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纪指的是我国的哪个地方
成纪,为西汉所置成纪县治,今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县址大约在今天秦安县东南。
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甘肃省天水市(东汉短暂改名汉阳)。
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
唐朝时,县址被迁移到今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乡,为汉代显亲城故址,并成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
北宋时州治迁到上邽县(今天水市市区),成纪的县名随之移动,但逐渐被秦州和天水之名所掩盖。
成纪是李姓的一个重要源地,也称陇西李氏,它是甘肃省最知名的地域,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传说伏羲女娲的出生地,汉代飞将军李广、唐代诗仙李白、唐朝皇室一脉李渊和李世民均为陇西成纪人。
其核心地域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现更佐证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其更大的范围为天水地区五县两区。
Ⅱ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在中亚碎叶,汉族。中亚碎叶在那里
古城名。又称素叶水城。唐安西四镇之一。诗人李白出生于此。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Tokmok)附近。 碎叶是我国西部边陲历史上的一座重镇,唐时正式进入中国的版图,唐政府曾在碎叶没镇驻军,而碎叶和内地的联系也甚为密切。不过,关于碎叶的地理位置等具体情况,自唐以降也存在着某些疑问,其不同意见一直争论到今灭。
查唐代在安西都护府下设置的四镇中,"成亨元年(670)四月,罢四镇,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至长寿二年(693)十一月.复四镇勒,足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两四镇不同,未知何故"。此文撰于唐德宗(780~804)时代,编定的是唐高祖至唐德宗之问九朝的事,成稿时,距成亨和长寿年间,已是百年之后,《唐会要》的作者苏冕发现了这个疑问,后虽经王溥重编,还是将这个问题保留了下来。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就是"在焉耆处是否还有一个碎叶"存在?历史上认为在焉耆处另有一个碎叶的说法,始自宋代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卷二的胡三省的音注。他们认为"碎叶城为焉耆都督府治所","从此碎叶城就成,两座。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中,也秉承了两个碎叶城之说。他说,"考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焉耆'碎叶',其城为王方翼所筑,筑于高宗调露元年(679)"。E34)而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第三册的附图《唐朝及四邻方位图》,在焉耆旁标注出了"碎叶镇",并于热海旁标注了"碎叶城"。一城一镇,以示其别。更有研究者,因为焉耆旁似乎还有一个"碎叶",于是就断定,李白的先祖窜逃之地,并不是热海碎叶,而是焉耆处的"碎"了。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查遍各种历史文献(其中也包括外国文献),都不见有"在焉耆附近设有碎叶"的记录。Ⅲr在这里,笔者也略加检核,来说明碎叶仅热海一碎叶而已。正如本文前述所引的大唐和尚玄奘路经素叶水城(碎叶)的记载,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足亲临碎叶城的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记录,是可信的。其次,我们看杜佑的《通典》,在"焉耆条"下,也没有在该处设过碎叶城的记载。363杜佑字君卿(734~812),出身名门望旅,历三朝(德、顺、宪三代)宰相,是唐代中期重要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理财家,比李白小三十三岁。《通典》倾注了杜佑一生的心血,而且此书非由官方资助,仝由杜佑一人完成,故其客观性、真实性更为突出。杜佑的"焉耆条"下无碎叶的记录,说明了只有一个碎叶存在,即热海之碎叶。杜佑在该条下,还记述了隋炀帝大业中(约6ll~612年),焉耆王龙突骑遗使向隋朝贡献方物的情景,旧'这个记述在《北史》380和《太平寰宇记》中,也都得到了印证。彼时距李白先祖逃窜碎叶前仅三四年,这说明那时焉耆和碎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Ⅲ 陇西成纪(今天水)在什么地方简介一下。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区)、冀(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设陇西郡。郡县制在今辖区确立。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的名称。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
西晋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设立,今辖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辖。南北朝因亡。
隋唐时,实行州县二级制,秦州地域缩小,地域和今辖区大体相当。元代,秦州辖成纪、秦安、清水3县。
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3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清水、两当、徽县、礼县5县。
民国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3年1月,宁远县改称武山县。6月,陇南道改称渭川道,辖14县。民国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称渭川行政区。不久,撤销行政芪 ,实行纯粹的省县二级制。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天水市的行政区域。
1953年7月6日,将清水、秦安、庄浪、陇县38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10月改称县),属天水专区。1958年4月8日,撤销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1961年11月5日,恢复武都专区。
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称天水地区。(时辖天水市、天水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川县、秦安县、徽县、两当县、礼县、漳县等1市11县)。
1985年7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为地级市。撤销天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天水市。天水市设立秦城、北道两区。以天水县西南17乡及原天水市(县级)辖区设秦城区,以天水县东南、西北其余22乡和北道镇设北道区。天水市人民政府驻秦城区。将原天水地区的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划归新成立的陇南地区;漳县划归定西地区。天水市辖两区五县;即秦城、北道两区,秦安、清水、张家川、甘谷、武山等5县。
参考资料:http://61.134.65.201/tsgn/4.htm
Ⅳ 陇西成纪的陇西历史概述
陇西成纪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因为,据《汉书·地理》记载,最早设置的汉成纪属于天水郡,而陇西郡没有成纪县。她的起源与流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伏羲文化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几位学者对于陇西成纪的考察。所谓成纪,起初是一个辽阔的地域文化概念,但是有一个中心,就是大地湾遗址。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称为“文化成纪”;到了秦汉时期,汉承秦制,地方建治,仍然是郡县治,而这时期,成纪这个名词又从文化的概念变在实体性的地方治所,这个治所属于陇西郡,既历史上常说的“陇西成纪”;第三个时期,成纪易名期。 成纪的历史与现实上古时期,文化成纪期上古时代,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形成了古成纪文化圈。伏羲女娲的故事从清水河流传到葫芦河,又从葫芦河流传到了渭河,从渭河到黄河,从黄河到整个北方,从北方到南方,进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大地湾被称作中华文明的曙光,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流传着大量的伏羲女娲的故事,这些故事不能当作信史去看待,但从传说的背后却能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这一段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伏羲氏与女娲氏的重要程度。许多学者由于甘肃省当前经济的落后,对于这些传说并未加以重视,但是,遍布秦安及周边地域的新时代遗址群落证明了,在几千年前,这里的原始部落是如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茹毛饮血,一步步艰辛地从蛮荒到文明的。
上个世纪,许多学者对于伏羲神话的源头做了不出的猜测与考察,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比如,着名的学者闻一多,他徒步葫芦河流域,最后,写了一部着作叫做《伏羲考》,在《伏羲考》中,他得出了伏羲氏族应该属于西南苗蛮,但是,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否定了他的结论。为什么闻一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西南少数民族中亦流传着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因此,闻一多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葫芦河沿岸考察。这告诉我们不管多么伟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虽然经过详细的求证,但还是会出纰漏,历史还是历史,不会改变什么的。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历史是一门科学,有他自身的规律,就算有人想改变他,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恢复她本来的面貌。当然,闻一多毕竟是着名的学者,他是学的高标,口的巨人,他的求真求实的精神,确实是一面镜子。可惜,当时由于大地湾遗址还没有发现,因此,他没有掌握关于这一问题的最全面最有力度的材料,因此,不免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也告诉我们被称为科学的东西,有多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伏羲女娲的流传范围有多广,其影响力有多大,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秦安,形成了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成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非常大,辐射全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这是事实。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大地湾就是因为,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很难找到第二处像大地湾遗址这么规模宏大,积累历史时间之长,并与上古传说相互印证的地域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上古时代形成了成纪文化圈。”所谓成纪应该从上古时期算起,起初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地域概念,她应该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辐射整个西北地区,因此,静宁治平乡从文化上来应该属于成纪文化圈,划归天水地区更合适一点,你可以看看,小的圈子,以大地湾遗址——秦安为中心,绕秦安一圈的周边地域:静宁、庄浪、通渭、武山、甘谷、天水、清水、张川都属于这一圈子:大的范围来说,成纪文化的影响应该从清水河到葫芦河,到渭河黄河、北方辐射。在秦安境内有着众多的伏羲女娲传说的遗留,而且,学界也都肯定了这些民俗与伏羲女娲的历史有关,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一切的神话都是过往的历史,而秦安除了神话还有大地湾遗址,这更有力的证明了伏羲女娲与秦安的关系,大地湾遗址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而成纪此名又与伏羲的诞生有着直接的联系,一纪被称为十二年,而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履大人印于雷泽,感应生伏羲,同时,据说,伏羲在华胥氏的腹中呆了十二年,因此,成纪应该指伏羲在母腹中成于一纪。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成纪的地名,指秦安就能与历史传说遥相呼应,同时,静宁也称为成纪并不能说明什么,更能体现出伏羲文化的影响之大,影响之远。而看古今历史沿革,本身与现代行政区划还是有一定区别,但是,我们历史的看问题,追根溯源,事情的眉目还是比较清晰的。有人会疑惑,邑人冯绳武教授曾考证出古成纪县治在今静宁境内,宋以后才迁至秦安,为此事如何解释?本人是这样认为的,邑人冯绳武教授也是令人很敬佩的,在学术研究上追求求真精神,这更让敬佩。但是,研究者往往由于时代历史的原因,或者研究方法的偏差,对于同一事件有时还是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这很正常。比如,闻一多先生,学界的泰斗,被诗人臧克家高度评价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曾经徒步行走在秦安的葫芦河畔,但,当时,还没有大地湾遗址给他佐证,因此,他在《伏羲考》中得出伏羲属于苗蛮集团的错误结论。因此,客观地看待历史,长时段的研究历史,以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处理历史事件非常重要。 《史记?李将军列传》第一句就是:“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在该句下明确注明:“成纪,在秦州。”张守节所说的“秦州”,是唐代秦州,下辖成纪、上邽、伏羌、陇城、清水、长道六县,并非今之天水市秦州区。《汉书?文帝纪第四》载:“十五年春,黄龙见于成纪。”《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详细解释:“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我们专说成纪县:《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甘肃新通志》云:“成纪故城在县(秦安)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云:“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秦安志》云:“自疱牺开辟已为成纪地。”《水经注》云:“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来会(瓦亭水),世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皋疱牺所生之处,汉以属天水郡。”依《水经注》所言,知成纪县故址位于长离水(瓦离水)的西岸、成纪水的南岸一带,这里正是汉成纪县故址所在地。故杨守敬云:“此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水经注疏》)。《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安皇帝甲》:“凉王光以西秦王乾归数反复,举兵伐之,乾归群下请东奔成纪以避之。光军于长最,遣太原公纂等帅步骑三万攻金城;乾归帅众二万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光又遣其将梁恭等以甲卒万馀出阳武下峡,与秦州刺史没弈干攻其东,天水公延以枹罕之众攻临洮、武始、河关,皆克之。乾归使人绐延云:乾归众溃,奔成纪。”元代宋朝遗民胡三省《新校资治通鉴注》注明:“成纪,今巩昌路总帅府秦州。”据上而论,《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今秦州秦安县北”,而大地湾文化的发现,则证明了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令人惊奇的是,在多部古籍中竟然明确指出了静宁的位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阿阳县。”《汉书?高后纪》云:“六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颜师古注云:“阿阳,天水之县也。今流俗书本或作河阳者,实地处陇水之西北,故谓之河阳。”《通典》云:“在陇城县北,汉属天水郡,又有河阳之说。”《太平寰宇记》陇城县条云:“河阳县故城,汉置县。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阳。”《水经注》云:“瓦亭水源出静宁大陇山,并有二支,一支即陇水,亦出大陇山。二水在丽亭川合西南流至鹿角口,其西有泌水亦会入鹿角口,合为一流(瓦亭水)向南流,迳阿阳县故城东,入葫芦河注于渭。阿阳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见阿阳即静宁县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汉书地理志》,汉天水郡下辖成纪、阿阳等十六县,阿阳县和成纪县是并存的,既然阿阳县是静宁,那么成纪县又是哪里?这里有四句很重要的话:《舆地广记》云:“阿阳县在故城县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云:“阿阳,西汉县,属天水郡。在故城西北,今平凉靠静宁州南”。《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秦安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秦安又叫故城,故城是成纪县遗址,阿阳县(今静宁县)位于成纪故城的西北方!
《新唐书?地理志》云:“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迁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还治上邽,大中三年复徙治成纪。”据此可知,成纪实为秦州州治,但地有迁徙,曾从秦州移到秦安,故《新唐书》将其列为首县。(注:《旧唐书》成于后晋,因其简略且考证不详多错漏,宋朝令欧阳修、宋祁等重修,是为《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东南至州一百里。……瓦亭川水,东去县一十五里。”《通鉴地理通释》云:“城在今(秦安)县北三十里。”《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秦安县北。”据上四书,知成纪故城为今秦安县之北。依《元和志》,其故址当为今秦安县西北部郭家镇一带,该地东南至州百里,距瓦亭水(今葫芦河)十五里,方位相符,当是此地。五代十国以来,本区由于地处陇右要冲,其西部为吐蕃所有,东部先后为岐、后唐、后晋、后周、前蜀、后蜀所有。现分国通考如下:①岐:李茂贞据凤翔,因护送唐僖宗入蜀有功,为凤翔节度使,后称岐王。时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成纪、清水、长道三县地。州治为成纪,即今秦安县西北之郭家镇。②后唐:据有秦州东南部,州治为成纪。原有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地,后增置天水、陇城二县。《五代会要》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州奏:见管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外,有十一镇,征科并系镇将。今请以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镇,就归化镇复置旧陇城县。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就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其白石、大泽、良恭三镇,割属长道县。上从之。”③后晋: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本区长道、清水、成纪、陇城、天水五县地,州治为成纪。④前蜀、后蜀:据有秦州东南部,有秦州之成纪、天水、陇城、长道、清水;凤州之两当、河池,计二州七县。秦州治为成纪。北宋时期,本区隶属秦凤路。地有秦州之成纪、陇城、清水、天水;凤州之河池、两当;巩州之宁远、永宁;岷州之长道,计四州九县。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南宋时期,渭水以北为金据,渭水以南为宋所有。金设熙秦路,地有秦州之成纪、冶坊、清水、陇城、秦安五县。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元代本区隶属陕西行省,地有秦州之成纪、清水、秦安;巩昌府之鄣、宁远、伏羌;徽州、两当;西和州,计一府三州七县。元时成纪为为秦州治,故址即今天水市。《元史?地理志》载:“秦州有成纪县。”元末撤成纪,并入秦州府,成纪县从此消失。综上所述,汉成纪指的是秦安县,而唐朝以后的成纪指的是天水市!”(以上资料引用网友“隐于网”先生,他在二十四史地理史和其他古代史地典籍非常熟悉,治学严谨,博学果敢!!)
Ⅳ 临洮和陇西哪个好
陇西: 打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就无法回避随处可见的“陇西”二字。因为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 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陇西县地理位置[1]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6�1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衬托说明甘肃悠久人文历史的丰厚资源,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的首要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临洮: 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 临洮县 个镇、6个乡,6个社区、324个村委会,2373个村民小组,年末常驻人口5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08万亩,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临洮县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殊荣。主要特点是: 历史文化悠久。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美誉。迄今建县已有2380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 从文化底蕴看来,我认为陇西好点。希望采纳,谢谢!
Ⅵ 陇西成纪的介绍
陇西成纪是甘肃省最知名的地域,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传说伏羲女娲的出生地,汉代飞将军李广、唐代大诗人李白、唐朝皇室一脉均为陇西成纪人。其核心地域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现更佐证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其更大的范围为天水地区五县两区。
Ⅶ 成纪的兴起
本贯就是指一个人的祖籍或者出生地。高世详先生说,李广的七世祖李崇于先秦时曾任陇西郡守,李氏开始与陇上结缘。李崇的孙子李信为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据传李信曾居成纪,死后亦葬成纪。李信之后,李广的父亲李尚为成纪令,李广就出生在成纪。而且从李广父亲李尚以来,李广的家族就以成纪为根据地,迅速繁盛壮大,到南北朝时,已成为举国望族。
1999年版的《辞海》注李世民父亲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注李渊:“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史记》、《汉书》记李广“陇西成纪人”。《晋书》载西凉王李“陇西成纪人,李广十六世孙。”《新唐书》记李渊“陇西成纪人,西凉王七世孙。”其实一提到李氏的渊源,人们就会想到陇西,高老师说,因为在历史上,陇西是李氏的郡望。“望出陇西”是千百年的传承。后来广布天下的李氏苗裔,说起自己的本贯,毫无疑问就是成纪。也就是说李氏的发祥地在甘肃天水秦安县境内。
据高世祥介绍,李氏居成纪后,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着名人物。其代表首推李广,他的军功,在汉代边将中堪称第一,有“飞将军”的美称。其次是西凉王李暠,他称雄西凉,被拥立为王,是兴家强族的重要人物。再次是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建立的统一而强大的大唐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再者就是李白,他是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享誉中外的诗人、文学巨匠。这几位代表就是李氏扎根成纪、不断崛起的着名人物。
Ⅷ 陇西是哪个省的
陇西堂位于渭水之滨的仁寿山森林公园风景区。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雕梁画栋,丹青彩绘,飞檐翼然,气势雄伟。唐代着名书法家、“书中仙手”李邕墨迹的“陇西堂”巨匾高悬其上,字迹纵横驰骋,潇洒飘逸。抱柱联书:“五千言道德一经鹿洞流芳龙门缵绪,十八子公候万代柳袍常染蓉境长开”,“陇山巍巍巩昌十方誉满秦晋,渭水滔滔南安八景声冠洮岷。”内设李氏先祖牌位三尊:李姓始祖利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 陇西堂殿前,置一座高1.80米、直径0.95米的圆形三足宝鼎,上面铸刻古朴凝重的“陇西堂”三字,上加青龙顶盖,终日香烟缭绕。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花香氤氲,风景宜人,吸引着众多游客,牵系着万千李氏儿女的情愫。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广大海内外李氏同胞和各界游客纷纷前来陇西寻根敬祖,旅游观光。他们热切希望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建设一个世界性的陇西堂,为全世界李氏同胞寻根祭祖,表达叶落归根之情。 重新规划的“陇西堂”选址在仁寿山。这里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地势开阔。规划建设的陇西堂因地制宜,依山附势,随峰就险,顺山而建。计划建设迎宾区、朝祖区、祭祀区,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在迎宾区内的陇丰渠上架设汉白玉雕花栏杆的仿古拱桥,连接316国道。沿中轴线修建陇西堂堂号牌楼和3000平方米的太白酒楼,两边配建接待厢房,为宾客服务。朝祖区设“六馆一堂”:肖像馆、忠烈馆、名人馆、金石馆、陈列馆、博览馆、功德堂。依地势修建亭台楼阁,竖向石级登道,横向爬山长廊。祭祀区为该建筑群的主建筑,拟建纪念堂陇西堂、祭祀塔、钟鼓楼、观戏台等。一期工程概算为3199万元。全面规划,分期实施,设计上艺术与实用并重,绿化与建筑同步,力争为海内外李氏同胞寻根祭祖创造一个优雅庄重的环境。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衬托说明甘肃悠久人文历史的丰厚资源,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的首要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地名,被国库典籍不停的载扬三、四千年,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目前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名,已经就是被历史塑造了几千年形成的聚焦点,历史从这里走来,人们从这里认知,这个地名就应当是串结甘肃历史文化的中心线,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更改的,甘肃的宣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个轴心线。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围地点(当然也可加以小域及变迁的说明),应当沿着有代表性的地域和历史记载的惯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争应服从大的全局。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现在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现在这个历史地域已经只剩下一个县的地盘了,陇西快要在甘肃消失了。只有陇西机务段强大的电力机车,拖挂着区区车箱,五十一年来每日来回行进在兰州与天水之间这六百里热土,同时在默默地向全国无数过境这里的人们诉说,这块被忘缺的六百里热土她在华夏历史中的光环和至今被覆盖着的焦人的文化味。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较统一的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李世民祖上陇西人,如果再划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临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陇西院”,陇西县的李氏祠堂“陇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临洮堂”。由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栏目片头中的“陇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时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得弃用‘陇西’的一惯叫法,这样做是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陇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一直在陇右行使中央政权下的一二级军政权地。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现兰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从几千年历史上冠系在陇西名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简直不胜枚举,“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记数,可以说像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古人云:‘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这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见《陇西文史稿》)。沿袭历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陇西承载着甘肃的历史文化,这是由史料记载的(陇西历史见“二十五史”各书卷相关条目,《陇西文史稿》有详细考证)。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古城中心座落着建于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远楼,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 陇西元朝为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元朝实行军政合治,巩昌总帅府就在威远楼“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兰、镇原、阶、成、西和、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陇西文史稿》),古城承载着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见,陇西在当年的繁华辉煌以及文化的繁荣。重修于清代的威远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柱,通高二十六米,极其古朴壮观,为西出长安的西北第一楼,是陇上名胜古迹的代表性建筑,上悬陇西杨氏书写的“巩昌雄镇”通栏金匾,其书法雄劲厚重。巩昌雄镇“声闻四达”,陇上诗人赞曰:“陇山渭水历来兵家征战地,巩昌雄镇自古关西出将才”。城内民建古屋棂格,沿袭秦汉古建风格,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并 将北街作为秦汉风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将领的巴巴坟,牌楼至今巍峨渭滨,古赤亭水源远流长,从北缓缓注入渭河,繁忙于陇海铁路线上的列车就沿着亭水河,碾压着汉代赤亭都尉积淀的黄土味,穿梭于南北。
陇西地形平陡大小与兰州差不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现在和将来都是甘肃南部交通中转和物资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易会是从陇西演化而来的。随着西部的开发、国家西线引水工程动工和欧亚大陆桥渝兰铁路的通车,陇西有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前景,充满着开发的商机,陇西作为陇中工业城市而崛起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李氏家族的“陇西龙宫”座落在陇西城北街头前门,其多层斗拱式牌坊至今还在,这里是隋唐以前李渊家族的真正老家,陇西是李氏家族的根本和原故里,当时就称为陇西龙宫,这更为陇西增添了神秘性,李渊曾有一段委派太子李建成出任陇西太守,处理军政和守护家门。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以唐陇西龙宫为主一带地域,后由李建成移至长安)长安牡丹早于洛阳,除了在《在威远楼下》书中记载外,世人知道的太少。牡丹性干喜寒,再加丁香呵护,至今西秦牡丹娇于长安、洛阳。
“汪家洞”在陇西城中,全县人人皆知,这是至今中国考古学中难作结论的迷。汪家洞的传说,有口皆碑,其传说的神秘性,传说内容的丰富性,系统完整性都是罕见的,至少可以作为传说典故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陇西汪氏家族从元朝陇右王汪世显闻名,历经金、元、明、清四朝而不衰,累官数众,仅三史有傅老三十余人。至今坐落在漳县境内的汪氏元
Ⅸ "陇西“指的是什么地方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商,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县,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6万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下下李氏源于陇西,历代英才辈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分别于1994年、1997和2000年成功举办了“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和“陇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国研讨会暨西部大开发陇西经贸洽谈会”。陇西将成为凝聚中华文化的重点县之一。
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12-2778米,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北山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耕地119.7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8亩.全县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属温和半干旱区,适种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等1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药材、大麻等,中药材党参、当归、红黄芪等素以质优量大走俏国内外市场,已形成地方拳头产品,土特产品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荞粉、腌驴肉、烧鸡粉被列为全省“名特小吃”。
Ⅹ 陇西成纪在哪里
这几天关于李白故里之争如火如荼。 《赠张相镐》: 白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候,当年颇惆怅 在这首诗里,李白说自己是陇西成纪人,祖先是李广,曾经在边关为将,战功显赫却不能封候。他在《与韩荆州书》中云:“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李白一直都说自己是陇西成纪人. 汉以前,典籍多载伏羲生于东方雷夏泽。《尚书·禹贡》,“雷夏即泽,雍、沮会同。”雷夏泽又称雷泽,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历山在山东,似无争议。《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引《河图》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成纪,相传是伏羲、女娲诞生地.西汉荣氏《遁甲开山图》载:“伏羲生于成纪,徙治陈仓。”东汉《续后汉书·郡国志》载:“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也。”唐《补史记·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颜师古《汉书·地理志》:“《禹贡》朱圉山在(冀)县南梧中聚,山上有古风台,传说是伏羲出生地。”成纪乃古地名,所以称成纪是因为和伏羲出生有关。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成一纪之元。华胥孕伏羲十二年始得降生,故称伏羲圣诞地为成纪。 汉时,成纪县,属天水郡管.唐李贤注《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唐代陇城县治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陇城西北正好在今甘肃秦安县北。明嘉靖《秦安志》记载,秦安阳兀川何氏地掘得一字砖,上有“成纪”字样。清干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伏羲生于成纪。”注:“成纪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 1939年至1992年先后7次印行的商务印书馆版《辞源》对秦安记:“本汉成纪县也。”对汉成纪记:“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 1965年,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杨家沟发现葬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的墓葬,墓中刻字砖有“州成纪县安乐乡安乐里”字样。这些实物都是唐成纪在今甘肃秦安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