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利用课件进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设计
一、引言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儿童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
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外,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对历史的亲切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探索因果关系的能力。
问题情境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调动学生心理的积隐漏极因素,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质量的教学模式。
问题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学生们教活了。
那么如何创设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情境呢?下面笔者就自雹含己的教学实践感受谈一点看法。
二、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当学生原有历史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用语言文字描述,走出课堂参观演示,通过角色扮演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等。
1.利用课本材料,想象历史情境
初中历史教材,突出了在文字阐述中穿插展示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图文资料。
这些图文资料不但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的重要凭据,它们极大地充实、展拓和深化了教材内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图文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如地图作为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地域变化的感知。
根据地图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想象,学生对事件的经过即可了然于胸。
有效利用教材所给材料,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形象思维,在头脑中重现历史,从而更深入地认识、掌握知识。
2.学生扮演角色,再现历史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地这样设计情境:假如你是历史中的人物,面对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样做?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而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可以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
让学生演出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的场景,辩论的结果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
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灶肆烂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最后再由教师将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
3.参观演示,呈现历史情境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从课内走到课外,从学校走到社会,参观实物展览,将课堂上较为空洞的说教,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也是初中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参观博物馆、考古现场、陈列室、纪念馆等。
博物馆是收藏、陈列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场所,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可信性的特点,能够给参观者以丰富的感知和诸多的思考。
学生能在想象中呈现出特定的历史场景、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4.对比历史事实与历史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假设和对假设的检验,引发思考,激化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
假如你是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你是否认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来尽快结束战争。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录音)像(CAI课件、电影、投影)等手段,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学习 “官渡之战”的时候,教师预先可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片段,加以其他相关材料做好课件。
上课时先简单介绍一下战争的始末使学生有初步认识。
随后就利用课件来表现战争场景,同时结合课文中的材料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
播放视频,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彩描绘,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需注意的问题
在创设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除了掌握以上策略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与课程内容相适应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必须适合表现一定的历史内容,空泛的和牵强的情境不但起不到预定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其次,情境的创设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太简单会使其失掉兴趣,过难又会使其丧失信心。
掌握这个原则,学生才会主动地去适应情境,引起兴趣,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完成对情境问题的探究。
2.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本身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努力寻找“启情点”,尽可能地增强情境的情感因素,要设法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提供的情境相融合,同时要把握好度。
情境过多会使整节课没有起伏,课堂结构不生动;该用“情”时没用“情”,则调动不了学生的情感。
3.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服从历史规律
首先,情景的创设必须要体现出一定的历史知识、概念和规律,各种情景中都孕育着历史事实,学生要俄拘多通过它了解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规律。
其次,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进人角色,激起情绪,引发思考,从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产生真挚情感,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情理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任何一种脱节的情景设置都是失败的、不可取的。
四、小结
实施有效的情境教学,有助于体现历史的生动性,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历史。
问题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目睹“历史的真实”,缩小学生和历史的时代距离,变以前被动地“听”、“记”为主动地“看”,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问题情境可以把形状、声音、颜色同时作用于学生感官,使之同时接受各种信息,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有血有肉,生动且丰富的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Ⅱ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我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系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时事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继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因此,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链接整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又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一直是时事热点。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展示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两岸顺利实现直航;首届海峡论坛等)。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我设计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1)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2)我国政府对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基础、最佳方式、立场、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3)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科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联系。古代诗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爱,所以应利用诗歌等材料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时,我曾引用了这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分析:(1)这首词是我国哪一位着名词人所作,词名是什么?(2)“周郎”指的是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史称此事为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突出的贡献?(4)这位词人与哪一位词人的词风一致?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巧用图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性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丰富的图片材料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黄帝”时,可以利用炎、黄二帝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1)炎、黄二帝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2)中华儿女为什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设计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图片、或遗址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 》,创设问题情境:(1)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2)红军为什么长征?(3)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如能在讲授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一则可以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维,教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今后,我的改进方向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应处理好几种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合作与平等的关系,这是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应成为指手画脚、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学生的权威和旁观者。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真对待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要做到诲人不倦,耐心细致,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强加于学生。教师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不能为面子掩饰自己的知识缺陷,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做到教学相长。2.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的关系历史问题应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也谈不上问题。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因强调后者而排斥前者,而是应将两者优势互补。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而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历史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情境之中。3.史实材料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历史认识是建立在认识主体对史实材料解释的基础上。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他们在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度、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对历史解释的不同。 在过去,由于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形成了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教师与学生都被剥夺了对历史的解释权。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历史的解释权交给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尤为重要。所以,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将历史解释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证由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当学生认为所谓历史,就是“我”自己根据史实材料对过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释时,学生“我能学”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大大加强,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4.认知与体验的关系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和结果。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促使学生在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中认知得到发展。而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是指由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何谓历史意识?史学家瞿林东认为,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1](13)作为历史问题,若仅仅引导学生认知却缺乏相应的体验,历史将是无生命的、游离于学生之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难以形成他们的历史认同感、责任感和历史意识。因此,有必要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已渗透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历史问题情境中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5.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历史提问,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记硬背历史结论。而今天我们强调的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不是仅仅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注重学生在对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态度、方法、策略、结果的整体培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模拟史学家的研究过程,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如何利用有效的历史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研”中学,从“做”中学,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对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评价应定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关注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策略和研究方法的养成;要观察学生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历史意识、历史责任感的形成情况;要掌握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可见,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历史问题的提出与设计,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构历史问题的分析、假设、论证,从中了解史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造意识,尝试体验与合作的乐趣,分享问题解决的愉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重在过程。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之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令人遗憾的是,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仍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也提出问题,但指导思想仍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这种问题教学仅仅是知识的变形和搬家,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如不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难以落在实处,新课程的推进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推陈出新,时不我待,主动变革,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历史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这一点更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研究与完善。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我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系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时事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继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因此,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链接整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又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一直是时事热点。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展示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两岸顺利实现直航;首届海峡论坛等)。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我设计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1)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2)我国政府对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基础、最佳方式、立场、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3)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科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联系。古代诗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爱,所以应利用诗歌等材料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时,我曾引用了这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分析:(1)这首词是我国哪一位着名词人所作,词名是什么?(2)“周郎”指的是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史称此事为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突出的贡献?(4)这位词人与哪一位词人的词风一致?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巧用图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性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丰富的图片材料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黄帝”时,可以利用炎、黄二帝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1)炎、黄二帝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2)中华儿女为什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设计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图片、或遗址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 》,创设问题情境:(1)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2)红军为什么长征?(3)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如能在讲授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一则可以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维,教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今后,我的改进方向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应处理好几种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合作与平等的关系,这是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应成为指手画脚、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学生的权威和旁观者。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真对待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要做到诲人不倦,耐心细致,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强加于学生。教师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不能为面子掩饰自己的知识缺陷,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做到教学相长。2.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的关系历史问题应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也谈不上问题。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因强调后者而排斥前者,而是应将两者优势互补。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而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历史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情境之中。3.史实材料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历史认识是建立在认识主体对史实材料解释的基础上。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他们在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度、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对历史解释的不同。 在过去,由于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形成了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教师与学生都被剥夺了对历史的解释权。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历史的解释权交给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尤为重要。所以,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将历史解释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证由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当学生认为所谓历史,就是“我”自己根据史实材料对过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释时,学生“我能学”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大大加强,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4.认知与体验的关系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和结果。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促使学生在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中认知得到发展。而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是指由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何谓历史意识?史学家瞿林东认为,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1](13)作为历史问题,若仅仅引导学生认知却缺乏相应的体验,历史将是无生命的、游离于学生之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难以形成他们的历史认同感、责任感和历史意识。因此,有必要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已渗透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历史问题情境中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5.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历史提问,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记硬背历史结论。而今天我们强调的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不是仅仅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注重学生在对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态度、方法、策略、结果的整体培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模拟史学家的研究过程,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如何利用有效的历史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研”中学,从“做”中学,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对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评价应定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关注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策略和研究方法的养成;要观察学生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历史意识、历史责任感的形成情况;要掌握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可见,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历史问题的提出与设计,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构历史问题的分析、假设、论证,从中了解史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造意识,尝试体验与合作的乐趣,分享问题解决的愉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重在过程。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之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令人遗憾的是,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仍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也提出问题,但指导思想仍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这种问题教学仅仅是知识的变形和搬家,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如不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难以落在实处,新课程的推进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推陈出新,时不我待,主动变革,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历史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这一点更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研究与完善。
Ⅲ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倪淑芳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五、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第六、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后参加渭滨区表演,受到好评,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七、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Ⅳ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及其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情景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培养其能力。巧妙创设历史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1、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的能力的质量。
2 、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也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
3、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防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总之,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
Ⅳ 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具有客观性和过去性的特点,有着时间、空间、人物等特定的场景。然而今天现实的课堂缺失了情感,老师不爱教,学生不想学,这样的课堂怎么能有生命的激情!更无法展现历史的生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人性都被忽略殆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丰富历史内涵。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追溯历史。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才能不知不觉神入历史,达到学习效果最佳。
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情境创设实录
教师模拟丰富的内涵的历史故事引入本课,很有深意,其目的是为突破“三统一”的背景而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以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
师:同学们,假知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这个情境创设故事很有趣,那么大家说说这个案例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
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内涵,使久远而陌生的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个国家在文字、货币、语言、度量衡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它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丰富历史内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历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能力)
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角色扮演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现法,是让学生先感受、体验,再用语言表达。在感受体验时,大脑右半球兴奋;在用语言表达时,左半球兴奋,这就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请大家再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情境创设实录
创设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为了突破封建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我设计了充满想象力的情境歌谣《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诙谐的歌谣交待了这个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以大化小,以小见大。使学生们通过帮助奴隶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问题一: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够了,剩下200人我应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呀!
问题二:哈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三: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答理,长满了荒草,上面无利可图,可是我越来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影响了我的收成,我该怎么办?
问题四: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每亩地还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保密!他们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还有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呢?(私田合法化)。
教师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兴地主的心声。
通过这个情境创设,学生对大变革时期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对封建制度的诞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人,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从“过去”走向“现实”, 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构建起学生通过图像认知史实的境界,构成百闻不如一见的视觉感知。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师,是新知的增长点。
教师可采用设疑等多种手段,使历史情境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已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案例3:七上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情境创设实录
方式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虚拟汉武帝招贤令:(也可以学生根据教材自己设计招贤令)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大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中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良田美宅、黄金万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下面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须完成什么任务?
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以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
方式二:设计模拟对话: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和张骞对话。(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
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积极热烈、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可见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培养
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我们不仅不可能指望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根本性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就连最起码的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一最浅层的基本要求也难以达到。应该意识到没有情感的投入很难识记,记住也忘的很快。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才能在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
Ⅵ 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
历史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对史实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我国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事实上,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而且教学内容对胡贺初中生而言具有较高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学质量必然无法实现较高的提升。情境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情境中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达到情感共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多增设情境教学,转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加强情境教学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展现历史情境
直观教学是创设历史情境最主要的方法。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体,尽可能多的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例如讲解《开国大典》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况,深切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例如学习中国的《国防建设》一课时,可以播放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阅兵仪式,让学生在掌握国防建设发展历程的同时,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新中国国防力量的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再如学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笔者出示了能反映经济大危机的厅悄四张图片:《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队》《因没钱付房租而靠在绳索上睡觉的难民》《因为破产而出售汽车的资本家》和《资本家销毁大量产品》。通过对图片中情景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这次经济危机的感性认识,大量工人失业,百姓生活痛苦不堪。并且感受到此次经济大危机中灾难最深重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从而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二、把学生的疑问成为情境创设依据
认为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考时就会产生问题,这种疑问的扮做渣解决就成为学习源泉。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疑问来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疑问创设成一定的教学情境,问题不光来源于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把疑问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疑问中动脑思考,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把哪怕是一点点的疑问都要大胆提出来,只有有了疑问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学生对“女皇武则天”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其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疑问,“皇帝一般是由男的来当,但她是个女人为什么能当上皇帝”。为了让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笔者把这个疑问推给了学生自身,作为一个作业让他们课下利用一切手段解决,他们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在家中利用电脑完成资料的收集,把与武则天有关的情况都有了解并掌握。虽然这种学习方法会浪费学生的一点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他们用更多的时间了解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的很出色。学生不但找到了教科书的内容,还了解了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有的学生还找到了有关于武则天从进皇宫以来到称帝直至晚年的所有大事,通过这些大量的资料,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位女皇的伟大之处。
三、借助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演,角色扮演只能创设间接情境,但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真实史料,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像史事经历者一样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其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比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代表,依据课本表述的英法美等国的各自主张,彼此争论,最后达成了《凡尔赛和约》。这样可以为以下的问题探究做铺垫:英法美都是战胜国,为什么还要激烈争吵?由此可见巴黎和会是什么性质的会议?《凡尔赛和约》是怎样的一个和约?等。
四、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战争场面。如何更真实地将这些历史场面重现呢?简单地读一读还是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下?显然,这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此时,教师如果能用生动、饱含激情的语言加以描述,必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因子,利于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述“一国两制”时,就可以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愁、离别之痛的诗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在饱含激情的语言中得以激发和升华。
五、完善学生历史情境自我创设的环节
初中历史教学应以课本为基础进行辐散性教学,通过让学生在历史情境创设中进行相应的课堂表演等多项课堂任务,促进对于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当学生在扮演不同历史人物的时候,会以所扮演的人物角度来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相应的思考与认识,比如介绍“虎门销烟”这一知识点,笔者让学生来扮演林则徐、道光帝、清朝大臣等,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并能结合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进行发挥,个个演得有声有色,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更能体会到当时中国的现状及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大背景。这样的情境教学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矛盾与历史发展规律,在矛盾与冲突之中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与正确的历史观。
六、结语
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育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新的方式对历史知识有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历史课的教育质量。教师需要注意在情境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对新方法做到合理利用,避免问题出现,真正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
Ⅶ 在中学历史课中如何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创新性的改变。如今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来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这样,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最佳组合的情境中,就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以下优点: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全部身心功能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教师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请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通过多媒体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在运用微机设计的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入以及实物、图片、模型的充分利用来达成目标,尤其是微机软件的进入课堂,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场景,生动、自然、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馈,促使学生通过这些情境教学更快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学好历史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