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在历史教材中选材和设问

如何在历史教材中选材和设问

发布时间:2023-08-22 15:10:53

①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材料题的解题能力

材料分析题是每年各地历史考试的必考题型,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大, 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因此,高考冲刺阶段要进行专项训练,做好这类题型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备战、决胜高考。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中考历史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考点的基础知识是答好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第一关,因为基础知识是做答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看懂材料,才能做好材料分析题。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各类题型偏重基础,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是我们所有初三历史老师和毕业班学生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注重基础知识,读通读活教材。

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

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知识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二、掌握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提问方式及解答技巧

从近几年来高考模拟试题及历年各省市高考试题的题例分析中,得出材料分析题的提问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式一:提问内容是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枯衫隐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要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方式二:提问内容是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就出现在课本中,这就要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中寻找相关答案。

三、掌握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解题的基础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第二步:找———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没厅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从材料中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大致了解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判断这个信息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历史内容有关,这所谓的读懂材料,为下一步做塌型下面的解题做准备。

然而,要读懂材料,这要求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步才能过关。

第三步: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找”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

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

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

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

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4.看分值,通过分值来决定用几点或几个字来回答(注:材料分析一般是一分一点)

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因为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课间十分钟休息过后仍不能安定下来,一些偶发事件,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加之学生自身对历史不重视,还有家长的因素,因此对历史老师来说,采用适当的精彩的导入,比如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直观性的视频画面和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给学生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迅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简单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这是我平常上课采用的最多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一:我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学生回答完后,我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例二:在讲《秦朝的统治》时,首先要求学生回顾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有:①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②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③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设问:你们知道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外,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为什么秦朝存在的时间会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兴衰历史吗?我们这节课就学《秦朝的统治》。

二、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如《秦的统一》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

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再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是创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来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

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经这样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讲的内容上。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就是上课前把相关的历史图片出示给学生来增强历史课的直观性。

例如我在讲九年级上册第四课我是先出示美国的国旗,让学生观察图案有特点?上面的星星的横条各代表什么?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带象征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50颗小星星象征美国现在的50个州,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象征警惕、坚韧不拔和正义。

然后设问,如今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北美13个殖民地是如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的呢?通过这样导入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下面的内容,自然有着兴趣。

四、故事导入法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有时候我就利用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事实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们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感到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

这位改革家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

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

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持执行。

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商鞅。

有时候我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作为导入的材料。

例如:用“一鸣惊人”导出楚庄王问鼎中原,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朝秦暮楚”导入“合纵与连横”。

在讲到赤壁之战时,我用成语“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导入,请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大致经过,讲到淝水之战,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来导入。

这些成语故事虽然为学生所熟知,但是究其来源却大多鲜为学生所知,故利用成语导入,颇有新鲜感,而且饶有兴味,可以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

五、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这种导入法在课前一般由教师准备好录音带、音频、视频。

如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课时,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这首歌歌颂了哪一项英明政策?”学生回答:“ *** 对外开放的英明政策。

”由此教师可顺势导入本节的学习;在讲“九·一八”事变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悲愤沉重的音乐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如泣如诉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事件的欲望。

教师提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

教师就可以接着过渡到“九·一八”事变的学习。

六、影视音乐导入

影视音乐导入就是运用多媒体演示视频、音乐,引导学生观察、聆听,进而提出相关的问题,切入到本课教学,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从情绪上和思想上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前不久电视热映新版三国,我想到学生对三国比较熟悉,但是对战役不感兴趣,如何导入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我就从网上下了一些三国的图片和三国的主题曲,把三国的图片制成影集连续放映,并播放主题曲,学生听着动听的歌曲,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如痴如醉,把学生带入到遥远的三国时期,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这部电视剧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一个个高举着小手要求发言。

可以说这节课的导入是相当成功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诗歌导入法

一首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学生能齐读,效果更佳,可以振奋精神,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 *** 的一首词《沁园春·雪》里的内容“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进行导入,让学生齐读这首词,回答:秦皇汉武指的是谁?你对他们了解多少?学生很喜欢这首词,加深了对他们的文学熏陶,也引入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

比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效果要好得多。

八、节日导入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这些特殊的日子作为导入语,在教学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用3月12日植树节导入孙中山关注民生的学习;用8月1日导入“南昌起义”的学习;;用7月1日导入“中国 *** 建立”的学习;用10月1日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学习。

也可以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导入“鸦片战争”的学习。

当然,世界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国独立日来导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用7月14日导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

以上是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的认识和实践,在运用材料设置情境的导入方式中,有用于渲染烘托气氛,已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当然有些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总之,引之有法,引无定法。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创新方式,恰如其分地设计导入,一定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 浅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对上课的准备。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高质量高效益

④ 如何在历史课堂向学生提问

提问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最为普遍运用的教学手段。当前教学改革要使教学的中心目标由“知识” 转变为“能力” , 要求废除传统的“满堂灌” , 注重启发式 , 课堂提问显得更加重要。但长期以来 , 一些教育者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足, 认为课堂提问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 因此课堂提问往往流于形式 , 习惯于随心所欲 , 甚至有的采取一问到底的“满堂问” 。
笔者认为 , 这种片面追求表面气氛活跃的随心所欲的“满堂问” 无异于《水浒传 》中九纹龙使的“花棒 ” , 中看不中用。实际上课堂提问过 多过滥 , 学生应接不暇 , 老师不加思索信口乱问 , 学生不经思考随便乱答 , 使严肃的课堂教学流于庸俗 , 容易造成学生的负迁移,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发挥课堂提问的应有功能,使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气氛 , 更重要的是能深化历史课堂教学 , 启迪学生思维 , 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呢?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就是指在课堂提问时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当前广大同仁认可的目标教学法也强调: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因此课堂提问也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特别是教学目标里的能力目标,更是课堂提问的着眼点。这节课应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明白什么道理,要训练学生的何种能力,教者要依据教材的程序层层设问,及时点拨,指导学生一步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以实现教学目标。

针对性要求设计问题要选准突破口 , 切中要点 , 不应在枝节问题上拉扯过多 , 更不能无的放矢 。

譬如,在讲到《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时,教材叙述:“天宝年间,唐玄宗日益骄奢,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他重用奸诈的李林甫和杨国忠为相 …… ”

如果讲完这段史实后,依据教学的目的提出:“根据史实说明,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就可以联系史实通过分析综合得出“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造成天宝危机”这个历史的观点。

但如果教者随心所欲地提出诸如:“中国四大美人是谁?” 你看过 电视剧《杨贵妃 》吗 ”之类问题 , 就显得不切中要点 。 并且会使学生胡思乱想 , 造成知识情感的负迁移。 所以设计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目标而设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二、课堂提问要考虑适应性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 》中 , 用“射箭要看靶子” 、 “弹琴要看听众” 比喻做文章 、 做演说要看对象。课堂提问虽不同于演说,但也要看对象,要根据教学对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设计出适应他们接受能力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者要根据不同年龄、 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来调节所提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做到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太难,如上天揽月,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解,抑制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太易,学生不加思索,随便回答,久而久之,就会懒动脑筋,导致思维松懈,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 ,在上初中一年级历史课时,向学生提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或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之类问题 , 显然就不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如果把问题改为 “ 结合史实说明 , 什么时候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瓦解 , 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和“ 唐朝前期 , 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 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近几年高考所出的问答题纵横联系 , 步步深人 , 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渗透着对各种能力的考查 只有选取这样的问题 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训练要求。

课堂提问的适应性,还要考虑优差生兼顾。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发现学生无从回答,要注意进一步诱导,或改变提问方式,尽一切可能打开他们的思维阀门。总而言之,提问犹如摘桃子,要尽量做到优生稍做努力能摘到好桃 , 差生“跳几跳” 也能摘到桃子吃。 达到优生“吃好” , 差生“吃饱” , 各有所得。这样才利于学生各自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要有选择性

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知识浩翰无穷,历史问题也千头万绪。仅以一节课的内容来讲,要提的问题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就决定了课堂提问要有选择性。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的思维能力。

而历史的思维能力一般是通过常用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来发展的。 因此,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选择下 面的问题进行提问:

(一)选择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 综合的思维方法的问题进行提问。例如,在讲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 中法战争 》这课时 , 教材开始就以综合性的形式提出 “ 19世纪70年代以后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出现了危机。”如果教者讲到这里,就暂停一下,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在阅读指导时提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危机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教材 寻找出、理出:“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西藏”等史实回答上面的问题这比起老师全盘包揽讲解分析更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综合与分析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综合以分析为基础,而分析的目的也是为了综合。所以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观点或历史概念 ,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 , 然后根据从教材分析整理出来的史实提出问题 ,让学生依据具体的史实, 综合概括出历史观点。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利于学生掌握比较、分类思维方法的问题进行提问。比较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历史高考历来注重对比较能力的考查,比较性的问题几乎每年都有,因此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十分重要, 这就要求教者在常规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的内容时 , 我就让学生提问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学生通过两种路线的比较,懂得了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是人民战争路线,是发动全民族的抗战,而国 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是实行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两种路线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比较”这个常用的历史思维方法,分类是一种变式的比较。

教者在学生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人和事组成一类,无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通过回忆、联想、分析整理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 选择有利于学生掌握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的问题进行提问。归纳、概括就是对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处理提炼,形成历史观点。近几年高考的材料题、问答题均突出反映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而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 , 在常规教学中, 教者应长期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在常规教学当中,经常通过提问,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练观点,或者通过对有关史实的归纳、概括、梳理出基本线索坚持这样用史论结合的方法来提问训练学生,较快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非天方夜谭。

课堂提问与能力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课堂提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路。新的教学论提倡: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优化的课堂提问能充分体现这一教学思想。

老师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 让学生思考作答 , 本身就是一种训练。 学生的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就体现 了主体作用。
课堂提问为中学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提出带有启发性的、体现能力培养的问题 , 其作用就像站在前台的乐队指挥 , 教师的“指挥棒” (提出问题)指向哪里,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跟到哪里。

问题教学法认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历史课应当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善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学生经常主动思考显示在他们面前错综历史现象,寻找奥妙无穷的历史答案。教师的“指挥棒”的作用发挥好了,就可以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与如何在历史教材中选材和设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2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6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