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改造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改造

发布时间:2023-08-18 03:37:04

Ⅰ 如何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Ⅱ 如何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发生的社会主义改造

回首20世纪50年代,那场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几年间改变了全国所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企业的性质,改造和消灭了当时的资产阶级,而且这场深刻的社会变动是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即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顺利实现的,的确是一场伟大的社会改革。主要应看到,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表现在:
(一)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提出过但从来没有实现过的用和平的赎买的办法,即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这在世界上出现过,但是采取这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二)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消灭剥削阶级、改造人的伟大战略方针,达到了“阶级消灭、个人愉快”的目的。
(三)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和平改造的方针、政策,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其中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中的不足之处是:
(一)对全行业合营高潮中带进来的一部分个体商业和小手工业者,没有及时地把他们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而是长期按资本家对待,挫伤了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
(二)在全行业合营后,裁、并、改、合的步子过大,使一些中小厂品种单调,零售商业合并过多,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三)在全行业合营高潮以后,对资改造工作的重点本来应根据“八大”决议精神,转移到调动原工商业者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来,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工作。但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不当,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过来,对一部分人的改造方法和使用也不很适当,因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Ⅲ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一、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发展必然选择
第一,它是过去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以中国革命为例,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发展中从来没有强大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独特途径实现,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1905年革命中走上政治舞台的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创立新型的阶级组织苏维埃,积累了政治总罢工和武装起义的经验,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总演习。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过程中,从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俄国“二月革命”,到发动彼得格勒城市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一切都有别于马克思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列宁能够巧妙地将俄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最终使俄国走向社会主义。这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注释。
第二,它是当代社会主义改革成效的现实的验证。中国改革模式或改革的“中国特色”,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崭新命题。如前所述,中国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指导思想;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改革推进策略。都是这一命题在一个具体时空环境中的运用。如此才能使改革效应最优化和最大化,才能掌控改革、驾驭改革。与本国实际结合,实际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脱离群众。东欧剧变之所以是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变动之所以使东欧党无所措手足,从反面验证了脱离本国实际的改革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极端危害性。多年来盲目追随苏联,已使东欧国家的党政领导人逐渐丧失了维护民族特性的机能和对本国国情的独立探索的勇气。一切唯苏联马首是瞻,不敢越“社会主义大家庭”雷池半步,是不可能做好改革发展这一极其复杂的社会大工程的。一个真正把握本国国情的政党,能够将改革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即使风险来临,也能最终依靠人民的力量战胜风险,克服危机。
第三,它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精髓,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规定。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多国胜利论”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是对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发展的最新情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独特的时代环境的精深把握。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学说的创立,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20多年来的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基础之上,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阶级及政党相互关系学说的精深探求。如果不顾时代条件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胜利前进,就会犯教条主义和因循守旧的错误。所以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的结合,也就是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各个时代的本质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百多年来,世界变化很快,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正在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如同肌体中涌动的血液一样须臾不可离弃;本国实际则像肌体的脉动一样必须时时予以把握。如此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生生不息地推进下去。
苏联解体和苏东剧变以来,不仅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方兴未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也并未止息。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深刻的思索,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重新认识。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思想上一场新的大讨论。其范围已经涉及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主义的起源、演变、概念、实质、目的、价值、手段等;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人类历史的进程;科技进步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与新社会运动;社会主义与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的出路与未来;社会主义者的政治经济策略,等等。历史表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建设的重要时期。上个世纪之交列宁对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国家与革命学说的卓越建树,就曾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新高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关注、尊重和吸收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自觉地通过改革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就会使社会主义更加深入地影响当代世界的发展进程。

Ⅳ 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这一历史事件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4)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改造扩展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他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力量来自人民,这是改革实践中人民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其过程本身即是尊重、汲取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进而指导实践的过程,人民的创新实践与社会的改革创新是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同一过程。

改革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Ⅳ 如何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发生的社会主义改造

1、正确认识和评价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二十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阅读全文

与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改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