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历史的时候,我们学到些什么
对高中历史书的印象,除了需要背诵的各种年份以外,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写的特别清楚的,爱憎分明,除了应付考试以外,倒也没有什么太多兴趣。很多时候,书中的评价,就好像几十年前的电影一样,浓眉大眼的就是好人,贼眉鼠眼的就是坏人,太片面、太绝对,完全不够立体。作为十来岁的少男少女,被这样的书洗脑之后,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有些事情、有些人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直到工作以后,再去看更多人写的更丰富的历史,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啊,事情竟然是那样子的,这个人完全不是我想的那么回事儿,有太多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了。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那么我们又从历史中学到了,些什么呢?
1.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们从历史中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再通过历史来反复验证客观发展的规律。
2.了解人性。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造就了错综复杂的历史。通过历史我们学会了了解人性,人性也并非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而是复杂的、多面的。
3.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需要通过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用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去评判很多时候是不合理的。历史人物无法超出自己所处的时代去做出,不合常理的事情,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是难念的。
4.学会独立思考。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中间会有粉饰和颠倒黑白的成分。但历史不是一个人书写的,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史料的互相应证,可以通过我们所了解的规律和人性去分析推理,去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在这其中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兼容并续,去伪存真,同时拨茧去寻找历史的真相。
5.学会看淡很多事情。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在以后的历史书中,会被怎样的描述呢?会是一笔带过,还是浓墨重彩?今天发生的一切事情,以后都会成为历史,很多事情看淡一些吧!
2. 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当中学习到什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可以学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兴盛与衰败,从中吸取教训。
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历史。
希望能够帮到你。
3. 你从历史里学到了什么呢
据《旧唐书·魏征传》记载,早在千多年前伟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我把这三种镜子当作宝贝,用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继承和发展世界历史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重任,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高度发展和社会文明高度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从自身学习做起,从教育下一代重视学习世界史做起,创造学习环境和氛围,我们在不远的将来会看到一个更加繁荣强大、文明博爱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最高点。
4. 学习《中国历史》以后 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中国历史》以后收获是:解过去有利于更好的发展,继承和发展我国优良传统,以史为鉴,努力前进。了解历史线,对未来的历史学习考试有帮助外,还收获了这些意外的好处:
第一:大量成语、典故的透彻讲解。作为中国语言精粹的成语、典故,其实都是来自各种历史故事,还有比前因后果铺垫十足地讲解这些故事更有助于了解这些语言。一鸣惊人、老马识途、唇亡齿寒、病入膏肓、围魏救赵、四面楚歌、千金一笑、退避三舍。
第二:掌握到多种多样的人生套路。我有时候问闺女们“历史故事好听,还是童话故事好听”,答曰“历史故事好听,因为童话故事太无聊了,就是公主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没儿没女老夫妻有了个神娃!”我的乖,原来是嫌童话故事套路化,不新鲜。
然而,“一切都是套路”,历史也一样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过好几次,忍辱负重的套路玩过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开国皇帝都在玩啊!韩信哭着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时候不会想到,后面还有前仆后继的功臣被杀掉。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孩子们听到东汉,已经知道在信不过的人面前永远不要流露真实情感,在敌人说“来呀来呀”的时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为这是历史,是真实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后还能剖出来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鉴的。
第三:感受千样人生。人这辈子,只能活一次,但在书中,却可以活千百次。我们自然不愿意让孩子去经历乱世,那么也就失去了体会英雄辈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机会;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么也就没有感受王侯将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
幸好我们还有书,有真的来过这个世界,真的拼过、爱过、哭过、笑过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听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先问最后谁赢了,然后选择一个“她向着”的人,为的是最后不为角色伤心。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说了不算。
孩子会跟着故事情节走,跟着喜怒哀乐、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恼后悔,或意气风发,或伤心落泪。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渲染了半个多小时的悲壮气氛下,早早就说要向着刘邦的大宝最终忍不住哽咽流泪。
第四:正三观,练思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说,呈现在后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经过主观修饰加工的。虽然值得商榷,但历史的主观性,无论是记载的主观性,还是解读的主观性都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取向。
我个人认为林先生的三观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过时,也不矫枉过正。如果说读史读史,读读热闹过去了,未免可惜。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以妥善的引导发挥和提问讨论,孩子们便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积极的三观基础。
5. 初中的历史课程,主要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初中的历史课程,主要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呢?首先:中国的历史渊源。初中的历史课本主要讲的都是关于古代的事情,关于近现代的历史就算有也只是少有提及。初中的历史课程,首先教会了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渊源,就是我们国家是起源于什么,最初是什么形态。经过了那些朝代,从上而下的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一个历史发展,以及每一个朝代的更迭。让我们大概的掌握,中国古代发展的一条线路图,能够让我们,去理解他的发展史,以及古代的战争不断,朝代不断更迭的原因。我们古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下的状况,因此会相互斗争都不断。
6. 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感悟与收获是什么
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近代以后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总而要之,或谓自太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自明清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中国历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就文字而言,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甲骨文,近些年又发现更早期文字高邮陶文等。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
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邦建国之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7. 《中国历史》读后感是什么
写作思路及要点:先写自己在这本书中读到的主要内容,再写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最后写整篇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正文:
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
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
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7)中国历史让我学到了什么扩展阅读:
写读后感的技巧:
读后感的写法比较灵活,我们可以先把所读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概括,同时要代入自己读书时候的感受,代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所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会更加出彩,也可以列举自己认为书中写的比较好的地方,并且要着重表明到底是自己感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
还要懂得把书中的内容跟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或者也可以把书中的内容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做一个对比,这样我们的读后感才会显得更加真实,读后感是为了让我们总结自己所读的内容,形成一个更加深刻的记忆,毕竟我们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成为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的养料,让我们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