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造了篆书

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造了篆书

发布时间:2023-08-05 09:17:45

㈠ 是谁创造了篆书

一、篆书是由仓颉、太史籀、李斯等人创造、发扬光大的。
二、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三、大篆:汉字的古代体之一。它的名字见于汉代着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四、小篆的鼻祖是李斯,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㈡ 篆体字的历史 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写篆体字

篆体字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㈢ 篆书是在那种历史背景下创造的 A 文景之治 B 秦世皇统一六国之后 C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 D 胡

B,秦统一六国后才采用的,

㈣ 大篆,小篆 隶书 楷书 分别是什么朝代起源的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㈤ 历史小篆

一、篆书是在哪种历史背景下创造的有四个选项.1.文景之治2.秦统一六国之

篆书分很多种类 我详细的给你介绍下吧 不是简单的谁创造的是有其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了.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 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小篆 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玉筋篆 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着',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铁线篆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秦篆 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篆书的演变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于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二、小篆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秦小篆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

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李斯将小篆的形体的开体与写法制定以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编写用标准字体──小篆来书写的的识字课本,比较着名的是《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成为了儿童的启蒙教材。

此外还用小篆来书写皇帝的诏书及到处以小篆刻石来歌功颂德,使小篆广为流传。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三、历史两个字用小篆怎么写

历史的小篆写法如下: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四、历史问题怎么分辨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呢

【篆】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承接“大篆”而来,流行于后世时又叫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与文化,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求“书同文”,把原来六国通行的各种同义而不同形的异体字和繁难的文字废除,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的标准字体。

从书法上看,它的笔画基本上粗细均匀,而且圆润,很像筯,因此又称之为“玉筯篆”。字形略长,注重均衡, 对称。

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相传是秦朝宰相李斯写的。如图(从左至右)1《琅琊刻石》(点击放大看)。

【楷】 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 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

古人说:“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的是严整飘扬、犀利飞动。

楷书笔划有规律的发展,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法。

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八法之中。每一点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笔划互相呼应的。

永字的八个笔划按其所处位置各有名称。楷书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

古人说“真多用折,……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运笔中锋则多遒润。

如图2“永字八法”。 【行】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它产生于后汉,最早以行书着名的书法家是后汉的刘德升。 行书是楷书的简便写法,既不像楷书那样拘谨,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识,因此显得流美而平易,最为群众所喜用乐见。

行书是流传最广,应用最多的一种书体。其中较工整兼有楷意的叫“行楷”;较草而兼有草意的叫“行草”。

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有名的行书帖。 如图3《兰亭序》。

【草】 草书有“章草”、“今草”、“大草”、“狂草”之分。“章草”:早期的草书,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所谓“今草”,是相对“章草”而言的。

它是保持了章草的结构简约的特点,而在用笔上加重了钩连与圆转,使字书写起来流畅连绵。 如果“章草”是隶书的草写简写,那么“今草”就是楷书的草写简写。

较着名的帖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等;今草中的“大草”、“狂草”,如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如图4《古诗四帖》。

五、小篆在历史中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 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 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秦权上刻制 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 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六、终结图画文字的小篆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了 “书同文”的政策,便由李斯等人整理 文字,改变字体。

在统一六国之前的 文字是大篆,统一后称为“小篆”或者是“秦篆”,它是在大篆上简化的一种 文字。小篆以李斯碑刻为代表,现在 存于西安碑林。

当时秦始皇身体力行 推行小篆,为此他巡游各地制作石刻。“小篆”比“大篆”更加整齐,它的 象形意味逐渐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 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 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 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 形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众多的情况 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㈥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是什么时间形成的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后,距今约3300年。

3、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距今约2200多年。

4、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距今约2000多年。

7、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6)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造了篆书扩展阅读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阅读全文

与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造了篆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2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