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磐河在三国属于哪个州哪个郡
幽州 东平郡
东平郡位于渤海之畔,扼在幽州通往青州的咽喉要道。其南面与袁绍老巢渤海城相邻,往东于信都一马平川。清河、磐河纵横于其间。
B. 后屯、宿城、无盐、赤脸店、护驾,东平县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
东平县因东原底平而得名,在历史上曾经分别为:东平国、东平郡、东平府、东平州。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东原文化,产生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地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东平县那些地名究竟是怎么来的。
1、后屯:原名龙山屯,因为有重名的现象,而且本村位于小屯以北,所以改称为后屯。
2、宿城:西周时期为宿国封地,王城在今东平县宿城西门一带,宿城之名源于此。春秋时期仍为宿国。秦代设无盐县。汉代设东平国,王城在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设东平郡,治所在宿城。隋代设宿城县,唐代改宿城县为东平县,东平方言称宿为 xǔ,有些研究误称为须城或须昌城。
3、稻屯:因为此处地势低洼多水,种植水稻、蒲草,因有稻蒲荷香的美景,所以沿用稻屯之名,也称为稻屯洼。
3、护驾村:传说宋代的一位皇帝,经过东平,村民护驾而送,因此得名。
4、赤脸店:据传,西汉时期,当地农民受起义军赤眉军的影响,把脸涂成红色,在此地设店作为联络标志,因此得名赤脸店。
5、罗庄:相传村里有一座古庙,庙内有大锣大鼓,因此取名锣鼓庄,后简称为锣庄,随着时间的推移,锣庄变成了现在的“罗庄”,也有传说因罗姓群居于此次,故得名罗庄,鼎鼎大名的罗贯中就是罗庄人。
6、一担土:建村时因为此处有两座对称的小土山,远远看去很像一只扁担挑着两座土堆,因此得名一担土!
7、营子:据传西汉时期,此地驻有守卫东平国王城(宿城)的军营,因此取名营地,后沿革为营子。
8、半倒井,原名清溪村,因村南有一口倾斜的井,形如摔倒,又因为井口直径近似豆腐梆子,因此称为梆子井,也称为绊倒井,后通称为半倒井。
9、范村:传说明朝初年,大清河经常泛滥,因此称为泛村,后沿革为范村。
10、古台寺,传说此地有一寺庙,寺内有一大鼓台,因此取名鼓台寺,沿革为古台寺。
11、大井:原名多井村,沿革为塔井屯,后改成为塔井、大井。
12、无盐:周代时期齐国设无盐邑,秦代设无盐县,王莽时期更名为无盐亭,又名亡盐,隋代复称为无盐,沿用至今!
C. 河东郡与东平郡,哪一个最早
二者相比之下,东平郡的时间要更早一些
D. 东平-这个地名的来历
东平,古称东原。“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东平县历史沿革: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端口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东平县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E. 为什么大辽有五个国都,分别都在现在什么地方
辽朝自建国以来,直到被金朝灭亡,存有200多年的历史。辽朝虽然未能入选中国的正统王朝,其广袤的统辖范围,实在是不容小觑。为了统治幅员万里、地域辽阔的强大国家,辽国统治者推出了辽朝独有的“五京制度”。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统治政策,例如在辽国的统辖范围内设立了五京。由于国都众多,后人便不知大辽国国都究竟在哪里,那么“五京”到底又是指哪五个国都呢?
五京中的辽东京,其旧址就在现在辽宁省的辽阳市。公元928年,辽太祖下旨,将辽丹东的百姓迁至东平郡,随后将这里升为辽国陪都辽东京。纵观古代历史,辽阳自古以来都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加之辽国以北方政权为重,便设立了辽东京。
最后一处陪都为辽西京,此地古称为云州治所,既山西大同。设立辽西京,其实是辽国统治者为了遏制南面的北宋与西面的西夏,此地夹在两国之间,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略重地,在山西建立陪都可以很好的在政局上稳定西夏、北宋。辽国的五处国都,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曾经繁华都城早已经不复存在,这些国都的旧址,仍然能够体现辽朝独具一格的陪都制度特色。
F. 河南省一座县历史超2000年曾属于山东省吗
台前县,为河南省濮阳市下辖县,在地理位置上,台前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隅,黄河下游北岸,豫东北平原与鲁西平原交界地带。东、南分别与山东省东平、梁山、郓城县隔黄河相望;西与范县毗邻;北依金堤与山东省阳谷县接壤。地处北纬35°50′~36°06′42″,东经115°39~116°05之间。同时,对于台前县来说,总人口超30万,建县历史超2000年,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属于山东省。
四
最后,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东平升为直隶州,直属山东布政使司,寿张亦属直隶州辖。1914年,寿张县,也即今台前县一带属山东省东临道。1964年寿张县撤销,1978年建台前县。1983年,台前县属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辖6个镇、3个乡,镇:城关镇、侯庙镇、孙口镇、打渔陈镇、吴坝镇、马楼镇。乡:后方乡、清水河乡、夹河乡。台前境内现有三座火车站。 京九铁路过境并设台前站, 晋豫鲁铁路与之在此交汇。总面积达454平方千米,总人口达37.64万人。
G. 东平郡酒价格
请问你要什么价位的,从60多一箱的到700多一箱的都有,东平郡酒窖香浓郁,绵甜甘冽,好喝不上头,欢迎您的认购,谢谢您的关心!
H. 东平在历史上的地位
历史沿革:东平,古称东原,先后属徐州、属鲁、属薛郡、属东郡、属东平国。从西周到清代,东平曾为国、郡、路、府、州,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宋代设东平府(治须城)。金初,刘豫立为“大齐”皇帝,还以东平为京都之一,号为东京。明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属济宁府,但仍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民国开始,改为县,后来先后属聊城、济南、泰安。
鼎盛场景:元代是东平的鼎盛时期,南北运河的开疏,东平成为大都与江南水路交通的枢纽,成为商业经济繁荣的城市,而且也是当时全国的戏曲中心。东平是元初集聚高质量的杂剧艺人最多的地区,并以特殊的地位决定着元杂剧的走势。马可·波罗这样描绘元朝的东平府:“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观察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断,运载着最有价值的商品的船只的数量和吨位,确实就会使人惊讶不已。”
I. 山东东平县史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端口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代,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1989年5月,东平县的县城从州城镇迁往后屯。
J. 刘姓有多少个郡,以及各起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记高祖本纪》,大历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谓刘氏世居于沛,移在丰。应邵曰:“沛,县也。丰,其乡也。” 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苏铜山所属。” 西汉初期改泗水郡为沛郡。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