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刘兴雨追问历史在哪里看

刘兴雨追问历史在哪里看

发布时间:2022-03-08 22:30:36

A. 《7下阅读年选》上的读后感800字范文

很久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的关系,我是喜欢读闲书的人,但的时候,要眼观教学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旅途,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大部头的书,难得的收获。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他,能让我更更更捷径般地触摸到人物的世界。《川端康成传》、《拿破仑传》等书本曾让我沉醉不知归路。7月10日晚上,躺在开往景德镇的火车上,突然感觉到杂志带书很是遗憾。同事拿出他的《毛泽东传》,看着黑色的封面上金色的毛主席头像,还有红色的书名、作者,觉得设计很是贴切巧妙,就毫不客气地说:这书就借给我了。于是,接下来的日.,就和此书的亲密接触。
毛主席是湖南人,韶山与我的家乡相距不远。童年时代,我就去参观过滴水洞。对毛主席,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样,也深知他给带来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毛主席他是人,神。边想边敲,敲起键盘来突然说不出然,确实,谈政治小女.的长项。头发长见识短的我本着阅过留痕的原则,写下一点心灵的感触。
“毛泽东多姿多彩和多变的个性注定他是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琢磨、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人的预言更快地了新。他几起几落,不曾退出大舞台。在延安,他与蓝苹,委员会是反对的。但他决意,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这次旅游,看黄山、三清山,回忆以前登过的泰山……周总理,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黄山。踏遍黄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一块块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清醒,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总理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2005年7月,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魔力。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而以前的观海。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的啊。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我读小学的时候,学老房.有一块块墙体剥落的印记,上面有毛主席的这首诗。当时一边跳着橡皮筋,一边念着这首诗。当时我还有过的念头:毛主席为写苍蝇呢?他要的事情的啊!读过传记,更深一层的认识。记得爸妈的书本中曾有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我曾熟读过。在黑色的铅字中,最熟悉的诗词《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咏梅》……儿时的记忆最珍贵,也许,让小孩.在小的时候多积累多背诵,真是硬道理。
每一部传记的结语,都值得反复品读。我那是作品的精华。句号,并不意味着结束。传统意识、大写的自我、人际竞争、健康状况等,都着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样反作用于大。《论持久战》:对手都折服的时代鸿篇。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2005年的暑假,骄阳似火,但我或多或少地走近了历史伟人,一点属于的感慨。
菲利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很流行,我还读过。对照不同的《毛泽东传》,感受别有洞天。历史是?蜗居在城市,文学是生命的空气与养分。有人从心理学、病理学的角度探究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想起刘兴雨的《追问历史》,在历史记忆与民间记忆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灵光敲打成个的黑字。触摸到的,除了,添加的是一点历史的皮毛。
历史历史。不问质量,但,,有写下的勇气

B. 散文、作文、杂文的区别在哪

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杂文的概念及其归属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属于文学中的散文类。这类分法占绝大多数。如

(1)《文学概论自学辅导》(第135页)[1]把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则明确把杂文归到散文。摘录如下:

“杂文: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以抒情与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着名的杂文作品。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杂文主要用于讽刺和暴露,亦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2)《20世纪中国杂文史》[2](第5页):

“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3)《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3]: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样式较多,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

(4)《辞海》[4]: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着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5)《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5]: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2、属于文学类,但不属于散文。如:

(1)《中国杂文史》[6](第8页):

“杂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学大雅之堂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学。”

(2)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7]:

“报告文学、史传文学和杂文、随笔,应从散文‘母体’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予以独立。新的‘文学分类’可采用十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杂文、随笔;艺术散文;民族、民间文学;儿童文学。”

(3)着名杂文编辑兼评论家刘成信的《杂文是什么》[8]:“简言之,(杂文)具有艺术性的短篇批判、讽剌文学作品,但又不是小说、散文。”

3、属于“交叉型”文学体裁。

(1)《文学概论》[9]把杂文和报告文学都归于“交叉”型文学,亦称“边缘”型文学体裁,即具有文学属性,又具有非文学属性。(见P86、P87)
“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

4、属于“文艺性议论文”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0]对“杂文”定义如下:

“杂文,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

对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虽在内容上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杂文归类于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具有文艺性或文学性!导致教育领域也是把这一观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全社会都接受这一杂文概念而产生许多错误认识与混乱发生。

杂文的本质特征

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类)事物、或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或某人物言行、或某类客观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等)进行剖析,阐明自己的爱、憎、赞同、反对、评价等观点看法,并解释这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后果。“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

以下我们来分析一下杂文是如何“说理”的

(1)杂文的常用说理方法

① 演绎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观点(当然必要时还要解释观点的来源、理由等)去评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识形态、及存在的各种体制秩序等,从而得出某一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例如:徐怀谦《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这样一个标准(“真正的盛世不仅仅有经济发达、民生殷实这样的经济指标,而且应有一个人文指标,即是否允许每个公民能葆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衡量历史称为盛世的时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时代都不能称为盛世,特别推论出:对于今天的“盛世”更应借鉴这一观点。同样的还有束学山《“要是国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层推法:由所发生、所存在的事件生发开来,提出疑问,首先作了较浅的、表面的、大多数人认为的答案,随后又对这个答案产生疑问或质疑,于是再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这样引导读者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如层层剥笋壳一样,最后把核心昭示读者。
例如:章明《由赵薇谈到我国历史教科书》[19],首先借群众对赵薇(穿日本军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怀疑: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对侵华和抗日战争一无所知吗?然后经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为何如此呢?终于归结到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重点不是如实记载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而是着重论证国内两党派谁积极谁消极,谁打得多谁打得少,这样当然难以使孩子收到理应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样的还有刘兴雨《岳飞死因探微》[20]等。

③ 归纳法:通过对某一类多个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结果,得出一个新的观点,

例如:胡彬《悲剧的根源》[21],对“11·24”大舜号船烟台海难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如:媒体报道、路过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后的行动、救援行动、事后处理等)分别进行揭露剖析,昭示给世人一个共同的特点:漠视生命、冷酷、麻木!于是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80个生命是被遍布社会的麻木、冷酷、病态机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剧的根源。同样,张雨生《腐败与体制》(在国企改革中:卖、资产重组、产权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盘活国有资产等等每一种改革,都有一个特点:以严重的资产流失作代价)[22]

④ 对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过两者(或多者)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差异,然后对这种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评议。有以外国同本国的比较;新的材料学说与旧的材料学说比较;相似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比较等等。

例如:张心阳《美国人的英雄观》[23],以美国人那种人性化的英雄观,审视并批判了国人长期以来的那种献身的、壮烈的、无我的、英雄观。
又如:冯伟《拿破仑如是说》[24],王得后《“伤人乎不问马”》[25]

以上的方法,在杂文创作中常是两种或多种综合使用的,这些方法是杂文创作中较常见的方法。不可置疑,杂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说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杂文中的形象分析

杂文有没有形象呢?有一些杂文是有形象的,但杂文中的形象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以增强生动、活泼、幽默等风格,是为增强说服力服务的。

① 借形象。

一些杂文的“形象”是借助于已有的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形象甚至动物等形象来进行说理的,如:《未庄一民致戴安娜王储妃》[26],以鲁迅曾塑造过的小说人物——阿Q,写信给英国王妃,表现两国不同的官民关系。又如张峰《黑猫纵鼠》[27],借猫、鼠之形象实讽当今我们社会的现状。

② 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不完整、不太细致的形象。

也就是说,不可能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相提并论。例如李昌平《孙志刚替我而死》[28],里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头拦人、查证、捉无证民工上车的过程描写,用了不足300字,所以,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是简明的目击记录或新闻报道更恰当。对于文学来说,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节描写,然而对于杂文来说,却是普遍得很。

杂文是为了说理而进行形象塑造的。杂文一般篇幅较小,而且要说明道理,完成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进行细致的人物外貌、对话、动作、心理等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设计各种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也很难去进行环境描写、意境的营造等。所以,一般地,杂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

有没有不用说理,只用形象来写的杂文呢?答:有!这类杂文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形象所蕴含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说的,也就是说观点不但没有了创新,而且隐藏于形象之中,极其“曲笔”。一般地,这类杂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头宫女说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个女文工团员写的回忆录《和中央首长跳舞的日子》后,(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调到首都执行“重大政治任务”——陪中央首长跳舞,过着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生活)产生联想:联想延安王实味因抨击抗战艰苦岁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莲步,因而被枪决;联想在她个人“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时代,遍地饿殍数以百万计;联想唐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莫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文章就象电影中的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它作为杂文的最大成功在于敢于展现独具震憾力的“画面”(形象),并运用这些“画面”所蕴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头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长(很多现在还活着),揭露首长官员的腐败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阶级反差,使文章有了极其尖锐的力度。不可否认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来说理的成功杂文。

(3)造成一些杂文干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评:“有些说理杂文干巴巴,原因在于作品缺乏文学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实造成杂文干巴巴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论基础。二是没有掌握好说理的规律和技巧(包括逻辑论理能力和运用“形象”说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学性,却通篇在写小说讲故事,却无法把道理阐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刘征的《妙语录音》、《庄周买水》[30]就有这种倾向。

(4)杂文亦不全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① 政论语体的概念及其特点[31]:

书面语体分成: 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政论语体又叫宣传鼓动语体,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论述,向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政论语体包括社论、时评、宣言、短评等。
政论语体的特点:

a、由于在阐述各种问题时要求具体的分析、系统的论述、严谨的论证、诉诸读者的理性思维,所以它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性。

b、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动或幽默讽刺的言语表达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问、反语、对偶等修辞手法常被采用。

c、在词语选用上,除大量书面语词外,间或也运用一些生动的口语词、古语词。大量使用政治术语和专业术语。

② 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32]:

凡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及辩论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议论文是在陈述辩驳意见,提出自己主张,使读者信服。

议论文的结构要求严整,立论、证明、结论三部分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从现时大量的杂文来看,应该说,大部分的杂文是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是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但仍有部分的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例如:
以会议纪要形式:陈巧林《禁白酒研讨会纪要》(1996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问答形式:魏明伦《小鬼补白》(1997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荒诞故事形式:曾颖《死神的账单》(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故事新编形式:张峰《铁杵磨针新传》(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改写报道的形式:朱健国《改写叶乔波》(1998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书信形式:贾平凹《辞宴书》(1998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对偶对仗形式:苏中杰《新编〈声律启蒙〉》(2000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拟人童话形式:四毛《一张百元钞的一生》(1999年第8期《杂文选刊》)
以手册条文形式:陈章《新编〈干部手册〉》(2000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小学生造句作业形式:叶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杂文选刊》)
以年谱并加注形式:黄一龙《评注“成克杰年谱”大纲》(2001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叶》(2001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医院诊断报告形式:苏中杰《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新闻稿形式:张心阳《替跟班儿记者写篇稿》(2002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日记形式:燕赵客《乐和日记》(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说明文中简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动物简介》(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文学小论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没受招安》(2003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头宫女说玄宗》,通篇都没有一句议论,只有一幅幅画面。
…………
够了!足以看到杂文的形式特点已超出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形式特点的范围,连手册、年谱、医院诊断报告等形式都可被杂文采用了,并且不一定都具备严密的逻辑性。

由此可见,认为杂文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并难以立得稳脚的。
所以,杂文也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总之,杂文就是“杂”,根本不能归到某一类文体中,只能归于文章类。

(5)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孕育的,体现的正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忠”、“义”文化。

而现今我们所言的杂文,是在现代民主、民本、人权以及权力必须接受约束、监督等的现代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吴兴人《中国杂文史》中认为的:杂文源自古代的诸子百家们的讽谏、谏诤学说,并一直发展到鲁迅集大成。我认为杂文应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杂文。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有着不同和功能和作用,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作文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
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
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
“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着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可以标个“与某某书”或“复某某的信”一类题目。考察写作的情况,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质的内容,然后编组成文,然后标题;作文课是练习,“备”应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学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会少拘束,敢放笔,多有机会驰骋,是有好处的。
课堂之外,凡有所写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与篇幅的长短无关。司马光等写《资治通鉴》,全书近300卷,是作文。《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不识字的凤姐编第一句,“一夜北风紧”,李绔续第二句,“开门雪尚飘”,都只是五个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篇幅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
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谓“写话”的说法。上面几段主张作文的范围应该扩大,是否可以说,作文不过是话的书写形式,说的时候是话,写出来就是作文呢?可以这样说,因为种种性质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说出来又可以写出来的。但那样笼统而言之,并不完全对,或并不时时对。有时候,口里说的,写下来却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诗《山行》,很喜欢,吟诵几遍,怕忘了,拿起笔来写,“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写话,可不能算作文,因为不出于自己的构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报表之类也不能算。还有一种情况,思路不清,说话不检点,结果话“很不像话”,应该这样说的那样说了,应该说一遍的重复了几遍,应该甲先乙后却说成乙先甲后,意思含糊不清,等等,这样的话,除非小说中有意这样写以表现某人的颠三倒四,写下来也不能算作文,因为没有经过组织。这样,似乎可以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这样认识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有较大的可能把课堂学变为随时随地学,因而会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较大的可能把与命题作文有关的种种胶柱鼓瑟的信条忘掉,这就会比较容易地做到思路灵活,文笔奔放。总之,为了化敬畏为亲近,易教易学,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头”是有利无害的。

C. 刘兴雨的《追问历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吴思《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后,又一部反思中国历史的力作。不同时代的人必定有不同的问题,于是有不同的兴趣,于是有不同的眼光,心目中就有了不同的历史。刘兴雨先生的这本书,一百篇文章,竟无一笔用于描绘地主与农民的阶级斗争图景。他写官员,写皇帝,写平民,写那些代天理民或代天子牧民的统治者,写代理人的利益和代理人的心理。他描绘了一个官场主导型的社会,这个社会的特征,大概就是没完没了的“千古伤心事”。善不得善报,恶不得恶报。报应错位,源于利益错位。颐指气使的总是那些代理人,可以当他人代表,慷他人之慨,谋过手之私的代理人。作者从秦始皇写到马向东,一路斑斑点点,所有这些笔触,都偏离了阶级斗争史的主流。然而,他的努力和众多当代人的努力一起,汇成了另外一条主流,形成了历史的另一种理解和解释。这是中国史学的进步,也是中国思想的进步。
吴思作序并极力推荐。

作者简介:
刘兴雨,当代着名杂文家,1955年12月生于辽宁本溪,1983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现为《本溪晚报》副总编。
刘兴雨大器晚成,迈步扎实,崇尚自由和思想,以鲁迅精神为衣钵,用五年的时间磨一剑,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追问和反思。本书刚刚出版,即荣登全国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并连续再版。
书中所选近百篇文章已陆续被《杂文选刊》、《杂文报》、《杂文月刊》、《读者》等报刊发表和转载,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本书通俗易懂,启蒙性极强,是当代大学生不可多得的课外读物。

目录
重说历史(序一)
呐喊者的漂流(序二)
上编 得民心者得天下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吗
《史记》就真实吗
官无信如何
秦始皇致文人书
刘邦为何不怕贪
从周亚夫到马寅初
司马迁 你何苦
皇帝何必亲耕
嵇康教子的困惑
陶渊明之子怨父
审判隋炀帝
唐太宗真喜欢魏征吗
武则天情结
假如派个机器人
冯遭与杂草
寇准败于谁手
君子为何势不两立
苏轼缘何总遭贬
柏杨为何讥讽范仲淹
岳飞死因探微
秦桧后人,你们怎不站出来
文天祥的幸与不幸
悬牌与遭训
海瑞的悲哀
戚继光为何晚景凄凉
重读《金瓶梅》
万历为何消极怠工
主动作假与被迫作假
干隆致文人的一封信
夫妻在一起有罪
慈禧做的一件好事
珍妃死得冤吗
梦遇义和团
郭嵩焘的三大罪状
他们脑里少根弦
李鸿章的苦衷
秋风宝剑孤臣泪
统治者的闹心事
中编 在巨人的光环里
办张报纸为一人
孙中山的致命弱点
蔡元培先生的遗憾
如果断了这根血脉
党的创始人为何默默无闻
一字之易未可轻
胡适为何被围剿
如果胡适遇上姜太公
陈独秀为何被罢免
陈独秀为何不去延安
陈独秀与女工 胡适与小脚女人
胡适、郭沫若做人之比较
鲁迅与郭沫若的原配夫人
堂皇的理由
神圣的装饰
千古伤心事
……
下编 狂欢的民众
附录:相关评论
后记

D. 看一部伟人传记后的心得

看《毛泽东传》的心得体会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教学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旅途,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因为他,能让我更真实更全面更捷径般地触摸到人物的世界。《川端康成传》、《拿破仑传》等书本曾让我沉醉不知归路。7月10日晚上,躺在开往景德镇的火车上,突然感觉到自己只有杂志没有带书很是遗憾。同事拿出他准备的《毛泽东传》,看着黑色的封面上一个金色的毛主席头像,还有红色的书名、作者,觉得设计很是贴切巧妙,就毫不客气地说:这书就借给我了。于是,接下来的日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就有了和此书的亲密接触。
毛主席是湖南人,韶山与我的家乡相距不远。童年时代,我就去参观过滴水洞。对毛主席,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样,也深知他给我们国家带来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毛主席他是一个人,不是神。边想边敲,敲起键盘来突然发现自己说不出什么所以然,确实,谈政治不是小女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长项。头发长见识短的我本着阅过留痕的原则,写下一点心灵的感触。
“毛泽东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是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琢磨、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更快地建立了新中国。他几起几落,不曾退出大舞台。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一定,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这次旅游,看黄山、三清山,回忆以前登过的泰山……周总理,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黄山。踏遍黄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一块块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总理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2005年7月,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魔力。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而不是以前的观海。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的啊。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老房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有一块块墙体剥落的印记,上面有毛主席的这首诗。当时我们一边跳着橡皮筋,一边念着这首诗。当时我还有过这样的念头:毛主席为什么写苍蝇呢?他要关心的事情很多的啊!读过传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记得爸妈的书本中曾有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我曾熟读过。在黑色的铅字中,最熟悉的还是这些诗词《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咏梅》……儿时的记忆最珍贵,也许,让小孩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在小的时候多积累多背诵,真是硬道理。
每一部传记的结语,都值得自己反复品读。我认为那是作品的精华。句号,并不意味着结束。传统意识、大写的自我、人际竞争、健康状况等,都影响着我们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样反作用于我们大中国。《论持久战》:对手都折服的时代鸿篇。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2005年的暑假,虽然骄阳似火,但我或多或少地走近了这一历史伟人,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感慨。
菲利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很流行,我还没有读过。对照不同的《毛泽东传》,感受可能别有洞天。历史是什么?蜗居在城市,文学是生命的空气与养分。有人提出从心理学、病理学的角度探究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想起刘兴雨的《追问历史》,在历史记忆与民间记忆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灵光敲打成一个个的黑字。我们触摸到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另外添加的是一点历史的皮毛。
历史就是历史。不问质量,但,我们,有写下的勇气。

E. 《追问历史》读后感800字。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法律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空闲时,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因为他,能让我更真实更全面更捷径般地触摸到人物的世界。《墨翰墨德传》、《拿破仑传》.《我的奋斗》等书曾让我沉醉不知归路。 虽然有市局组织的三个一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堂而惶之的不去只做工作,这也叫给自己一个理由吧了,局长给我们发《毛泽东传》,看着红色的封面上一个金色的毛主席头像,还有黑色的书名、作者,觉得设计很是贴切巧妙,就毫不客气地说:这书是我的了。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就有了和此书的亲密接触。
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韶山是我在小学读书时就很向往的地方之一,去年中央要求我们党员要接受党的先进性教育,我有幸作为一名党员,随团去了湖南的很多地方,我去了韶山,主席故居,毛氏祠堂,主席广场,还有就是文明世界的滴水洞,看了这些更加激起我对毛主席的深厚的感情,同样,也深知他给国家带来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毛主席他是一个人,不是神。作为一个人那里会不犯错误。、在这里我也要说到,我在主席的家乡所看到的一些不可肆意的事情,主席已经去世多年,他是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伟人,而不是什么神,我明白湖南人民对主席的感情很深但我们也不差啊!主席本就是无神论者,可现在我想是表示有些不妥?
就此书而论“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几起几落,无论多么的艰难,可是他,都不曾退出这支救国救民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一定,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就拿此事来说,说明主席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信念始终的人物。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我曾游览过很多的山川河流,如黄山、华山,娥眉山,泰山黄河,长江,洞庭湖,黄河长江乌江的源头,此时我联想毛主席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又是,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踏遍华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天外飞来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总理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
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心绪。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去看水,而不是在无人的地方高喊。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我要攀于顶峰站在高岗,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河流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自我。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老房有一块块墙体剥落的印记,上面有毛主席的这首诗。当时我们一边跳着山羊,一边念着这首诗。当时我还有过这样的念头:毛主席为什么写苍蝇呢?他要关心的事情很多的啊!读过传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记得爸爸的书柜中曾有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我曾读过。在黄色的叶面下是一行行黑色的铅字,最熟悉的还是这些诗词《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咏梅》……儿时的记忆最珍贵,也许,让小孩在小的时候多积累多背诵,真是有点道理。
每一部传记的结语,都值得自己反复品读。我认为那是作品的精华。句号,并不意味着结束。传统意识、大写的自我、人际竞争、健康状况等,都影响着我们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样反作用于我们大中国。《论持久战》:对手都折服的时代鸿篇。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这几天虽然秋高气爽,但我或多或少地走近了这一历史伟人,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感慨,心中的那团火在无尽的慌原。。。。。。
菲利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很流行,对照不同的《毛泽东传》,感受可能别有洞天。历史是什么?蜗居在城市,文学是生命的空气与养分。有人提出从心理学、病理学的角度探究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想起刘兴雨的《追问历史》,在历史记忆与民间记忆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灵光敲打成一个个的黑字。我们触摸到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另外添加的是一点历史的皮毛。
历史就是历史。不问质量,但,我们,有写下的勇气。

F. 东方红太阳升这首歌涉及到历史人物是谁

推荐回答
歌曲《东方红》的历史
曾几何时,《东方红》这首歌曲在个人崇拜的狂潮中红极一时,似乎是中国超级国歌,全中国人民主动被动、有心无心都在唱,一日数遍,唱个不停。然而,40 年河东,40年河西,现在知晓这首歌的人越来越少,在青少年中几乎没有人会唱这首歌,这是当时的人们可能不会料到的一天。想当年,人们在放歌颂扬伟大领袖是“人民的大救星”之后,再唱《国际歌》,呼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当时有外国朋友问:大救星就是救世主,你们这么唱不是自我否定吗?尽管一些人恍然大悟,然而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中,人人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哼唱下去。

时过境迁,人间正道,《东方红》的严重贬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首具有最浓烈的政治气味的颂歌实际上来源于山西的一首普通民歌,后来流传到陕西,经过多次更改完善,逐渐变成革命歌曲,最后被划为领袖专属。耐人寻味的是,它曾经专属于不同的领袖至少有三人:刘志丹、***、蒋介石。过去,人们谈论很多的是,尽管人人皆知的歌词是歌颂***,它原来却是歌颂陕北共产党领导人刘志丹的,但是它也曾被用来歌颂蒋介石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根据有关专家的调研,《东方红》的原型是曾经流行于晋西北和陕北地区的一首叫做《芝麻油》的情歌。这首原汁原味的情歌小调应该是在西北高原、黄河两岸传唱了多个世纪。它属于原生形态,词曲均有多个版本。传唱最多的歌词大意是:

芝麻油,白菜心,
要吃豆角抽筋筋,
三天不见想死个人,
呼儿嗨哟,
哎呀我的三哥哥。

《芝麻油》朴实无华,原生滋味浓烈,一般由女人哼唱,从转弯抹角到直抒胸臆,一语双关,反映的是女人对情人的思念。由于是原生形态的情歌小调,男女之间隐讳而直白、婉转却无误的表达非常典型。“芝麻油”暗指从男性阴茎里流出的精华,“白菜心”则是指代女性阴户,“吃豆角”、“抽筋筋”几乎是在赤裸裸地描述男女性交的具体行为,最后的“三哥哥”则是进一步点明唱歌的女子思念的是男人的阴茎,惟妙惟肖但不落粗俗,反映出民间在情感表达方面的高超智慧。在许多地方,民间用“小弟弟”、“三只手”来做男人阴茎的婉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当一个女人站在空旷的黄河岸上哼唱这首歌的时候,歌词形象直白,曲调高亢纾缓,对岸的男人听见了,很难不会产生一种如痴如狂的反应冲动。对岸的男人用着同样的曲调、不同的歌词,来对思念“哥哥”的女人做出回应,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痛快淋漓的效果。在这种情景下,形成多段对唱甚至合唱的情歌,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同样自然的事情是,这首情歌有着不同的歌词版本和曲音变调。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首《芝麻油》被当时八路军中的文宣人员看中,遂改编成了《白马调》,这也是这首歌曲的第一次“变脸”。

当然,和以后的数次“变脸”一样,这第一次的“变脸”,也是只改歌词而不改曲调,而且“三哥哥”也变成了八路军。

《白马调》的歌词如下:

骑白马,跑沙滩,
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汉,
咱俩捆成捆成一嘟噜蒜,
呼儿嗨哟,
土里生来土里烂。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儿嗨哟,
打日本也顾不上。

三八枪,没盖盖,
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
待到那打下榆林城,
呼儿嗨哟,
一人一个女学生。

与《芝麻油》相比,《白马调》因为与“抗日”等重大主题联系了起来,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层次。然而,今天再看这三段歌词,其点睛之笔恐怕并不在“吃了八路军的粮”,也不在“打日本也顾不上”,而是在整首歌曲的最后的一句:“一人一个女学生”。这句精彩的歌词可谓是“卒章显志”的典范,很能活画出当时相当一部分民众参加抗日军队的心理状态,非常真实、朴素和可信。

如果说《东方红》的第一次“变脸”尚没有洗却其中的那股浓厚的野性十足的草根色彩的话,那么,从它的第二次“变脸”开始,这种来源于民间的“莽汉气息”,有了多个革命版本,除了调子之外,逐渐变得荡然无存了,代之而起的是歌颂八路军、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最后例外均透着一股堂皇的庙堂之气。

根据杂文家吴有恒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写作的一篇叫作《〈东方红〉这个歌》(《岭南杂文选》花城出版社1991年第1版)的文章披露,《东方红》的第二次“变脸”是歌颂大名鼎鼎的刘志丹。其歌词大意如下——

太阳出来满天下,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他带领穷哥们闹革命,
呼儿嗨哟,
他带领队伍打横山。

这个时期的《东方红》或许还不叫《东方红》,但个人崇拜的色彩已经是颇具雏形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后来的“农民诗人”李有源之所以能够“创作” 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主席,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样的歌词来,推动这首“民歌”实现其第三次“变脸”,其实也并不需要很高的水平,因为现成的材料都放在那里,他无非就是把“刘志丹”换成伟大领袖的名字,然后顺着那个思路无限“拔高”罢了。

正如任何人、任何团体和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一样,一首歌曲也有其传唱流变的历史。从对《东方红》三次“变脸”的梳理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世事的沧桑,更可见出历史的巨大的吊诡之处。正像吴有恒先生在《〈东方红〉这个歌》一文中所指出的:“《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这个歌却说有大救星。一个唱歌无神论,一个唱有神论,互相矛盾,唱了几十年,……直唱到自己也昏头昏脑,糊涂起来。”

吴先生是经历过“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的那一辈人,他的话自然透着一股深深切肤之痛。而作为我们这些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人,更多的则愿意将眼光朝向未来表达一点希望,这希望就是:愿今后的中国不要再出现类似《东方红》这样的为个人崇拜推波助澜的所谓歌曲了,永远不要!

有网友指出,这首歌还有第四次变脸,也是善变的延安老师“篡改”的,当然是国民党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群众为了拍蒋总统的马屁而改的。刘兴雨在《追问历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9)一书中有记载。《东方红》曾经被“篡改”一文,这首歌被“篡改”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介石”,不押韵,讨论最好是用“蒋中正,但又直呼其名,有点犯忌。

根据史料记载,以上所述《东方红》第四次变脸属实。我在大约20多年前曾读过相关资料。当年胡宗南“光复”延安之后,蒋介石要亲往视察,借以鼓舞全国军民士气。当地县里负责国民党文宣工作的部门为了在总统来视察时有节目可献,临时将“中国出了个***”改成“中国出了个蒋中正”,合辙押韵。据传,当蒋骑着白马,以国家总统身份视察延安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锣鼓喧天,欢迎群众在国民党组织的指导下,载歌载舞(主要是秧歌物),齐声高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云云,全城充满了节日般的喜庆气氛。老蒋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对众官员连连称赞“好好”!但是并没有楼上所述犯忌的地方

G. 刘兴雨《追问历史》一书哪儿有卖

孔夫子旧书网

H. 从哪能下到刘兴雨的《追问历史》的全文啊

http://www.sslibrary.com/ (北京站)——用户名:ssgpxnkj 密码:xndjdx这个是超星阅览图书馆的,你自己去下,这本书很难找,要找text格式的比较难我们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有

I. 《追问历史》读后感800字,求大神!

读起刘兴雨的《追问历史》,在历史记忆与民间记忆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灵光敲打成一个个的黑字。我们触摸到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另外添加的是一点历史的皮毛。
在《追问历史》一书中,贯穿着对极权的抨击,对专制的批判,对腐败的愤怒,对小人的鄙视,对自由的向往,对传统的反思,对弱者的关注,对权威的藐视。慷慨悲歌,一咏三叹。廓清历史,荡气回肠。通篇充满了人的自由精神和当代知识分子的胆识。其议论之精彩,见解之独到,使他的杂文独具魅力。
《追问历史》不曾与任何一段历史唱单调,也不曾挖掘别人不知道的无关紧要的细节来博取读者的崇拜,你读着读着,就会感觉好像有一个得道的长者站在哪里,和你讲一个平常但是意义非凡的故事。他为你指点迷津,但是没有完全揭露其中的天机。你总会在生活的各处,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想到他的话,想到他的思想,然后再某一天豁然开朗,取得其中的精髓。他不是在写历史故事,他是在故事中为你解困。
有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太阳底下无圣书,太阳底下无圣人。这真是血泪总结的经验。超凡入圣,总是以更多的牺牲为代价。这本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只不过自然的法则罢了,但是有些人却要掩盖这种事实,偏把那些成功者描写为悲天悯人以身饲虎的善士,这就有些侮辱眼尖者的智慧了。炮灰从来只是炮灰,何曾变过成功者。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力量,就是历史的元规则。

J. 胡适究竟做了些什么,让这边这样恨他

历史很难说清楚,我看过刘兴雨的《追问历史》里面说的很理性。
50时年代时,全国发动过对胡的批判,是因为他站在和我们敌对的立场,而且他对大陆文化界影响深远。
抗战结束后,我党曾争取胡,胡不但不买帐,还对共产党劝降,亲自写信给毛主席,让共产党做不靠武力的第二大党。在围困北京时,毛曾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听后冷笑一哼“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他逃走后,我党立即宣布胡为战犯。
胡的宗旨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不受党派的左右,批评所有不民主、反科学的行为,做政府的诤友与谏友。
但实际上国民党也曾对它进行过两次围剿(详略)。

他是个学者,是五四时的干将,热心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学开创者,却不愿从政。曾发誓:20年不入政界,20年不谈政治。
最后国民党台湾政府请他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觉得这个职务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实现,便千里迢迢从美国赶到台湾赴任,最后在他主持第五界中央研究院院士酒会时,突然酒杯落地,玉碎身倾。
胡适坚持自由主义60年,从容地批评着那个时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是美国式民主的追求者,主张由好人组成政府,他不愿直接做官,更愿为帝王帅。他说“我所希望的,只是一点思想言论自由,使我们能公开地替国家思想,替人民说话。”在他看来,能有言论自由,比当官强。
他主张专家治国,反对蒋介石的“军人治党”
我这说的也不太清楚,你可以去找找那本书,写的挺好的。

阅读全文

与刘兴雨追问历史在哪里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