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问题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06 16:39:17

⑴ 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教学问题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逐渐深入课堂。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升学率,也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探索。现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都采用问题化教学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问题质量不高,过于简单,课堂表面活跃,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有的问题艰涩,学生只能“沉默” “被参与”,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仍然“启而不发”,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时下像这样低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课堂教学预期目标并非都能达到。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提高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现状
近年来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都在尽力打破“满堂灌”,普遍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课堂教学所设计的问题还存在以下现象:
1.设计的问题出现两个极端倾向。不是过于简单的选择式问法,或者是非常肤浅的填空式问法,就是宽泛且难度极大的问题。选择式问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问法如: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一年?等,这类问题思维含量低,不能起到训练学生学科能力的作用。而难度过大的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太宽泛,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答题没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恐怕都难以实现。
2.问题过于笼统,层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确。如: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这种大而全的问题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
3.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如:某个历史人物出生于哪一年?是什么地方人?有哪些事迹?如何评价他?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4.随意性提问。上课时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或者是讲到某个知识点时突然学习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分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注意力。
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则:
1.掌控难度。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都会失去意义。因此,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要让每个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问题的梯度,也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所设计的问题里面要含有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易到难,适合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系列化的问题。
3.注重效度。所设计的问题要对解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帮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联系。历史的发展是内在联系的,因此,问题设计要多注重时间(纵向)或空间(横向)的联系。学生对于所学或尚未学到的知识不能做到上引下联,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教学目标的深化和知识点的强化。
三、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1.整体构思,层层设问。课堂教学所设计的问题要从教学内容整体考虑,形成教学内容整体知识结构,在整体结构中依据重点和难点理清层次,按照层次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链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如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整体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三个大问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管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和消极)。每个大问题再设计有层次的细致的小问题,如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一知识点,可以设计为:皇帝称号的由来是什么?它是如何建立的?这一制度有何特点?这一制度有何影响?如何评价它?等问题。
2.扣住重点,抓住难点。重点难点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的核心,重点难点解决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基本实现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聚焦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问题时,要注意突破“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难点,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来讲是有些难度的,我们可以设计成系列性的问题来突破,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引起社会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这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来理解“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
有效的问题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要提供这样一把钥匙,就要以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不断优化问题设计,构筑有活力、有效力的历史课堂。

⑵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理论着作有哪些

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这种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显然不能适应历史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历史课程,把握课程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学方式,以实现课程目标和贯彻教改精神。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带来全新的学习和教学取向,它要求我们能跳出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课程资源物化狭隘的思维定势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现代历史教师的教育能力不仅应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组织能力,教材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监控与评价能力等;还应具备: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以及相应的素质。这需要我们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角色的更新,特别要注重提升三种能力。
1、遴选、鉴别的能力。现代历史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历史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历史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如:在上《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节时。关于“服饰”“餐饮”“建筑”“习俗”等内容,除了课本提供的图片资源和概括的文字讲述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影视题材、上辈讲述、生活观察等接触到相关课程资源。在这种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应该是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时的首选内容。而在上《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等资源相对贫困的章节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有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上《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等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章节的时候,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历史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2、组合、变通的能力。如何把“原始”的、散见的历史课程资源化为历史课程的有机部分,这是历史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把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如:前面讲到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可以把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等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在“服饰”一目中,让学生通过教材处理,联系个人实际,结合家庭生活变迁,再和媒体(影视、网络)资源相联系。使学生通过感受历史服装的变迁,和短期的服饰变化,了解一定时期的服饰和装束是受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同时还受审美观点、意识形态、民族传统等影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领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激发其爱国情怀和热情。这样教育就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把传统的科学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中的专家就是运用这种方式,赢得观众的喜欢,取得较强的收视率,我们在上文化史专题时就可以借鉴和运用。如在上《百家争鸣》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一些语言阐述,来介绍孔子的人生观、治国理念以及现实意义。把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历史教育的新生长点。
3、协调、沟通的能力。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历史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历史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学科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历史学科走进其它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它学科教师以及科研单位等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会以及其它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此外在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时要重视找准角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具体而微的问题、课题、情境等入手的,也就是说,是以某一问题、课题、情境为起点或基点而开展的。
从问题角度看: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
如:在专题三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是什么促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当时社会的可行性有多少?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遭遇“其兴勃也,其亡忽也”的命运?比较陈胜、吴广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协作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会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自然而然地达到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
从课题角度看: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对研究学习的提倡和重视,在“必修一”中有许多章节后附有“学习与探究”,“必修二”和“必修三”都专门安排了三个“学习与探究”题材。因为课题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因此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应注重课题这个形式,对于课题的选材我们可以:1以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为背景和对象,把它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历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包括现代传媒技术所呈现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3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重要议题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设计的课题为研究主题,调动、发掘校内外可资利用的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从情境角度看: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符合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情境的创设和再现可以根据不同的章节选择不同的形式,可以到自然,也可以到校园、社区中这些富有历史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以专家、学者、教师为历史学习的课程资源。
如:在介绍《早期的国家》这节内容时,我选择带学生到“下汤遗址”,在考察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他们对远古的历史有一个由笼统到清晰的过程,更感受仙居历史文明的悠久和璀璨,爱乡爱国的情怀就会油然而生;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带学生到农村去,让他们去观察建筑的变迁和家庭配置的变化,这样不仅使他们对“物质生活的变迁”有清晰认识,更能领会历史的含义,同时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正确性。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由生活到课堂,由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仅实现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能实现学生自身的知识增长和理论的升华。
前面我们介绍到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了解各类课程资源的特点,实现历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理会和利用好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历史课程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宽广的选择空间,深刻的人文内涵,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的科学素养,自主的探究活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历史学习的途径,拓展历史学习的时空,使其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体现在:如在“导语”、“学习建议”“阅读与思考”、“知识链接”中加强对课外历史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又如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史学争议”中注意将课内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在内容、总量上进一步整合,跨度、综合性和弹性加大,并纳入了探究式学习的运用,如在历史新教材的附录“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历史学习网站推荐”中提供了10个网站,这对克服“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局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样不仅提供历史课外学习资源,并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铺路架桥。
2.充分应用图书馆、社区、历史遗存等资源。图书馆和社区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社区资源,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而历史遗存(如“下汤遗址”)的利用,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3.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能提高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释放出自己的个性,不时闪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师生之间才能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同发展。
4.发挥好网络历史课程资源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广和运用,网络不断深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它以信息量广、资源新而深受大家的青睐,也为历史课程资源的互动、再生、共享提供了平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电化教育设施,制作历史课件,在课堂上展示更多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历史教学软件,模拟出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万年前的社会面貌,使学生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赋予历史课程新的生命;可以制作网页,把学生研究性成果(小论文)等放在网页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拓宽历史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世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的民间宗教研究重新政治化,为意识形态的目的,主持机构欲将其收纳为国家主义学说的附庸,学科的独立性渐渐消失。这一时期的“民间宗教”学者,艰难地延续自己学派的治学方法。因为学科整体上的空间开拓受到限制,他们就集中在历史、文学学科内,按既定的题目,用考据、整理和一般叙述的方法做研究,完成了一批专着,形成目前的“民间宗教”学科格局。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激发了学者独立思考的本性,恢复了中外学术交流的环境,给当下和未来的“民间宗教”研究打开了一些可能空间。回顾二百年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程,我们看到“民间宗教”这一学科,是由许多不同领域的前辈合力开拓的。当它们成为一个统一学科以后,超越既定的立场,寻找共通的方法,就成为学科建设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中外不同学科学者之间交流的交流殊关重要。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将近五十年来港台和西方学者在中国民间宗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加以介绍,事实上交流已经展开。海外学者来大陆作田野和文献研究,国内学者去国外访问留学,“汉学”着作的翻译,一系列新课题的发现,这些都预示着在若干年内,国内的“民间宗教”研究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原文出自《历史教学问题》 2008年5期

《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南京师范大学联手打造,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从2012卷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基础教育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前教育等分卷。本书的编写汇聚了各学科大批高校学者、学术科研机构专家、各级教研员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对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在该年度的发展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设计历史教学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