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调查报告该写什么
蚌端口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摘 要 蚌端口——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传遍淮河两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作为淮河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有责任宣传它,并使之重新焕发光彩,为蚌端口的腾飞作出贡献。 关键词 蚌端口 历史文化一、调查目的:众所周知,蚌端口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地属中原腹地,也是联结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枢纽,交通十分便利。蚌端口虽是个新兴城市,但这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蚌端口市的中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蚌端口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二、调查方法: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不但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蚌端口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端口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三、调查研究过程:⒈第一阶段(2001年10月):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如:《中国文化大辞典》、《中国大网络全书�6�1社会学》、《安徽风光�6�1皖北风光》。通过网络查寻。相关网址:历史博物馆(http://www.bta.net.cn/travel/)。通过查阅,初步掌握了蚌端口地区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有关情况,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线索。⒉第二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2月):实地考察蚌端口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以验证所查资料的真实性,了解这些古迹的现状。重点考察对象:①禹王宫(蚌端口与怀远交界处的涂山上)②白乳泉、卞和洞(怀远荆山上)③汤和墓(蚌端口东郊龙子湖畔)④明中都皇城、明皇陵(凤阳县境内)⒊第三阶段(2002年2月):筛选、整理资料、图片,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反复修改,打印成文。四、初步研究成果:蚌端口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新兴城市。最初是一个小渔村,因盛产河蚌而得名。古书有云,此地乃早期祖先“采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变为凤阳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端口已发展成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为祖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蚌端口城市的历史虽然不长,可这一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至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过足迹,并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经历,创业的艰难;……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摸着历史的脉搏,开始了调查。⒈禹王宫禹王宫地处蚌端口与怀远交界处,位于涂山之上,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所建。涂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与荆山相峙,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和会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启的诞生地。涂山古称涂山氏国,并留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峡谷,并使之分离,今二山间尚有断梅谷遗迹。涂山顶建有禹王庙,始建年代不晚于唐代。庙有禹王殿、启母殿。两侧厢房陈列历代修建的碑刻。庭内有一株古银杏树,曾被雷火击伤,树中长出两株桃树,蔚为奇观,人称“树中树”,有诗赞曰:“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庙西南有一石矗立,极目远眺,宛如妇人正襟危坐,人称启母石,又称望夫石。相传大禹治水,终年奔波在外,其妻涂山氏女(启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为石。山上还有圣泉、灵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点。山下有禹会村、防风冢等遗址。历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览,留下大量诗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纪念夏禹诞辰,当地均举行盛大庙会,延续至今。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怀远县荆山东北麓。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玉归隐之处,唐代诗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国,风疑古所闻。良宝终风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咏其事。石洞由巨岩覆盖,天然巧成。洞内宽阔如屋,可容数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帐”四字。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古人有“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洞口有亭,匾题“抱璞岩”,建于明万历年间。⒊白乳泉白乳泉又名白龟泉,位于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因传说泉内有白龟而得名。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偕子出游至此,见泉水浓白似乳,四时不竭,水满杯而不溢,颇为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诗句,后人遂改名白乳泉。经水质分析,泉水富含矿物质,表面张力大,故能满出杯口而不溢。泉左侧有望淮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楼内四壁镶挂历代名流书写的楹联。泉右侧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侧有亭,名为半山亭。白乳泉现已辟为“乳泉公园”,成为蚌端口地区主要名胜之一。⒋汤和墓汤和(1326 ~1395)是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汤和墓位于龙子湖畔,地处曹山之上,坐北朝南。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马、石羊若干,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陵道尽头立一祠堂。祠堂内供有汤和灵位,下通汤和墓地宫。地宫石门前卧有墓志铭和汤和将印碑刻。石门内即主墓室,正中为汤和灵柩。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于灵柩四周。主室旁有一侧室,陪葬一童女。墓内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后因墓室被盗,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价值的文物,如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全国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墓室因年代久远和盗墓破坏而塌陷,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⒌明中都皇城明中都皇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凤凰山之南,这里三山相连,向阳高亢,淮水萦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他的发祥地临濠(今凤阳)建中都。中都皇城具有我国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围25公里;第二道砖城为皇城,城围7.5公里;内城为紫禁城,城围3公里,四周设午门、玄武、东华、西华四门。主要建筑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楼台。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渊殿等散布其间,此外皇城内还有太庙、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筑,整个建筑成为后来北京故宫的蓝本,后历经沧桑,殿宇宫阙尽毁。现仅存残破的午门和西华门一段城墙。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⒍明皇陵明皇陵,位于凤阳县西南7公里的太平乡,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个哥哥、三个嫂子、两个侄子的坟墓。皇陵陵势若岗阜,列以石人石兽,气势雄伟。主要建筑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内有正殿、金门、碑亭、华表、石人石兽36对,神路,宫厅等建筑。现仅存墓冢、华表、《皇陵碑》等。虽残缺断裂,仍巍然屹立。特别是神道两侧的石雕群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寝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艺术珍品。《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皇陵石刻与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收获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对家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从夏朝之前的禹王宫到明朝开国皇帝的中都城,从春秋时楚国的卞和隐居之处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价值的人文景观。面对着我们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历史再添光彩!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⒈有些部门对古迹的保护不够。有的古迹虽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却管理不善。如:凤阳明中都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损坏严重,甚至遗失。有的古迹甚至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只有无奈地任凭雨打风吹去。如:汤和墓孤零零地“废弃”在龙子湖畔,上层墓室破损严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游客已根本无法了解有关汤和的经历。⒉政府对古迹的宣传和开发利用不够。由于有关部门的疏忽,古迹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游客数量越来越少。我们在市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令人吃惊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还有这些文化遗迹。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些古迹的宣传、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投入资金太少。这不仅会直接导致游客减少,旅游业衰落,甚至会使一些古迹彻底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将来如何向后人交代!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蚌端口地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并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修整;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使它重新焕发光彩,为蚌端口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六、备注:由于本次活动时间紧迫,我们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学期完成。在此,我们对为我们的研究活动提供帮助的刘建尧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② 求一篇莒县的历史调查报告,500字
关于莒县的历史调查报告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莒县历史悠久,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莒商代为姑幕国,春秋时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莒故城为莒地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莒地古城堡遗址达十几处,古遗址、古墓葬已发现1291处,莒县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县博物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淀,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给这方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境内浮来山清灵雅秀,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六条旅游线之一。山中古刹定林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着名文学批评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故居。寺内有当代文学巨匠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的校经楼, 为刘勰晚年校经着书之处。 寺院正中矗立着“天下银杏第一树”,高24.7米,粗15.7米,树龄近4000年,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此外,境内还有齐长城遗址、状元林、乐毅垒、马鬐山红袄军遗址和玉皇山龙鱼、屋楼春晓等景观,既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又是访古寻幽之胜地。..........................................................................................
③ 要怎么写历史调查报告
关于历史调查 报告 究竟要怎么写呢?以下整理了关于历史调查 报告 范文 格式和关于历史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关于历史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_关于_的调查报告”、“关于_的调查报告”、“_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 毕业 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__建设实践思考》等。
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 方法 ,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 经验 ,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 总结 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历史实践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注意是社会生活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逐渐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 教育 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附:关于历史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历史和 文化 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
——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
摘要: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历史文物一方面能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有其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因此,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历史文化古迹成为大众热衷的景点已不足为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破坏。本次调查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虞洽卿故居)为例,结合实践中对景区的观察,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的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多角度地探究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个人、景区和社会等方面来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 关键字:历史文化古迹;破坏;保护;解决方案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的感情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深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调查的目的
在本次暑期实践的调查活动中,我小组以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
宅为例,以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破坏因素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群众心目中对于景区现状的看法,景区所属单位的态度,在原有的保护 措施 上增加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景区更好地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进行保护。除了制定相对有效的解决措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意识,有助于景区所属单位多角度地加大对古迹的保护力度,让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能在社会各界更好的保护下,以更好更完整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它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发挥其价值和真正效用。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以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本次的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四方面: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根据搜集得到的以上四方面信息和相关资料的查阅,针对以虞氏旧宅为代表的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
(二)调查的方法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等。
在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我们先搜集了有关虞氏旧宅的相关历史资料,以普通群众和景区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制定了两份问卷。普通群众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3道多选题。景区工作人员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2道多选题和1道填空题。
在实地观察了虞氏旧宅后,我们分别向普通群众(游客、附近的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分发了调查问卷。但在分发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不同的人群存在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比如在向附近的村民发放问卷时,有一部分人根本不识字,或者有些人不能很清楚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变更了原来的调查方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近似于采访的方式完成的。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20份,有效回收达192份,回收率达87.3%。
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后,我们针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情况,讨论分析后又提出了6个关于虞氏旧宅保护方面的问题,向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采访,以提高本次调查的可靠性。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
1、普通群众的年龄分布
十六岁以下十七到三十岁三十一到五十岁五十岁以上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调查的对象各个年龄段都有分布。如上图所示,十六岁以下占据了23.7%,十七到三十岁占14.3%,三十一到五十岁占49.7%五十岁以上占据了12.3%。考虑到地域的影响,我们分发问卷的地点也不一样。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与中年人群占了调查对象中的很大一部分,这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从大体情况来看,会选择以历史文化古迹作为旅行地点的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年龄段内的。同时,这些年龄段的人更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与指向,他们提供的信息,也更能代表广大群众,使本次调查活动更能反应真实情况。
2、普通群众眼中的现状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通过数据的整理研究,普通群众对当前景区保护状况非常满意的占7.1%,比较满意的占23.7%,一般的占60.6%,不满意的占8.6%。
以上数据,结合我们了解到的普通群众认为的目前虞氏旧宅的保护程度,我们发现,在人们眼中,当前的保护还是存在不足的。一方面,可能是景区所属单位的正常保护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所造成的。当然,自然灾害或者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虞氏旧宅遭到破坏的一部分原因。总的来看,对虞氏旧宅的保护有待提高。
(二)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
1、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
上前劝说阻止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无视
普通群众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所采取的行动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使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知,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有54.2%的人会上前劝说阻止,30.4%的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剩余15.4%的人会选择无视。
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具有责任感和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的,这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但是经过我们的讨论分析,以及结合自身的体会,我们认为,上前劝说阻止和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可能是一种内心的倾向。因为在真实的状况下,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无视,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一些感知。首先,每个人定义的文明与不文明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次,并不是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会有这种行动力的。当然,有如此多的人有这种倾向和意识,相信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至于具体落实,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自身的态度
有没有没注意
1-4 普通群众参观景区时是否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
调查发现,有69.3%的普通群众会在参观景区时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而选择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者占9.9%,没注意的则占20.8%。
我们可以发现,从人们自身的素质来看,还是相对乐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时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文明现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一定会有不同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虞氏旧宅参观的游客及附近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不错的。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是乐观以后的进一步思考。
(三)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
柴泽俊先生在《柴泽俊古建筑文集》中,按照功用把古建筑分为了13类,即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文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虞洽卿故居有一定的纪念意义,这栋
宅子是其为了母亲建造的,可以归入民居建筑。2001年06月25日,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共五进建筑组成。前三进于1916~1919年建成,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后二进于1926~1929年建成,为西洋式建筑。
由此可知,虞氏旧宅建成距今,已有近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了。在这百年的时间中,自然因素对其造成的破坏也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虞氏旧宅所在的慈溪市龙山镇,东北方向靠近杭州湾,我们抵达龙山的当天台风就来了,在狂风暴雨之中,相对其他建筑,较为低矮的虞氏旧宅安然无恙。在我们采访景区工作人员的时候也了解到,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自然因素引起的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可见,自然因素对其的破坏可谓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说,自然灾害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地破坏它,但是毕竟百年的历史,即使平常的风吹雨打,没有半点影响也是不可能的。这些细小的自然因素的累积,也是造成旧宅破坏的一部分成因。
(四)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
除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自然灾害影响之外,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是否到位,也是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能否长久存在的关键。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文物遭到破坏的因素之一是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占了22.7%。16.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导致了破坏。而18.7%的人认为是建造了大量
商业建筑和人造景观,这一点尤为明显,因为确实存在这一现象。虞氏旧宅里的经堂为西式建筑,而与后面洋房的装修风格毫不相符,却倚靠在中式风格的客厅一侧。而在客厅背后,又有放映厅,显得有些突兀。或许是为了向游客更好地展示历史遗产,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文化古迹一旦被改动,定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眼前的一切,是专业人士衡量后的结果。当然,我们还是能在景区内看到一些 标语 ,如“请勿触碰”、“请在规定区域之外参观”等标语,景区入口也有一些宣传手册提供给游客。这一点可以看出,景区内部的文明提醒还是比较到位的。
四、调查的总结及解决措施
(一)原因总结
1、游客的因素
从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人在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时候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的行为。另外,会有一群游客能够自身做到行为文明,而看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会选择无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的客流量会有所增加,那么游客自身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行为,对于景区的影响会显得格外突出。当然,我们相信,进步的社会会使人的思想觉悟也有所提升。如何引领人们走向更高的思想层面,除了在其主要领域,以游客的身份存在,也是目前亟待加强的方面。
2、自然灾害因素
百年历史的虞氏旧宅,即使没有因为自然灾害遭到过很大程度上的破坏,此次的台风也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因风吹日晒而产生的正常破坏和一些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其逐渐走向衰败的部分原因。
至于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会遭到洪涝、地震、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灾害。所以,也有自然灾害成为主要破坏因素的可能了。
3、景区所属单位保护不当的因素
我国的历史文化建筑主要有三个部门管辖,分别是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宗教部门。宗教部门的建筑由于宗教关系,得到的资金是充足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管理人员往往是非专业的,常常不经意就破坏了文物尚且不自知。旅游部门有门票收入,保护资金也是充足的,但这些资金往往没有用在文物保护上。依照常理,文物部门管理的历史建筑应该保护的最好,因为专业人士可以更好的维护这些文物,但事实就是,文物部门管理的历史建筑得到的保护也并没有很好,因为没有经济效益,所以在当地某些官员看来,是必欲拆之建楼而后已的。因为没有收入,这些建筑的保护资金来自国家,显然,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很少的文化建筑能得到这些资金。
而在虞氏旧宅实地采访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文物部门管辖的,且政府每年都会拨钱下来用作维护。我们问,多长时间维护一次,
答,不一定,有坏了就修。这其实是文物保护一个误区,大部分人认为坏了再修就行,实则不然,文物不同于茶杯碗筷,打坏再修,甚至再买。根据《文物保护法》按原状保存,不能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维修和保养要体现“整旧如旧”的原则。如此想来,维护的程度是不到位的。13.8%的被调查者认为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从而导致与历史文物结伴的始终是那些非专业的外行。在虞氏旧宅里,我们看到墙皮多处脱落而仅仅用些水泥胡乱涂抹,好好的墙上多出了水龙头和碍眼的盥洗池,这其实违背了“整旧如旧”的原则,实在不是专业人士的手笔。另外,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缺少联系,没有及时沟通交流反应景区的实时情况。 4、其他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对文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的提问时,在众多问卷中,有一位被调查者除却我们给出的答案外,还给了我们一个回答,革命。在这场堪称浩劫的十年中,各地被破坏的文物不计其数,虞氏旧宅内的壁炉明显遭到破坏且一直未修复,而相较于其他历史建筑真可以叫未损分毫了。虞氏旧宅旁边便是居民区和一个学校,学校新搭了车棚,紧靠宅子后墙, 雨水 直接冲刷在墙上,墙上满是雨水的痕迹,按照文物保护单位50米以内为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这显然是不允许的。这也充分说明了管理的不到位。当历史与现代触碰的时候,往往是历史建筑给经济发展让步或者给以经济发展为名让步。而其实很多时候,多考虑一点,便可减少一点损失。
(二)解决措施
1、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除了接受正常的教育外,人们所处的环境也能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起很大的作用。所以,让普通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是很重要的。比如人们会经常记得电视上的一些公益 广告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除了让游客在身处景区的时候受到文明的熏陶,平时也应当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建议,电视台可以制作并播放一些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相关的公益广告,以群众的个人素养。
2、采取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保护措施
一般来讲,一些历史遗产、文化古迹会定时受到检查、维修。但是其实,不一定等到有了破坏后才进行维修,我们一定要知道,预保护和破坏后的维修相比,同样也是重要的。防范于未然,其实是“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在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自然灾害如台风并没有对旧宅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很多目前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往往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自然灾害前的保护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的时候,更应当加强保护力度。当然,这些预保护措施,一定是不能够以破坏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原样为代价的。
3、加大资金的投入
现在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许多历史建筑因为得不到资金修缮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毁败。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传媒是十分发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也相对较高,如果文物部门能结合传媒,凭借共同的努力,想必资金不是问题。 4、采取更专业的保护
我们向虞氏旧宅景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文物部门对景区的维修还是比较及时的,检查也比较定时。但是我们看到,有些维修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甚至是向破坏前的方向偏离的。这一点,不由得让我们怀疑景区平时的保护与维修是否专业。
无论做任何事情,专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议招募真正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定时定期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采取一定的检查维修。
五、结束语
本次实践开展的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以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从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这四方面开展调查,以破坏和保护为主线,根据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和访谈所得,针对以虞氏旧宅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效地帮助景区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④ 历史遗址调查报告怎么写
考察目的:了解过去,热爱家乡。
考察方法:观察,查阅资料,采访。
考察内容:遗迹的现状,历史,相关故事。
考察目的:了解过去,热爱家乡。
考察方法:观察,查阅资料,采访。
考察内容:遗迹的现状,历史,相关故事
二:下面是范文,仿照着写就可以了
福建泉州有一条洛阳江,江上有一座洛阳桥。桥在泉州城东二十里处,一条一里半长的跨海梁式浅灰色花岗岩桥体在阳光下遍体鳞光,远望如一条银龙横卧碧波,如一条银练飘向大海。宋元时期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它就是起点。
主持修建洛阳桥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汉族,字君谟,原籍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桥头有蔡襄亲自撰书的《万安桥》记,刻在两方石碑上,每方高约三米,宽一点五米,文字精美,笔体苍劲。书法艺术和桥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释。
世界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我国的古桥,他最欣赏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赵州桥,一是南方的洛阳桥,“闽中多名桥,洛阳是状元”。他的着眼点是建筑学上的价值。我故乡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大单拱上加上两个肩拱,分散了压力。洛阳桥建于公元一○五三年。洛阳江自古以来多次建桥都被狂潮急流卷去,是蔡襄创造了流线形舟筏式桥墩,共四十五个,解决了困难。之后他又发明了“固基法”,在桥墩和基石上大量养殖牡蛎,让其分泌物把石块粘连在一起。牡蛎外壳形成一层坚硬的甲胄,耐得风吹浪打和海水腐蚀。从此洛阳桥变成了一座颠扑不破的“长城”。一六○四年泉州发生了八级地震,山崩城倾,一片瓦砾,而洛阳桥安然无恙。洛阳桥成为世界建桥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阳桥建成后,泉州成为东南巨镇。马可·波罗描绘这座“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时,还特别提到这座美丽的洛阳
⑤ 历史研究报告怎么写
历史研究报告的格式包括:提出问题、调查渠道
1、提出问题
关于中国的历史,许多同学们都不懂,而且,国家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所以,我隐搜为此想补充大家对祖国的知识,特此,做了一次调查。
写研究报告的注意事项
1、确保研究真实进行
一线教师科研课题的成果公告制度,就是要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如果出现明显抄袭性质的“研究报告”,将有可灶扮历能将抄袭者抄袭活动的相关信息公诸于众,并在一定的期限内取消其参与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资格,因为我们不想做无用功。
2、站在“巨人”肩膀之上
具体的在研究报告中应表现在:第一,对研究背景介绍中,应适度提缺昌及别人已经研究了什么,我的研究有什么特点。第二,与我的研究相关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当然,这两点在研究报告中所占的比重不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