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峰塔来历
文峰塔在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始建。宋、元、明、清均经重修。清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复修时改为七层。196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整。2001年,恢复部分建筑。
(1)文峰塔有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砖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莲瓣共7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
塔身有五层重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塔刹属藏式喇嘛塔,为清代砌筑。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
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圈门,每层周围有小园窗。塔座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塔身底层的四正面有雕塑精致的园券门,门顶用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塔均为砖木结构,以砖砌为主,塔的最下层塔身较高,立于莲花座之上。
2. 山西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历史
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始建。
宋、元、明、清均经重修。
清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复修时改为七层。
196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整。
2001年,恢复部分建筑。
文峰塔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主要用于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灵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区的风水建筑,荆门现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按照传统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东宝塔用于镇地域龙脉,月亮湖广场的白骨塔用于镇古城水口,文峰塔用于乞求一州文运昌盛,人民安泰。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三塔已成为历史人文景观,这里让我们去探索文峰塔背后被遗忘的故事。
文峰塔修建于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位置在荆门古城凤鸣门文庙和贡院西,与文庙和魁星阁左右呼应。《荆门直隶州志》载 “文峰塔在龙泉书院巽方,与东山塔遥对,同治元年绅土周瀚等创建,意取‘雷风相薄’为书院多士励也”。但是文峰塔门楣上的石刻落款却为“同治壬戌春,州牧牟嗣龙建”,可见,文峰塔名为牟嗣龙所建,事实上真正筹资建塔者当为晚清荆门名绅周瀚。根据州志和周氏后人周忠斌提供的周氏家谱记载,周瀚名周厚躬,号宝生,亦号瀛海,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周瀚为晚清布政史、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民间亦称“周五老爷”。周瀚37岁时(公元1856年)他的父亲和三哥周恩庆、四哥周炎在江西吉安平乱中战死。咸丰皇帝谕旨拨款为他父亲在现工商街原老文化馆院内建周贞恪公祠,并御文致祭,极尽殊荣。周瀚忧思父兄,从四川辞官回荆门守孝,从此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不再入仕,并在九龙谷石婆望夫下结庐隐居。后经州牧请求,周瀚才出山负责操办团练维护城市治安,周瀚《长林营建记》和《团坊议》州志有载。周瀚热心公益事业,从1860-1863年间,筹资主持在凤鸣门外修文峰塔,于白云洞斯台上增建白云楼,这两处工程根据碑记同时动工,周氏家族捐资约百分之六十。笔者发现凡周瀚自己主持修建的工程皆不留本人题记。从遗留在龙泉中学白鹤亭上周瀚撰写的《景莱别墅记》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文采和情操。
人世沧桑,短短的140年过去了,当年与文峰塔相配套的一些建筑毁于战乱人祸,也许由于文峰塔是石头的组合,石头的坚固才使它保留下来,然而今天的文峰塔并非昔日的文峰塔。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象山大道,文峰塔地处象山大道中轴线,本来是城市一道美丽厚重的历史文化景观,据说是有碍行车安全,文峰塔只好让位,向西移走约300米重建在现龙泉公园内,文峰塔的文物价值也就打了折扣。有识之士评曰“文物变成了无物”。我们不敢说这是愚昧之举,但是它总比彻底毁掉了的好。
“云汉昭回,文笔鸣凤”今天当我们漫步在龙泉公园,大概很少有人去看一眼文峰塔,然而“文峰塔”这个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每个荆门人的心中,但愿文峰塔佑福荆门文运昌盛,让荆门的明天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3. 许昌文峰塔的历史沿革
文峰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博物馆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层,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结构谨严,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
2006年05月25日,许昌文峰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91年8月,国家投资25万元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该塔进行测绘、维修。现塔前立有石碑三通,一通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文明塔赋》;一通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文明寺塔记》;一通为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文明寺释迦文佛殿鳌头观音殿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