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指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兴趣。”诸多迹象表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就所教学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认真备课
(一)树立学生为上的信念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处于一种不公正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学也因收到歧视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师都把历史当成一门“背诵”学科,上课照本宣读、吹牛,让学生勾勾划划,课后死记硬背,从而使广大学生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大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只会养成学生读“死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丧失了历史的学科价值。
作为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上的教学信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目的,本着树人、育人、发展人的宗旨,将历史学科的知识、趣味、审美、思想等内涵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理。为此,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爱心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对业务的钻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历史老师应以教学为事业,不断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充满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认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动学生的认真,言行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实课堂教学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
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这是充实课堂教学材料的又一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摆脱不了一元论思维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也深受其害。在这个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学,用最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对于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人、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在讲评秦始皇、蒋介石这些时代豪雄的是非功过时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进行归纳;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联系当前的社会与生活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初中历史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阐发的人类发展史,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同时,人们趋向于对与自身距离较近的事物感兴趣,从当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又如通过日军侵华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层的种种作为和我国国民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现状。
二、 巧用语言
首先,组织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动,有序指富有逻辑。一个好的老师应是一个语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所述之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语意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小故事,教师在讲述时就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为此教师要提高语言的修养,通过阅读、说话、写作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教师都要将它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讲清楚,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便要讲到传教士和义和团,课文所述很简略,教师要辅之以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结构中去,还学生一个详尽、丰满、生动的史实。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动人心弦。一个出色的教师必须要有演说家一样丰富细腻的情感,要善于控制场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与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启人心扉。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数十个情绪状态不同的学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控制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如讲述“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用满怀愤怒和深情的语气向学生描述英法联军残暴的场景,阅读近代史中签订的条约的内容时可用果断的语气表现侵略者的蛮横,或用沉重的语气反映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最后,思想上要做到发人深省。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对事物有明晰的洞见,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能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学生的不足与需要明察秋毫、熟稔于心,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发、教育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人生历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有持续不怠的精神追求,从而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学生也往往对一个有思想而善于教导的老师怀有崇敬和依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如中国历史上屈原、司马迁、谭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教师可通过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来感染学生。又如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兴亡原因的归纳,进而让学生深思振兴中国的“良方”。
三、 各种教法
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气氛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少数的几种教法也极易让学生摸透教师的脾性,教师要使课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层出不穷的招数、想尽办法让学生参与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法教学历史。如原始社会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讨论法,列举黄帝时人们的发明用抢答法,对夏商周青铜器等手工艺品的欣赏用讲述引导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战国的纷争用开故事会法,戊戌变法用自学答题法,其中康有为驳斥荣禄用表演法,还有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使历史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活力。
四、 师生互动
真正的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师生不断交流促进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竭力创设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的宽松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在此,教师须注意两点:
(一)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
《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里面聚集着形形色色、性情各异的学生,一个咳嗽、一句发言就能引起他们间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神情衣着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他们的内心话语,并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段去暗示他们、启迪他们、关爱他们。如对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加以婉言规劝,看到学生自己购买了历史课外书,对其加以肯定和赞赏等,学生往往能在教师的关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励学生适时反馈
学生的反馈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课上,什么环节需要追加深入,什么知识需要反复分析,什么内容可以省略跳过,都要针对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前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情况,课堂上一味地演“独角戏”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忽略自己的存在,进而对其“表演”渐生倦怠,直至充耳不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坦白和表现,同时耐心细致地倾听,用年轻的心态去跟学生对话,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五、 及时作业
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都忽视作业这一环节。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及时作业对于学生及时掌握当天知识、有效学习日后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言:“温故而知新。”通过作业,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有时能从中悟出新的涵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兴趣,极大程度上与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布置适量作业,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养成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总之,教师要本着“爱人、育人”的职业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历史教学中优化教材、语言、教法、师生关系等各种因素,挖掘自身潜力,重塑历史课形象,让学生满怀兴趣地去学、去研、去思。
⑵ 怎样才能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我建议你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清除对学习历史的许多误解。如:认为历史不是科学、学历史就靠背功好、平时可以不管它,到考试时突击就行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应当纠正。 第二、在老师指导下,尽快地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听课、如何预习与复习、如何小结与总结、如何作选择题、如何作非选择题等等。 第三、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形成知识的网络。也就是说,要把知识的点连成线,要把知识的线连成面,要把知识的面连成整体。 第四、循序渐进,分步到位。在知识的记忆和能力培养及应试策略方面,不能急于求成,要依据自己的实际,一步步地向高考要求靠拢。 以上四点,供你参考。具体如何学,今后你遇到什么困难,到时再交流,好吗?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⑶ 如何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历史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纪录,诠释和研究。它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人文学科。
一. 一、认识历史科的作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皇帝李世民说的一句话,英国着名的政治家,作家培根也曾说:“读史使人明智。”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历史有很大的作用。从人类的历史中,可以认识祖先的历史,知晓民族的兴衰,了解古今中外曾经发生的事件,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增长见识,认识社会,提高预见未来的悟性,陶冶一个人的情趣,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培养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吸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将来适应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因此一定要使原来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历史无用论思想彻底去掉,使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
二.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1. 1、 利用提问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提问会对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刺激,一旦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就会引起学生钻研教材,探讨问题的兴趣。比如在讲“淝水之战”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投鞭断流”,“草木谐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然后提问:“同学们,这三个成语出自什么历史事件?其具体内容如何?”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有的学生在相互讨论,有的学生在独立思考,使课堂教学秩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朝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前进。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提问后,会产生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振奋和解决问题的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的兴趣。
2. 2、 利用对比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比法就是用某些有共同联系的史实来进行比较异同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对比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上《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这节课时,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中国历史关于戊戌变法,然后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会取的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他们两者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比较,学生加深了对日本历史的认识,巩固了已有的旧知识,也就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3. 3、 利用分析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总体认识。例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首先就需要对战争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个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号召人民为争取生存而斗争;第一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把斗争锋芒直指秦朝统治者;起义军队伍由开始的900人,发展到几十万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第一次推翻了封建王朝。然后得出“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通过这种分析,使教材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整体完整的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重构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 4、 利用音像资料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音像资料包括录音带,照片,录像带,光盘等等。在历史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像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节的“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开国大典的盛况,然后播放开国大典的音像资料: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通过这些音像资料,再现了伟人的音容笑貌,这是最生动,最传神,最真实的历史,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
5.5、 利用历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是枯燥无趣的,不愿意学习的课,学习起来就成为一些历史事件的简单机械的背诵,这样就大大禁锢了历史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就会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课变得趣味盎然。例如在上《蓝色的地中海文明》这节课时,可以补充罗马建城的传说——“母狼乳婴的故事”。 传说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的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称陷落后,来到了意大利中部一个叫作“拉丁”的地方居住下来。埃涅阿斯的后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市,并成为了这里的国王。当王位传到努米托尔时发生了内讧,他的弟弟阿穆留斯篡夺了王位。为绝后患,阿穆留斯下令杀死了努米托尔的儿子,并强迫他的女儿西尔维娅去当祭司。依据规定,祭司是不能结婚的。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约束,与战神玛尔斯相爱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阿穆留斯得知此事,下令把这对双胞胎投入台伯河溺死。兄弟俩被冲上了岸,被一只母狼用奶水养活。此后,这对双胞胎兄弟被路过的牧羊人收养,分别被取名为“罗慕路”和“勒莫”。兄弟俩长大后,重新夺回了王位,并在当初他们被遗弃的台伯河边建了一座新城。但是兄弟二人在用谁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的问题上发生了争吵,最后罗慕路杀死弟弟,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举行了城市奠基仪式:罗慕路把一对公牛和母牛套在犁上,赶着他们绕着帕拉丁山犁出了一道深沟,到预定开设城门的地方,罗慕路把犁头抬起,城市的轮廓就这样确定下来了。罗慕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罗马由此立国。通过这种历史故事的补充,可以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充满兴趣的学习中获得知识。
以上这些培养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是我在多年历史教学中的体会。然而教无定法,今后我将在这方面多做探索,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有效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⑷ 我对历史不感兴趣,但是又不得不学,有什么办法让我对历史感兴趣或者让我的成绩有所提高
如果学习方法不当,那么历史是很枯燥的。但是又必须学,所以就得找对方法。
首先,历史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细细读来你会发现,古人的故事和现在人的生活经历差不多,所以说,读故事是一个很不错的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其次是应对考试,历史基础必须是要记忆和背诵的,但是记忆和背诵的是可以找方法和诀窍的,你可以问问老师,找到方便记忆的方法和诀窍。
答题,你可以挑选相关题目,反复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答题技巧,直到见到题目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