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够科学、全面。如有的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对人物片面拔高,有的对人物一棍子打死,有的夹带着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
如何指导好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在评价历史人物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好教材,并搜集整理出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或杜撰的影视作品中。所以他们知识面狭窄,且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历史人物认识不清,头脑中存有简单的“好”与“怀”的印象。很容易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出现以偏概全和夹带个人情感色彩的情况。因而,教师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人物资料,就能更好的对历史人物做出评价。2、指导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我们知道,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如:学生评价秦始皇时,很多同学痛恨于他的残暴、专制,如果放在历史背景下,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残暴专制是在六国统一之后,权利高度集中腐化造成的结果,并不是他本性表现。从而更清楚的理解了历史,避免造成错误的认识。3、教师要交给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人物时,既要看到他的成就、又要看到他的不足。一般情况是两种评价法:分阶段评价和分方面评价。对有的历史人物就要分阶段评价,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他的思想作为就有不同的变化。如评价陈独秀,就要指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等几个阶段进行评价。而评价汉武帝时,而要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评价人物时,一定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出结论。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发展积极方面大于消极方面的,我们就肯定;而消极方面大于积极方面的,我们就否定。这样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但更好的了解历史,而且提高了历史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训练,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如何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注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相结合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的历史人物。从纵向看,有远古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物;从地域上看,既有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历史人物汇中的中国与外国之别;从横向上看,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这就使得在历史人物领域呈现出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时段性与空间分布,就成为人物遴选的两把重要的标尺。
所谓典型性、代表性,是指一个历史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们或者是一个历史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或者是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所选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同时考虑到选择对象纵跨千年,横贯中外,我们首先参照通常的历史分期进行基本的分段和历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简明归类,形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个总的学习专题之下的六个小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在这六个方面或者说是六个小专题的基础上再行反复比较和精心遴选,从而形成现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中所看到的内容,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东西方的先哲如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亚洲觉醒”的先驱如孙中山、甘地、凯末尔,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杰出的科学家如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所选人物既有政治家、军事家,也有思想家、科学家。
上述所遴选的历史人物从其所代表的某一个方面而言,其典型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对其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有力地影响了后来历史的发展方向。如在古代中国,秦始皇所建立的大一统的秦帝国,无论从制度创设还是版图规划,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极其巨大的——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乃至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措施,影响中国社会发展两千多年,作为这一制度的奠基者和创始者——秦始皇,是我们在学习和探究古代中国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人物。又如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荣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在美国开国史上的每一件重大事件无不与之有关,因此他又被美国人誉为“国父”、“开国元勋”等,而他所参与领导开创的美国民主制度和立国原则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后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更是既远且巨,同时,华盛顿的人格魅力也让后人凭生无限的景慕之情。再如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历史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这些地区众多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第一步必须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第二步则是进行全面的改革,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总体上看,当时大多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土耳其则在凯末尔的领导下,经过民族革命战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世俗化改革,建立了共和国,在较大程度上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因此,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成为开创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方面的一个代表性事件。
课标在坚持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原则上,在人物的具体遴选上也有所侧重——中国历史方面的人物占到了大约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外国方面的人物约占百分之六十五。这与《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标中的中外内容结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体现了了解中国国情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重的思路。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还注重遴选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史方面有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世界史方面有牛顿、爱因斯坦。如果单单从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力而言,中外之间的科学家确不能等量齐观,但就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与时段性分布来看,他们又各具特色。
总之,要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既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的学习中也必须应避免这种做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历史人物的精心遴选,因此,把握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及其时段方面的分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则。
2.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把握,避免面面俱到
由于历史知识所具有的无限的包容性和延伸性的特点,我们绝不可能达到去了解历史上所有的人物,而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作为典型和示范,通过对他们的活动的了解、剖析,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历史人物身上所发散出的时代特征,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判断力。这种学习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这种过程既是一个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的过程,因此在涉及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应尽量避免出现向学生灌输那种唯一的、武断的结论。从确定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立意而言,决不是想通过这一模块而穷尽全部的历史人物,使学生成为一个“人物辞典”,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个人生活等,事无巨细统统掌握,而是在于通过对有限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进行基本的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确立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人生态度。
3.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
高中历史课程开设选修内容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一般而言,它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形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但是,正由于它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内容,如何处理与把握同必修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们的原则是,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
具体而言,本模块对历史人物的遴选,参考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等教学文件中的内容,在遵循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时段分布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尽量避免增加全新的历史人物信息,以减低教师在接受课标内容方面的难度;而所增加者,主要为历史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析、重要活动介绍、与重大历史事件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历史影响与功过得失剖析、对历史人物进评价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介绍等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对必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的适当延伸,也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一大特色。
二)对本模块学习目标的说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最后一段文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对本模块的学习目标作了具体规定。
第一,对于本模块的知识目标,相关的内容标准中都通过行为动词的形式,如“简述”、“列举”、 “了解”、“讲述”、“概述”、“评述”等,作了具体描述和规定。这些描述和规定都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而言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引起后人兴味的内容,这不仅是因为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都离不开各类人等的参与,更因为这些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风格乃至生活习性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成为人们研究、思索、评品的重点。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分布状况就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层次性和多元化,而每一个历史人物所秉具的时代特点和个体特性又决定了其在总体上就凸显出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就具体的知识目标而言,课程标准中的每一条主项和谓项之间并不是套用固定的格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要求——课标基本上是结合各个历史人物的活动特点或某一重要侧面来提出的知识目标要求。一般来讲,课标内容的表述形式是:对历史人物的知识目标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等能力要求紧密衔接,前面是知识目标,紧接而来的是具体的能力目标的要求。如对于历史人物孔子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于华盛顿,是“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贡献”。在这里,课标将孔子定位于思想家和文化先哲,了解其生平、主要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就是课标的题中应有之意,如果没有对有关孔子基本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探究历史上的孔子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被尊崇、其思想被不断衍射、传演的历史,无法探究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同样,华盛顿主要的和突出的贡献在于其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和就任开国总统期间的作为,换言之,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前后的历史风暴塑造了华盛顿这样的伟人,如果对相关的历史史实一无所知,进行所谓的人物评价也就成了缘木求鱼之举。
这里自然也就涉及到能力与知识、技能、技巧之间的关系问题。知识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离开了知识,历史教育就成了无米之炊,各种各样的教育目标如能力、态度、情感人格就无法达成;而知识的获取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学习知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再现、再认及运用这些知识,即运用已经知道的知识、方法去重现并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正如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所说:“应当强调能力同知识、技能、技巧的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能力依赖于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是在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知识、技能、技巧依赖于能力——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与其他条件(例如教学的质量)一起也依赖于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有能力才有可能较快地、较容易地、较巩固地和较深刻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技巧、技能。”知识与能力的紧密关联与交叉,就要求我们在讨论历史学习目标时必须避免割裂两者的关系,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课标同时提出了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及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要求。这就是“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必然性实际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性的体现,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所指出的:“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表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反过来,偶然性作为必然性的补充,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又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在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的能力、个性和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事件的外在特征、有力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的事例屡见不鲜。而在科学史上,某个个人的创新性发现对人类社会所起的推动作用,同样也是不胜枚举,如牛顿、爱因斯坦等。
强调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实际上还包含着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标准。历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它有高歌猛进的进步时代,也有回波逆折的黑暗时期。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是看其是否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为满足这种趋势而担负起发起和促起实现的责任。同时,在这一评价体系中,还应科学区分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避免出现以偏盖全、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标准的认识偏差。这实际上构成了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第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问题。实际上,这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一样,历史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之中的内容,脱离了知识与能力的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收获,历史教育也就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型时代,知识形态已从积累式的增长转到批判式的增长,从以命题为中心转道以问题为中心,从一个纯粹的理性过程转到一个诉诸于学习者整个心灵生活的过程。这种“诉诸于学习者整个心灵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的体验、培养和熏陶的过程。因此,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源源流长、连绵不绝而着称。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关键阶段。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在他们身上,浓聚着彼时彼地的时代特性,他们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时代性代表人物。
评价古代中国历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东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南至岭南、北抵河套、阴山、辽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制度上的创建,秦始皇还派兵北伐匈奴,移民实边,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等。秦始皇为了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所进行的制度创建及其实施的严刑峻法,成为后人臧否的焦点。
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则是另一类历史人物的典型。他于隋末大群雄并起的动乱之际,促使其父李渊起兵,采取各种较为妥善的政策,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主潮,成为唐帝国的真正创建者,其雄才大略初步展露。即位之后,唐太宗通过各项政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从而促使经济复苏乃至繁荣,同时,唐太宗用兵突厥,重开丝路,安抚边疆各族,完善科举制度等,都成为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从而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康乾时期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后的辉煌”。康熙在位的60年间,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部,统一回部;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扩张,有力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在探讨上述历史人物活动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时,要充分注意创造民主、活泼、和谐的探讨氛围,要使这种探讨由原先的封闭走向开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要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 怎样才可以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一、引导学生确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
一些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只从个人的情感出发,从道义的角度考虑,这样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要想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首先让他们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具体来说,就是引导他们树立唯物史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将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看他们的行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基本肯定,反之,否定。例如,在评价罗斯福时,我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形势,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势力兴起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概述罗斯福为此采取的措施,即他上台后,先是实施新政帮助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改善了美国人民的生活,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后又领导美国参加二战,壮大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他的这些行为都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再如,评价希特勒时,有些同学根据希特勒认为希特勒是一个英雄,因为他在德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内有经济政治危机,外受凡尔登体系的制约),应运而生,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德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稳定了政局,并摆脱了凡尔登体系束缚,重新成为世界强国,这似乎是有理有据,但其实他们并没有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为此,我引导学生分析希特的这些所谓“成果”是建立在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专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基础上的,并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些很明显是违背了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也阻碍社会的进步,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得出希特勒是历史罪人的结论,而不会再认为他是英雄了。
二、让学生学会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人物。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而每一时代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征,历史人物的行为是与其所处历史时代紧密相连的,即所谓时势造英雄,当然他们作为时代的产物,其行为也会对当时或以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将他们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既不能以今天的观点却苛求古人,反对将古人现代化,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古人完美化。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很注意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评价历史人物。例如,评价抗金英雄岳飞时,有学生一味地说其怎样怎样愚忠,不懂得反抗,我引导学生指出:他的这种所谓愚忠其实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所属的阶级集团、所受的封建忠君教育有关,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苛求,而它的抗金行为已远远超出了忠君的范畴,上升到了维护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高度,因而从整体上来看,岳飞抗金是利国利民的正义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三、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活动往往是多方面,在不同阶段,在不同领域的行为表现可能存在存在差异甚至完全相反,这样就牵涉到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功和过问题,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需要作辩证的、具体的分析,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避免简单化、绝对化。同时还要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到历史人物促进历史发展的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其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的一面。在此基础上,明确其中的哪一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属于主流,从而做出客观定性评价。如在评价秦始皇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的功与过,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他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出击匈奴,修筑长城,统一南方,兴修灵渠等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是其有功的一面;而实行焚书坑儒,横征暴敛以及严刑峻法等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这是其有过的一面。然后在学生对比他的贡献和过失,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秦始皇的历史贡献是主流,功大于过,所以学生就不难判断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千古暴君”了。
四、让学生学会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这种方法对评价历史人物同样适用。因为对历史人物的结论性评价,都是通过分析其具体的历史活动或识记得出来的。所以,我在引导学生评述历史人物时,十分注意让他们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学会以述为主,“寓评于述”,通过分析简述人物的历史活动得出评价性结论。如,在引导学生评价林肯时,我要求学生先简概述述林肯在维护美国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方面所做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得出: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愧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再如评价唐太宗时,我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交亡等方面所采取的开明措施,并分析这措施产生的共同的用——“贞观之治”太平治世局面的出现,由此得出结论: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一位伟大的君王。
4. 如何评价历史中的人物
讲述历史离不开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并不否定领袖、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往往会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重大影响,因此,他们才会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如果排除他们,无视他们所起的历史作用,那么历史也就不成其历史。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介绍和评述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右史人物,尤其是他们的政治主张、思想观念、社会活动以及重要着述,以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进而能对历史现象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批判。”“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规定:学生要具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可见,做好历史人物的教学,在历史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进行历史人物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1、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1)要用“普遍联系”观点看待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每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是受着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评价历史人物,离不开对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矛盾的分析,尤其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才能找出历史人物应运而生的社会基础,即要避免将英雄人物神化,又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
(2)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毛泽东把分析矛盾的方法通俗地归结为“两点论”,即“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如此。如孔子,作为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是值得肯定的;作为思想家,他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张是为了挽救已处于“礼崩乐坏”、穷途末路的奴隶制,则是保守的、反动的,但他的关于“仁”的道德观念,又包含着一定的“民主性的精华”,可以起到缓和阶段矛盾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他的思想才会在汉代被借用改造,成为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如,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统治,却使秦朝成了短命王朝。再如岳飞是抗金英雄,名垂千古,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将领,所以镇压过农民起义。……
2、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前提之下,承认杰出人物的活动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杰出人物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他们自己却是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现的。杰出人物,由于各方面的条件,能够比其他人看得较高较远,他们的思想能够及时地集中反映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当时条件下人们的某些进步愿望和要求,起到了发起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如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到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有所不同。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杰出人物,由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确程度,个人的品质和意志的强弱不同,也对他们所起的作用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如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与资产阶级的左派人物的差别;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之间的差别。
二、进行历史人物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1、进行历史人物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剖析,使学生在了解史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讲述历史人物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教育,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有益的东西。如:通过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让学生学习公而忘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公无私的精神;讲越王色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要说明:国弱被人欺,要想不被人欺,就要奋发图强,以激励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讲卫青、霍去病英勇作战的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为国献身的精神;讲张骞与班超事迹,对学生进行报效国家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讲范仲淹针对时弊,敢于提出改革措施,时刻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让学生学习他“先天下这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述,最终能使学生既能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认识,合理的评价,又能受到丰富的思想教育。
2、方法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具体实际,做到从史实过渡到思想教育,过渡要自然,不使学生感到生硬。
以教育学生学习英雄人物高贵品质为例,如果只是罗列史实,平铺直叙,学生不易受到教育,而用一、两件比较典型的事例或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则会达到好的效果,如在讲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高尚品质时,可讲三方面,一是变法失败时他不逃不走,杀身成仁以死报国,在家等了三天被顽固派逮铺,且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二是狱中坚强不屈,;神态自若,写诗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三是刑场上视死如归。三个方面用四、五分钟时间,其高贵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即可唤起学生的共鸣。再如讲李大钊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高贵品质时,为了表现他历尽磨难英勇不屈,可突出讲述敌人在其手指上插入竹签的情景,使学生自然地想到十指连心的镜况,从心里产生出敬佩的心情。为了表现他的信仰,着重引用他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那就是“不能因为你们今天饺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中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中国,必然要取得光荣的胜利。”
3、在教学中,要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利用各种直观的手段,把历史人物讲“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活生生的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用反衬法在讲述正面人物的同时,对历史上的民族败类,国家的蟊贼、革命的叛徒、反动势力的首恶等的嘴脸和罪孽,进行揭露和有声有色的讲述,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革命正义感;还可以用诗、词、曲、民谣、对联、评论、小说等,用以说明历史人物的活动。如讲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引用他说的一句话:“自古毕责中华,贼夷狄,联独爱之如一。”讲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可引他诗中的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讲武则天的统治可引郭沫若对她的评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从而使武则天的地位和功绩一目了然。也可以利用重要人物的诞生日、纪念日作人物专题报告等。
5.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姓名 符彦政单位 海南省三亚市第二中学邮编 572000【关键词】历史人物 阶级论 生产力历史人物可以说在历史课本中随处可见,历史就是人类的一部活动史,离开了历史人物也可以说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
历史人物虽然在历史发展中不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对初中学生学好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起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是历史课本中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有好有坏,贡献各不相同,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她们进行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和公正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的对历史人物的体会,谈谈几点看法。
一、 坚持阶级论的观点人类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条主线发展下去。
因此历史人物在活动中就不可能超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性,和所代表的阶级。
只有用阶级论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如评价拿破仑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拿破仑前期颁布了《法典》。
《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对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封建残余势力,保证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拿破仑曾在法国占领下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此法典,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且拿破仑前期的对外战争主要是为了打退反法同盟对法国革命的干涉,属于自卫的正义战争,它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可是拿破仑后期为了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欧洲,屡屡对外用兵,占领了欧洲很多地区,拿破仑已经转变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侵略者,他的侵略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灭亡。
从这里可以看出拿破仑战争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而资产阶级本身就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掠夺性)。
而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我们就对其持否定态度。
因为不能苛求拿破仑超越自身的阶级,希望他在对外战争中完全充当解放者的角色。
二、坚持分方面评价的观点分方面评价就是对历史人物根据其一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这一评价有利于防止以偏概全,全面而正确的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如对汉武帝的评价,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加强了思想控制;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打击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巩固了北部边防,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
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坚持时代的观点坚持时代的观点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例如:李鸿章和左宗棠同是清朝中兴名臣,洋务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可是两个人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李鸿章在创办洋务运动时,还代表着清朝 *** 跟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中国 *** ,完全是一个卖国贼。
李鸿章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左宗棠则不然,虽然他身上也沾着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但是在清 *** 西北边疆新疆出现危机时,义无反顾地抬着棺材出征。
最后经过浴血奋战收复了新疆,维护了国家 *** 和领导完整。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因此左宗棠理所应当地受到我们的尊重和称赞。
四、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以生产力为标准就是历史人物在活动中,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活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则肯定。
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则否定。
这一标准常用于对历史人物改革活动的评价。
例如对商鞅的评价。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纺织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还编写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经过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日益增强,为秦灭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虽然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也惨遭车裂而死。
可是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秦国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对商鞅应该持肯定的态度。
五、坚持客观公正,不能感情用事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应实事求是,重视确凿证据,坚持唯物史观,不能感情用事,人云亦云。
此一观点常用于对有争议的人物。
例如曹操这种人物的出现是当时历史的必然和客观要求,他统一北方大力发展经济,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但由于他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角色,使得封建正统的卫道夫们斥为是奸臣。
因此假如不坚持客观公平,而感情用事,则对曹操的评价常常是有失偏颇。
总之,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具体历史背景作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分析。
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从杰出人物身上吸收精神财富,以杰出人物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
海南省三亚市解放路426号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