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都江堰的历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1)都江堰历史多久扩展阅读: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
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㈡ 你对都江堰的历史了解多少
早在清代,原名“桑园”的离堆古园就已经是“川西第一名园”,山水相融,景致之妙,西蜀无有出其右者,邓锡侯参观了离堆古园后,挥毫题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时过境迁,其中的一些景致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
㈢ 都江堰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如题 谢谢了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距今约2263年历史
㈣ 都江堰的历史和现状
历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作“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现状: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0年11月18日,都江堰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都江堰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
2、气候特点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
㈤ 都江堰的历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5)都江堰历史多久扩展阅读:
修建背景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历史意义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㈥ 都江堰工程距今有多少年历史了
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约2266年
㈦ 都江堰有了多少年的历史了
秦蜀郡太守称叫“湔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县,因县得“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上的府河即江,条河和走马都江即成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大事年表 李冰创建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后建成都江堰。实优越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出使西南时,《史记·河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元143年)弟在青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羽化元成发祥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多来祖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汉中骑马日览后波罗中说:“都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学 1833-190考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霍芬男爵书希霍芬是把都江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之各地无比"。 叠溪洪水 1933年5级地震,岷江及其支流。1江被堵塞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毁农沙岷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黄炎学典礼,并亲为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到抗战胜利、日本,当即捐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员指出184师150岁修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 1994年4月5日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加新加展到67全利工程。纪念活动期间,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特色的舞蹈、祭祀仪式及砍杩槎放水活动。 汶川大地震后未见受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都江堰是此次地震据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未发现都利工程受损的迹象。 王牌商- 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的程。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㈧ 都江堰的历史有多悠久都江堰的由来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㈨ 都江堰的历史及现状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岷江中游的灌县。原来岷江上游水流湍急,进入灌县以后,地势突然低平,水势减缓,所挟带的大量沙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在秦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下,采取“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办法,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保证了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㈩ 都江堰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2260年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