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三大历史性跨越是什么

三大历史性跨越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7-05 15:44:23

① 三个历史性转变是什么

(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在经历了十年的文革浩劫和“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影响,经济社会长期停滞的背景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这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大会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开始实现党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以及重大历史是非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开始了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
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历史转变的指引下,我国设立了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明确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开始了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等,改革开放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标志着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历史转变的最终成熟。党的基本路线以法律的形式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写进了党的章程及国家宪法,最终实现了这一历史转变的法律化、制度化和权威性。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历史转变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是重新启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和基础。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就谈不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不会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局面。
(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建国后的建设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已经与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需要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明确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后,我们党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和模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此问题上,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变。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们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成功实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基本形成。如果我们不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改变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很好地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难有出路。因为经济是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搞不好,社会主义的大厦就不会稳固。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是我国整个改革开放事业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成功确立之后,其它一系列的相关的改革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医疗和住房的改革乃至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等等也就有了相应的依据可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国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后来的经济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三)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我国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具体的历史和实践条件的制约,尤其是传统发展观念本身的局限性,我国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促进了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而在经济整体素质和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面并没有实现明显改善,我国在取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等。尽管早在1981年我们党就提出了要探索经济建设新路子的任务,并于1995年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但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压力问题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是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
在新的历史挑战面前,中国面临着必须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历史新课题。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这个重大问题,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转变。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上述三大转变,是历史的、系统的、发展的,是我国社会发展主线上的关键点,支撑着我国社会发展实现了一次深刻的历史性蜕变,即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转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巨变。

②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哪三次

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是:

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

(2)三大历史性跨越是什么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个:

第一,它使中国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他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

这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但始终不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杀的,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获得一次大解放。皇帝在过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都可以打倒,那么,什么陈腐的东西都打破。

思想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已开始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袁世凯在清王朝崩溃之局已成的情况下,表示“矢忠”共和,并且当了“民国总统”,但他的目的却是为了借革命之手取清朝皇帝而代之。一旦他自以为站稳了脚跟,便立刻宣布取消共和,恢复君主专制制度,自己做起皇帝来。

但历史不会倒转,袁世凯的称帝很快在全国人民反对下失败了。革命所带来的已经发生了的变化,任谁也无法再把它全部抹杀掉。

当然,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毕竟有限。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实在根深蒂固,并不是一两次冲击就能推倒的。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孙中山期盼的“共和”受到挫折,人民的悲惨境遇依然如故。

1921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未竟的事业,又向前迈进,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的旗帜下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响亮地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国。

③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使国家实现了那三大历史性转变

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其明显标志就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1、近代中国各阶级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在于:政治上,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深受地主阶级、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的压迫,中国经济步履维艰。

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不断冲突、渗透,“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变化”;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权利与地位上显现了绝对不平等。

为此,社会各阶级如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等,都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且不能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以及革命对象的过于强大,革命最终遭受失败,这些阶级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

2、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首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独立国家。第一,政治上,实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的包含“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制度。第三,文化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最后,对外关系上,实行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方针的独立自主的新外交。

其次,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广大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新中国的成立则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第一,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享有最高的权力。人民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各级人民政府。第二,经济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三,文化上,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总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是逐渐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

2、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就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指导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曾认为小农土地所有制作为“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残余”,“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列宁也指出:“把全部土地交给农民,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6年底,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1956年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956年以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也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尤其是“文革”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遇到重大挫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还认识不足,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尚缺乏经验。

三、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1、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以苏联模式为样板,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显现,如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经济决策权力过分集中等。党中央也曾试图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高效率,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共中央还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做了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与政策依据。

2、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国与世界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文革”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战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从1978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地区、实行全面开放等过程,形成了“由南到北,由外到内,由沿海向内地,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阶段。

首先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的开放并且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开放。其次是多层次,多层次体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点、线、片、面的开放格局。最后是宽领域,我国的对外开放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

总之,建党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使得我国相继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据统计,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2010年达到397983亿元,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29748元。我国的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三大历史性跨越是什么扩展阅读:

党领导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是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成果,而党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必须做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并且二者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

第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立场、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内涵。第二,深化认识世情、国情与党情,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深刻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

2、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我们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新时期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坚持牢牢群众路线。

第一,大力弘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这就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第二,贯彻执行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不断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三,探索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改善群众工作,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十分注重加强党的建设。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就要以这个总体布局来展开,通过“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把我党建设成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九十年光辉历程,九十年宏伟篇章。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的“三个历史性转变”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三次历史性转折分别是哪三个事件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⑤ 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指

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如下:

这三次历史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作为一道多选题目,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的了解。在20世纪左右的历史上发生了很多重大节点的事情,尤以这三件事情为巨大且影响深远的。

巨大事件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⑥ 20世纪中国经历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指什么

(1).两次巨变: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二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两位伟人:毛泽东、邓小平。
(2).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
(3).毛泽东: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
(4).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思维能力。本题主要检测了20世纪中期和后期中国两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带来的影响和站在历史性巨变的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特点和突出贡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同时做到语言的精确性。

阅读全文

与三大历史性跨越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