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夏朝历史是什么
夏朝的历史是: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国号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的中国世袭王朝的起始。
《礼记·缁衣》、《尚书·太甲》、《清华简·尹诰》及《清华简·尹至》,称夏朝为“西邑夏”或“西邑”,有学者据此考证,甲骨卜辞中“西邑”即代指“夏”,也就是说,“西邑”是商朝人对“夏”的称谓。
据《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贰’ 古代历史中的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在我们大多数人常识中,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就是夏,上承三皇五帝,下接商朝。最初是治水的大禹打下基础,获得帝位;然后大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继承了帝位,从而建立夏朝。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孔甲驭龙……最后因为夏桀的**,导致民众反抗,商汤起兵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史记》以及先秦的一些文献里面,都记录了上述事件。然而你可知道,这些记载到底是否属实,在史学界却始终存在争议。 近年来,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讨论,一直在纠缠不清。维护正统的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竭力想要证明夏朝是真实存在的朝代,却始终不能说服对方。至今,在世界史学研究领域,“夏朝”和“三皇五帝”一样,都被归纳在“传说和神话”时期。大家公认,咱中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郁闷么?有一点点。 二. 简单来说,历史学界确定一件事情,大致需要两方面的证据。其一是文字记载,其二是文物。类似于法庭的“人证物证”。 “反对派”认为夏朝不存在,或者说“夏文明”不存在的理由,主要也就是基于这两方面的理由。 首先,说夏朝没有“可信的记载”。 怪事,明明那么多的古书都有记载,怎么叫不可信啊? 原来,人家说了,目前出现夏朝最早的,是周朝的《尚书》(当然,《尚书》本身到底是啥时候的,也有争议)。那会儿,距离夏朝灭亡,都快千儿八百年了,这些记载本身的可信度,是无法核实的。 最有资格证明夏朝存在的,是商朝的文献记载。可气的就在这里,目前商朝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甲骨文,尚在不断破译整理中。而已经翻译过的记录中,都找不到关于夏朝的证据。于是有人说了,瞧瞧,夏朝要真存在,怎么会在商朝的文献都没有记载呢? 先秦时代,由于科技较为落后,实物和文献都很难保留。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方面的重大突破。 还有文物考证。一般来说,夏朝的历史,大致应该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600年这四五百年之间。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自然比这年代还要久远的都有的是(山顶洞人也有两万年历史,北京人都三五十万年了),然而,据说公认为城市的标志,比如城墙之类的,都没有发现。所以要证明夏朝这个朝代的存在,证据不足。 三. 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啊,大家公认了几千年的朝代,咋说没就没了呢? 因为这里的史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就像说要证明过去一个人存在,假设夏大爷隔现在好几辈子了,你不能光说,因为祖祖辈辈一直传有这么个夏大爷,光头,近视眼,脸上有瘤子,所以就有这么个人。你得找到亲眼见过夏大爷的证人来作证才行。光说“我听某某长辈讲过夏大爷的故事”,那就不能算数。 还有夏大爷用过的东西,你不但得找出东西,还得证明这就是夏大爷用过的,才得行。 实物证据的搜集,有时候相当困难 当然了,文字记录也好,实物考古也好,就目前现状而言,即使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标准说法也应该是“目前的考证尚不足以证明夏朝的存在”,或者说,夏朝的真实性还是一个“存疑”的问题。不能说一定有,也不能说一定没有。 有那么一些人,现在就开始下结论,说“夏朝肯定不存在”,那是属于兴奋过度。 四. 西汉司马迁所着的《史记》,在中国史书中具有非常高的权威。其中记录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的事情。不过,精确到年的记载,只从西周末年开始。之前的两千多年历史,都只有世代,而没有人物生存和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 这不但给后世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也给斤斤计较的外国史学家提供了怀疑的影子。比如深受西方影响的胡适先生,回国后便大肆宣称“东周之前无史”,认为中国文明从东周开始。顾颉刚也曾论证,说“禹”应该指一种爬行类的“虫”。鲁迅先生在小说《理水》里还专门塑造一位“鸟头先生”来讽刺他。 司马迁当年着史记时,那真是一丝不苟。为了确保尽量的准确度,他甚至游历全国各地,走遍万水千山,去考证古人生活的地势,去探听当地的民间传说。 可以想象,他必然也尽可能地查阅了当时能弄到的各种史学资料,然后对其进行综合与选择,写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遗憾的是,当初他查阅的许多史料,经过时间的洗刷,尤其是战乱的破坏,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五. 想当初,很多人对于商朝,也一样视为传说。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商朝的记载,被当作是神话。但随着甲骨文的研究,商朝当时的文字记录开始逐渐被整理出来。人们发现,司马迁的许多记录,都被甲骨文一一映证了。 于是,商朝的存在,再也不是什么争议。 单就史学家而言,司马迁的人品是值得信任的。他或许会用春秋笔法去为尊者讳,但涉及到具体的事情,却绝少无中生有,更别说编造一个数百年的朝代了。 位于河南省偃师的二里头,是一个重要的夏商时期考古遗址 上个世纪末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其中的一个任务,就是确定夏朝的大致年代。参与**的中国学者,与持反对意见的外国学者,在“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又进行了尖锐的交锋。在二里头考古现场,发掘出来了青铜器,以及王宫遗址。中国学者据此认为这说明二里头有可能是夏朝的遗址。而外国专家则说,二里头只有青铜器,没有车,没有文字,只能作为部落文明,还谈不上“夏朝”这个国家。 这个层面上的争论,其实已经有些无聊了。 二里头发掘出来的夏代青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夏启到底穿着皮袄还是丝绸衣服登基,大禹处死防风氏用的是青铜斧还是石斧,这些考古学的细节,当然是很严谨的科学问题,却与我们对历史的感情无关。 有外国人说中国人心中的夏是一种“信仰”,指责对夏的考证是“预设结果的****”。让他们去说好了。 “夏”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时期。那个时期,有一些有趣的古人,发生了一些值得记住的故事。 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