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为什么用新教材

历史为什么用新教材

发布时间:2023-08-29 05:04:07

1. 哪些省市使用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

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生从2019年秋季开始,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需要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教育部门组织编写的历史教材正式走进课堂。三年过渡期后,到2019年,部编历史教材覆盖了义务教育各个年级。此前在历史学科中使用的各类版本的教材,将告别课堂,成为历史。
教育专家认为,历史教材的编写必须结合理论指导与时代特征。20世纪我国教科书经历了从“国审制”到“审定制”,经历了“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漫长过程。21世纪,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原先强调工具性教育功能转变为人文素养教育功能,促进教课书从“教本”向“学本”转变。
部编版的历史课本,包括义务教育七、八年级使用的《中国历史》和八、九年级使用的《世界历史》,还包括高中各年级使用的《历史•必修》《历史•选择性必修》。

2. 新历史课程与传统历史课相比,有哪些变化教学要求有什么不同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是理念的不同。所谓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在教学中体现的教学信念,它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核心。课程宗旨:公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历史课程,首先要注意给课程以恰当的定位。换句话说,我们要重新审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宗旨和性质。这次课程改革,明确初中历史课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它在培养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它的宗旨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的。
传统历史课程的弊端:(旧课程)始终不敢把过繁过多的知识点削减下来。凝固的 “学科体系”几乎成了紧箍咒,历朝历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大板块,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四大样式,什么也不能短缺,以致面面俱到,琐琐屑屑,不仅使中学教材成了大学教材的 “压缩饼干”,而且势必蜻蜓点水、语焉不详,比大学教材更概念化和教条化。……结果,每堂课有那么多知识点,概念多于史实,老师上都上不下来,更不用说讲活、讲透。学生呢,记不胜记,不堪重压,产生逆反心理是情理之中的事。可以不无刻薄地说,(旧课程)实际上是让教师和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按着单调乏味的节奏操练,怎么会感到快乐呢?
新课程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所谓普及性,是指初中历史课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所有适龄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并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所谓基础性,是指初中历史课程在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上,既不能与高中历史课程相混淆,也不能变成大学历史专业课程的 “压缩本”,更不能成为历史 “网络全书”。所谓发展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初中历史课程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初中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精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传统历史课头绪过多,知识点密集,难度大。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有几个变化:第一,既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又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如,加大近现代史的内容比重;选择了许多诸如交通工具、服饰、电影、音乐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第三,课程内容精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最有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第四,减少艰深、枯燥、抽象的历史内容。如,删减了许多农民起义、朝代更替、典章制度等方面知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使用学习主题的方式呈现历史内容。在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中,淘汰了大量 “繁”、“难”、“偏”、“旧”知识点,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
传统的历史学习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史实和现成的结论,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样的历史学习必然遭到学生厌弃。国外也曾经历过同样的困惑。比如20世纪中期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是 “非常无趣的”。

3. 老版高中历史书与新版的不同点

老版的概念模糊,如果说的是大纲版,那么老版和新版的区别首先体例上,大纲版是通史形式,新课标版是专题模块形式。其次,新课标版每课板块更丰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史学资料和图片,提高学习兴趣和历史韵味。如果新版指的是2012年最新版的教材,那么与先期的教材比较最大变化是课题变化比如,必修一第一课由“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改为“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二课由“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改为“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三课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改为“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措辞上更加细密严谨。内容上有微小的调整,渗入了史学研究新成果。以上只是本人的感觉,没有深入研究,仅供参考。

4.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是什么教师使用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
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
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
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新课标》对后两者更加重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
归纳《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教学大纲》对更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体现出“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实话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规定,太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全面揭示历史学在对人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之,《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对《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规定的重大发展。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新课标》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化,从而明确了高中教育历史课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第三,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揭示新。
《新课标》用了相当篇幅全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教学理念”方面的内容。
学习领会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并把它贯彻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还高中历史教学本来的面目。
第四,开发历史教学资源的观念新。
《新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这是对“中学历史教学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它扩展了师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视野,启迪了思路,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资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它又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历史教学内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复,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学。
《新课标》采用“模块”加“专题史”的形式,把中外历史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共25个专题,定为必修课。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规定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5. 如何看待新版历史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史观是所谓的文明史观。三本必修教材把高中历史分为三大模块,内容分别为政治文明(政治模块)、经济文明(经济模块)和精神文明(文化模块)。

笔者理解的文明史,应该讲述世界上主要文明的兴衰及其相互关系。但从三本必修教材所选取的素材来看,基本上内容只有中国史和西方史。换言之,通常说的“世界文明史”,在本教材体系中基本上只剩下了“西方文明史”,以及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世界史。

旧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世界史方面,除了西方历史,其叙述的范围至少还包括非洲(如埃塞俄比亚抗意)、拉丁美洲(拉美独立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及之外的亚洲国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管叙述的主题是什么,笔者以为传统教材从视野上比新教材更开阔。

这让以文明史观挂帅的新教材显得名不副实。此为其一。

其二,新教材对中国与西方历史叙述的内容选择上,更让人困惑。

以岳麓版政治模块为例。

第一单元内容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一为西周的分封制,二为秦代以后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强化。

第二单元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一为以古希腊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二为古罗马的法律即罗马法。

此处最大的槽点就是古罗马近千年历史,教材只选择了罗马法作为其重点,而对其政治体制的介绍极为简略,也没有被列为重点。教材在对古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大书特书之后,也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衰落没有做任何描述和解释。

笔者的困惑是,难道因为 “民主”和“法治”是当代至高无上的政治正确,所以编者才这样叙述西方古典政治文明的吗?“民主”和“法治”是很好,可是西方古典文明后来的确是衰落了,原因不需要对学生稍加解释吗?

而且,教材直接就从西方古典时代转进到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主要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民主共和制;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德意志的统一及德意志第二帝国宪法。

如此选择性地书写西方政治文明,西方人也不会同意的吧?腹黑一点想,难道是因为中世纪的西方过于“黑暗”,就不讲了?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主要内容是晚清中国遭受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主要内容是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主要内容为战后国际关系及新中国外交。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与旧教材相比,除了编排的顺序不同外,其余均无大差异。只是由于是政治模块,所以偏重于政治方面的内容。关于这种体例,我的同行们吐槽多多,主题所限,在此就不多说了。

其他两个模块,笔者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再挨个介绍每单元的内容了。所以相关吐槽可能会更加简单粗暴。

经济模块主要内容有五部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近代欧洲工业文明、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二战后的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在政治模块里,古代史部分既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也有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的法律。中国的专制与西方的民主法治对比好强烈啊!在经济模块里,古代史部分只有中国古代经济,却并无对应时代的西方经济状况作对比,这是为什么呢?而近现代的世界经济直接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开始,直奔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而去,中国经济就这样悲剧地落后了。就算是笔者“狭隘的民族情绪”作怪吧,但还是忍不住要问:这种编排到底遵循的什么体例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文化模块”目录

文化模块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二是西方主流思想,即“人文精神”,内容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到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是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潮流,中国人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西方的历程,从清代的魏源到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然后产生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成果……这里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欧洲古代史(古希腊三大思想家)回来了,但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史又被直接略过。基督教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另一源头,基督教化的中世纪欧洲怎么能够被忽略呢?说好的文明史呢?

而且笔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病常常作怪,总觉得这种编排极易给学生造成如下印象:中国政治文明的传统就是专制集权,西方政治文明的传统就是民主法治;中国的传统经济就是小农经济,西方的经济就是工业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就是儒家思想(总是与三纲五常和君主专制连在一起的儒家思想),西方精神文明的主流就是人文精神,自古以来就如此!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为什么用新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9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