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康居的历史
康居人擅长经商,常常到各地去进行贸易,往返于中亚全境,因此康居也成为中亚各国交换国情及传播文化的媒介站。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时,康居还是一个弱小之国,经常派遣质子来华,并且经常贡献礼品。古代中亚的游牧民族,游牧范围大致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汉时,地处大宛西北,大月氏(即月氏)之北,乌孙以西,奄蔡之东,丁令、坚昆以南。公元前2世纪时,控弦八九万人;前1世纪末,人口已达六十万,胜兵十二万,在中亚形成一个大部落联盟。他们的中心驻地为卑阗城,约当今塔什干或奇姆肯特等地。康居也和一般草原游牧民一样,随季节的变化而迁移牧地,冬季南下栖息于锡尔河一带“乐越匿地”,夏季北上至“蕃内”,两地相距数千里。张骞通西域以前,汉朝已传闻遥远的西方有康居人。张骞从西域归国后说,康居在中亚虽然部众不少,但仍然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出兵伐大宛时,康居曾有意援助大宛,未逞。宣帝神爵四年(前58)始,匈奴内乱,五单于纷争。至五凤二年(前56),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与其弟呼韩邪单于对立。呼韩邪南迁归汉,郅支则率部众向西北迁徙,先设王庭于坚昆(柯尔克孜草原),后应康居王之请,西南移至康居领域内,在都赖水(怛逻斯河,Talas)上兴建了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扩张势力。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康居王迎匈奴郅支单于居康居东部合力对抗乌孙。元帝建昭三年(前36),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兵西越帕米尔进击郅支,杀郅支单于于郅支城,稳定了西域形势,但康居对汉仍长期采取敌对态度。公元前后,康居强盛,曾威胁其南邻大月氏。1世纪中叶,贵霜统一大月氏。国势转盛,康居则渐趋衰败。晋武帝泰始中(公元265-274),遣使献善马,南北朝时,役属于嚈哒。
B. 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时的康居现在是什么地方
康居(kāng qú)发音同“康渠”。在安息东北方、大月氏北方的国家是康居。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康居与大月氏同是土耳其系的游牧民族。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康居国又称康国,位于锡尔河至阿姆河之间,公元658年,唐高宗置康居都督府,任命康居国王为都督。康国为昭武九国之首(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伐地国,史国),在这些国家中,康国最大,又是诸国的宗主,康国内附,其他诸国也就相随内附唐朝。国土包涵今新疆北境和中亚地方,巴尔喀什湖附近,故都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城东北部。
《中华网络全书》“康国”注释,康国,为古中亚之地名。即今苏维埃联邦乌兹别克共和国之城市撒马尔干。距塔锡干约二百七十五公里,位于肥沃之齐拉夫尚河谷地之间。
康国,我古史乘早有记载,隋书卷八十三云:“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也。然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氐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北史卷九十七同)唐初,康国曾遣使多次朝贡。自西元七世纪初,大食国勃兴,八世纪初,翁米亚王朝之悍将屈底波.宾.穆斯林席卷中亚,西域昭武九姓诸国遂称臣于大食。册府元龟卷九九九云:“开元七年(七一九)二月庚午康国王乌勒伽遣使上表曰:……臣种族及诸胡国,旧来赤心向大国,不曾反叛,亦不侵损大国……。三十五年来,每共大食贼斗战。……经今六年,被大食元率将异密屈底波领众军兵来此,共臣等斗战。臣等大破贼徒。”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又云:“史国在疏勒西二千里,东至俱密国千里,西至大食国二千里,南到吐火罗国二百里,西北康国七百里。”
元宝九年(七五○),唐将高仙芝劾奏石国王那俱车鼻施仗持大食之势力,不行藩臣之礼。高仙芝遂率师远征。次年,与大食战于怛罗斯河畔,血战三昼夜,最后被大食将屈底波打败。战争之结果,许多中国造纸匠被阿拉伯俘虏,从此中国人的造纸的方法也借此传至撒马尔干。
C. 历史上的何国在哪里
许多人在谈到何姓源流时,常提到历史上的何国。有人撰文说历史上的何国不止一个,但从我们目前查到的史料来看,名为何国的,只有隋朝属国之一的“屈霜你迦”。
历史上的何国在哪里?据《隋书·西域传》记载,何国,译为“屈霜你迦”,又译为“贵霜匿”,位于康国与安国之间,隋朝的众多属国之一,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唐朝时期,何国叫贵霜州,故地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西北方。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网络图片。
何国是昭武诸国之一,曾一度属唐朝管理,史称昭武九姓。《隋书·西域传》说:“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字敦”。《大唐西域记》作屈霜你迦国。《新唐书·西域传》说:“何,或曰屈霜你迦,曰贵霜匿,即康居小王附黑城故地。城左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突厥、婆罗门,西波斯、拂?等诸王,其君旦诣拜则退。贞观十五年,遣使者入朝。永徽时上言:‘闻唐出师西讨,愿输粮于军。’俄以其地为贵霜州,授其君昭武婆达地刺史。遣使者钵底失入谢。”
史载,贵霜帝国衰亡之后,至隋唐时,其故地之北的康居出现了所谓“昭武九姓”。据《新唐书·西域下》记载:“康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昭武”之名来源于河西走廊的昭武城(今甘肃),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昭武原为月氏国都,其人西迁,国都之名亦随之西移。昭武本义即京城。昭武九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昭武九姓人善经商,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昭武九姓的何国人都姓何吗?《隋书·西域传》明确指出:“何国??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就是说,何国人不姓何,康国人也不姓康。康国的国君姓温,后分出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世称“九姓”,皆氏昭武。康国是九姓国的宗主国。唐代,康国人不断拥入中原并逐渐被汉化,于是,他们便以国为姓,改为汉姓“康”。安、曹、石、米、史、何等国也同康国一样,进入中原后均以国为姓,且被汉化。
何国人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原的?据史料记载,从南朝梁代开始,中原就有来自西域的何国人。隋朝就有何国人经商而定居四川郫县,他们的后裔已经在隋朝为官,而且都用汉姓何,如音乐家、哲学家何妥,着名工艺家、建筑家何稠等,其祖上都是西域人。唐中叶后,何国人大量拥入中原居住,或经商,或为官,或为僧。宋代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九记载这样一件事:唐代龙朔年间,有异僧名僧伽者游江淮间。有人问:“汝何姓?”僧伽答:“姓何。”又问他是“何国人?”回答“何国人。”李邕据此为僧伽作碑云:“大师姓何,何国人。”惠洪说罢这件事,掩卷笑道:“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其实,“痴人说梦”的不是别人,正是惠洪自己。因为僧人惠洪不知道隋唐时期有一个西域城国叫“何国”,何国与汉地有来往。西域僧人多以国名为姓,如安世高是安国人,康僧会是康国人。所以僧伽来自何国,自称姓“何”,就不足为奇。
既然昭武九姓的何国人原本并不姓何,为什么进入中原后都改姓何呢?强哥认为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被改”。“何国”的国名应该是中原“音译”出来的。历代的《西域记》都是中原人编撰,故西域各国名应该是音译,比如何国的“何”,西域人或读“火huo”音(第二声),与“何”音近,所以译为“何”。后来的许多少数民族改姓“何”,大都也是因为“音近”而改。
二是“自改”。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对西域各国已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不仅国家称臣进贡,其国人也纷纷到中原谋生、找工作、考功名。何国人也是如此。何国人到中原或商或官或僧,为方便交流方便工作而取一个汉姓。何姓为华夏旧有之姓,何国的国名中的“何”字或发“火huo”音,与“何”音近,故取汉姓最简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按读音直接改成“何”。这样在何姓的族群中,又多了一支来自西域少数民族何姓人。他们进入中原后,涌现不少名人,如上述提到的隋朝何妥、何稠外,唐朝的安史部将何千年;河北藩镇中有魏博节度使何进滔、何弘敬、何全皋祖孙三人,中唐时宫廷侍卫中的神策军将领何文哲等,都是昭武九姓的何国人或其后裔。虽然这支何姓人中后来有人被“封”或自称为庐江何氏,但实际上他们与“韩改何”没有关系。(2017-8-11)
文/强哥说何
近来发现,强哥在今日头条《强哥说何》发表的部分原创文章,被一些人抹去作者而署上自己的名字(网名)发表于其他媒体上,或假借作者授权其发表。强哥除在今日头条/头条号发出,并由今日头条推荐外,未授权其他作者发表。转载者请标明出处与原作者。
D. 汉代康居,安息,大月氏等是现代的什么地方
大月氏在秦代生活在今天甘肃河西走廊一代,西迁后在河中地区,其统治中心大约在阿富汗一代。后来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统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大月氏人可能对现代阿富汗的普什图族和旁遮普族和北印度其他民族都有一定影响。
康居位置大约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有学者认为,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的羯族可能就来自康居。关于该国家的记载很稀少,所以关于其民族我们知之甚少,不过该民族大抵上应该是白种人,该民族可能和今天的哈萨克人没有任何关系。
安息是伊朗高原东部兴起的一个民族帕提亚人建立的强大的国家,西方史学界一般称之为帕提亚帝国或帕提亚王朝。最强盛时,安息统治着今天伊朗、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大部分地区,帕提亚人现代已融合成为波斯人的一部分。
E. 康居是西域36国之一,那康居能算进汉朝版图里吗
不算。
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西汉时臣服于匈奴和大月氏。东汉时期,康居国是西域大国,领地广袤,人口众多。南北朝时期,嚈哒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
F. 康居国的康居国的历史
到公元91年(永元九年)后,北匈奴被东汉击溃,而且鲜卑人在蒙古高原崛起,北匈奴又西迁康居,与郅支单于的残部会合。在北匈奴西迁浪潮的冲击下,康居被迫南迁到索格狄亚那地区,故而以后的汉文史料中往往将康居、粟特并称,并说康国为“康居之后”。北匈奴大规模西迁乌孙、康居是在公元二世纪中期。在康居南迁时,也有一部分匈奴人随着而来。这个时期,康居国北部的领土大为缩小,锡尔河以北地区被西迁的匈奴人占据。
班超平定西域各国叛乱期间,康居国对班超和东汉政权有过帮助,也有过阻挠。那时,班超率疏勒、于阗、纡弥等国兵一万余人攻破龟兹国姑墨石城。此时的康居、月氏、乌孙等国都有归附汉朝的愿望,想帮助班超并力攻灭龟兹,打通与汉朝往来的通道。后来,莎车王勾结疏勒王反叛汉朝,康居王曾派兵援助疏勒王,导致班超久攻不下。这个时期的康居和贵霜刚刚和亲结盟,班超派使者给月氏王送去厚礼,通过月氏王向康居王劝谕,康居退兵,并将疏勒王押到月氏,转送汉朝。三年后,疏勒王又向康居借兵打回来,占据一些地方,并与龟兹国密谋诈降,被班超识破诡计,遂将疏勒王处斩。此后,康居与汉朝之间相安无事。
东汉时期,康居国的强大时间并不太长,基本上在班超出使西域前后。康居国的强大比起同时期的贵霜帝国来要略逊一筹。
公元三世纪时,贵霜帝国开始衰落,沦为波斯萨珊王朝的控制之下,贵霜帝国在印度的领土也逐渐缩小。
公元265~274年(晋武帝泰始年间),康居十分弱小,康居王遣使到晋朝献马,希望与新崛起的西晋王朝结交。
公元三世纪后,康居国已没有清晰的国界,史书中对康居自三国时就已称其为“粟弋”,专指当地居民的种类和地名了。
南北朝时期,嚈哒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
史书上说,康居国,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故康居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这就是月氏人从河西走廊西迁的事实。康居国又称“悉万斤”,即撒马尔罕,出于索格狄亚那的中心地区。在贵霜帝国强盛期,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大部分都是昭武族的大月氏人。
公元357~367年间,由于柔然的崛起并争夺西域,嚈哒匈奴人又潮水般地涌入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攻灭粟特、政府索格狄亚那就显得轻而易举。到公元四世纪20年代,嚈哒匈奴人又南攻灭贵霜,从而成为中亚的强国,居于中国和波斯萨珊之间,这时的康居、安息、乌孙、花剌子模、罽宾、大宛等等汉代国家名称全都不见了。原来居住在中亚地区的匈奴人、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逐渐融合同化。随着突厥人的涌入和突厥语的广泛流行,中亚各族都以作为各个因子被突厥这个庞杂部族所涵盖。中亚各国的昭武族人在臣属西突厥的前提下,保持了自己各地的小政权和民族根源,形成了“昭武九姓”诸国。
康居国近五百年的历史上,由于古汉字记载西域康居国的史料非常少,同时对西域粟特文史料研究的缺乏,我们甚至不知道康居国的君王叫什么名字?他们曾经割下古波斯王居鲁士头颅、令波斯王大流士远征惨败、令亚历山大大帝被迫穿上中亚服饰采用怀柔政策的中亚尙武民族。曾经垄断古丝绸之路中间商贸易的善贾民族!这个中亚文明古国,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和促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给当今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G. 陆地丝绸之路上的康居、葱岭、大宛、大月氏、西域和大夏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康居、大宛、大月氏都在现在新疆,葱岭还是叫葱岭,在中亚;大夏无从考证,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的部分地区
H. 中国古代康居国是现在地理上的什么地方
在安息东北方、大月氏北方的国家是康居。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康居与大月氏同是突厥系的游牧民族。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Kirgiz)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
I. 关于康居国的历史
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东汉时期,康居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领地很大。南北朝时期,嚈哒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
康居国的历史
到公元91年(永元九年)后,北匈奴被东汉击溃,而且鲜卑人在蒙古高原崛起,北匈奴又西迁康居,与郅支单于的残部会合。在北匈奴西迁浪潮的冲击下,康居被迫南迁到索格狄亚那地区,故而以后的汉文史料中往往将康居、粟特并称,并说康国为"康居之后"。北匈奴大规模西迁乌孙、康居是在公元二世纪中期。在康居南迁时,也有一部分匈奴人随着而来。这个时期,康居国北部的领土大为缩小,锡尔河以北地区被西迁的匈奴人占据。
班超平定西域各国叛乱期间,康居国对班超和东汉政权有过帮助,也有过阻挠。那时,班超率疏勒、于阗、纡弥等国兵一万余人攻破龟兹国姑墨石城。此时的康居、月氏、乌孙等国都有归附汉朝的愿望,想帮助班超并力攻灭龟兹,打通与汉朝往来的通道。后来,莎车王勾结疏勒王反叛汉朝,康居王曾派兵援助疏勒王,导致班超久攻不下。这个时期的康居和贵霜刚刚和亲结盟,班超派使者给月氏王送去厚礼,通过月氏王向康居王劝谕,康居退兵,并将疏勒王押到月氏,转送汉朝。三年后,疏勒王又向康居借兵打回来,占据一些地方,并与龟兹国密谋诈降,被班超识破诡计,遂将疏勒王处斩。此后,康居与汉朝之间相安无事。
东汉时期,康居国的强大时间并不太长,基本上在班超出使西域前后。康居国的强大比起同时期的贵霜帝国来要略逊一筹。
公元三世纪时,贵霜帝国开始衰落,沦为波斯萨珊王朝的控制之下,贵霜帝国在印度的领土也逐渐缩小。
公元265~274年(晋武帝泰始年间),康居十分弱小,康居王遣使到晋朝献马,希望与新崛起的西晋王朝结交。
公元三世纪后,康居国已没有清晰的国界,史书中对康居自三国时就已称其为"粟弋",专指当地居民的种类和地名了。
南北朝时期,嚈哒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
史书上说,康居国姓温,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故康居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这就是月氏人被从河西走廊驱逐出来的事实。康居国又称"悉万斤",即撒马尔罕,出于索格狄亚那的中心地区。在贵霜帝国强盛期,当地的月氏人很可能被委任为征服地的城长。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大部分都是昭武族的大月氏人。由于贵霜帝国的逐渐衰落,各地便分裂为许多小国。
公元357~367年间,由于柔然的崛起并争夺西域,嚈哒匈奴人又潮水般地涌入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攻灭粟特、政府索格狄亚那就显得轻而易举。到公元四世纪20年代,嚈哒匈奴人又南攻灭贵霜,从而成为中亚的强国,居于中国和波斯萨珊之间,这时的康居、安息、乌孙、花剌子模、罽宾、大宛等等汉代国家名称全都不见了。原来居住在中亚地区的匈奴人、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逐渐融合同化。随着突厥人的涌入和突厥语的广泛流行,中亚各族都以作为各个因子被突厥这个庞杂部族所涵盖。中亚各国的昭武族人在臣属西突厥的前提下,保持了自己各地的小政权和民族根源,形成所谓的"昭武九姓"诸国。
在康居国近五百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很有建树的君王,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君王的名字。从西汉初期役属西迁的大月氏人,后来又受西迁的匈奴人蹂躏,最后臣服于西迁的嚈哒。即使康居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也得看月氏王的脸色行事。这些曾经割下古波斯王居鲁士头颅、也曾令波斯王大流士远征惨败、令亚历山大被迫穿上中亚服饰采用怀柔政策的中亚游牧人,在来自东方的的游牧人面前似乎都不堪一击,而且甘于臣服。康居人的政治才干甚至连昭武九姓都不如,其中的底蕴耐人寻味。
折叠编辑本段华严之祖,康居法藏
华严宗是唐初继法相宗之后成立的又一佛教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宗经,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意旨。
华严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北方的地论学者和南方的三论学者,华严宗人自称的学统传承关系则以隋唐之际的法顺为本宗初祖,唐初的智俨为二祖,法藏为三祖。其实,法顺和智俨只是华严宗的先驱者,法顺基本上是一位禅僧,曾劝人读《华严经》,相传作有《华严五教止观》,在其止观法门中把《华严》摆在最高的圆教的地位;他的弟子智俨着述较多,大力阐述《华严》思想,并提出了"十玄门"这一华严宗思想的重要方面,但是华严宗思想的核心是由法藏阐明的;华严宗的判教学说也是法藏提出的;在全国各地建立华严寺院,并普遍缔结宗奉《华严》的香社,也是由法藏推动促成的。所以,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法藏。
法藏俗姓康,祖籍西域康居,祖先世代是康居国相,祖父迁来长安定居,从此入籍中国长安。所以说,法藏原本是康居人。
法藏生于公元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17岁时皈依佛教,曾入太白山(在陕西郿县南)修行,学习佛经,回京后从云华寺华严大师智俨听讲《华严经》,前后9年。深受智俨赏识。公元668年(总章元年)智俨临终时,曾嘱门徒提携法藏,认为他专心钻研《华严经》,是绍隆遗法的希望所在。两年后,武则天的生母杨氏去世,武则天将母亲的府邸改为太原寺,下诏剃度僧人。经过道成、薄尘推荐,法藏获准剃度,在太原寺出家。
此时,法藏只受了沙弥戒,在公元674年(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来,又在云华寺开讲。皇上下旨命京城十大德为法藏授具足戒,并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称为贤首国师。自此以后,法藏经常参加翻译、广事讲说和着述,大振华严的宗风。
公元680年(高宗永隆元年),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来到长安,法藏往问西方的古德有没有关于佛一代教法的判释。据地婆诃罗说:印度那烂陀寺同时有两大论师,一位是戒贤,远承弥勒、无着,近继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有、空、中三时教判;另一位是智光,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三时教判。地婆诃罗从印度带来的梵本中,有《入法界品》,法藏遂亲自和他对校,果然获得"善财求天主光等十善知识"和"文殊伸手按善财顶"两段,立即请地婆诃罗在西太原寺译出,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此后,法藏又奉诏和地婆诃罗及道成、薄尘等同译《密严》、《显识》等经论十余部,合共20卷。
公元690年(武后天授二年),于阗沙门提云般若在魏国东寺译经,法藏也列席译场。提云般若译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法藏特为该书作疏,发挥新义。
公元695年(证圣元年),于阗沙门实叉难陀在洛阳大遍空寺重新翻译《华严经》,法藏奉诏笔受,后来补入日照法师所译两段。
公元699年(武后圣历二年),重新翻译的《华严经》告成,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他曾为武后讲新《华严经》,讲到"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等。武后听了茫然不解。法藏于是指着殿旁的金狮子作譬喻,武后于是豁然领悟。法藏把当时所说集录成文,叫作《金狮子章》。他还为了让不了解刹海涉入重重无尽义的学者开悟,拿十面镜子安排在八方(四方四角),又在上下各安排一面,面面相对,中间安置一尊佛像,然后燃烧一支火炬去照着他,使学者通晓刹海涉入重重无尽的义旨。
公元703年(长安三年),义净等华梵十四人先后在洛阳福先寺及长安西明寺共同翻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21部,法藏奉诏证义。
公元706年(中宗神龙二年),南印度沙门提流志在大内林光殿翻译《大宝积经》,法藏也奉诏为证义。新译的《华严经》,虽然增加了《如来现相》、《普贤三昧》、《华严世界》及《十定》等品,却脱漏地婆诃罗所补译的"文殊伸手过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文。法藏用晋唐两译对勘梵本,把地婆诃罗的译文补在实叉难陀的脱漏处,于是得以文续义连,现行即此本。总之,法藏对于当时的译事,特别是《华严经》的翻译是有贡献的。
法藏前后讲新旧《华严经》30余遍,中宗、睿宗都曾请他作菩萨戒师。公元712年(睿宗先天元年),法藏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享年70岁,葬在神禾原华严寺的南边。秘书少监阎朝隐为其作碑文,概略地陈述了他一生的事迹,这就是现存的"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 。
智俨所创教相和观行的新说,得到法藏详尽的发挥,才使一宗的教观建立周备。所以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他为华严宗三祖。
J. “楚河汉界”在历史上的具体位置指什么地方
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地理位置
楚河,位于今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源出天山北麓,全长1067公里(663英里),流域面积6.25万平方公里。其流域原属中国,清末被沙俄割占。
西汉王朝时期,因屡受北方匈奴的长期侵扰,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一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历时近百年,历经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三位皇帝终于将匈奴驱逐到了天山以西咸海一带。西汉王朝分别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今新疆境内库车设立西域都护府;又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将分裂的匈奴南部呼韩邪单于部收降使之归附于汉朝,又将北部匈奴郅支单于驱逐至天山以北今新疆塔城一带。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王朝西域副校尉陈汤奉诏统领西域诸番国(已归附汉王朝)诸兵及屯田吏士4万余人兵分两路进击匈奴,杀郅支单于,驱逐北匈奴到咸海至锡尔河一带,从而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大战。至此,天山以西喀尔齐斯河与锡尔河流域(史称两河流域)广袤的土地置于西汉王朝的统辖之下,并在两河流域中的一条小河中游筑城驻守,由于当时的将士多为楚人,所以将此河定名为楚河(现仍称楚河),所筑的城也叫楚城(亦即后来唐朝时期的碎叶城,唐朝大诗人李白就生于碎叶城)。现在,哈萨克境内仍有叫“楚”的小镇。而被驱逐的北匈奴余部也在咸海附近锡尔河边筑城而居定名康居城(位置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此即“楚河汉界”的真实历史来源。并不是现在大数人所指的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争霸,以鸿沟为界的典故里所指的鸿沟。试想,一条鸿沟又怎么会变成楚河了呢?另外,象棋中楚河汉界的对垒双方亦不是刘邦与项羽,而是西汉王朝的大军与匈奴大军,因此,棋盘中的楚河汉界所指的楚河,亦即是今天仍存在的发源于天山以西巴尔喀什湖以南向东流入伊塞克湖的那条楚河了。
注:“楚河汉界”一词使用了古汉语中互文的手法,即“楚汉河界”,此河界即指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