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唐朝时候的绩溪!汪华!这个人的详细资料
公元587年正月十八日,汪华出生于绩溪登源,他三岁丧父八岁丧母,十四岁拜南山和尚为师。隋唐之际,隋末兵燹,天下动荡,他被众人拥
戴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自称吴王,却于武德4年自动放弃王位归顺大唐,促进了全国的统一。此后他被唐朝授予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事。
公元628年,汪华奉命进京为官,官至“九宫留守”,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三月三日病逝长安,享年64岁,追封“忠烈王”。永徽三年(652),诸子奉枢以归,葬歙之云岚山。
汪华夫人共五个:
(一)钱氏:休宁黎阳乡敦睦里钱源人,享年33年,生三子,即建、璨、达
。
(二)嵇氏:饶州白水乡山东里人,享年49岁,生两子,即逵、逊。
(三)庞氏:婺州大云乡安期里人,享年70岁,生三子,即广、爽、俊。
(四)钱氏:湖州长城光化里人,享年35岁,无子。
(五)张氏:蓬州人(在今四川),享年51岁,生子一,即献。
除第四夫人钱氏外,其余四夫人,均与公同葬歙之云岚山。
汪华子共九个:
(一)一子建:享年60岁,葬岐州岐山县(属陕西凤翔府)。
(二)二子璨:享年76岁,葬涪州(今四川重庆)。
(三)三子达 :享年57岁,葬白渠府二十里。
(四)四子广:享年73岁,葬歙之云岚山。
(五)五子逊:享年21岁,葬长安积福里,无子。
(六)六子逵:享年84岁,葬歙之云岚山。
(七)七子爽:享年56岁,娶妻江阴戴氏,享年62岁,夫妻均葬歙之云岚山。
(八)八子俊:
(九)九子献:享年19岁。除第一、二、三、五、八、九子外,其余四、六、七子,均葬歙之云岚山。
七子媳戴氏,也葬歙之云岚山。
❷ 历史上哪个家族是保持最久的,一直有所传承
历史上有很多的家族,可能是因为家族比较庞大吧,所以即便过了这么多年,也依旧有他们的后代,那么又有哪个家族最长盛不衰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是吴越钱家。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钱穆、钱大昕都是吴越钱家的人,只不过他们向来比较低调,所以不为人所知罢了。
我们年轻人可能大多数会知道孔子、孟子、老子……这些多一点,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课本上会讲到的,但是对于课本之外的事情可能就不知道了,这也就是现在的人最大的通病,其实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如果有空,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古时候的一些文化,你可能会收获良多。
❸ 中国有多少个叫汪华正这个名字的人
贵州遵义市一个汪华正
安徽九华山有个汪华正
❹ 汪华的生平贡献
字国辅,又字英发。徽州歙县(今属绩溪县)汪村人。汪华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舅家中长大,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十四岁拜南山(歙县南乡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罗玄高僧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又被罗玄秘密授予玄学《奇门遁甲》(覆船山地域又称6甲48党,曾经是伏羲女娲的道场之一,历史上有几代高僧按照奇门设计了整个地区为一个九宫八卦阵),精通了安邦定国、排兵布阵等帝王之术,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宣州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自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着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于是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拱卫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辅佐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长安,唐太宗赐其谥号”忠烈“,故又被称为”忠烈王“。652年,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州歙县(今黄山歙县)东山营的云岚山。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沟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❺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出自安徽的
安徽历史名人:
先秦两代
管仲 庄子 甘罗 陈胜 范增 英布 张良文翁 桓谭 桓荣 范滂 华陀 左慈刘馥
三国魏晋
曹操 周瑜 小乔 桓范 曹洪 曹仁 鲁肃 吕蒙 曹真 曹丕 曹植 嵇康王蕃刘伶
恒温 桓伊 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 何敬容
隋唐
耿询 汪华 汪伦 张籍 李绅 杜荀鹤 陈抟曹霸
五代十国
朱温 朱友贞 杨行密
宋
陈翥 包拯 高太后 李公麟 方腊 吕本中 宗杲张孝祥 罗愿 吕祖谦 吴潜胡仔
胡舜陟 毕升 梅尧臣 鲁宗道
元明
朱升 李善长 汤和 朱元璋 常遇春 徐达胡惟庸 蓝玉 沐英 朱棣 朱权程繁政
汪机 傅友德 邓愈 何震 胡宗宪 朱有 汪道昆 许国 程大位戚继光注迁讷
左光斗 胡正言 阮大铖 吴应箕
清
萧云从 汤鹏 杨光先 弘仁 方以智 钱澄之查士标 汪昂 施闰章 梅清梅文鼎
张英 戴名世 方苞 方观承 张廷玉 汪士慎 程兰如 刘大 戴震鲍廷博姚鼐
罗聘 邓石如 曹振镛 王贞仪 高朗亭 包世臣 郑复光 姚莹王茂荫张乐行
张守禹 程长庚 胡光墉 年羹尧 李鸿章 张树声 刘瑞芬 孙家鼐丁汝昌刘铭传 汪莱
近代
杨文会 周馥 吴汝纶 杨月楼 孙多森 程家柽吴樾 范传甲 施从云吴谷
宋玉琳 张汇滔 倪映典 韩伯棠 詹天佑
李经方 段祺瑞 周学熙 倪嗣冲 徐谦 许世英 叶春善 柏文蔚杨小楼王揖唐
张敬尧 陈独秀 冯玉祥 孙多钰 方振武 朱蕴山 刘文典 梅光迪
当代
黄宾虹 柏文蔚 汪孟邹 方振武 王亚樵张治中 陶行知 胡适 张恨水
朱光潜 陈延年 王步文 林散之 李克农 阿英 田间 蒋光慈 乔年 刘开渠
戴安澜 王稼祥 赵朴初 吴作人 张曙 黄镇 侯学煜 姚依林 杨振宁 邓稼先
严凤英 胡锦涛 吴邦国
❻ 汪华的个人经历
男,1954年2月出生。现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国电子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全国电子政研会五分会副会长,湖北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委员会会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1974年入伍。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历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师、系团总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秘书、新闻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宣传处副处长、干部处处长,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教委干部人事处处长,湖北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2001年10月起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❼ 有谁能提供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具体资料
生平简介:
被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公元587年——649年),号英发,出生于古徽州绩溪县瀛州汪村。徽州人由衷崇爱这位乡土伟人。其死后,庙宇祭祀不断,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的地方神或地域神。在民间,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
汪华,既是农民领袖,也是国家重臣。宋淳熙间篡修的《新安志》,其中“祠庙”一篇称:“新安之神,讳华,姓汪氏,绩溪人”。据此,汪作为地方神的地位,早在南宋时就以奠定。汪姓,是北方最早迁入徽州的望族之一。其始迁祖为汪文和。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追溯徽州汪氏源流时指出:“汪氏源出于汪芒之后。昔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其骨专车,盖却汪芒也。其国在今湖州山中。楚灭于越,遗黎四窜。汪芒氏入歙,当在斯时,故时号山越。及秦立鄣郡,彼土日辟,汪芒益有所逼迫,而不得不西窜于歙,居今绩溪境内。”汪华自少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失母。九岁为歙县郑村的舅父收留。十四岁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宁国府、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发动兵变占据歙州,击退官府围剿,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着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汪华又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卒于长安。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汪华的出生地汪村,于太平兴国五年建汪公庙,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土着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勾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徽州风情,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这一源远流长的庙会,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确实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其实,徽州人的聪明之处,是借祭祀汪华之神,搭建了一个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动。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
“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会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
相传二月十五日是汪华的生日。绩溪登源人,为此每年都举办“花朝庙会”纪念。明太祖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后,规定凡汪华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十年为一大庆。农历八月十三日靖阳节,是屯溪人祭祀汪华的节日。在黎阳九公庙(祭汪华九子)前搭台做戏,跑马祭汪公,或组织民间仗鼓队游行。数百年间,徽州民间一代一代地把汪华进行文化包装,加以充实,使得这位“太阳菩萨”更加神化。年复一年,这种民间文化的冲击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庙会最初只是局限于祠堂中,或围绕着祠堂进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积极参与,业余乐仆戏班的出现,使得这种单调的庙会形式很快有了改观。请戏酬神,成为庙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善事。这使得汪公庙会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节日喜庆气氛愈来愈热。大的村,精心搭起了万年戏台。有的准备台柱台板,随时搭台看戏。演员文武竞技,族民其乐融融。经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戏迷,培养锻炼了一批民间艺人,较好地激发了徽州人的文化热忱。这为徽戏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天地。庙会的另一活动,就是“赛琼碗”。各家须做供品贡献送到汪公庙敬神示忠。每值户人家要取山珍蔬菜,尽心选料做成祭品摆设。后来便有了“百家攀比,争奇斗艳”,冷盘雕塑年年出新,糕点拼盘各显神通,徽州人又把这项活动做大做活了,创造了大批美食佳肴。这也为徽州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硕厚的群众基础。
❽ 越国公汪华为什么历史记载不多
汪华(586~649) 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安徽歙县登源(今属绩溪县)人。幼年丧父,随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习武。后参加郡府官军,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拥戴 。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建号称号吴王,六州赖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 ,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628),他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八年,太宗征辽,命其任九宫副监。二十三年病殁于长安。"唐封越国三千里,宋赐江南第一家"越国公汪华的子孙遍布海内外,现在汪氏人口在全国排名前一百。汪姓人士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他的后裔,所以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❾ 为什么说汪华是汪姓的祖宗
汪华:唐初歙州歙县东乡登源人(今属安徽绩溪县汪村),少年时以勇侠闻名,隋末据有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18~625年)降唐,被授予歙州刺史,总管歙、宣、杭、睦、饶、婺六州军事,封越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皖浙赣许多地方。到了宋代,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宋朝的邓世名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
宋元之际,越国公汪华裔孙已播衍到福建和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境内(今广东大埔)。到了明朝时期,汪华裔孙汪惟良从大埔迁徙到揭阳县九斗埔(今广东揭西京溪园美德村),成为汪氏开基祖。五百多年来裔孙秉承越国家风,艰辛创业,耕读兼顾,人才辈出。后来的美德村人全姓汪,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同时又是潮汕汪氏发源地,裔孙分播河婆、普宁云落及陆丰、五华等地。
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此联为安徽省宿松县汪家冲汪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歙州绩溪人汪华,少年时以勇侠闻名,隋朝末年据有宣、杭、睦、饶、婺五州,建号“吴王”,唐武德年间降唐,被授予总管歙、宣、睦、饶、婺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信州玉山人汪应辰,字圣锡,绍兴年间状元,官秘书省正字,因反对议和,主张加强战备而忤逆秦桧,出京通判建州。
望采纳
❿ 汪华的九个儿子
汪华[历史人物]
企业认领
汪华(公元587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归唐后避李世民名讳,改名汪华),出生于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他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吴国,称吴王,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融合、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唯独吴国安宁祥和;武德四年,吴王汪世华为了促进华夏一统,他审时度势,不计个人得失,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被大唐皇帝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因忠君爱国,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执掌长安禁军大权,后又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其谥号“忠烈”!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空前绝后的政治谋略。李纲、赵普、苏辙、朱熹、岳飞、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喻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