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五千年历史总共有多少个汉字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多少个汉字,没有人说得清楚。-
-----因为,有的字,这个朝代的字典收入,那个朝代的字典就没有收。-------还有的字,在一定的朝代,在一定的地方使用过。但是,字典就没有收入过。
所以,没有人说得清楚“中国五千年历史总共有多少个汉字”。
**********现在,给你一些字典收字的情况,其中收字最多的是:1994年冷玉龙等人编的《中华字海》,收字数量惊人,多达85000字。
---- 可能汉字的数量跟85000差不多。
现在,给你一些各个时期,着名的字典的收字情况,聊作参考: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历代部分字书收字情况简表
《说文解字》 公元100年(东汉) 许 慎 9,353 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字林》 (晋) 吕 忱 12,824 按《说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
《玉篇》 公元543年(南朝梁) 顾野王 22,726字 按542部首排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
《龙龛手鉴》 公元997年(辽) 行 均 26,430字 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声97部,上声60部,去声26部,入声59部。收录俗字较多。
《广韵》 公元1011年(宋) 陈彭年等 26,194字 按206韵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韵再分小韵,共9300多小韵。
《类篇》 公元1066年(宋) 司马光等 31,319字 按《说文解字》部首排列,其中“艸”、“食”、“木”、“水”四部各分为上下,故共有544部。同部的字依韵排列。
《集韵》 公元1067年(宋) 丁度等 53,525字 编排方式基本与《广韵》同。
《改并五音聚韵四声篇海》 公元1212(金) 韩道昭 35,189字 共444部首,按36字母顺序排列,同母的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同部首的字头,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
《字汇》 公元1615年(明) 梅膺祚 33,179字 按214部首排列,首创部首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法。同部首的字头,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
《正字通》 公元1671年(明) 张自烈 33,549字 编排方式基本与《字汇》同。
《康熙字典》 公元1716年(清) 张玉书 47,035字 沿用《字汇》、《正字通》214部首排列法。正文外有补遗和备考。加上古文字字头共49030字,其中重收字头81个。
《中华大字典》 公元1915年(中华民国) 陆费逵等 48,000多字 沿用《康熙字典》部首,但顺序有所调整。
《汉语大字典》 公元1986年——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54,678字 按200部首排列。部首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每部之字亦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同笔画的部首和每部之内同笔画的字,均按横竖撇点折笔顺排列。正文外有补遗和附录11种。
*******另外,再给你个网址,对于汉字的拼音、结构、意思非常全面你去参考下:http://ke..com/view/1712.htm
‘贰’ 中国古代字体有哪几种
宋体、楷书、草书、隶书、行书等。
1、宋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
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2、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
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3、草书
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4、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
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5、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的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