,并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对立和冲突的方向发展。
作为国家 *** ,应当想方设法凝聚人心、保护积极因素、振奋民族精神、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然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上去做,才站得住脚,才是对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许多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值得他国人民、当然包括中国人民去学习和借鉴。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为什么能在二战中发挥出那么巨大的威力与能量?为什么在历史上能外拒强敌入侵,并在近代多次打败中国甚至打败俄国等大国?为什么二战之后不长时间,就能在一座废墟之上创造出经济奇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日本人的优点与长处。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处是:讲团结而忽视理智,顽强奋斗有余但容易走上极端。从而使得日本人成于斯亦困于斯,命乖运蹇。
其实,不管对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别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无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聪明与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谓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变应变。笔者看过不少日本小说和电视剧,发现一个问题,不少日本人就显得不够懂事。只要是上级说的,就盲目服从、不折不扣地照办;只要对集体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确、是否合乎情理,去坚决维护;只要自己认定了目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奋斗;甚至于只听亲友等“圈内人”的意见,对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无理……这怎么行呢?即使有时应该这样,但效果值得怀疑。中国人为人处事的特点是注重讲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强调,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即使是上级的指示,若有不当之处,也应善意指出;当时应该服从,但事后应该提出。这样的话,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促使人人具有......>>
问题六:你如何看待历史传说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古代历史传说尽管有些虚构、不太真实,但是我们要看到认识和理解、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可以从传说中找到一些与真实历史本身的相关系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因为史前时代缺乏文字记载,而这些历史传说的背后有着符合历史真实的一面。 如《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有中国古代的炎帝和皇帝的传说。炎帝和黄帝可以说是炎帝族和皇帝族。这两大部族彼此互通婚姻,同时又征战不休。如果没有这些传说,仅仅只靠有限的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文物来印证,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上古历史的研究来说,在传说中寻找到与历史相关的线索是很重要的。从描述的文字中探寻古代文明的礼仪、习俗、民族、战争的历史,对于古代文字学、上古史、民族历史的研究是很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
问题七:怎样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出现能够加速历史的发展。
绝对正搐。
答案上写的。
问题八:如何看待历史 你好,历史是人写的,我们看到的历史可能和历史真相有偏差,当然这也是一种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迷失历史!如着名的南阳、襄阳诸葛亮之争,本来没争议的,东晋习凿齿说“隆中”属于南阳,于是起争议!
事实上,隆中不属于也不可能属于南阳,而后人就凭借诸葛亮身后200年习凿齿的“话”就断定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我们要问的是:隆中属于南阳吗??襄阳人闭口不达!
当然,这是一种文化,文化可以存在,但历史只有一个。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河南南阳卧龙岗,不在今天襄阳隆中!
问题九:怎样评价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是世界上延续最长最为完整的,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骄傲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在鸦片战争以前,一直是领先世界,是当时的超级大帝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于古代中国抗衡,从秦朝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始,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了清朝中后期,但从明清开始,中国封建君主实行闭关锁国,不能与世界交流,作拥自大,逐步落后于世界,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揭开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屈辱历史的序幕,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评价中国历史,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医学、对外交流等,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封建时代是较为完善的,在唐朝可以说是很发达的,只是到了清代这种封建政治体系走进了死胡同,不能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比,经济上,在鸦片战争前,也就是清朝中后期,中国经济仍占据世界30%左右,一直处于出超地位,正是因为这,英国才蓄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文化上,在唐宋时期,是非常繁荣的,明清时,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文化就有些凋敝了,军事上,秦、汉、唐、元、明、清前期时代的军事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像汉、元的骑兵在当时世界上是所向披靡的,根本没有敌手,清后期,政治腐败,军纪涣散,加上鸦片的毒害,清军战斗力就很低了,古代科技一直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四大发明更是改变了世界,医学上,中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留下了大量医书典籍,对后世影响深远,从秦汉时,中国就与外国进行友好交流,特别是唐宋时期,极度繁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对外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太庞杂,评价中国历史不是几百几千字就能完成的,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方面,中国历史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还原最真实的中国历史,更要热爱中国历史。
问题十:如何看待“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克罗奇在其专着《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对于克罗奇这句话很多人抱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被人所接受的是柯林武德的论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并非在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上,即当代史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 。这段话恰当的说明了这一命题的重要内涵――当代史是自我认识在历史中的再现。而要把这种再现归结为历史本身,重心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代史对历史的全面涵盖,这种涵盖需要对当代史做出一番新的诠释:“‘当代’一词只能指那种紧跟着某一正在被做出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 。当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思想概念。正如克罗齐自己所表明的,“当代”是对历史做出叙述时所出现的一种思考状态。这种思考无疑是思想的现实化和历史化,并通过思想的历史花进而发现了历史学的真谛所在,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在无休止的对话: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要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世界未来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发展,了解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有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样的,历史其实是在一个不断重新构建的过程。因为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都是听别人说的(文献影片资料)。这些未必真实。所以说,历史其实是在不断地重构,可能这种重构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和当时的统治阶级有关。懂吗?封建社会宣扬孔孟,刚理伦常,社会主义社会就不会宣扬,甚至对有些持否定态度。这就是历史的重建,在古人眼中,朱熹是个圣人,但是现在很多书中介绍的来看,朱熹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就是一种历史古今的对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需要塑造有利于自己统治基础。所以说,唐朝的李家要把自己认作是老子的后代,这就是一种改变历史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历史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很多时候你看到未必真实,特别是历史教科书上的。所以说,日本要修改自己的教科书。这个晓得撒。没有那个国家想让自己的人民认为自己的国家曾经是邪恶的。所以说有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
❺ 为什么人要认识历史呢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人们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并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历史记载着人类过去的兴衰成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是蕴含着复杂的因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历史长河的纵观,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等,能够总结出丰富厚重的经验教训,从而给我们自身以训诫和启发。
我们每个个体,所能够亲身经历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却经常会面对各种变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没有对历史和他人经验的学习和积淀,面对新的局面和变化时,就很难做到应对自如。这也是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5)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历史的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古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
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❻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注重历史记载呢
中国古代为什么如此重视记载历史?这与中国人的信仰有关。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理想,“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观念,都赋予记录君主言行和祭祀、军事等大事的史官最神圣的使命——他们所记录的实际是天意,是天命的体现。如果有半点不实,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正因为如此,历史在古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某种宗教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