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两千年来,为何中国王朝一直都是不断的循环往复呢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还算是一本公平公正的史书,在里边儿司马迁一般都会在每个王朝或者说一段历史的结尾,做一下评价,不过在平淮书一章,司马迁却一改往常的公平公正,而是不断地吐槽。
当然司马迁在这里也有一点悲观,他认为所有的国家都会对外宣战而不重视内部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不过当时的司马迁还看不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矛盾逐渐改变,而不再是司马迁当初认为的那样。这并不是司马迁个人的理解偏差,而是司马迁所在当时社会发展还达不到现在的程度。不过在过去的两千多年,司马迁所提到的战争永不止却并没有出错。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永远不会记住历史的教训。
㈡ 历史大师们,请教: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循环
看看(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你就明白了
当然我不反对以上原因,但以上只是统治思想的核心,我补充一下历史上的朝代循环。
人们历来把中国历史解释成是一再重复的王朝循环史,这一传统的说法掩蔽了某些时期在循环表象背后发生的一些根本性变化。当然,诸王朝的兴亡确是呈循环式。凡是王朝的创立者总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活动家,但是几代以后,在宫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子孙后裔,很可能变得软弱无能、放荡不羁。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个强悍的统治者或一个能干、忠诚的大臣来设法阻挡这种堕落,但总的趋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义推翻王朝,重新开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环。
不过,比王朝循环更为根本的是所谓的经济管理的循环。这种循环是从每个重要王朝刚建立时所共有的安宁和繁荣开始的。社会安定的恢复导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相应地使收入增多、国库充实。但是,个人野心、家族影响和制度的压力这三者的结合必然迟早会使皇帝们去承担过多的义务。他们将人力和财力分散到公路、运河、防御工事、宫殿、宫廷铺张和边疆战争上。因而,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
为了弥补亏空,政府提高赋税,赋税大部分沉重地压在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自耕农头上。每个朝代开始时,自耕农总是占农民的大多数。但是,随着赋税的增加,他们愈来愈被迫将自己的小块土地让与大地主,而自己则沦为佃农。地主凭借与他们的财产相当的政治影响,只交纳微不足道的税,所以他们占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岁入愈下降,落在数目日趋减少的自耕农头上的赋税愈增加。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赋税增加,岁入下降,公路和沟渠的整修被忽视,生产率下降,最后是饥荒、盗匪活动和全面的农民起义。在这同时,边防可能也被忽略,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来劫掠。常常正是这种内乱和外侵的结合,使摇摇欲坠的王朝溃灭,为新的开端扫清道路。
㈢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周期重复的问题
按照唯心主义论的观点,“五百年有王者兴”,所有的朝代更迭都是天命,人力不可违背。这套观点在古代大行其道,很有市场。
但是如果按照现代的政治经济学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中国古代朝代兴替的脉络和规律。归根到底是人口—土地之间之间的供给结构矛盾。
基本上呈现以下规律:1、王朝兴起,政治清明,人口经过战乱大量减少,土地大量撂荒,人口土地供给充裕 。 2、王朝鼎盛,官僚逐渐腐化,人口大量繁殖,土地开垦到达一个限度,出现各种土地兼并苗头,人口土地供给出现危机苗头。3、王朝末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土地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限的土地无法满足巨量人口的需要,大量人口成为无地流民,社会危机出现。4、各种农民起义、叛乱,人口大杀灭,土地撂荒,王朝更替,开始新一轮周期。
㈣ 为什么说历史总是轮回的
古代的王朝循环曾引起很多人的研究兴趣,为什么自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便轮回往返,一次次治乱反复而几无穷已?史家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说来源于中国的大一统文化传统、文化上缺乏弹性;有人说是因为外族的武力威胁,"游牧民-定居者"的生存竞争一次次使中国王朝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有人说这乃肇于中国传统的等级制统治模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经常性冲突使每一代王朝都不可能长治久安。无疑,所有的说法都有其道理,都能解释部分甚至很多事实,但本文则侧重于经济角度,从经济层面看,王朝的循环又该如何解释?本文想要强调的是:每一王朝在其后期形成的强大既得利益阶层给国家税收带来的巨额损失,在掏空了国家的公共财政的同时也摧毁了王朝的统治大厦。这一既得利益阶层与国家公共财政之间的紧张,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其影响极其深远。1、自耕农递减律与公共财政的短缺循环从经济上来找原因,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理解尤其值得注意,他认为中国古代王朝循环、帝国走不出由盛到衰周期律的根本原因,乃在于经济管理的循环,"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斯塔夫里阿诺斯,P294),而公共财政的崩溃,又直接导致帝国的灭亡。历史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是轻滑而明快的,一两句提纲契领、富于概括的话语,就把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尽数罗入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